寓教于乐以情施教

来源 :陕西教育·教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uanjie_zhe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改要我们大力提倡、广泛推行快乐教学,让学生不受约束地主动学习、自主探究、张扬个性、快乐成长。在具体教学实践中要真正做到寓教于乐,以情施教,情知交融,涉及到教师教学观,学生观、方法论等的根本转变。尤其是要做到教师的角色转变和学生的地位转变,力求积极探索科学知识的奥秘,秉持新的教育教学理念,把握新的教学方法和措施,培育新的多面型人才。
  
  一、以爱心育人,以诚心教书
  
  首先,教学活动中形成良好的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这点说来容易,做起来并不轻松。在教学活动中,教师是施教者、学生是受育者。这种客观现实往往使人忘却或忽略教师和学生都是社会性的人,具有尊严有个性有长处的人。因此,相互尊重、平等真诚相待、尊师爱生、教学相长是良好师生关系的真谛,也正是我们所追求的教育目标。其次,要尊重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从需要理论的角度讲,自尊和自我实现是人的一种最高层次的需求,中学生在这方面很敏感,如能审时度势、满足他们这方面的需要,将是推动他们不断向上的强大内驱力。如果他们自尊心、自信心一旦受到伤害,就会产生自卑、自弃、自负心理,甚至同老师顶撞对抗。
  
  二、以快乐施教,以兴趣从学
  
  首先,要满足学生求知的需要。获取文化科学知识,增长才干是学生求知的第一需要,这种需要主要来自教材内容本身。但是,有些内容并不一定是学生内在的需要,而是具有“外部强制性”的要求。解决这一矛盾,把“外部强制性”需要转化为学生内在需要,关键在于教师能依据学生实际和教学内容的内在联系,创设问题情境,点燃学生思维火花;精心选择、巧妙讲授教学内容,使已定的内容组织成完全符合学生求知需要的东西,使学生产生新颖好奇之感,进而获得全新的知识、产生满足的情绪体验。
  其次,要满足学生成功的需要。学生进校求学总是希望学有所成。而学生每一次成功获得满足,不仅产生快乐情绪,而且会增强自信心和快乐感。为此,我们应积极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于实践;同时适度把竞争机制引进教学活动之中。让学生在竞争过程中满足“好胜心”的需要,从而获得莫大快乐的快乐情绪,形成一种美的享受。
  教学中通过恰当的教学手段可使学生审美需要获得满足而产生兴趣——快乐情绪。尽量发掘教材中蕴含着的美的因素或增添符合教材内容富有美感的东西,通过有感情的朗读或描述,都能满足学生审美的需要。同时,运用教学手段的艺术性,如语言抑扬顿挫、手势表情、板书工整、教具美感性强、教态大方自然等,都能构建出一种美的情境满足学生的需要,从而让学生获得美的感受。
  学生学习兴趣的产生取决于教师健康、积极的情绪。但是,教师难以避免的烦恼和不快,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能将这种消极情绪带进课堂。因此,上课前应把自己情绪调整到心理快乐、精神饱满、情趣激昂的最佳状态。所以富有情趣地讲解教学内容,完成教学任务是我们教师的神圣职责。
其他文献
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我国金融服务贸易发展已取得长足进步。目前,我国服务贸易出口已居全球第五位,但优势主要集中于传统领域,而以金融服务为代表的高附加值新兴服务业出口还处于弱势地位。我国金融服务贸易额占国内服务贸易额比重过低,金融服务贸易进出口逆差较大,波动不平稳,金融服务发展与发达国家差距非常大。当前,少数发达国家仍然垄断着国际金融服务市场,加之部分发达经济体“逆全球化”和贸易保护
目的探讨子宫动脉栓塞术治疗子宫肌瘤的临床价值、安全性及其相关并发症的防治。方法选择2009年9月至2010年3月在本院就诊的41例确诊为子宫肌瘤的患者,采用赛丁格(seldi“ger)技
一、有针对地解决学困生的成因  我们常见的英语“学困生”的不良学习心理有:自暴自弃、急于求成、矛盾心理这几类。面对自己所教学的班级“学困生”,我们首先应摸底,搞清楚每个学困生的类型,然后才能对症下药。比如在面对自暴自弃型的这类学生,我们要搞清楚他们自暴自弃的原因,是因为学习吃力,知识欠缺,还是家庭原因,或者是别的问题;对于急于求成的,我们要帮助他们分析“学困”的点在什么地方,他们自己急于的又是哪些
在道路桥梁施工中,挂篮法由于在施工操作面受制约、不能影响河道通航的情况下具有诸多的优点。以一例跨河段狭窄区域的挂篮施工为例,从挂篮的合理选型、河道地基处理、施工安全
金融产业和互联网产业是时下最热门、发展最迅猛的两大产业之一,根据产业融合理论,拥有共同信息技术基础的两大热门产业融合并推动金融深化是一种必然发展。“互联网金融”这
本文通过对透明性在美术史、视知觉两条脉络中的考察,结合具体的艺术作品,讨论透明性在艺术实践中的特点和具体表现,思考个人创作中的透明性并尝试探讨透明性的更多可能性。论文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透明性的文字释意。第二部分是对透明性的历史考察,共分为两小节,第一节在美术史中考察“透明性”的来源,追溯到十九世纪写实主义及其去主体性的“求真求实”表现世界的绘画观念;第二节考察在视知觉中透明性理论的发展、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