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应该深刻认识到——有效培养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能力,可以提高学生的语感,发展学生的素养。那么,如何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呢?笔者有以下几点粗浅的认识:
一、精心育人,勿忘己任
《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明确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小学语文教学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和中华优秀文化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使他们具有初步的听说读写能力,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 可现如今,很多学生存在高分低能的无为现象,这很大程度上是老师的无为造成的,一些孩子的考试分数高,可不见得会读好一篇文章,也不见得对语文学习感多少兴趣。一个好的语文教师就应该高度正视这个问题,树立正确的教育理念,以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为孩子的终身学习打下坚实而有力的基础为己任,不当“教书匠”,不做“压迫者”。所以,我们小学语文老师作为基础教育工作者,就应该在课堂教学实践中,舍得花时间、下大力气指导学生朗读,求真务实,以全面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为目标。笔者认为,要从整体上提高一个班的朗读水平,就要在刚接手班级伊始下足功夫,切不可对学生放任自流。我想:要改变一个人的做法,先要改变他的想法。因此我每接手一个班,都要不厌其烦地、设身处地激励学生明确学习语文的重要性,帮其树立自信。教书以来,我最常鼓励学生的几句话是——“大家喜欢看电视吗?很多外国人电视上有很多老外说中文是不是很溜?现在我们中国越来越强大,在世界上的影响力越来越大,很多外国人都在学说中国话,作为中国人的我们应该感到自豪。同学们,外国人都能学好汉语,我们中国人更应该学得更好,不是吗?”;“同学们,你喜欢的主持人或播音员是谁?向你的榜样学习,好好读课文,说不定我们班将来就会有著名的主持人或播音员”;“不要拖读、唱读,我们现在就是朗诵家、主持人,让自己喜欢上自己的声音”;“把读书当作一种享受!”……就这样,学生在师者口头禅式的思想启迪下发展了朗读兴趣,这无疑为每一次朗读训练的指导起到了潜移默化的效果。
二、竭智尽力,营造气场
众所周知,读和写是课堂教学的主旋律,要让学生读得动听,学得畅快,实现“教”和“学”充分和谐的理想氛围,作为“引导者”的我们,就要深刻领悟苏霍姆林斯基的思想——“让学生带着一种高涨的、激动的情绪从事学习和思考”, 深思熟慮,在教学中想方设法营造气场。所谓的气场,就是积极创设让学生情绪高涨的乐学环境,让学生沉浸于读好书,好读书的氛围中,真的把读书当做一种享受,放飞自己的自信,张扬自己的个性。就这样,周而复始,循序渐进,日积月累,经过每堂课下意识的朗读训练,气场从无到有,从弱到强,学生的朗读兴趣日益浓厚了,学生的朗读能力也就日益增强了。
我们要使学习的气场更强更足,首先,要竭智尽力,创造性地采用多种朗读训练方法,如巧妙采用表演读,分角色朗读,想象读,小组赛读等方式以增强朗读的趣味性及感染力,调动学生读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想读、会读、爱读,在读中积极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
其次,面对形式多样的课文体裁,教师要先把知识内化,准确地引导学生把握好作者的情感基调,指导学生理解文本,启发把自己和语言文字融为一体,把握好语速、节奏和重音,处理好朗读文章每一句话应该用什么样的语气,从而读出真情实感。因此,教师要亲力亲为、恰如其分地地利用好一切教学资源,如课文插图、多媒体课件、优美的背景音乐等设置语境让学生去观察,去想象,去领悟,去亲身实践如何做到“轻重缓急”、“抑扬顿挫”, 让学生的读书声和口语表达都富有生命力,让学生沉醉在自己美妙的读书声里,被自己的读书声所吸引。
三、引领示范,诱发热情
