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园子里爱书的人尚有许多,从始至今热情不灭,终究是一场不散的狂欢。王悦告诉记者:﹁你知道晨读的感觉吗?那就像坐着火车,去自驾游的时候沿途看风景,读过去一个个剧本,哪里感兴趣,你就会停下来。排戏,找到一个触动自己的点,坐下来支起了画架,便真的画了一幅画。对真心喜欢风景的人来说,应该是两种体验都希望有的。
团体读书时代,在清华不可阻挡。
团体读书时代
“‘爱读夜’从2015年秋季学期开始筹建,到现在,已经第九期了。一开始真的没想到,这个活动能办那么多次。”对这一活动的组织者电机系刘康宁来说,这样的品牌活动还是蛮有挑战的尝试。
从2015年起,以读书为主题的二十二年前,在清华大学八十三周年校庆之际,诸多活动的爆发式增长,无法视为曾昭奋先生曾作文一篇︽清华园里可读书?︾,刊登于︽读书︾杂志,一场偶然。
批判市场经济初期弥漫在校园内的浮躁风气。
而今,读书在园子里一代代人的坚守之中,逐渐成为一种新风尚。有社团部的﹁爱读夜﹂、学生会的﹁水木书榜﹂;更多的则是自组织,2015级本科新生,每个班级在军训期间都组织了一场班级读书如﹁爷爷奶奶读书会、享读书和晨读社。
会,主题正是邱勇校长的赠书《平凡的世界》。在此之前,学习协会已经将共读一本书列入他们的“小伙伴计划”,班级读书为代表的素质拓展活动也得到大力推行。而早在 2013年,校内的兴趣读书团体就已经开始萌芽,集体读书也进入了思政课的课堂,交流的氛围很是热烈。
如今,以读书为主题宣传海报几乎占据了学堂路的半壁江山:有“爱读夜”无缝更换的活动海报,有“享读书”这一最大研究生读书交流团体的活动宣传,更有如火如荼的“水木书榜”列出的一系列图书介绍。介绍展板的旁边,正是百年校庆时才落成的人文社科图书馆,相映成趣。
当然,读书早已超越了“泡”图书馆这一形式。在经管学院的大三本科生王悦看来,无拘无束的晨读才是另一种归属。暖和的时候,他与同伴们就去西南联大纪念碑旁的空地;冷一点的时候,就来文图G层。流动的公共空间,一群人在一起,最大的感受便是自由。
剧本,这一通过朗读才能真正欣赏的文学形式,成了晨读社交流最主要的载体。晨读社也成了清华戏剧爱好者的集散地。王悦就来自话剧队,而晨读社的创始人,同样来自经管学院的卢昌婷,已经拿到加州戏剧学院的offer,继续自己追梦戏剧之路。
微信的普及则使得读书团体的建立越来越容易。“享读书”的第一个微信群早已加满,第二个微信群如今也有了368人。独立书店与朝阳书市,成了里面最近的热点话题。私约书市的邀请不断,不少人奔着淘书的意愿去;有一周末,群里还组织了一次去万圣书园的“书店之旅”。
“爷爷奶奶读书会”也是一个类似的线上读书群。不过,其成员的来源比起“享读书”广泛得多:除了清华的学生,还有《人民日报》的编辑、高中教师、企业总经理以及华中师范大学的在校生。读书群的创始人是心理系硕士二年级的朱心雨与经管学院博士二年级的尹西明,群名取自这样一句话,“在路上,岁月如歌,爱或不爱,你我都将成为公交车上被小朋友让座的‘爷爷’或‘奶奶’”。
“爷爷奶奶读书会”还有一个同名的微信公众平台。在这里,他们接受团体成员与公众的投稿。在尹西明看来,个人读书能提升自己向内求索的能力,但团体读书能潜移默化影响他人,更注重与他人的互动。
我们正进入一个团体读书的时代。在刘康宁看来,校内读书团体的发展速度迅猛,这也说明同学的切实需求。周五晚上是一个特别的时间点,抱着休憩的心情,吃点点心,喝点饮料,听人谈书,何不快哉?
