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物名片】
朱永新,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民进中央副主席兼秘书长,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苏州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新教育实验发起人,曾任苏州市副市长。
好的教育是让每个孩子都能成为英雄,而不是就那么几个成了英雄,其他的都成了“狗熊”
笔者:您上大学时学的是教育专业,大学毕业后又研究教育,后来当副市长还主管过教育。跟教育打交道这么长时间,您认为目前我国的义务教育怎么样?
朱永新:坦率地说,我觉得目前我国的义务教育对学生的要求有点高,导致学生在校学习时心理负担过重。
我们的教育是通过考试来筛选学生的,学生与学生之间是竞争关系。在这种情况下,只有一小部分学生有成就感,大部分学生会败下阵来,感觉自己很失败。
我想,或许我们应该把学习标准降下来,抛弃成王败寇的衡量标准,让学生学习最基本的、真正有用的课程,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能达到满足生存需要和个人发展的基本要求就行。
义务教育制度给了每个孩子受教育的权利,但也有不足之处。这种教育制度最早出现在西方国家,伴随着大工业的到来,强调规模和效率,旨在用最少的投入实现效率的最大化,却不够重视个性,不能充分挖掘每个孩子的潜能。
个性虽然不意味着圆满,却很可能意味着卓越。美国《时代周刊》曾评选世界上九大新兴科技城市,苏州是唯一入选的亚洲城市。苏州能入选,不是因为它是亚洲最好的城市,而是因为它的自我特色非常浓郁,做到了传统和现代的完美结合,既有一体两翼的城市格局,又有2500多年的文化底蕴。
我想,这才是城市发展的大方向,也是教育发展的大方向。
我曾设想过教育改革。比如,学生不在一所学校学习,而是在不同的学习中心学习。学习中心没有具体的学校、班级,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能力水平,自主组成学习小组,进行互助式学习、伙伴式学习。未来的教育,是课程为王,而不是文凭为王;教育不再只由学校承担,而是由全社会参与;学习的目的不再是应付考试,而是每个人一辈子的自主选择。
我甚至想,随着时代的进步、社会的发展,终有一天,传统意义上的学校、老师、考试会消亡。孩子将没有考试压力,没有上学、放学的时间限制,没有寒暑假,只要修够课程要求的学分,就可以获得国家颁发的一纸证明;课程是社会供给;老师来自社会,他们于孩子而言,不是督促者、检查者,只是指导者、陪伴者,或者是职业规划师和人生导师。
笔者:您描绘的蓝图非常美好,但会不会过于遥远?
朱永新:10年前,你想到过买东西不用去商店吗?买菜、坐车不用拿零钱吗?你想到过买火车票、存取款不用排队,用手机就能解决吗?
你看,过去你认为实现不了的事情,如今都实现了。同理,很多今天我们认为坚不可摧的东西,也许以后会慢慢动摇、瓦解、改变。所以,实现我所说的教育蓝图,也许并非那么遥远。
我一直倡导新教育理念,其实就是一种提醒。我认为衡量教育体制好不好,首先要看在这种体制内接受教育的孩子有没有幸福感。如果孩子对他所受的教育感到无聊、没有兴趣,那肯定不是好的教育。
那么,什么才是好的教育?
我认为,好的教育就是让每个孩子都能成为英雄,而不是就那么几个成了英雄,其他的都成了“狗熊”。
我希望更多人能够看到这一点,并努力改变这一点,不仅要关注尖子生,更要关注和帮助普通生,让他们眼里有光,让他们也能够感受到快乐。
很多家长都对孩子实施过惩罚,其中包括体罚。但体罚孩子有用吗?答案是没有
笔者:从事教育工作多年,您认为教育的核心理念是什么?
