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坎坷旅途中的坚强倩影
——德安县塘山乡新塘教学点陈爱娇
陈爱娇,中共党员, 1978年9月走上三尺讲台,一直扎根在塘山小学的教学点。
1999年5月,年仅39岁的陈爱娇,丈夫在车祸中身亡。中年丧夫,上有年迈的婆婆、父母三位需要赡养的老人,下有一对未成年正在读书的子女,患有高血压的她没有倒下,而是坚强地挑起家庭重担,没落下一节课。她每天拼命工作,每晚将课本、教案、作业本带回家,钻研教材,对着录音机朗读,对着镜子试讲,仔细批阅每一本作业。14年来,她就是用这种方式度过漫长而孤独的夜晚。
陈爱娇从教35年,在教学点担任班主任35年。为了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陈老师每天提前一个小时赶到学校,为班上学生梳头、洗脸、剪指甲;下午放学,她领着学生打扫卫生等,目送一个个学生离开校园她才回家。
35年来,在坎坷的人生旅途中,陈老师坚强地站立在乡村三尺讲台,演绎着亮丽的人生。
38年承载山区教育梦
——铅山县湖坊镇横塘小学教师王克忠
1975年,王克忠成了铅山县湖坊镇横塘小学的民办教师,而且是教学点唯一的老师。1999年,妻子患了神经衰弱官能综合征,不但做不了家务,光医药费一年就要花去近万元。2000年,年过八旬的老母又双目失明。在照顾多病的妻子和年迈体衰双眼失明母亲的同时,王克忠忠实地坚守着这大山深处的教学点,恪尽职守地教书。
2010年,教学点搬到横塘村委会。距湖坊镇近了,离王克忠的家却更远了。他每天早上5点起床,烧饭、洗衣服。6点30分,学生在家长的护送下来到王克忠家,他安顿好妻母,并请邻居代为照顾,自己用根棍子,前面吊着学生的饭盒,后面挂着学生的书包,带着他们排队上学。上午10点40分,学生做作业,王克忠开始烧火做饭给学生吃。下午放学后,王克忠又开始田地间劳作,打理一家人的生活。吃完晚饭,王克忠开始改作业、备课。这就是王克忠坚守大山深处的典型生活。
坚守深山为春荣
——遂川县戴家埔中心小学马槽教学点教师李堂华
57岁的李堂华老师是遂川县戴家埔乡马槽教学点(中国麦田十一小)唯一的一名教师,从教35年,其中有32年是在一个人一所学校的教学点中度过。他先后在虎背、炸坑、桥水、泉洞、马槽等一人一校的教学点任教。这些教学点不是在深山沟中,就是在1000多米高的山腰上,不通公路、不通电话、没有厨房、没有工友、没有邻居,条件极为艰苦。他如今任教的中国麦田十一小(原戴家埔乡马槽教学点),位于海拔2200多米的南风面山脚的一个深山窝里,从教学点通往外面的,只有两条崎岖的羊肠小道,而他就在这里任教了11年。他任教的成绩总是名列全乡前茅,他用自己的一生教育经历证明了什么是最美丽的乡村教师。
爱,是学生飞翔的翅膀
——新建县南矶中学教师柏宗材
南矶山,是鄱阳湖中一颗不甚惹人注目的小岛,南矶中学就坐落在这清静僻远的岛乡。自师范毕业后,柏宗材的青春便献给了这片土地。
乐于研教,与时俱进,是柏老师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显著特点。他不断探索,逐步形成了独树一帜的 “发散探索教学法”。他长期担任班主任工作,并总结了一套管理班级的经验。
南矶乡是血防重疫区,血防安全历来是学校乃至全乡教育的一个重点,柏老师担任了学校血防教育的教学。他多方查找资料,力求把血防课备课详细化,讲课细致、生动。有时星期六,柏老师还带学生到鄱阳湖草洲上,教他们识别钉螺,教他们在疫区怎么搞好个人防护。几年来的努力工作,南矶中学学生的血防意识提高了,连续五年无学生感染血吸虫,他也被岛上人民亲切地称为“南矶乡血防战线卫士”。
乡村希望的基石
——金溪县秀谷镇芳源村小教师李木琴
1975年,初中毕业的李木琴在乡亲们的热切要求下,回到了家乡周江村任教:一个老师,两个年级,进行复式班教学。
学校临时办在生产队的仓库里,每逢早稻收割季节,还得腾出来堆放稻谷,课无法上了,李木琴不得不将教室搬进自己的家中。为了改善办学条件,她动员村里建新学校,将自己准备建房的几千元钱和全部木料先垫借用来建校,建起了周江村有史以来最美的小学校。
38年来,在复式教学园地上,她用青春和汗水谱写着乡村教育最美的华章。1998年华东六省复式教学培训班在井冈山举办,李木琴的语文数学教学录像给学员学习观摩,引起了各级领导和业务主管部门的关注。作为金溪县名师,她经常深入全县复式教学班听课指导,并联系实际作学术讲座,还与青年教师结对进行帮扶。2000年她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扎根山区34年
——信丰县油山镇小石教学点教师赖积明
今年55岁的赖积明,中共党员。从青春年少到两鬓发白,34年来不离不弃,执教足迹踏遍了油山镇每个村小,尤其在地处偏远、山高路陡的小石教学点前后待了9年,圆了一拨又一拨山区孩子的上学梦。
他把自己的人生奉献给了山区教育,先后调派至油山镇坑口小学、兴隆小学、小石小学、幸福小学等学校主政、任教。他积极致力于教育教学的课题研究工作,参与的国家级课题已结题,主持了一个省级课题和一个县级课题,探索并总结了小学语文高效课堂教学的五种模式。
1999年自己发现并经医院诊断患有20多处肿瘤疾病,至今扩展到全身有五六十处肿瘤,但仍顽强与乐观,把爱心奉献给孩子们!