纯粹的,无用的
在法国作家夏尔.丹其格所著的《为什么读书》中,有一句发人深省的诫言,“读书是人类与时间和死神对抗的终极途径,我们在阅读中令沉睡的思想重生。”
读书会等诸多团体读书形式,在社会上早已日趋繁盛。这样的活动,或是有着结构化的严格流程,或是对读者有着精英主义的要求,或是干脆抛弃一切外在束缚,崇尚乌托邦式的思索与表达。人的相遇是纯粹的,思想交流是自由的。
园子里这些团体的初衷,似乎多少有些向这些社会中读书会靠拢。在“爷爷奶奶读书会”中,这种纯粹早已打破了校园与社会之间的藩篱——平台开放,任何人都可以投稿。 2016年,群内的读书主题是一个梦想计划,罗列书单,开放讨论,读书打卡,不断增加活跃度。
朱心雨却因此收获了一次意外的惊喜。研究生入学时,朱心雨与舍友张可盈一见如故——她是北京体育大学的学生,大四就关注了“爷爷奶奶读书会”,却没想到研究生的新舍友就是读书会的“奶奶”。在朱心雨看来,惊诧的际遇正激励着她不断探索前行,“读书对我来说,是‘疲惫生活的英雄梦想’。”
“享读书”的负责人之一赵林是个武侠迷,也为此特意组织了一次对金庸小说的微沙龙讨论。让他感到兴奋的是,大家的讨论都不仅限于武侠本身,而是用不同专业的眼光去解读金庸的思想。
在微沙龙上,有人抛出了一个颇有意思的问题,天龙八部背景下藩国战争不共戴天,而现在我们来看不过是民族争端,如何去理解这种差异?国际政治专业的同学用民族主义与民族国家的理论去解释这一问题,而法学院的同学则试图从公民身份的发展出发去建构这一历史差异。这样的讨论能够真正沉下去,读一本经典总有意想不到的营养在里面。
“爱读夜”的九次活动,话题宽泛,在高品质的定位之上,旨在给人带来轻松愉悦的读书交流体验。刘康宁认为,交流观点,发表意见,本身就是人的一种需求。发表自己的观点,被人反馈,有回应,本身就是一件很开心的事。而在王悦看来,晨读社更像是一个“雅典学园”。“我知道有一群人每天在做同样的事。如果我去了,大家会说一起来;如果我忘了带剧本,大家会说没事一起看就好。光是知道有这样的团体存在,我就蛮开心的。” 一场不散的狂欢
“无组织无记录,有感想时分享,无感想时沉默,慢慢品味自己与书籍的人生。”这是朱心雨对“爷爷奶奶读书会”的定位。
“爷爷奶奶读书会”最新的交流群建于 2016年的元旦前夕,当时正是社交网络上年终总结的繁盛期,也是为新的一年定上读书目标,“打打鸡血”的活跃期。当时,群里成员大多提交了自己新一年的读书计划,也有不少人贡献出自己的“私人书单”。转眼到了园子里的期中考试周,群里也会陷入一段长时间的沉默。
刘康宁则觉得,线下活动与线上交流,两者不可偏废。“事实上,一个活动效果好不好,很好的一个衡量就是活动完之后微信群内的讨论氛围如何。譬如红楼梦主题,那次活动结束之后,好几天都还有人在群里热烈讨论。但时间拉长之后,总会慢慢淡去。”
“From idiot to I-DO-IT, let your inside out!”是“爱读夜”的品牌口号。事实上,I-DO-IT的每个字母都与活动息息相关,蕴含着希望。据刘康宁介绍,Interaction(交互),以书会友;Devotion(热爱),设计主题;Occupation(消遣),放松娱乐;Inspiration(灵感),即兴演讲;Transfer(交换),交换书籍;从概念到活动组织,一步到位。
“爱读夜”在活动组织和前期筹备上下了许多功夫。一次活动,能够让爱书的人找到志同道合的朋友,但也少不了知识传播的“干货”。为了增加现场讨论的效果,在“罗马人的故事”这次活动中,刘康宁特地安排了一些协会骨干或者读过这些书的“托”,到小组串场,带动他们讨论。
“红楼梦”的主题活动恰巧赶上下雪,最终仍然来了五十多人; 7点20的活动,有人六点半就过来了。读书活动在清华已经不再小众,毕竟清华同学的时间都很宝贵,这也是对“爱读夜”的一种认可!
读书为什么不能更“酷”一点?
