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研究性学习是一种不同于接受性学习的学习方式。语文研究性学习是适应素质教育、课程改革以及语文学科的性质的要求产生的。本文阐述了大学语文研究性学习的意义、如何在高职大学语文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
【关键词】研究性学习 课程改革 大学语文教学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12-0062-01
研究性学习以其重实践、讲开放、重综合、讲应用、重过程性学习、重主动探究性等鲜明特点顺应了时代教育的要求,它改变了传统教育中学生被动接受的学习方式,注重在实践活动中培养学习者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重视过程的学习中培养了学习者的问题意识、科学研究意识,从而在更大程度上培养了学习者的全面素质。
一、高职院校开展研究性学习的重要性和可行性
开展研究性学习是高职教学中重要的教学手段,它为培养信息时代的教师提供较好的学习方式,它能够带动其它课程的学习。
1.高职学生没有统一的升学压力,可用更多的精力投入研究性学习,由于没有升学压力,学生能够以较放松的心态积极的投入,学习的成效会更好。
2.学习内容的专业性使学生获得在某个领域深入学习的需要和经验,这样就便于有主题地开展活动。
3.研究性学习应用在各种实践活动之中(见习实习、社会实践、学校传统活动、毕业设计、创业活动等)正好规范学习活动的行为,用科学的方式进行学习活动。
4.高职院校的资料较为丰富,许多学校都建设了校园网,有利于资料收集。
5.高职院校课程种类较多,有充足的指导教师可供选择。
大学语文是高职院校重要的素质教育课程之一,因此在大学语文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有其必要性和可实施性。
二、高职院校大学语文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基本模式
由于多种原因,人们在理解和实践研究性学习过程中容易出现两种偏差,一是对研究的泛化,二是对研究的神化。前者就是随意地给一些人们早已熟知的教与学的形式贴上研究的标签,如在课堂上,学生对一个思考题的讨论与解答,却不仅被冠以研究而且是自由研究的名称;后者则只把从问题的提出、证据收集,方案的制订与实施到解释的形成、检验和结论的得出等等都是由学生自主发现、由学生独立完成的活动才归为研究。这两种理解都背离了研究性学习的本质。
基于以上考虑,我们把高职院校大学语文研究性学习的模式大致分为两类:课堂渗透模式、课内外结合模式。
(一)课堂渗透模式
课堂渗透模式的研究性学习的内容在课本,研究在课堂。因为受时间、空间等方面因素的限制,学生在资料获得、成果的形成等方面与课内外结合研究性阅读有所不同,具有实时高效等特点,适宜适时的、小问题的研究,可以是教师有计划、有步骤的指导性研究,也可以是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准课题,进行深入的研究。它不是简单的问答,也不是一般的讨论,而是有课题、有研究、有总结报告或作业的研究学习的过程。基本的实施步骤是:问题中心,确立学习目标——自主探索,筛选目标信息——切磋问难,提高学习效能——交流评价,反馈学习质量。
1.单篇文章的研读
课堂是研究性学习的主阵地,语文教材是研究性学习的主要对象。因为语文教材中蕴涵着丰富的有研究价值的矿藏,特别是一些经久不衰的经典名作更具有研究的价值。作为语文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深入研究课文中有价值的问题,以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2.比较阅读
比较阅读是一种易于操作的研究性阅读。比较阅读是把在内容或形式上有一定联系的作品进行阅读比较,分析其异同的研究性阅读方式。学生通过比较、阅读,找出比较对象在内容和形式上的异同点,以及探究形成这些异同的原因,从而获得对作品的新认识。可见,比较阅读是语文研究性学习初始阶段的一种较为实用、易于操作的阅读方法。
语文研究性比较阅读的内容极为广泛,既可以是不同时代的同类作品比较,也可以是同一时代的不同作品的比较;既可以是同一时代的不同作家的作品比较,也可以是不同作家不同时代的作品比较;既可以是中国作家作品比较,也可以是中外作家的作品比较。总之,只要具有可比性的中外作家作品,都可以进行或纵向或横向的比较阅读。师范学校语文教材选用的作品有许多是可以进行比较阅读的。
研讨同一题材、不同历史背景、不同作者做的文章,其风格、文气、文势各有千秋的问题,学生通过比较阅读的研究性阅读方法,就文章的切入角度、主题立意、风格流派等方面发表了自己独到的看法,既可以使学生研究比较对象在内容和形式方面的各种联系,又能更加深刻、透彻地认识作品的本质特征,从而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归纳、整理材料的能力和分析、判断、推理的研究能力。