她的生命如此灿烂
——高安市大城镇中心小学教师陈腊英
正当她花样年华之时,一场肾病危及生命——她一次次晕倒在讲台下;她被学校强制性停课住院治疗,她却又一次次要求出院,带病坚持上课持续近四年之久!
然而,她的年轻与热情终究敌不过工作的劳累和病痛的折磨。她的病情恶化到每周必须做两到三次的血液透析才能维持生命。如果等不到匹配的肾脏移植,生命随时可能终结。为了挽救这个年轻的生命,她所在学校和全市教育系统都曾为她捐款献爱心。 为着这份感动和责任,她曾把“活着”作为自己最大的人生目标。她凭着对生命的无限热爱、对众人的无限感恩活了下来,创造了医学上属于十万分之一的生命奇迹。
康复后的她很快就重回校园,积极投入工作。她不仅仅是传播知识的好老师,更是一个传递阳光与关爱的人。
照顾孩子是我的职责
——贵溪市文坊镇东际小学教师李加汉
李加汉高中毕业那一年本来有机会去县农业部门工作,但他还是选择留下来在村里当一名代课教师。因为他是个孤儿,吃百家饭长大的,面对养育过自己的乡亲,所以选择了在三尺讲台扎根。
东际小学地处贵溪南部山区,地广人稀,最偏远的村小组到本村小学要走三个多小时的山路。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从1980年开始,他就让那些偏远的小孩在他的家里吃住,并不收一分钱。后来,随着收留的孩子越来越多,他实在应付不来,只好让爱人长期在家里帮助照顾这些大山里的留守学生。
从教30多年来,先后有120多名留守儿童在家寄宿。至今,仍有10多名孩子寄宿在他家中,这些孩子中最小的读学前班,最大的读小学五年级。他为此累着并快乐着。
责任重于泰山
——上栗县福田镇文岐小学教师刘锡全
2003年下学期,桃花小学合并到文岐小学,学生从桃花村到文岐小学要经过1500米319国道。路窄、弯多、坡陡,每天车辆川流不息,是最危险的一段。而学生年龄小,其中有4岁多的学前班的小朋友,上学、放学很不安全,是学生家长最担心的。从那时候直到今天,刘锡全坚持接送学生已10年有余。
他所护送的学生来自6个年级和一个学前班,他按年级选出了5名队长和一名大队长,分别负责每天的上学、放学过马路,并根据交通规范和学生的行为规范制定了十多条奖罚分明的规定。
国道仅有8米宽,国道两旁的路肩有的地方也只有半米左右,因而学生每天上学、放学时稍不慎,即可造成群死群伤。为了让学生不受伤害,他总是要求学生们走在窄窄的路肩上,而他自己常常站在路肩的白色警戒线外,有许多次,他的身体就真正与车身擦肩而过。
因为学生安全的压力,他先后写了4次辞职书,但是写到一半就没写了。因为他想到了人民教师的责任。
倾注青春 守望大山
——安远县塘村学校教师袁庚田
从1981年,为了让上坪三个自然村的孩子们上学,步行十多里路到上龙小学上学,乡里决定设立“上坪教学点”。村里唯一的高中生——袁庚田自然成了最佳人选。
教学点条件非常艰苦。袁庚田教两个年级,轮着上课,忙得就像陀螺一般。中午下课了,他又得围上围裙去给路途较远的孩子们做午饭吃。下午放学了,太小的学生,他就一个个背着送回家,这些孩子都喜欢趴在他那清瘦而又略显单薄的肩膀上。但他毫无怨言!
