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摘要】文言文是我国语文教育中的一种重要文体,承载了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有着显著的育人功能。但如何在文言文教学中实现传统文化的有效渗透,一直困扰着广大一线语文教师。基于这一现状,笔者结合自身多年教学经验与相关课程标准、学生需求、基本学情等,研究如何于高中语文文言文教学中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关键词】高中语文;文言文教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渗透;策略
新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高中语文教学要使学生深刻体会到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特点,并引导其感知传统文化中存在的核心思想和人文精神,进而让高中生的文化自信、理解、热爱与认同感得到极大的提升,激发其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最终成为文化继承者和发扬者。在该课程要求下,教师应充分挖掘文言文中的传统文化资源,在增强学生语文知识储备与学习能力的同时,实现中华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扬,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一、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价值
《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是教育部在素质教育与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提出的一项重要指导性文件,当中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的语言习惯、思想观念、情感认同及文化传统,蕴涵着中华民族普遍认同与广泛接受的道德规范、思想品格与价值取向。其在向人们传达传统文化中的优秀思想内涵的同时,彰显出了改革开放于新时代浪潮中应当遵守的传承精神。”此外,习近平总书记围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这一主题进行了重要讲话,其认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之基因,在中华儿女的内心深深扎根,对中华儿女的行为与思维方式有着潜移默化得到影响。”这也再次肯定了传承与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性,不仅可促进国家的繁荣与发展,还对个体发展有着重要影响。从国家层面来看,世界文化激荡多彩,而我国要想在当中立足,便必须落实、推动文化强国战略的实施,并基于这一角度思考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问题;而从个人层面来讲,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渗透于学科教学中,是培养个体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手段,可使其在不断学习过程中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与人生观,并于未来能够更好的适应社会,最终达成“立德树人”的教育教学目标[1]。
二、传统文化在高中语文文言文教学中的渗透策略
1.释言析字,引导学生挖掘背后文化与思想
文言文中“字”的运用影响着整个文章的构成。对此,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十分有必要将其教授给学生,让学生掌握汉字的来源及不同造字之法的含义、运用等,做到系统归类。同时鼓励学生研读《说文解字》一书,将其当作文言学习的工具。这样做,可将“造字之法”与“言”的讲解相融合,让学生“知其意”并“知其意之由来”。例如《论语》中的选读部分,孔子提出了“仁者爱人”的见解。那“仁”为何意?其中《说文解字》对“仁”有这样的解释:“仁,亲也,从人二。”在甲骨文中,“上”的写法是一长横上面一短横,与“二”字类似,也写作“丄”。故“从人二”即是“从人上”,指有修养的、道德高尚的人或长辈、君主。孔子提出的“仁者爱人”思想,即上对下施予的一种情感的具体表现,例如君对臣、尊对贱、长对幼。泛言之,就是“仁者”对各个阶层的人都施予爱,以仁慈之心爱一切人。“仁”便成了实现天下大同、和谐的政治理想的基础。这样去学,学生不仅能理解字义,也能理解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最终将其传承并发扬光大。
2.以字释言,使学生能理解并浸润我们民族独特的文化心理和思维方式
高中语文教材中,许多文言词句的解读,还暗含着我们民族的文化心理和思维方式。这些内容对当今学生的行为及思想仍会有较好的影响。如《师说》中“古之圣人,其出人也亦远矣。”“圣人”之shèng其实是“聖”这个字。从字的结构可看出,一个人善听,善言,就是“聖人”。再结合文意,便会明白,那超出常人很多的圣人,都跟从老师学习,更何况一般人。再如《醉翁亭记》中“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陈情表》中“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同一个“秀”字,怎么理解?古人段玉裁注解说:“不荣(开花)而实曰秀,从禾人,”又注曰:“荣而实谓之实,桃李是也;不荣而实谓之秀,禾黍是也;荣而不实谓之英,牡丹芍药是也。”由此看来,茁壮饱满的粮食是“秀”,内在气韵的美好是“秀”,才华横溢、踏实肯干的人才也是“秀”,故“秀”就是“禾、人”默默无闻而切切实实有所作为的好品德。通过这样的文言文教学,不仅能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文本,还可让学生感受到汉字的意蕴,进而体悟到先民借助生活和自然,产生认知与智慧的思维方式,理解并运用之。
3.因言品文,丰富学生精神世界
“立德树人”是素质教育背景下语文教学的重要目标,受其号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融入与民族精神的弘扬要求學生也应建立奋发向上、热爱人民、热爱国家的思想观念,对自身的行为进行指导。因此,教师应将文言文中蕴含的精神文化充分利用起来,渗透于整个教学过程中,促进学生独立人格的形成。如探究《苏武传》时,教师可先让学生思考:“为何苏武能够坚定不移的忠君爱国?”要求学生讨论来找出苏武精神力量的来源。其次加强对学生的引导,继续提问:“苏武生活的环境怎样?苏武的身份是什么?”,让学生由苏武影射到自己身上,依据苏武的身份和所处的环境,对苏武一些爱国的细节进行探究,让学生在理解苏武行为的同时,受到其精神感染与触动。最后,可让学生回忆自己身边的或是了解到的爱国事件,作为课堂内容的延伸,促进传统文化精神与课堂教学的更好融合。
结语
综上所述,高中语文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可通过文言文中的文字、语句及中心思想来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以保证在提升学生语文学习能力及核心素养的同时,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扬。
【参考文献】
[1]刘星慧.初中文言文教学中的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9.