王悦还记得,有天晨读队朗读《青鸟》时的热闹场面。《青鸟》是一个童话故事,里面的角色有猫、狗、火焰、水等等,大家各自想象不同角色应有的说话方式,然后在读剧本时表达出来。
王悦一边说一边笑,“哈哈,大家模仿得都可像了。比如狗说话时,总是带着‘哈哈’喘气的声音;面包说起话来,就像是被面包卡住了。”
责任编辑:尹颖尧
团体读书时代,在清华不可阻挡。
团体读书时代
“‘爱读夜’从2015年秋季学期开始筹建,到现在,已经第九期了。一开始真的没想到,这个活动能办那么多次。”对这一活动的组织者电机系刘康宁来说,这样的品牌活动还是蛮有挑战的尝试。
从2015年起,以读书为主题的二十二年前,在清华大学八十三周年校庆之际,诸多活动的爆发式增长,无法视为曾昭奋先生曾作文一篇︽清华园里可读书?︾,刊登于︽读书︾杂志,一场偶然。
批判市场经济初期弥漫在校园内的浮躁风气。
而今,读书在园子里一代代人的坚守之中,逐渐成为一种新风尚。有社团部的﹁爱读夜﹂、学生会的﹁水木书榜﹂;更多的则是自组织,2015级本科新生,每个班级在军训期间都组织了一场班级读书如﹁爷爷奶奶读书会、享读书和晨读社。
会,主题正是邱勇校长的赠书《平凡的世界》。在此之前,学习协会已经将共读一本书列入他们的“小伙伴计划”,班级读书为代表的素质拓展活动也得到大力推行。而早在 2013年,校内的兴趣读书团体就已经开始萌芽,集体读书也进入了思政课的课堂,交流的氛围很是热烈。
如今,以读书为主题宣传海报几乎占据了学堂路的半壁江山:有“爱读夜”无缝更换的活动海报,有“享读书”这一最大研究生读书交流团体的活动宣传,更有如火如荼的“水木书榜”列出的一系列图书介绍。介绍展板的旁边,正是百年校庆时才落成的人文社科图书馆,相映成趣。
当然,读书早已超越了“泡”图书馆这一形式。在经管学院的大三本科生王悦看来,无拘无束的晨读才是另一种归属。暖和的时候,他与同伴们就去西南联大纪念碑旁的空地;冷一点的时候,就来文图G层。流动的公共空间,一群人在一起,最大的感受便是自由。
剧本,这一通过朗读才能真正欣赏的文学形式,成了晨读社交流最主要的载体。晨读社也成了清华戏剧爱好者的集散地。王悦就来自话剧队,而晨读社的创始人,同样来自经管学院的卢昌婷,已经拿到加州戏剧学院的offer,继续自己追梦戏剧之路。
微信的普及则使得读书团体的建立越来越容易。“享读书”的第一个微信群早已加满,第二个微信群如今也有了368人。独立书店与朝阳书市,成了里面最近的热点话题。私约书市的邀请不断,不少人奔着淘书的意愿去;有一周末,群里还组织了一次去万圣书园的“书店之旅”。
“爷爷奶奶读书会”也是一个类似的线上读书群。不过,其成员的来源比起“享读书”广泛得多:除了清华的学生,还有《人民日报》的编辑、高中教师、企业总经理以及华中师范大学的在校生。读书群的创始人是心理系硕士二年级的朱心雨与经管学院博士二年级的尹西明,群名取自这样一句话,“在路上,岁月如歌,爱或不爱,你我都将成为公交车上被小朋友让座的‘爷爷’或‘奶奶’”。
“爷爷奶奶读书会”还有一个同名的微信公众平台。在这里,他们接受团体成员与公众的投稿。在尹西明看来,个人读书能提升自己向内求索的能力,但团体读书能潜移默化影响他人,更注重与他人的互动。
我们正进入一个团体读书的时代。在刘康宁看来,校内读书团体的发展速度迅猛,这也说明同学的切实需求。周五晚上是一个特别的时间点,抱着休憩的心情,吃点点心,喝点饮料,听人谈书,何不快哉?