朱永新:有以下几点——
1.培养孩子积极的人生态度
教育,是培养学生积极的人生态度的一个过程。积极的人生态度有以下维度:
一是对待未来的态度。乐观面向未来,用激情和诗意追寻理想,有明确的人生目标,知道把自己的行为主动纳入目标轨道,并锲而不舍地向理想迈进,这是对未来具有积极态度的体现。
二是对待工作的态度。认真对待工作,用“没有最好,只有更好”的态度处理工作中的每个细节,爱岗敬业,提高效率,追求卓越,这是对工作具有积极态度的体现。
三是对待社会的态度。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主动参与各种公益活动,有公平正义感,爱憎分明,见义勇为,乐于助人,这是具有积极的社会态度的体现。
四是对待学习的态度。具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广泛的学习兴趣,不断充实、完善自我,愿意抓住各种机遇,利用点滴时间进行学习,这是具有积极的学习态度的体现。
五是对待他人的态度。与他人和谐相处,人际沟通能力良好,受到同事、朋友的尊重和爱戴,能主动理解、帮助别人,这是具有积极的交往态度的体现。
六是对待自己的态度。能正确评价自己,拥有自信,能充分挖掘潜能,把握各种机会锻炼自我,这是具有积极的自我态度的体现。
如果我们的教育能加强这几个方面的训练,使学生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可能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
2.正面激励孩子
如果你不断称赞一个孩子:“很好,你真棒。”那他往往能做得比你期望的更好。慢慢地,不行的他会变得“行”起来。相反,如果你不断打击一个孩子:“你不行,你真笨!”结果,原本“行”的孩子也会逐渐丧失信心,变得真不行起来。
日本能力开发研究所所长坂本保之说:“对来我们研究所请教如何提高记忆力的人,我首先让他懂得自信的重要性,要他相信自己一定能记住。说来也怪,一旦来访者做到这点之后,好像就在一瞬间,他的记忆力就增强了很多。”
其实,正面激励孩子,让孩子获得自信,不仅是增強记忆力的诀窍,也是成才的先决条件。自信是人生最重要的精神支柱,每个成功者都拥有这个法宝。 心理学研究表明:世界上的天才、智障很少,大多数人在智力上差异不大。那为什么有人成功有人失败?究其原因,是因为有的人受到了正面激励,而有的人没有。
3.不要体罚孩子
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惩罚常被用来改正孩子的不良行为和习惯。很多家长都对孩子实施过惩罚,其中包括体罚。
而体罚孩子有用吗?答案是没有。
一般说来,体罚会在三种情况下出现:一是说而不服,管而不理,教育方法失灵;二是家长情绪不好,难以控制自己的行为;三是家长坚信体罚孩子能解决问题,比如有的家长说:“不打不成才,一打分数来。”在这种理念支配下,他便会理直气壮地对孩子实施体罚。
不能不说,这种家长愚蠢至极:第一,体罚不能使孩子心悦诚服,不能从根本上感化孩子;第二,体罚往往使人自暴自弃,滋长仇恨心理;第三,体罚容易使孩子模仿暴力。当他与人发生矛盾或者面对比他更弱小的人时,他会毫不犹豫地选择暴力。
4.让孩子广泛阅读
纵观世界各国,凡崇尚读书的民族,多是生命力顽强的民族。全世界读书最多的是犹太人,他们平均每人每年读书64本。而我国自古就崇尚读书,只是随着科举制度的出现,阅读视野渐渐狭窄。现在的应试教育,在一定程度上挤占了孩子的读书时间,孩子无暇读书、不想读书的情形并不少见。除教科书、教辅书外,很多学生几乎不再读其他书。疲于奔命地应付考试,使他们的精神世界逐渐荒芜,人生色彩逐渐黯淡。
孩子是祖国的希望,也是家庭的希望,希望教育工作者、家长不要鼠目寸光,不要认为孩子读闲书就是占用学习时间。其实,孩子只有多读书,读好书,才能看到更广阔的世界,才能有精气神儿,才能有高远目标,才能有满怀豪情。
成功,不是死记硬背,不是掌握具体知识,而是把所学知识融入血液、骨髓,完全内化,用来指导自己的言谈举止
笔者:教育是中国家长最关心的问题,没有之一。那么,您认为什么是成功的教育?
