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城市的东边公园有个古玩市场,逢星期三、星期日开市,和北京潘家园差不多。受朋友的影响,每个星期日我和先生都去那里,一来淘点小玩意,什么瓷碗、木雕、紫砂壶之类的,虽不值钱,摆在家里,倒也附庸风雅。二来趁机在公园里四处转转,赏花看柳,晒晒太阳放放风,惬意无比。
去的次数多了,学费交了不少,但也咂摸出一些味道,看出一些窍门来。这个卖所谓古董的市场竟然有不少”托”,这些托大多有些专业知识,我就称他们为雅托。那日,我在市场转悠,拐角一个摊子两个老人的对话吸引了我,卖者是个老者,人很清瘦,一付“酒香不怕巷子深”的表情,和他说话的那位两眉飘霜、宽额阔脸、红光满面,长相及风度气质象个书法家,一看就是营养充沛身体健康的老头,蹲在那儿在看两个青花缠枝的瓷罐,身后放几株树苗,好像才从其他摊那儿转过来。他两只肥厚的手一会儿叩敲着罐,一会儿摩挲着罐,仰着头眯着眼一副会心的神态,然后自言自语,“这是个好东西,好东西,可惜不是官窑的!”哼,官窑的还能在这儿卖!那是多少钱?瘦老头气咻咻地回敬道。看这两位像是行家,我便蹲了下来。刚拿起一只蔷薇花开的粉彩胭脂盒,胖老头便”内行”地说是民国初期的,接着,他教我辨认釉彩、窑变等。问起那瓷罐,他说是明正德年的。一派不容置疑的口气,再看那瓷罐肚大腰圆,色彩均匀,很是富态,我动了心思。“这罐什么价?”瘦老头只顾支应别的买者,头也没扭地答着:“大的,两面青花,1800;小的,600。”胖老头听了,呼地站起来,“棒槌价!” 说着拎起树苗走了。既然是好东西,贵点也正常,几番讨价还价,两个一起买,1500元。就在要付钱的当口,我想起省城有名的收藏专家钱先生就在旁边的书摊上看书,不如请他来掌掌眼,谁知他过来还有一米远,就悄悄摆摆手扭身而回。“假的,不会超过两年,15元都能卖给你。”我愕然,联想市场所见,我突然觉得那胖老头可能是托,而且这市场的托还真不少。
一位戴眼镜,操纯正本地口音的瘦老头,喜欢穿吊带裤,着西装背心,蹬浅色皮鞋,这身行头和他的口音形成强烈的反差,这本身就是焦点,加上他的”势子很是了得,左手拿起一样东西,右手从背心口袋里挟出放大镜一照,这物件的来龙去脉就滔滔而出,俨然是个大专家。因此,他到哪里都是哗然一片,许多如我之门外汉,都跟在他身后,仔细揣摩他询过价或是把玩过的物件,入眼的,还还价差不多就买下了,心想这肯定是个真东西,屁颠屁颠揣在怀里。摊主看老头的眼神充满了巴结讨好,而他总是傲慢地睥睨着。
市场上还有一位汉子,算是一位人物。高大魁梧,嗓门忒大,哪个摊位人多,他就往哪里扎堆,和别人抢着买东西,就像买不到似的,他的口头禅是”老东西卖一件少一件”,很是煽情。他喜欢拎着一个大布袋子,每次在市场上看到他时,他的布袋子总是鼓鼓囊囊的。一次,我在一个浙江人摊前,看上一鸡翅木花盆托子,还未讲价,他就;中上来,三下五除二地以100元买走一个大花盆托,轮到我“侃价”,价怎么也下不来,不过心理也平衡,想他大个子100元买个大号的,我花60元买个小号的,也差不多。但往往下回再去,那人买过的东西又有一个“兄弟”摆在那儿。
想着这些“托儿”,也因了他们,小小的古玩市场情趣横生,涟漪不断,勾着了一些如我等”附庸风雅“之辈对老东西的兴致,每个星期都去转呀转,盘儿碟儿,旧书老画,淘着开心。但也因了他们,这个小小的古玩市场鱼龙混杂,真假难辨,又有了让你多了些冤枉钱的失意。世界原来就这么精彩。
