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随着社会的进步,科技的发展,在现今生活的各个领域中讲求的不仅是个人的才能,更讲求集体的智慧,讲求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合作。合作是一种基本的社会技能,也是适应社会必备的能力。在未来社会中,只有能与人合作的人,才能获得生存的空间,只有善于合作的人才能赢得发展。因此,从小培养幼儿友善的合作行为是十分重要的。
【关键词】幼儿 合作特征 友善合作 有效策略
当今社会,独生子女越来越多,这个早期备受关注、过度保护的群体,早已丧失了许多接受挑战和独立思考的机会。现代的家庭教育又往往重视智力的投资与开发,却忽视了情商对孩子一生的影响。幼儿时期是培养团队合作能力的最佳时期,很有必要对他们进行交往与合作等方面的培养,为其一生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使其终身受益,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由此可见,从小培养幼儿的合作意识和合作习惯是十分重要的,也是我们教师所面临的重要任务。怎样才能用有效的教育方法来培养孩子们友善合作的能力呢?我思索着这个问题,寻找着看上去可行的方法,并尝试着应用到教学实践中,不少方法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对促进孩子合作能力的发展有一定的作用。下面就如何培养幼儿友善合作能力,谈谈自己的一点看法。
一、把握幼儿友善合作的基础性特征,萌发幼儿友善合作的意识
幼儿刚来到这个美丽的世界,他们对一切都十分好奇,也不知道什么是对,什么是错。正如《三字经》中说的“人之初,性本善”。他具有基础性,我们对幼儿进行友善合作教育时就必须从这一实际出发,把良好的合作习惯的培养渗透到幼儿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中去进行。例如:积木是孩子们最喜欢的玩具,由于班里小朋友多,不可能每人一套积木,每次游戏时每个孩子只能领到几块,虽然可以拼一拼、摆一摆,但是要想做成哪怕是很简单的一些造型,积木还是不够的。尽管这样,却没有一个孩子去找小伙伴儿商量,将他们的积木放在一起,共同合作,来创造出喜欢的造型。
二、根据幼儿友善合作的感知性特征,教导幼儿友善合作的技巧
幼儿对事物的认识基本上处于一种直观感知的阶段,同样,幼儿对友善合作的认知也是如此。由于幼儿友善合作具有感知性的特征,因而对幼儿进行友善合作教育时必须尽可能采取直观形象的方法让幼儿进入角色,避免用抽象理论进行教育。
游戏是实施幼儿友善合作最基本的途径,在游戏活动中培养幼儿的合作能力有着事半功倍的作用。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帕顿自1932年首先从合作程度探讨了儿童游戏的发展,她的儿童游戏理论揭示了儿童游戏行为是一个渐进的发展过程。她根据儿童在活动中的社会意识和社会参与程度,把游戏行为分为六种水平:无所用心的行为,独自游戏,旁观行为,平行游戏,联合游戏,协同游戏。
三、抓住幼儿友善合作的反复性特征,强化幼儿友善合作的成果
幼儿友善合作能力的培养是一个反复强化的过程,不可能通过听一则故事、做一次游戏就能够形成。从古到今,教育没有一劳永逸的好事,即使某一良好习惯已经萌发、形成,也不可能永远不变地保持下去,因为幼儿的情感虽然极为丰富,但也极不稳定,很容易与外界共鸣,发生变化。因此,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从常规教育入手,如:共同叠被子、搬椅子、收拾玩具等可以合作的机会,使友善合作培养与生活实践相结合,随时随地的反复进行教育。又如:玩角色扮演游戏前,师生要一起商量,分工合作;遇到矛盾时,协商解决问题;当游戏材料不够用时,则引导幼儿相互谦让、轮流或共同使用等。通过这些具体的合作情境,帮助幼儿逐渐习得合作的方法、策略,在游戏中学会合作,在玩的过程中交流情感,共同分享快乐,强化幼儿已形成的情感体验。
我们还把友善合作的教育渗透到幼儿一日生活的各环节中,为幼儿友善合作的形成打下坚实的基础。例如在进餐活动中,建立值日生管理制度,把班级幼儿按不同的能力水平分成若干小组(收拾组、清洁组、打扫组、监督组等),由幼儿自己制度出管理要求及执行项目。为拿第一,幼儿高度自觉、团结一致,共同分担、相互配合、互相竞争投入到生活实践中。充分感受自己在集体中的力量和集体活动带来的乐趣。就这样,幼儿人人参与、轮流更换,天天坚持、反复巩固,久而久之,幼儿不但建立了协调的同伴关系,养成友善合作的良好习惯,而且还增强了集体的责任感。
在我们身边,到处都有可供幼儿学习巩固友善合作的素材,如晨练后帮助教师收拾体育器械、与同伴合作协助父母完成力所能及的家务、合作帮教师收拾物品和器械、与同伴友好相处共同做一件事情等,只要教师和家长在日常生活中做个有心人,时刻关心幼儿身边的人和事,随时把握合作时机,有意识地促成幼儿的友善合作的行为,并对幼儿的友善合作行为进行及时鼓励和评价,那么,幼儿的友善合作的意识就会不断增强,友善合作的技能才不断提高,友善合作的成果才不断得到巩固。
二十一世纪的社会,是一个竞争和合作的社会,“学会共同生活”“学会与他人一起生活” 这种社会教育观是当下教育中的重大课题之一。而提高幼儿的友善合作能力,既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也不是光凭说教就可以达到目的的,而是一个循序渐进、不断实践、反复巩固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只要教师、家长怀着一颗社会责任心,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持之以恒、坚持不懈地对幼儿实施友善合作教育,为幼儿创造合作的机会,指导幼儿掌握合作的技巧,我们的幼儿才会成为被社会接纳与欢迎的公民,从而信心百倍的迎接更高、更远的新挑战。