朱永新:一位教育家说:英国的教科书说英国最伟大,法国的教科书说法国最伟大,这两种教科书都应该让学生读到。有人问:如果真这样做了,那学生到底应该相信谁?教育家回答:学生谁都不信,教育便成功了。
教育家的意思是,孩子接受教育之后,不盲目迷信,既不迷信书本,也不迷信权威,那么这教育就成功了。
换种说法,就是孩子接受教育后,能够不断增强分析能力、辨别能力和判断能力,懂得用自己的眼光审视,用自己的心灵感知,用自己的大脑思考,这就是成功的教育。
还有一位教育家说:“教育,就是一个人把在学校学的东西全部忘掉之后剩下的东西。”
此言一出,受到不少家长质疑:“送孩子去学校学习,不就是为了接受教育吗?把在学校学的东西全部忘掉,那孩子岂不是白学了?”
其实,这些家长没有真正读懂教育家说的话。这句话的关键在于——把在学校学的东西全部忘掉之后剩下了什么。
西汉刘向说:君子之学也,入于耳,藏于心,行之以身。劉向把教育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入于耳”,要听得进去;第二个阶段是“藏于心”,要牢记在心;第三个阶段是教育的关键和落脚点,要“行之以身”,即把所学的知识化作自身的修行和教养。
把教育家说的话和刘向的这句话结合起来理解,意思就很明白了:教育不是死记硬背,不是掌握具体知识,而是把所学知识融入血液、骨髓,完全内化,用来指导自己的言谈举止。
这两位教育家的观点,我都非常赞同。成功的教育不是拿高分、进名校、挣大钱,而是让受教育者成为有独立思想的人,品行高洁的人,真正有益于国家和人民的人。
【编辑:杨子】
朱永新,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民进中央副主席兼秘书长,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苏州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新教育实验发起人,曾任苏州市副市长。
好的教育是让每个孩子都能成为英雄,而不是就那么几个成了英雄,其他的都成了“狗熊”
笔者:您上大学时学的是教育专业,大学毕业后又研究教育,后来当副市长还主管过教育。跟教育打交道这么长时间,您认为目前我国的义务教育怎么样?
朱永新:坦率地说,我觉得目前我国的义务教育对学生的要求有点高,导致学生在校学习时心理负担过重。
我们的教育是通过考试来筛选学生的,学生与学生之间是竞争关系。在这种情况下,只有一小部分学生有成就感,大部分学生会败下阵来,感觉自己很失败。
我想,或许我们应该把学习标准降下来,抛弃成王败寇的衡量标准,让学生学习最基本的、真正有用的课程,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能达到满足生存需要和个人发展的基本要求就行。
义务教育制度给了每个孩子受教育的权利,但也有不足之处。这种教育制度最早出现在西方国家,伴随着大工业的到来,强调规模和效率,旨在用最少的投入实现效率的最大化,却不够重视个性,不能充分挖掘每个孩子的潜能。
个性虽然不意味着圆满,却很可能意味着卓越。美国《时代周刊》曾评选世界上九大新兴科技城市,苏州是唯一入选的亚洲城市。苏州能入选,不是因为它是亚洲最好的城市,而是因为它的自我特色非常浓郁,做到了传统和现代的完美结合,既有一体两翼的城市格局,又有2500多年的文化底蕴。
我想,这才是城市发展的大方向,也是教育发展的大方向。
我曾设想过教育改革。比如,学生不在一所学校学习,而是在不同的学习中心学习。学习中心没有具体的学校、班级,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能力水平,自主组成学习小组,进行互助式学习、伙伴式学习。未来的教育,是课程为王,而不是文凭为王;教育不再只由学校承担,而是由全社会参与;学习的目的不再是应付考试,而是每个人一辈子的自主选择。
我甚至想,随着时代的进步、社会的发展,终有一天,传统意义上的学校、老师、考试会消亡。孩子将没有考试压力,没有上学、放学的时间限制,没有寒暑假,只要修够课程要求的学分,就可以获得国家颁发的一纸证明;课程是社会供给;老师来自社会,他们于孩子而言,不是督促者、检查者,只是指导者、陪伴者,或者是职业规划师和人生导师。
笔者:您描绘的蓝图非常美好,但会不会过于遥远?