扫除文盲期间,袁老师白天要给孩子们上课,晚上还得义务加班,教农民朋友们认字、写字,传授一些农业生产的基本知识。他说,自进校之日起,就暗暗立下“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人生誓言。
——德安县塘山乡新塘教学点陈爱娇
陈爱娇,中共党员, 1978年9月走上三尺讲台,一直扎根在塘山小学的教学点。
1999年5月,年仅39岁的陈爱娇,丈夫在车祸中身亡。中年丧夫,上有年迈的婆婆、父母三位需要赡养的老人,下有一对未成年正在读书的子女,患有高血压的她没有倒下,而是坚强地挑起家庭重担,没落下一节课。她每天拼命工作,每晚将课本、教案、作业本带回家,钻研教材,对着录音机朗读,对着镜子试讲,仔细批阅每一本作业。14年来,她就是用这种方式度过漫长而孤独的夜晚。
陈爱娇从教35年,在教学点担任班主任35年。为了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陈老师每天提前一个小时赶到学校,为班上学生梳头、洗脸、剪指甲;下午放学,她领着学生打扫卫生等,目送一个个学生离开校园她才回家。
35年来,在坎坷的人生旅途中,陈老师坚强地站立在乡村三尺讲台,演绎着亮丽的人生。
38年承载山区教育梦
——铅山县湖坊镇横塘小学教师王克忠
1975年,王克忠成了铅山县湖坊镇横塘小学的民办教师,而且是教学点唯一的老师。1999年,妻子患了神经衰弱官能综合征,不但做不了家务,光医药费一年就要花去近万元。2000年,年过八旬的老母又双目失明。在照顾多病的妻子和年迈体衰双眼失明母亲的同时,王克忠忠实地坚守着这大山深处的教学点,恪尽职守地教书。
2010年,教学点搬到横塘村委会。距湖坊镇近了,离王克忠的家却更远了。他每天早上5点起床,烧饭、洗衣服。6点30分,学生在家长的护送下来到王克忠家,他安顿好妻母,并请邻居代为照顾,自己用根棍子,前面吊着学生的饭盒,后面挂着学生的书包,带着他们排队上学。上午10点40分,学生做作业,王克忠开始烧火做饭给学生吃。下午放学后,王克忠又开始田地间劳作,打理一家人的生活。吃完晚饭,王克忠开始改作业、备课。这就是王克忠坚守大山深处的典型生活。
坚守深山为春荣
——遂川县戴家埔中心小学马槽教学点教师李堂华
57岁的李堂华老师是遂川县戴家埔乡马槽教学点(中国麦田十一小)唯一的一名教师,从教35年,其中有32年是在一个人一所学校的教学点中度过。他先后在虎背、炸坑、桥水、泉洞、马槽等一人一校的教学点任教。这些教学点不是在深山沟中,就是在1000多米高的山腰上,不通公路、不通电话、没有厨房、没有工友、没有邻居,条件极为艰苦。他如今任教的中国麦田十一小(原戴家埔乡马槽教学点),位于海拔2200多米的南风面山脚的一个深山窝里,从教学点通往外面的,只有两条崎岖的羊肠小道,而他就在这里任教了11年。他任教的成绩总是名列全乡前茅,他用自己的一生教育经历证明了什么是最美丽的乡村教师。
爱,是学生飞翔的翅膀
——新建县南矶中学教师柏宗材
南矶山,是鄱阳湖中一颗不甚惹人注目的小岛,南矶中学就坐落在这清静僻远的岛乡。自师范毕业后,柏宗材的青春便献给了这片土地。
乐于研教,与时俱进,是柏老师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显著特点。他不断探索,逐步形成了独树一帜的 “发散探索教学法”。他长期担任班主任工作,并总结了一套管理班级的经验。
南矶乡是血防重疫区,血防安全历来是学校乃至全乡教育的一个重点,柏老师担任了学校血防教育的教学。他多方查找资料,力求把血防课备课详细化,讲课细致、生动。有时星期六,柏老师还带学生到鄱阳湖草洲上,教他们识别钉螺,教他们在疫区怎么搞好个人防护。几年来的努力工作,南矶中学学生的血防意识提高了,连续五年无学生感染血吸虫,他也被岛上人民亲切地称为“南矶乡血防战线卫士”。
乡村希望的基石
——金溪县秀谷镇芳源村小教师李木琴
1975年,初中毕业的李木琴在乡亲们的热切要求下,回到了家乡周江村任教:一个老师,两个年级,进行复式班教学。
学校临时办在生产队的仓库里,每逢早稻收割季节,还得腾出来堆放稻谷,课无法上了,李木琴不得不将教室搬进自己的家中。为了改善办学条件,她动员村里建新学校,将自己准备建房的几千元钱和全部木料先垫借用来建校,建起了周江村有史以来最美的小学校。
38年来,在复式教学园地上,她用青春和汗水谱写着乡村教育最美的华章。1998年华东六省复式教学培训班在井冈山举办,李木琴的语文数学教学录像给学员学习观摩,引起了各级领导和业务主管部门的关注。作为金溪县名师,她经常深入全县复式教学班听课指导,并联系实际作学术讲座,还与青年教师结对进行帮扶。2000年她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扎根山区34年
——信丰县油山镇小石教学点教师赖积明
今年55岁的赖积明,中共党员。从青春年少到两鬓发白,34年来不离不弃,执教足迹踏遍了油山镇每个村小,尤其在地处偏远、山高路陡的小石教学点前后待了9年,圆了一拨又一拨山区孩子的上学梦。
他把自己的人生奉献给了山区教育,先后调派至油山镇坑口小学、兴隆小学、小石小学、幸福小学等学校主政、任教。他积极致力于教育教学的课题研究工作,参与的国家级课题已结题,主持了一个省级课题和一个县级课题,探索并总结了小学语文高效课堂教学的五种模式。
1999年自己发现并经医院诊断患有20多处肿瘤疾病,至今扩展到全身有五六十处肿瘤,但仍顽强与乐观,把爱心奉献给孩子们!
