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音乐学习的重点是呼吸的方法,人们常说:谁呼吸的好谁就进入了歌唱的自由王国,可见气息的运用对歌唱有多么大的作用。
有的学生为使歌声获得较好的气息支持,误以为气吸的越多越好,使在发声前使气吸得尽量饱满,致使各呼吸器官失去了活动自由和应有的弹性。这样不仅造成了肌肉的紧张,很难在深气息的支持下发音,而且失去控制气息的机动能力,加速了气息的消耗,影响了发音,在保证获得足以唱完一个乐句的气息前提下,尽可能少吸气,要在适度的吸气中使整个发声器官没有任何地方有过度的负荷,以保证气息运用自如。
有的学生吸气前就肩部上提,由于一口气已经提在上面,在这种状态下,气是不可能吸深的。但由于所用的胸式呼吸,缺少横膈膜的支持,声音就比较“浅”,比较单薄无力,歌唱者也必然比较吃力,声音越唱越紧,气越唱越浅,胸部越唱越紧。如果在这些学生吸气前,胸部保持自然托起的前提下,不过分地收缩小腹,并先让余气放下去,再适度地吸气,对于吸深气息,对于横膈膜和腹肌,腰肌的控制运用都是有好处的。
有的学生为使胸部放松,常在运气时将胸部塌陷下来。这样不仅压缩了胸的共鸣腔,而且由于胸部的塌陷,气息也变得软弱无力,其通道也随之变窄变细。其实,胸部的塌陷并不是真正的放松,它只是胸部紧张的另一种表现,声音发自塌陷的胸部必然失去支持,失去光彩,对这类学生应强调保持胸部的抬起或半抬起状态。这不仅可以发挥胸部的共鸣腔体作用,而且有助于使喉部、下腭、舌头摆脱僵硬与紧张的状态。
与上述情况相反,有的学生常用很大的劲去挺胸,使胸部绷得紧紧的。尽管他仍在努力用横膈膜和腰腹部肌肉来支持,但由于气息的通道已被胸部阻塞,使只能听到喉部带紧的声音,唱起来十分吃力。这类学生由于唱得重,咽喉肌肉便比较僵硬而缺乏弹性,音越高,胸的力量越大,气息也越吊,唱高音越困难,对这类学生应让他们用闻花香、叹气等方法来体会柔和沉气和呼吸。
有的学生歌唱时也像吹气球一样,使胸腔、腹腔全面地舒展,可是气息还是僵的,声音还是卡在喉咙里,究其原因,就在于他们的小腹等呼气肌肉群完全处于松弛和软弱无力的状态,吸气肌肉群也就无用武之地。气息在喉咙下面,难以流畅地振动声带。对这类学生,一定要让他们体会,“吹气球”只为了使深处的气息均匀、稳定、节省,有控制又不漏气,用这种方法冲击声带,从而发出悦耳动听的声音。
有的学生开始唱中低音时还可以像吹气球一样,全面地舒展地唱,可是唱的时间稍长些或音区稍高些时,这种感觉就保持不住了,他们的气息越来越往上浮,唱高音感到特别困难,对这类学生,一定要让他们懂得“气沉丹田”的道理。上面的舒展是为了底部支托的气毫无阻碍地振动声带。如果真正做到这一点,气息不稳的情况就会明显地改进。
有的学生尽管唱时也一直想着像吸气时那样全面地舒展,但胸腹还是保持不住,很快便收缩了,唱起来像刮风一样,气很快就用完了。歌唱发声是呼气过程,是吸不进气的,只不过在呼气过程中使用了吸气肌肉群的力量与之对抗,不让舒展的“气球”很快地瘪掉一样。若收缩得过快,气息很快地用完,则说明歌唱时没有真正用上吸气的感觉,以致吸气肌肉群的力量还在薄弱,与呼气肌肉之间的力量还不平衡,当然还有声带闭合挡气等方面的因素,如果要解决这方面的问题,则需要在发每个音时给以一定的“沉”的力量,以配合声带闭合挡气,取得好的效果。