朱永新:10年前,你想到过买东西不用去商店吗?买菜、坐车不用拿零钱吗?你想到过买火车票、存取款不用排队,用手机就能解决吗?
你看,过去你认为实现不了的事情,如今都实现了。同理,很多今天我们认为坚不可摧的东西,也许以后会慢慢动摇、瓦解、改变。所以,实现我所说的教育蓝图,也许并非那么遥远。
我一直倡导新教育理念,其实就是一种提醒。我认为衡量教育体制好不好,首先要看在这种体制内接受教育的孩子有没有幸福感。如果孩子对他所受的教育感到无聊、没有兴趣,那肯定不是好的教育。
那么,什么才是好的教育?
我认为,好的教育就是让每个孩子都能成为英雄,而不是就那么几个成了英雄,其他的都成了“狗熊”。
我希望更多人能够看到这一点,并努力改变这一点,不仅要关注尖子生,更要关注和帮助普通生,让他们眼里有光,让他们也能够感受到快乐。
很多家长都对孩子实施过惩罚,其中包括体罚。但体罚孩子有用吗?答案是没有
笔者:从事教育工作多年,您认为教育的核心理念是什么?
朱永新:有以下几点——
1.培养孩子积极的人生态度
教育,是培养学生积极的人生态度的一个过程。积极的人生态度有以下维度:
一是对待未来的态度。乐观面向未来,用激情和诗意追寻理想,有明确的人生目标,知道把自己的行为主动纳入目标轨道,并锲而不舍地向理想迈进,这是对未来具有积极态度的体现。
二是对待工作的态度。认真对待工作,用“没有最好,只有更好”的态度处理工作中的每个细节,爱岗敬业,提高效率,追求卓越,这是对工作具有积极态度的体现。
三是对待社会的态度。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主动参与各种公益活动,有公平正义感,爱憎分明,见义勇为,乐于助人,这是具有积极的社会态度的体现。
四是对待学习的态度。具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广泛的学习兴趣,不断充实、完善自我,愿意抓住各种机遇,利用点滴时间进行学习,这是具有积极的学习态度的体现。
五是对待他人的态度。与他人和谐相处,人际沟通能力良好,受到同事、朋友的尊重和爱戴,能主动理解、帮助别人,这是具有积极的交往态度的体现。
六是对待自己的态度。能正确评价自己,拥有自信,能充分挖掘潜能,把握各种机会锻炼自我,这是具有积极的自我态度的体现。
如果我们的教育能加强这几个方面的训练,使学生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可能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
2.正面激励孩子
如果你不断称赞一个孩子:“很好,你真棒。”那他往往能做得比你期望的更好。慢慢地,不行的他会变得“行”起来。相反,如果你不断打击一个孩子:“你不行,你真笨!”结果,原本“行”的孩子也会逐渐丧失信心,变得真不行起来。
日本能力开发研究所所长坂本保之说:“对来我们研究所请教如何提高记忆力的人,我首先让他懂得自信的重要性,要他相信自己一定能记住。说来也怪,一旦来访者做到这点之后,好像就在一瞬间,他的记忆力就增强了很多。”
其实,正面激励孩子,让孩子获得自信,不仅是增強记忆力的诀窍,也是成才的先决条件。自信是人生最重要的精神支柱,每个成功者都拥有这个法宝。 心理学研究表明:世界上的天才、智障很少,大多数人在智力上差异不大。那为什么有人成功有人失败?究其原因,是因为有的人受到了正面激励,而有的人没有。