(二)课内外结合模式
课内外结合模式与课堂渗透模式二者在本质上是没有区别的。课内外结合模式意在把课内研究学习与课外研究学习有机地结合起来,以拓宽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它是课堂渗透模式的延伸。这种模式的实施流程是选定学习内容(提供相关扩展资料)——確定研究课题——课内外收集资料——成果展示——总结评价。
与课堂渗透模式相比,课内外结合模式在选题上可以由小专题转为大专题或者综合性专题,学生各自的兴趣爱好,可以个人单独进行,也可以以小组或班级为单位进行。一般说来,小的专题可以独立进行,也可以在课内集体完成;大的专题则应建立专题组,由专题组成员讨论,把大的专题分解成若干子专题,由组员分头进行。而一些复杂的学术性较强的专题研究则必须借助课外时间和节假日进行。教师可以把时间分为二块,一块用于课堂研讨确定研究专题,制定研究专题的实施计划,拟定课题的研究思路,汇报专题研究的进展,解决专题研究中遇到的困难,进行阶段性总结,布置下一阶段的任务。另一块用于课外考察或研究性专题阅读,收集与专题有关的材料,对收集的材料进行归纳、整理,分析研究,撰写并修改专题研究成果,将研究成果制作成多媒体展示等。做到个人与集体攻关,课内与课外结合,从而把研究性学习指导落到实处。
这种课内外结合的研究性学习,由课堂延伸到课外、延伸到社会的研究学习,使学生学会关注社会、关注时代、关注生活,可提高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高职院校文科类课程均可采用这种模式。例如作文课的“感受XX城市的美”、文学课的“爱情悲剧中的女性形象——读《罗密欧与朱丽叶》、《杜十娘怒沉百宝箱》、《孔雀东南飞》、《雷雨》、《边城》……”等等。关键是教师如何指导学生提出问题和选题。教师应对学生选题方案是否切实可行,对有关理论分析中碰到的理论问题进行必要的点拨和启发,即所谓的“点到为止”,将思考和想象的空间留给学生。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
[2]王升:研究性学习的理论与实践[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年
[3]张利荣:大学研究性学习理念及其实现策略研究[M]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2012年
【关键词】研究性学习 课程改革 大学语文教学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12-0062-01
研究性学习以其重实践、讲开放、重综合、讲应用、重过程性学习、重主动探究性等鲜明特点顺应了时代教育的要求,它改变了传统教育中学生被动接受的学习方式,注重在实践活动中培养学习者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重视过程的学习中培养了学习者的问题意识、科学研究意识,从而在更大程度上培养了学习者的全面素质。
一、高职院校开展研究性学习的重要性和可行性
开展研究性学习是高职教学中重要的教学手段,它为培养信息时代的教师提供较好的学习方式,它能够带动其它课程的学习。
1.高职学生没有统一的升学压力,可用更多的精力投入研究性学习,由于没有升学压力,学生能够以较放松的心态积极的投入,学习的成效会更好。
2.学习内容的专业性使学生获得在某个领域深入学习的需要和经验,这样就便于有主题地开展活动。
3.研究性学习应用在各种实践活动之中(见习实习、社会实践、学校传统活动、毕业设计、创业活动等)正好规范学习活动的行为,用科学的方式进行学习活动。
4.高职院校的资料较为丰富,许多学校都建设了校园网,有利于资料收集。
5.高职院校课程种类较多,有充足的指导教师可供选择。
大学语文是高职院校重要的素质教育课程之一,因此在大学语文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有其必要性和可实施性。
二、高职院校大学语文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基本模式
由于多种原因,人们在理解和实践研究性学习过程中容易出现两种偏差,一是对研究的泛化,二是对研究的神化。前者就是随意地给一些人们早已熟知的教与学的形式贴上研究的标签,如在课堂上,学生对一个思考题的讨论与解答,却不仅被冠以研究而且是自由研究的名称;后者则只把从问题的提出、证据收集,方案的制订与实施到解释的形成、检验和结论的得出等等都是由学生自主发现、由学生独立完成的活动才归为研究。这两种理解都背离了研究性学习的本质。
基于以上考虑,我们把高职院校大学语文研究性学习的模式大致分为两类:课堂渗透模式、课内外结合模式。