为了将声音送出去,或者为了使声音得到面罩共鸣,有的学生喜欢将气往前推,以致影响咽腔的打开,加重了喉头的负担,难以得到声音掩盖的效果,给唱高音造成了较大的困难,教师应告诉这类学生,歌唱时尽管气息在横膈腹的控制下从眉心处源源不断地、流畅地向前流出,但它不仅不应往前推,反而还要有往回吸的感觉。好的气息通向头腔共鸣,它的方向总是略靠后的,声音送出和面罩共鸣并不是靠气息的挤压获得的,而是靠流畅的气息冲击声带发声并得到头腔共鸣后反射出去达到的。尤其唱高音时,这种往回吸的感觉,除了胸腹有感觉之外,甚至会感觉吸到颈后和后背。
在声音训练中,不少学(下转第226页)(上接第224页)生常常是注意了气息,而影响声音的高位置,注意了高位置又影响深气息,两者较难兼顾。尽管这里包含诸多因素,但最根本的还是气息运用中的上下两方面没有配合好。要想解决深气息与高位置之间的矛盾,最有效的办法就是处理好气息运用的“下”和“上”的关系。
所以,声乐学习中吸气的方法极其重要,很多老师要求学生经常要记住一些关键的话,如叹——吸——唱,就是怎样叹就怎样吸,怎样吸就怎样唱,只要记住叹吸唱这三个字,对歌唱者是大有好处的,但正确的叹吸唱的方法就靠指导老师的教学技巧,究竟怎样叹,收到哪个具体位置,感觉是什么,那就要靠师生的良好配合,学生必须正确理解老师的教学意图。教师更要因材施教,但错误的呼吸方法,永远也不会唱出美好的声音,所以正确理解歌唱的呼吸方法并运用到歌唱中去是每个歌者必备的,千万不要走上歧途。
作者单位:河南南阳市宛东中专
有的学生为使歌声获得较好的气息支持,误以为气吸的越多越好,使在发声前使气吸得尽量饱满,致使各呼吸器官失去了活动自由和应有的弹性。这样不仅造成了肌肉的紧张,很难在深气息的支持下发音,而且失去控制气息的机动能力,加速了气息的消耗,影响了发音,在保证获得足以唱完一个乐句的气息前提下,尽可能少吸气,要在适度的吸气中使整个发声器官没有任何地方有过度的负荷,以保证气息运用自如。
有的学生吸气前就肩部上提,由于一口气已经提在上面,在这种状态下,气是不可能吸深的。但由于所用的胸式呼吸,缺少横膈膜的支持,声音就比较“浅”,比较单薄无力,歌唱者也必然比较吃力,声音越唱越紧,气越唱越浅,胸部越唱越紧。如果在这些学生吸气前,胸部保持自然托起的前提下,不过分地收缩小腹,并先让余气放下去,再适度地吸气,对于吸深气息,对于横膈膜和腹肌,腰肌的控制运用都是有好处的。
有的学生为使胸部放松,常在运气时将胸部塌陷下来。这样不仅压缩了胸的共鸣腔,而且由于胸部的塌陷,气息也变得软弱无力,其通道也随之变窄变细。其实,胸部的塌陷并不是真正的放松,它只是胸部紧张的另一种表现,声音发自塌陷的胸部必然失去支持,失去光彩,对这类学生应强调保持胸部的抬起或半抬起状态。这不仅可以发挥胸部的共鸣腔体作用,而且有助于使喉部、下腭、舌头摆脱僵硬与紧张的状态。
与上述情况相反,有的学生常用很大的劲去挺胸,使胸部绷得紧紧的。尽管他仍在努力用横膈膜和腰腹部肌肉来支持,但由于气息的通道已被胸部阻塞,使只能听到喉部带紧的声音,唱起来十分吃力。这类学生由于唱得重,咽喉肌肉便比较僵硬而缺乏弹性,音越高,胸的力量越大,气息也越吊,唱高音越困难,对这类学生应让他们用闻花香、叹气等方法来体会柔和沉气和呼吸。