3.不要体罚孩子
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惩罚常被用来改正孩子的不良行为和习惯。很多家长都对孩子实施过惩罚,其中包括体罚。
而体罚孩子有用吗?答案是没有。
一般说来,体罚会在三种情况下出现:一是说而不服,管而不理,教育方法失灵;二是家长情绪不好,难以控制自己的行为;三是家长坚信体罚孩子能解决问题,比如有的家长说:“不打不成才,一打分数来。”在这种理念支配下,他便会理直气壮地对孩子实施体罚。
不能不说,这种家长愚蠢至极:第一,体罚不能使孩子心悦诚服,不能从根本上感化孩子;第二,体罚往往使人自暴自弃,滋长仇恨心理;第三,体罚容易使孩子模仿暴力。当他与人发生矛盾或者面对比他更弱小的人时,他会毫不犹豫地选择暴力。
4.让孩子广泛阅读
纵观世界各国,凡崇尚读书的民族,多是生命力顽强的民族。全世界读书最多的是犹太人,他们平均每人每年读书64本。而我国自古就崇尚读书,只是随着科举制度的出现,阅读视野渐渐狭窄。现在的应试教育,在一定程度上挤占了孩子的读书时间,孩子无暇读书、不想读书的情形并不少见。除教科书、教辅书外,很多学生几乎不再读其他书。疲于奔命地应付考试,使他们的精神世界逐渐荒芜,人生色彩逐渐黯淡。
孩子是祖国的希望,也是家庭的希望,希望教育工作者、家长不要鼠目寸光,不要认为孩子读闲书就是占用学习时间。其实,孩子只有多读书,读好书,才能看到更广阔的世界,才能有精气神儿,才能有高远目标,才能有满怀豪情。
成功,不是死记硬背,不是掌握具体知识,而是把所学知识融入血液、骨髓,完全内化,用来指导自己的言谈举止
笔者:教育是中国家长最关心的问题,没有之一。那么,您认为什么是成功的教育?
朱永新:一位教育家说:英国的教科书说英国最伟大,法国的教科书说法国最伟大,这两种教科书都应该让学生读到。有人问:如果真这样做了,那学生到底应该相信谁?教育家回答:学生谁都不信,教育便成功了。
教育家的意思是,孩子接受教育之后,不盲目迷信,既不迷信书本,也不迷信权威,那么这教育就成功了。
换种说法,就是孩子接受教育后,能够不断增强分析能力、辨别能力和判断能力,懂得用自己的眼光审视,用自己的心灵感知,用自己的大脑思考,这就是成功的教育。
还有一位教育家说:“教育,就是一个人把在学校学的东西全部忘掉之后剩下的东西。”
此言一出,受到不少家长质疑:“送孩子去学校学习,不就是为了接受教育吗?把在学校学的东西全部忘掉,那孩子岂不是白学了?”
其实,这些家长没有真正读懂教育家说的话。这句话的关键在于——把在学校学的东西全部忘掉之后剩下了什么。
西汉刘向说:君子之学也,入于耳,藏于心,行之以身。劉向把教育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入于耳”,要听得进去;第二个阶段是“藏于心”,要牢记在心;第三个阶段是教育的关键和落脚点,要“行之以身”,即把所学的知识化作自身的修行和教养。
把教育家说的话和刘向的这句话结合起来理解,意思就很明白了:教育不是死记硬背,不是掌握具体知识,而是把所学知识融入血液、骨髓,完全内化,用来指导自己的言谈举止。
这两位教育家的观点,我都非常赞同。成功的教育不是拿高分、进名校、挣大钱,而是让受教育者成为有独立思想的人,品行高洁的人,真正有益于国家和人民的人。
【编辑:杨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