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年初的快涨快跌让A股春季行情第一波受阻,本周五又有中美贸易战让全球股市陷入普跌,但探底之后,春季行情第二波正在醞酿中,其中的关键词则是“MSCI”。6月1日,A股就要正式被纳入MSCI新兴市场指数,有关“入摩”的新闻又开始见诸媒体。3月中旬,MSCI又发布12个中国指数产品,除了传统意义上的大盘股、指标股之外,中小型股票也有了相关的指数。此外,已经有10多家基金公司上报MSCI系列指数产品,其中招商、南方基金等已经获批。可以预见的是,在外资尚未大举抢进A股之前,公募基金为代表的境内机构投资者已经抢先出手。时间不等人,先人一步就能抢占先机,占领“入摩”的制高点。
公募基金的动向将会对A股的资金流向产生重要的引领。2017年,A股有七成多的股票下跌,而却有超过八成的公募基金实现盈利,“炒股不如投基”成为股市新常态。公募基金以业绩夺回话语权,从去年四季度开始,“爆款基金”频繁出现,兴全合宜甚至出现单日募集300亿元的盛况。也正因为如此,近期公募基金密集推出MSCI风格的指数基金,有望和去年热门的沪港深主题基金一样,成为市场风格的推手和强化者。
目前公募基金接连推出MSCI指数基金,具有天时地利。经过,1月末的大跌洗盘,和MSCI具有强相关的白马股较年初高位有一定的回调,经过最近两个月的反复震荡,已经有效化解了获利盘的压力,伴随着绩优年报的发布,内在的投资价值有望获得新一轮的挖掘。其次,股市也有风格自我强化的特征,除了相关的指数型基金被动复制买入成分股之外,主动型基金也会加大此类风格的投资力度,形成合力。可以说,在6月1日A股“入摩”之前,白马股有望结束调整,重拾升势。
尽管近期题材股、中小创走势较强,但随着“入摩”事件的发酵,未来两个月投资的天平有望重回白马股,布局今年春季行情的第二波关键就在“入摩”相关股票的选择上。尽管近期MSCI推出中小型股票指数,但境外机构投资者基于估值、流动性、研究成本等因素,在“入摩”初期并不会大举介入小市值股票,其中或有部分市值较大、基本面稳中向好的“创蓝筹”引发关注,但很难成为主流,调整充分、估值较低的白马股才是比较确定的投资方向。
具体在投资品种上,有几类可以纳入重点关注。一是MSCI成分股中具有相对稀缺性的股票,即中国大陆具有相对竞争力或具备特殊资源的公司,如小金属行业中的金钼股份、五矿稀土、北方稀土,税控行业龙头航天信息,中成药特色股东阿阿胶等;
第二类是A股相对H股明显折价的品种。随着“入摩”进程的加速,部分相对H股存在折让的A股,有望吸引外资进一步关注和配置。这类个股普遍具备估值低、业绩好的特征,本身就具备较好的投资价值,如海螺水泥、中国平安、鞍钢股份、福耀玻璃、宁沪高速等。
第三类则是已经推出的MSCI风格的基金,如华夏基金在2015年推出的MSCIA股基金,该基金追踪MSCI中国A股指数,仓位饱满,未来新增的MSCI风格基金入市,该基金将直接受益,省却新基金建仓的时间和摩擦成本。
在关注上述三类投资品种的同时,风险这根弦也不能忘。未来两个月如果MSCI题材获得市场热烈响应、过度追捧,在6月1日正式推出时反而可能成为“见光死”的波段顶部。历史上也有类似的先例,如2001年2月公布B股市场对境内投资者开放引发大涨,上海B股指数在4个月内大涨两倍;但到了当年6月正式实施的时候却见顶回落,迭加当时A股的熊市,4年内下跌幅度超过79%(见附图)。
虽然B股和A股的容量不可同日而语,对内开放和对外开放也有所差别,但利好前大肆炒作、利好落地后见顶的波动节奏,在市场上却是屡见不鲜,投资者在布局其中机会时,也应当做好两手准备,特别需注意国际股市大幅波动引发的外部影响。
公募基金的动向将会对A股的资金流向产生重要的引领。2017年,A股有七成多的股票下跌,而却有超过八成的公募基金实现盈利,“炒股不如投基”成为股市新常态。公募基金以业绩夺回话语权,从去年四季度开始,“爆款基金”频繁出现,兴全合宜甚至出现单日募集300亿元的盛况。也正因为如此,近期公募基金密集推出MSCI风格的指数基金,有望和去年热门的沪港深主题基金一样,成为市场风格的推手和强化者。
目前公募基金接连推出MSCI指数基金,具有天时地利。经过,1月末的大跌洗盘,和MSCI具有强相关的白马股较年初高位有一定的回调,经过最近两个月的反复震荡,已经有效化解了获利盘的压力,伴随着绩优年报的发布,内在的投资价值有望获得新一轮的挖掘。其次,股市也有风格自我强化的特征,除了相关的指数型基金被动复制买入成分股之外,主动型基金也会加大此类风格的投资力度,形成合力。可以说,在6月1日A股“入摩”之前,白马股有望结束调整,重拾升势。
尽管近期题材股、中小创走势较强,但随着“入摩”事件的发酵,未来两个月投资的天平有望重回白马股,布局今年春季行情的第二波关键就在“入摩”相关股票的选择上。尽管近期MSCI推出中小型股票指数,但境外机构投资者基于估值、流动性、研究成本等因素,在“入摩”初期并不会大举介入小市值股票,其中或有部分市值较大、基本面稳中向好的“创蓝筹”引发关注,但很难成为主流,调整充分、估值较低的白马股才是比较确定的投资方向。
具体在投资品种上,有几类可以纳入重点关注。一是MSCI成分股中具有相对稀缺性的股票,即中国大陆具有相对竞争力或具备特殊资源的公司,如小金属行业中的金钼股份、五矿稀土、北方稀土,税控行业龙头航天信息,中成药特色股东阿阿胶等;
第二类是A股相对H股明显折价的品种。随着“入摩”进程的加速,部分相对H股存在折让的A股,有望吸引外资进一步关注和配置。这类个股普遍具备估值低、业绩好的特征,本身就具备较好的投资价值,如海螺水泥、中国平安、鞍钢股份、福耀玻璃、宁沪高速等。
第三类则是已经推出的MSCI风格的基金,如华夏基金在2015年推出的MSCIA股基金,该基金追踪MSCI中国A股指数,仓位饱满,未来新增的MSCI风格基金入市,该基金将直接受益,省却新基金建仓的时间和摩擦成本。
在关注上述三类投资品种的同时,风险这根弦也不能忘。未来两个月如果MSCI题材获得市场热烈响应、过度追捧,在6月1日正式推出时反而可能成为“见光死”的波段顶部。历史上也有类似的先例,如2001年2月公布B股市场对境内投资者开放引发大涨,上海B股指数在4个月内大涨两倍;但到了当年6月正式实施的时候却见顶回落,迭加当时A股的熊市,4年内下跌幅度超过79%(见附图)。
虽然B股和A股的容量不可同日而语,对内开放和对外开放也有所差别,但利好前大肆炒作、利好落地后见顶的波动节奏,在市场上却是屡见不鲜,投资者在布局其中机会时,也应当做好两手准备,特别需注意国际股市大幅波动引发的外部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