我们常说:“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就应该塑造一种榜样的力量,要根据课文情节适当地变换语调进行范读、引读,必要时还有耐心地带读。因为激情地范读、带读,引读是为了引起学生感情的共鸣,诱发学生的读书热情,起到“情染语感”的作用,使学生更为真切地感受语言的魅力,使其津津有味,跃跃欲试,从而为切实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推波助澜”。为此,我们不仅要善于把握住语言的情感美、音韵美和节奏美,自信满满、字正腔圆、声情并茂地用富有童趣的表情和丰富的肢体语言将书的大意表现出来,并带动学生跟着老师做动作,还要努力提升自己的课堂调控能力,培养学生认真倾听的好习惯,激发学生学习的上进心。即启发学生发自内心的朗读,用心读好书,严格要求自己,敢于张口大声朗读,把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当作一种习惯,杜绝学生唱读、拖读、喊读,及时纠正学生死气沉沉、拖声拖气的读书习惯。
那么着手一篇文章,我们要怎样把握范读的时机呢?笔者认为,我们教师要尊重学生的学习体验,应该让学生先尝试,再作指导,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先学后教”,这样才符合教育规律。我们要把教材里的每一篇文章作为载体,让学生在预习的过程中,借助已有的知识体验和工具书“摸着石头过河”,把文章读通、读顺,教师在课上就要善于观察和倾听,及时“表扬”和“纠正”,为学生“指点迷津”,亲身范读、带读、引读,不厌其烦,不改初衷,以至学生把课文读好、读透。这样,教室里才会传出朗朗上口的读书声,学生学起语文来才会兴致盎然,意犹未尽。此外,我们在认真范读,耐心指导的基础上,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学生,实现多元评价,乐此不疲地采用生生互评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好胜心,让学生充分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和长处,从而扬长避短,超越自我。
总之,我们小学语文教师只有不忘使命,热爱学生,心系祖国,用发展的眼光、扎实的作风开展教育教学工作,做语文教学的有心人,真正在学语文、用语文方面对学生起到良好的示范作用,才能成为传承中华优秀文化的使者,为培养合格的、建设祖国的生力军打下坚实而有力的基础,为描绘祖国明天的宏伟蓝图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一、精心育人,勿忘己任
《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明确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小学语文教学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和中华优秀文化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使他们具有初步的听说读写能力,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 可现如今,很多学生存在高分低能的无为现象,这很大程度上是老师的无为造成的,一些孩子的考试分数高,可不见得会读好一篇文章,也不见得对语文学习感多少兴趣。一个好的语文教师就应该高度正视这个问题,树立正确的教育理念,以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为孩子的终身学习打下坚实而有力的基础为己任,不当“教书匠”,不做“压迫者”。所以,我们小学语文老师作为基础教育工作者,就应该在课堂教学实践中,舍得花时间、下大力气指导学生朗读,求真务实,以全面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为目标。笔者认为,要从整体上提高一个班的朗读水平,就要在刚接手班级伊始下足功夫,切不可对学生放任自流。我想:要改变一个人的做法,先要改变他的想法。因此我每接手一个班,都要不厌其烦地、设身处地激励学生明确学习语文的重要性,帮其树立自信。教书以来,我最常鼓励学生的几句话是——“大家喜欢看电视吗?很多外国人电视上有很多老外说中文是不是很溜?现在我们中国越来越强大,在世界上的影响力越来越大,很多外国人都在学说中国话,作为中国人的我们应该感到自豪。同学们,外国人都能学好汉语,我们中国人更应该学得更好,不是吗?”;“同学们,你喜欢的主持人或播音员是谁?向你的榜样学习,好好读课文,说不定我们班将来就会有著名的主持人或播音员”;“不要拖读、唱读,我们现在就是朗诵家、主持人,让自己喜欢上自己的声音”;“把读书当作一种享受!”……就这样,学生在师者口头禅式的思想启迪下发展了朗读兴趣,这无疑为每一次朗读训练的指导起到了潜移默化的效果。