有的学生歌唱时也像吹气球一样,使胸腔、腹腔全面地舒展,可是气息还是僵的,声音还是卡在喉咙里,究其原因,就在于他们的小腹等呼气肌肉群完全处于松弛和软弱无力的状态,吸气肌肉群也就无用武之地。气息在喉咙下面,难以流畅地振动声带。对这类学生,一定要让他们体会,“吹气球”只为了使深处的气息均匀、稳定、节省,有控制又不漏气,用这种方法冲击声带,从而发出悦耳动听的声音。
有的学生开始唱中低音时还可以像吹气球一样,全面地舒展地唱,可是唱的时间稍长些或音区稍高些时,这种感觉就保持不住了,他们的气息越来越往上浮,唱高音感到特别困难,对这类学生,一定要让他们懂得“气沉丹田”的道理。上面的舒展是为了底部支托的气毫无阻碍地振动声带。如果真正做到这一点,气息不稳的情况就会明显地改进。
有的学生尽管唱时也一直想着像吸气时那样全面地舒展,但胸腹还是保持不住,很快便收缩了,唱起来像刮风一样,气很快就用完了。歌唱发声是呼气过程,是吸不进气的,只不过在呼气过程中使用了吸气肌肉群的力量与之对抗,不让舒展的“气球”很快地瘪掉一样。若收缩得过快,气息很快地用完,则说明歌唱时没有真正用上吸气的感觉,以致吸气肌肉群的力量还在薄弱,与呼气肌肉之间的力量还不平衡,当然还有声带闭合挡气等方面的因素,如果要解决这方面的问题,则需要在发每个音时给以一定的“沉”的力量,以配合声带闭合挡气,取得好的效果。
为了将声音送出去,或者为了使声音得到面罩共鸣,有的学生喜欢将气往前推,以致影响咽腔的打开,加重了喉头的负担,难以得到声音掩盖的效果,给唱高音造成了较大的困难,教师应告诉这类学生,歌唱时尽管气息在横膈腹的控制下从眉心处源源不断地、流畅地向前流出,但它不仅不应往前推,反而还要有往回吸的感觉。好的气息通向头腔共鸣,它的方向总是略靠后的,声音送出和面罩共鸣并不是靠气息的挤压获得的,而是靠流畅的气息冲击声带发声并得到头腔共鸣后反射出去达到的。尤其唱高音时,这种往回吸的感觉,除了胸腹有感觉之外,甚至会感觉吸到颈后和后背。
在声音训练中,不少学(下转第226页)(上接第224页)生常常是注意了气息,而影响声音的高位置,注意了高位置又影响深气息,两者较难兼顾。尽管这里包含诸多因素,但最根本的还是气息运用中的上下两方面没有配合好。要想解决深气息与高位置之间的矛盾,最有效的办法就是处理好气息运用的“下”和“上”的关系。
所以,声乐学习中吸气的方法极其重要,很多老师要求学生经常要记住一些关键的话,如叹——吸——唱,就是怎样叹就怎样吸,怎样吸就怎样唱,只要记住叹吸唱这三个字,对歌唱者是大有好处的,但正确的叹吸唱的方法就靠指导老师的教学技巧,究竟怎样叹,收到哪个具体位置,感觉是什么,那就要靠师生的良好配合,学生必须正确理解老师的教学意图。教师更要因材施教,但错误的呼吸方法,永远也不会唱出美好的声音,所以正确理解歌唱的呼吸方法并运用到歌唱中去是每个歌者必备的,千万不要走上歧途。
作者单位:河南南阳市宛东中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