去的次数多了,学费交了不少,但也咂摸出一些味道,看出一些窍门来。这个卖所谓古董的市场竟然有不少”托”,这些托大多有些专业知识,我就称他们为雅托。那日,我在市场转悠,拐角一个摊子两个老人的对话吸引了我,卖者是个老者,人很清瘦,一付“酒香不怕巷子深”的表情,和他说话的那位两眉飘霜、宽额阔脸、红光满面,长相及风度气质象个书法家,一看就是营养充沛身体健康的老头,蹲在那儿在看两个青花缠枝的瓷罐,身后放几株树苗,好像才从其他摊那儿转过来。他两只肥厚的手一会儿叩敲着罐,一会儿摩挲着罐,仰着头眯着眼一副会心的神态,然后自言自语,“这是个好东西,好东西,可惜不是官窑的!”哼,官窑的还能在这儿卖!那是多少钱?瘦老头气咻咻地回敬道。看这两位像是行家,我便蹲了下来。刚拿起一只蔷薇花开的粉彩胭脂盒,胖老头便”内行”地说是民国初期的,接着,他教我辨认釉彩、窑变等。问起那瓷罐,他说是明正德年的。一派不容置疑的口气,再看那瓷罐肚大腰圆,色彩均匀,很是富态,我动了心思。“这罐什么价?”瘦老头只顾支应别的买者,头也没扭地答着:“大的,两面青花,1800;小的,600。”胖老头听了,呼地站起来,“棒槌价!” 说着拎起树苗走了。既然是好东西,贵点也正常,几番讨价还价,两个一起买,1500元。就在要付钱的当口,我想起省城有名的收藏专家钱先生就在旁边的书摊上看书,不如请他来掌掌眼,谁知他过来还有一米远,就悄悄摆摆手扭身而回。“假的,不会超过两年,15元都能卖给你。”我愕然,联想市场所见,我突然觉得那胖老头可能是托,而且这市场的托还真不少。
一位戴眼镜,操纯正本地口音的瘦老头,喜欢穿吊带裤,着西装背心,蹬浅色皮鞋,这身行头和他的口音形成强烈的反差,这本身就是焦点,加上他的”势子很是了得,左手拿起一样东西,右手从背心口袋里挟出放大镜一照,这物件的来龙去脉就滔滔而出,俨然是个大专家。因此,他到哪里都是哗然一片,许多如我之门外汉,都跟在他身后,仔细揣摩他询过价或是把玩过的物件,入眼的,还还价差不多就买下了,心想这肯定是个真东西,屁颠屁颠揣在怀里。摊主看老头的眼神充满了巴结讨好,而他总是傲慢地睥睨着。
市场上还有一位汉子,算是一位人物。高大魁梧,嗓门忒大,哪个摊位人多,他就往哪里扎堆,和别人抢着买东西,就像买不到似的,他的口头禅是”老东西卖一件少一件”,很是煽情。他喜欢拎着一个大布袋子,每次在市场上看到他时,他的布袋子总是鼓鼓囊囊的。一次,我在一个浙江人摊前,看上一鸡翅木花盆托子,还未讲价,他就;中上来,三下五除二地以100元买走一个大花盆托,轮到我“侃价”,价怎么也下不来,不过心理也平衡,想他大个子100元买个大号的,我花60元买个小号的,也差不多。但往往下回再去,那人买过的东西又有一个“兄弟”摆在那儿。
想着这些“托儿”,也因了他们,小小的古玩市场情趣横生,涟漪不断,勾着了一些如我等”附庸风雅“之辈对老东西的兴致,每个星期都去转呀转,盘儿碟儿,旧书老画,淘着开心。但也因了他们,这个小小的古玩市场鱼龙混杂,真假难辨,又有了让你多了些冤枉钱的失意。世界原来就这么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