【关键词】幼儿 合作特征 友善合作 有效策略
当今社会,独生子女越来越多,这个早期备受关注、过度保护的群体,早已丧失了许多接受挑战和独立思考的机会。现代的家庭教育又往往重视智力的投资与开发,却忽视了情商对孩子一生的影响。幼儿时期是培养团队合作能力的最佳时期,很有必要对他们进行交往与合作等方面的培养,为其一生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使其终身受益,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由此可见,从小培养幼儿的合作意识和合作习惯是十分重要的,也是我们教师所面临的重要任务。怎样才能用有效的教育方法来培养孩子们友善合作的能力呢?我思索着这个问题,寻找着看上去可行的方法,并尝试着应用到教学实践中,不少方法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对促进孩子合作能力的发展有一定的作用。下面就如何培养幼儿友善合作能力,谈谈自己的一点看法。
一、把握幼儿友善合作的基础性特征,萌发幼儿友善合作的意识
幼儿刚来到这个美丽的世界,他们对一切都十分好奇,也不知道什么是对,什么是错。正如《三字经》中说的“人之初,性本善”。他具有基础性,我们对幼儿进行友善合作教育时就必须从这一实际出发,把良好的合作习惯的培养渗透到幼儿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中去进行。例如:积木是孩子们最喜欢的玩具,由于班里小朋友多,不可能每人一套积木,每次游戏时每个孩子只能领到几块,虽然可以拼一拼、摆一摆,但是要想做成哪怕是很简单的一些造型,积木还是不够的。尽管这样,却没有一个孩子去找小伙伴儿商量,将他们的积木放在一起,共同合作,来创造出喜欢的造型。
二、根据幼儿友善合作的感知性特征,教导幼儿友善合作的技巧
幼儿对事物的认识基本上处于一种直观感知的阶段,同样,幼儿对友善合作的认知也是如此。由于幼儿友善合作具有感知性的特征,因而对幼儿进行友善合作教育时必须尽可能采取直观形象的方法让幼儿进入角色,避免用抽象理论进行教育。
游戏是实施幼儿友善合作最基本的途径,在游戏活动中培养幼儿的合作能力有着事半功倍的作用。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帕顿自1932年首先从合作程度探讨了儿童游戏的发展,她的儿童游戏理论揭示了儿童游戏行为是一个渐进的发展过程。她根据儿童在活动中的社会意识和社会参与程度,把游戏行为分为六种水平:无所用心的行为,独自游戏,旁观行为,平行游戏,联合游戏,协同游戏。
三、抓住幼儿友善合作的反复性特征,强化幼儿友善合作的成果
幼儿友善合作能力的培养是一个反复强化的过程,不可能通过听一则故事、做一次游戏就能够形成。从古到今,教育没有一劳永逸的好事,即使某一良好习惯已经萌发、形成,也不可能永远不变地保持下去,因为幼儿的情感虽然极为丰富,但也极不稳定,很容易与外界共鸣,发生变化。因此,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从常规教育入手,如:共同叠被子、搬椅子、收拾玩具等可以合作的机会,使友善合作培养与生活实践相结合,随时随地的反复进行教育。又如:玩角色扮演游戏前,师生要一起商量,分工合作;遇到矛盾时,协商解决问题;当游戏材料不够用时,则引导幼儿相互谦让、轮流或共同使用等。通过这些具体的合作情境,帮助幼儿逐渐习得合作的方法、策略,在游戏中学会合作,在玩的过程中交流情感,共同分享快乐,强化幼儿已形成的情感体验。
我们还把友善合作的教育渗透到幼儿一日生活的各环节中,为幼儿友善合作的形成打下坚实的基础。例如在进餐活动中,建立值日生管理制度,把班级幼儿按不同的能力水平分成若干小组(收拾组、清洁组、打扫组、监督组等),由幼儿自己制度出管理要求及执行项目。为拿第一,幼儿高度自觉、团结一致,共同分担、相互配合、互相竞争投入到生活实践中。充分感受自己在集体中的力量和集体活动带来的乐趣。就这样,幼儿人人参与、轮流更换,天天坚持、反复巩固,久而久之,幼儿不但建立了协调的同伴关系,养成友善合作的良好习惯,而且还增强了集体的责任感。
在我们身边,到处都有可供幼儿学习巩固友善合作的素材,如晨练后帮助教师收拾体育器械、与同伴合作协助父母完成力所能及的家务、合作帮教师收拾物品和器械、与同伴友好相处共同做一件事情等,只要教师和家长在日常生活中做个有心人,时刻关心幼儿身边的人和事,随时把握合作时机,有意识地促成幼儿的友善合作的行为,并对幼儿的友善合作行为进行及时鼓励和评价,那么,幼儿的友善合作的意识就会不断增强,友善合作的技能才不断提高,友善合作的成果才不断得到巩固。
二十一世纪的社会,是一个竞争和合作的社会,“学会共同生活”“学会与他人一起生活” 这种社会教育观是当下教育中的重大课题之一。而提高幼儿的友善合作能力,既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也不是光凭说教就可以达到目的的,而是一个循序渐进、不断实践、反复巩固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只要教师、家长怀着一颗社会责任心,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持之以恒、坚持不懈地对幼儿实施友善合作教育,为幼儿创造合作的机会,指导幼儿掌握合作的技巧,我们的幼儿才会成为被社会接纳与欢迎的公民,从而信心百倍的迎接更高、更远的新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