(一)课堂渗透模式
课堂渗透模式的研究性学习的内容在课本,研究在课堂。因为受时间、空间等方面因素的限制,学生在资料获得、成果的形成等方面与课内外结合研究性阅读有所不同,具有实时高效等特点,适宜适时的、小问题的研究,可以是教师有计划、有步骤的指导性研究,也可以是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准课题,进行深入的研究。它不是简单的问答,也不是一般的讨论,而是有课题、有研究、有总结报告或作业的研究学习的过程。基本的实施步骤是:问题中心,确立学习目标——自主探索,筛选目标信息——切磋问难,提高学习效能——交流评价,反馈学习质量。
1.单篇文章的研读
课堂是研究性学习的主阵地,语文教材是研究性学习的主要对象。因为语文教材中蕴涵着丰富的有研究价值的矿藏,特别是一些经久不衰的经典名作更具有研究的价值。作为语文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深入研究课文中有价值的问题,以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2.比较阅读
比较阅读是一种易于操作的研究性阅读。比较阅读是把在内容或形式上有一定联系的作品进行阅读比较,分析其异同的研究性阅读方式。学生通过比较、阅读,找出比较对象在内容和形式上的异同点,以及探究形成这些异同的原因,从而获得对作品的新认识。可见,比较阅读是语文研究性学习初始阶段的一种较为实用、易于操作的阅读方法。
语文研究性比较阅读的内容极为广泛,既可以是不同时代的同类作品比较,也可以是同一时代的不同作品的比较;既可以是同一时代的不同作家的作品比较,也可以是不同作家不同时代的作品比较;既可以是中国作家作品比较,也可以是中外作家的作品比较。总之,只要具有可比性的中外作家作品,都可以进行或纵向或横向的比较阅读。师范学校语文教材选用的作品有许多是可以进行比较阅读的。
研讨同一题材、不同历史背景、不同作者做的文章,其风格、文气、文势各有千秋的问题,学生通过比较阅读的研究性阅读方法,就文章的切入角度、主题立意、风格流派等方面发表了自己独到的看法,既可以使学生研究比较对象在内容和形式方面的各种联系,又能更加深刻、透彻地认识作品的本质特征,从而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归纳、整理材料的能力和分析、判断、推理的研究能力。
(二)课内外结合模式
课内外结合模式与课堂渗透模式二者在本质上是没有区别的。课内外结合模式意在把课内研究学习与课外研究学习有机地结合起来,以拓宽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它是课堂渗透模式的延伸。这种模式的实施流程是选定学习内容(提供相关扩展资料)——確定研究课题——课内外收集资料——成果展示——总结评价。
与课堂渗透模式相比,课内外结合模式在选题上可以由小专题转为大专题或者综合性专题,学生各自的兴趣爱好,可以个人单独进行,也可以以小组或班级为单位进行。一般说来,小的专题可以独立进行,也可以在课内集体完成;大的专题则应建立专题组,由专题组成员讨论,把大的专题分解成若干子专题,由组员分头进行。而一些复杂的学术性较强的专题研究则必须借助课外时间和节假日进行。教师可以把时间分为二块,一块用于课堂研讨确定研究专题,制定研究专题的实施计划,拟定课题的研究思路,汇报专题研究的进展,解决专题研究中遇到的困难,进行阶段性总结,布置下一阶段的任务。另一块用于课外考察或研究性专题阅读,收集与专题有关的材料,对收集的材料进行归纳、整理,分析研究,撰写并修改专题研究成果,将研究成果制作成多媒体展示等。做到个人与集体攻关,课内与课外结合,从而把研究性学习指导落到实处。
这种课内外结合的研究性学习,由课堂延伸到课外、延伸到社会的研究学习,使学生学会关注社会、关注时代、关注生活,可提高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高职院校文科类课程均可采用这种模式。例如作文课的“感受XX城市的美”、文学课的“爱情悲剧中的女性形象——读《罗密欧与朱丽叶》、《杜十娘怒沉百宝箱》、《孔雀东南飞》、《雷雨》、《边城》……”等等。关键是教师如何指导学生提出问题和选题。教师应对学生选题方案是否切实可行,对有关理论分析中碰到的理论问题进行必要的点拨和启发,即所谓的“点到为止”,将思考和想象的空间留给学生。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
[2]王升:研究性学习的理论与实践[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年
[3]张利荣:大学研究性学习理念及其实现策略研究[M]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2012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