纯粹的,无用的
在法国作家夏尔.丹其格所著的《为什么读书》中,有一句发人深省的诫言,“读书是人类与时间和死神对抗的终极途径,我们在阅读中令沉睡的思想重生。”
读书会等诸多团体读书形式,在社会上早已日趋繁盛。这样的活动,或是有着结构化的严格流程,或是对读者有着精英主义的要求,或是干脆抛弃一切外在束缚,崇尚乌托邦式的思索与表达。人的相遇是纯粹的,思想交流是自由的。
园子里这些团体的初衷,似乎多少有些向这些社会中读书会靠拢。在“爷爷奶奶读书会”中,这种纯粹早已打破了校园与社会之间的藩篱——平台开放,任何人都可以投稿。 2016年,群内的读书主题是一个梦想计划,罗列书单,开放讨论,读书打卡,不断增加活跃度。
朱心雨却因此收获了一次意外的惊喜。研究生入学时,朱心雨与舍友张可盈一见如故——她是北京体育大学的学生,大四就关注了“爷爷奶奶读书会”,却没想到研究生的新舍友就是读书会的“奶奶”。在朱心雨看来,惊诧的际遇正激励着她不断探索前行,“读书对我来说,是‘疲惫生活的英雄梦想’。”
“享读书”的负责人之一赵林是个武侠迷,也为此特意组织了一次对金庸小说的微沙龙讨论。让他感到兴奋的是,大家的讨论都不仅限于武侠本身,而是用不同专业的眼光去解读金庸的思想。
在微沙龙上,有人抛出了一个颇有意思的问题,天龙八部背景下藩国战争不共戴天,而现在我们来看不过是民族争端,如何去理解这种差异?国际政治专业的同学用民族主义与民族国家的理论去解释这一问题,而法学院的同学则试图从公民身份的发展出发去建构这一历史差异。这样的讨论能够真正沉下去,读一本经典总有意想不到的营养在里面。
“爱读夜”的九次活动,话题宽泛,在高品质的定位之上,旨在给人带来轻松愉悦的读书交流体验。刘康宁认为,交流观点,发表意见,本身就是人的一种需求。发表自己的观点,被人反馈,有回应,本身就是一件很开心的事。而在王悦看来,晨读社更像是一个“雅典学园”。“我知道有一群人每天在做同样的事。如果我去了,大家会说一起来;如果我忘了带剧本,大家会说没事一起看就好。光是知道有这样的团体存在,我就蛮开心的。” 一场不散的狂欢
“无组织无记录,有感想时分享,无感想时沉默,慢慢品味自己与书籍的人生。”这是朱心雨对“爷爷奶奶读书会”的定位。
“爷爷奶奶读书会”最新的交流群建于 2016年的元旦前夕,当时正是社交网络上年终总结的繁盛期,也是为新的一年定上读书目标,“打打鸡血”的活跃期。当时,群里成员大多提交了自己新一年的读书计划,也有不少人贡献出自己的“私人书单”。转眼到了园子里的期中考试周,群里也会陷入一段长时间的沉默。
刘康宁则觉得,线下活动与线上交流,两者不可偏废。“事实上,一个活动效果好不好,很好的一个衡量就是活动完之后微信群内的讨论氛围如何。譬如红楼梦主题,那次活动结束之后,好几天都还有人在群里热烈讨论。但时间拉长之后,总会慢慢淡去。”
“From idiot to I-DO-IT, let your inside out!”是“爱读夜”的品牌口号。事实上,I-DO-IT的每个字母都与活动息息相关,蕴含着希望。据刘康宁介绍,Interaction(交互),以书会友;Devotion(热爱),设计主题;Occupation(消遣),放松娱乐;Inspiration(灵感),即兴演讲;Transfer(交换),交换书籍;从概念到活动组织,一步到位。
“爱读夜”在活动组织和前期筹备上下了许多功夫。一次活动,能够让爱书的人找到志同道合的朋友,但也少不了知识传播的“干货”。为了增加现场讨论的效果,在“罗马人的故事”这次活动中,刘康宁特地安排了一些协会骨干或者读过这些书的“托”,到小组串场,带动他们讨论。
“红楼梦”的主题活动恰巧赶上下雪,最终仍然来了五十多人; 7点20的活动,有人六点半就过来了。读书活动在清华已经不再小众,毕竟清华同学的时间都很宝贵,这也是对“爱读夜”的一种认可!
读书为什么不能更“酷”一点?
王悦还记得,有天晨读队朗读《青鸟》时的热闹场面。《青鸟》是一个童话故事,里面的角色有猫、狗、火焰、水等等,大家各自想象不同角色应有的说话方式,然后在读剧本时表达出来。
王悦一边说一边笑,“哈哈,大家模仿得都可像了。比如狗说话时,总是带着‘哈哈’喘气的声音;面包说起话来,就像是被面包卡住了。”
责任编辑:尹颖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