二、竭智尽力,营造气场
众所周知,读和写是课堂教学的主旋律,要让学生读得动听,学得畅快,实现“教”和“学”充分和谐的理想氛围,作为“引导者”的我们,就要深刻领悟苏霍姆林斯基的思想——“让学生带着一种高涨的、激动的情绪从事学习和思考”, 深思熟慮,在教学中想方设法营造气场。所谓的气场,就是积极创设让学生情绪高涨的乐学环境,让学生沉浸于读好书,好读书的氛围中,真的把读书当做一种享受,放飞自己的自信,张扬自己的个性。就这样,周而复始,循序渐进,日积月累,经过每堂课下意识的朗读训练,气场从无到有,从弱到强,学生的朗读兴趣日益浓厚了,学生的朗读能力也就日益增强了。
我们要使学习的气场更强更足,首先,要竭智尽力,创造性地采用多种朗读训练方法,如巧妙采用表演读,分角色朗读,想象读,小组赛读等方式以增强朗读的趣味性及感染力,调动学生读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想读、会读、爱读,在读中积极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
其次,面对形式多样的课文体裁,教师要先把知识内化,准确地引导学生把握好作者的情感基调,指导学生理解文本,启发把自己和语言文字融为一体,把握好语速、节奏和重音,处理好朗读文章每一句话应该用什么样的语气,从而读出真情实感。因此,教师要亲力亲为、恰如其分地地利用好一切教学资源,如课文插图、多媒体课件、优美的背景音乐等设置语境让学生去观察,去想象,去领悟,去亲身实践如何做到“轻重缓急”、“抑扬顿挫”, 让学生的读书声和口语表达都富有生命力,让学生沉醉在自己美妙的读书声里,被自己的读书声所吸引。
三、引领示范,诱发热情
我们常说:“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就应该塑造一种榜样的力量,要根据课文情节适当地变换语调进行范读、引读,必要时还有耐心地带读。因为激情地范读、带读,引读是为了引起学生感情的共鸣,诱发学生的读书热情,起到“情染语感”的作用,使学生更为真切地感受语言的魅力,使其津津有味,跃跃欲试,从而为切实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推波助澜”。为此,我们不仅要善于把握住语言的情感美、音韵美和节奏美,自信满满、字正腔圆、声情并茂地用富有童趣的表情和丰富的肢体语言将书的大意表现出来,并带动学生跟着老师做动作,还要努力提升自己的课堂调控能力,培养学生认真倾听的好习惯,激发学生学习的上进心。即启发学生发自内心的朗读,用心读好书,严格要求自己,敢于张口大声朗读,把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当作一种习惯,杜绝学生唱读、拖读、喊读,及时纠正学生死气沉沉、拖声拖气的读书习惯。
那么着手一篇文章,我们要怎样把握范读的时机呢?笔者认为,我们教师要尊重学生的学习体验,应该让学生先尝试,再作指导,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先学后教”,这样才符合教育规律。我们要把教材里的每一篇文章作为载体,让学生在预习的过程中,借助已有的知识体验和工具书“摸着石头过河”,把文章读通、读顺,教师在课上就要善于观察和倾听,及时“表扬”和“纠正”,为学生“指点迷津”,亲身范读、带读、引读,不厌其烦,不改初衷,以至学生把课文读好、读透。这样,教室里才会传出朗朗上口的读书声,学生学起语文来才会兴致盎然,意犹未尽。此外,我们在认真范读,耐心指导的基础上,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学生,实现多元评价,乐此不疲地采用生生互评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好胜心,让学生充分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和长处,从而扬长避短,超越自我。
总之,我们小学语文教师只有不忘使命,热爱学生,心系祖国,用发展的眼光、扎实的作风开展教育教学工作,做语文教学的有心人,真正在学语文、用语文方面对学生起到良好的示范作用,才能成为传承中华优秀文化的使者,为培养合格的、建设祖国的生力军打下坚实而有力的基础,为描绘祖国明天的宏伟蓝图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