她的生命如此灿烂
——高安市大城镇中心小学教师陈腊英
正当她花样年华之时,一场肾病危及生命——她一次次晕倒在讲台下;她被学校强制性停课住院治疗,她却又一次次要求出院,带病坚持上课持续近四年之久!
然而,她的年轻与热情终究敌不过工作的劳累和病痛的折磨。她的病情恶化到每周必须做两到三次的血液透析才能维持生命。如果等不到匹配的肾脏移植,生命随时可能终结。为了挽救这个年轻的生命,她所在学校和全市教育系统都曾为她捐款献爱心。 为着这份感动和责任,她曾把“活着”作为自己最大的人生目标。她凭着对生命的无限热爱、对众人的无限感恩活了下来,创造了医学上属于十万分之一的生命奇迹。
康复后的她很快就重回校园,积极投入工作。她不仅仅是传播知识的好老师,更是一个传递阳光与关爱的人。
照顾孩子是我的职责
——贵溪市文坊镇东际小学教师李加汉
李加汉高中毕业那一年本来有机会去县农业部门工作,但他还是选择留下来在村里当一名代课教师。因为他是个孤儿,吃百家饭长大的,面对养育过自己的乡亲,所以选择了在三尺讲台扎根。
东际小学地处贵溪南部山区,地广人稀,最偏远的村小组到本村小学要走三个多小时的山路。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从1980年开始,他就让那些偏远的小孩在他的家里吃住,并不收一分钱。后来,随着收留的孩子越来越多,他实在应付不来,只好让爱人长期在家里帮助照顾这些大山里的留守学生。
从教30多年来,先后有120多名留守儿童在家寄宿。至今,仍有10多名孩子寄宿在他家中,这些孩子中最小的读学前班,最大的读小学五年级。他为此累着并快乐着。
责任重于泰山
——上栗县福田镇文岐小学教师刘锡全
2003年下学期,桃花小学合并到文岐小学,学生从桃花村到文岐小学要经过1500米319国道。路窄、弯多、坡陡,每天车辆川流不息,是最危险的一段。而学生年龄小,其中有4岁多的学前班的小朋友,上学、放学很不安全,是学生家长最担心的。从那时候直到今天,刘锡全坚持接送学生已10年有余。
他所护送的学生来自6个年级和一个学前班,他按年级选出了5名队长和一名大队长,分别负责每天的上学、放学过马路,并根据交通规范和学生的行为规范制定了十多条奖罚分明的规定。
国道仅有8米宽,国道两旁的路肩有的地方也只有半米左右,因而学生每天上学、放学时稍不慎,即可造成群死群伤。为了让学生不受伤害,他总是要求学生们走在窄窄的路肩上,而他自己常常站在路肩的白色警戒线外,有许多次,他的身体就真正与车身擦肩而过。
因为学生安全的压力,他先后写了4次辞职书,但是写到一半就没写了。因为他想到了人民教师的责任。
倾注青春 守望大山
——安远县塘村学校教师袁庚田
从1981年,为了让上坪三个自然村的孩子们上学,步行十多里路到上龙小学上学,乡里决定设立“上坪教学点”。村里唯一的高中生——袁庚田自然成了最佳人选。
教学点条件非常艰苦。袁庚田教两个年级,轮着上课,忙得就像陀螺一般。中午下课了,他又得围上围裙去给路途较远的孩子们做午饭吃。下午放学了,太小的学生,他就一个个背着送回家,这些孩子都喜欢趴在他那清瘦而又略显单薄的肩膀上。但他毫无怨言!
扫除文盲期间,袁老师白天要给孩子们上课,晚上还得义务加班,教农民朋友们认字、写字,传授一些农业生产的基本知识。他说,自进校之日起,就暗暗立下“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人生誓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