[2]杨艳.高中文言文中传统文化教学的策略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9.
(作者单位:甘肃省景泰县第二中学)
【关键词】高中语文;文言文教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渗透;策略
新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高中语文教学要使学生深刻体会到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特点,并引导其感知传统文化中存在的核心思想和人文精神,进而让高中生的文化自信、理解、热爱与认同感得到极大的提升,激发其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最终成为文化继承者和发扬者。在该课程要求下,教师应充分挖掘文言文中的传统文化资源,在增强学生语文知识储备与学习能力的同时,实现中华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扬,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一、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价值
《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是教育部在素质教育与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提出的一项重要指导性文件,当中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的语言习惯、思想观念、情感认同及文化传统,蕴涵着中华民族普遍认同与广泛接受的道德规范、思想品格与价值取向。其在向人们传达传统文化中的优秀思想内涵的同时,彰显出了改革开放于新时代浪潮中应当遵守的传承精神。”此外,习近平总书记围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这一主题进行了重要讲话,其认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之基因,在中华儿女的内心深深扎根,对中华儿女的行为与思维方式有着潜移默化得到影响。”这也再次肯定了传承与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性,不仅可促进国家的繁荣与发展,还对个体发展有着重要影响。从国家层面来看,世界文化激荡多彩,而我国要想在当中立足,便必须落实、推动文化强国战略的实施,并基于这一角度思考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问题;而从个人层面来讲,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渗透于学科教学中,是培养个体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手段,可使其在不断学习过程中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与人生观,并于未来能够更好的适应社会,最终达成“立德树人”的教育教学目标[1]。
二、传统文化在高中语文文言文教学中的渗透策略
1.释言析字,引导学生挖掘背后文化与思想
文言文中“字”的运用影响着整个文章的构成。对此,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十分有必要将其教授给学生,让学生掌握汉字的来源及不同造字之法的含义、运用等,做到系统归类。同时鼓励学生研读《说文解字》一书,将其当作文言学习的工具。这样做,可将“造字之法”与“言”的讲解相融合,让学生“知其意”并“知其意之由来”。例如《论语》中的选读部分,孔子提出了“仁者爱人”的见解。那“仁”为何意?其中《说文解字》对“仁”有这样的解释:“仁,亲也,从人二。”在甲骨文中,“上”的写法是一长横上面一短横,与“二”字类似,也写作“丄”。故“从人二”即是“从人上”,指有修养的、道德高尚的人或长辈、君主。孔子提出的“仁者爱人”思想,即上对下施予的一种情感的具体表现,例如君对臣、尊对贱、长对幼。泛言之,就是“仁者”对各个阶层的人都施予爱,以仁慈之心爱一切人。“仁”便成了实现天下大同、和谐的政治理想的基础。这样去学,学生不仅能理解字义,也能理解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最终将其传承并发扬光大。
2.以字释言,使学生能理解并浸润我们民族独特的文化心理和思维方式
高中语文教材中,许多文言词句的解读,还暗含着我们民族的文化心理和思维方式。这些内容对当今学生的行为及思想仍会有较好的影响。如《师说》中“古之圣人,其出人也亦远矣。”“圣人”之shèng其实是“聖”这个字。从字的结构可看出,一个人善听,善言,就是“聖人”。再结合文意,便会明白,那超出常人很多的圣人,都跟从老师学习,更何况一般人。再如《醉翁亭记》中“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陈情表》中“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同一个“秀”字,怎么理解?古人段玉裁注解说:“不荣(开花)而实曰秀,从禾人,”又注曰:“荣而实谓之实,桃李是也;不荣而实谓之秀,禾黍是也;荣而不实谓之英,牡丹芍药是也。”由此看来,茁壮饱满的粮食是“秀”,内在气韵的美好是“秀”,才华横溢、踏实肯干的人才也是“秀”,故“秀”就是“禾、人”默默无闻而切切实实有所作为的好品德。通过这样的文言文教学,不仅能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文本,还可让学生感受到汉字的意蕴,进而体悟到先民借助生活和自然,产生认知与智慧的思维方式,理解并运用之。
3.因言品文,丰富学生精神世界
“立德树人”是素质教育背景下语文教学的重要目标,受其号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融入与民族精神的弘扬要求學生也应建立奋发向上、热爱人民、热爱国家的思想观念,对自身的行为进行指导。因此,教师应将文言文中蕴含的精神文化充分利用起来,渗透于整个教学过程中,促进学生独立人格的形成。如探究《苏武传》时,教师可先让学生思考:“为何苏武能够坚定不移的忠君爱国?”要求学生讨论来找出苏武精神力量的来源。其次加强对学生的引导,继续提问:“苏武生活的环境怎样?苏武的身份是什么?”,让学生由苏武影射到自己身上,依据苏武的身份和所处的环境,对苏武一些爱国的细节进行探究,让学生在理解苏武行为的同时,受到其精神感染与触动。最后,可让学生回忆自己身边的或是了解到的爱国事件,作为课堂内容的延伸,促进传统文化精神与课堂教学的更好融合。
结语
综上所述,高中语文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可通过文言文中的文字、语句及中心思想来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以保证在提升学生语文学习能力及核心素养的同时,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扬。
【参考文献】
[1]刘星慧.初中文言文教学中的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9.
[2]杨艳.高中文言文中传统文化教学的策略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9.
(作者单位:甘肃省景泰县第二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