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民间小戏属于我国戏曲的重要组成内容,是有着独立的艺术效果和审美效果的戏曲形式,随着历史的发展,小戏的地位也越来越被重视。文章主要针对民间小戏的形态价值与生态意义进行分析。
关键词:民间小戏;形态价值;生态意义
一、民间小戏的意义
民间小戏在中国传承已久,是中国的戏曲重要的一部分,也是中国戏曲中最为常态的表演和范式。民间小戏是具有自主意识的,是有着独立的艺术效果和审美效果的戏曲形式,中国的戏剧就是由大戏、本戏、小戏三种形式一起构成的。随着历史的发展,小戏的地位也越来越被重视,研究者通常发现民间小戏作为戏曲的一部分也能够具有着独特的价值,这种价值是多方面的,也是能够体现戏曲本身发展的。所以说要想真正的了解中国戏曲的内涵与内容必须要将民间小戏研究通透,而关于小戏的研究也不能仅限于其本身,而是应该着眼全局,关注其背后所衍生的文化生态系统,这对小戏的发展乃至中国戏曲的发展都有着积极的意义。
二、民间小戏的形态价值与生态意义
事实上,在中国的历史上,小戏一直不被人们所看重,甚至一度处于边缘地位。这既是中国戏曲史上一个悲剧的事实,也是人们应该正视的一个问题。从小戏的形成到发展阶段,关于其历史遗迹可谓少之又少,极少数的历史事实也是模模糊糊不够清楚。民间小戏一直不被世人所重视,一些掌控社会话语权的士夫文人甚至对小戏屡屡施加不公平对待。关于小戏的历史记录很多时候不是主观上的被记录,而是一些被鞭挞对待的反映。比如明代徐允《暖姝由笔》中记载的《妻上夫坟曲》就是因为被禁了而记录在册。民间小戏在民间是具有相当大的影响力的,多为体现民间疾苦,反映上层社会的朱门酒肉臭,所以很受百姓热爱却被官方禁止。在中国历史上,一些士夫文人甚至把民间小戏形容为“淫戏”,这足以说明是有多么大的偏见,他们对于小戏的那种灵活性看不惯,也对这种戏曲类型能够吸引妇女喜欢看不惯,认为这样会对社会产生危害。民间小戏就一直这样被正统文化所打压排斥着。
到了二十世纪,对于戏曲的这种观念才逐渐改变。这个时代人们的思想观念都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戏剧观念也是如此。四十年代的张庚认为民间小戏并不全是些鸡飞狗跳的闹剧,在许多小戏中是隐藏着悲剧性的,并且很多民间小戏都有着无与伦比的丰富的技巧,能够体现劳动者的生活与老百姓的心声。在新中国成立后,这种思想就成为了民众对于民间小戏最初的认识。不过人们却一直认为秧歌等民间小戏是具有局限性的,需要内容和思想上的双重创新。而民间小戏一直处于边缘状态可能也是因为其思想的陈旧性束缚了其发展,应该提高小戏的艺术层次,赋予更深的美感。到了现如今,更多的学者认为小戏是大戏的一种初级形态,这虽然也是对于小戏价值的肯定,但是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其在历史上的独立性,小戏也是具有独立的形态价值的,小戏的发展也无疑推动了戏曲的发展,这是现如今研究最该总结的问题。
纵观中国戏剧历史,小戏一直游走在边缘,成为“大戏”、“本戏”的一种点缀和陪衬,但是事实并不仅仅如此。小戏一直被官方禁演,所以留下来的历史资料不多,小戏的传承也似乎断断续续,没有系统的成型。不过很多国内知名学者一致指出,小戏同地方大戏的关系十分密切,可以说地方大戏就是依据小戏成长起来的,小戏的表现手段和艺术结构都是地方大戏形成的基础。可以看出,民间小戏是早于大戏出现的,篇幅大小不是关键,影响大小才是应该对于小戏的重新认识。小戏的地位是独立的,不能将小戏划分为大戏、本戏的种类中,而是具有独立的形态价值与发展变化的一个戏种。
在中国的戏曲史中,小戏通常被认为是大戏、本戏的附庸,所以其本身的审美娱乐艺术价值也一直被忽略。戏曲经过多元化的发展,包含的内容也是广泛的,小戏是中国戏曲最常态的表演和范式,是戏的一种。中国戏曲也正是因为小戏才会丰富多彩,充满内涵。民间小戏一直以来生态链脆弱,主要是因为其流行面窄,管理不成系统,传承没有体系,任何一点外界的因素都有可能导致小戏这种艺术形式消失于历史。想要对于小戏的生态系统进行保护就必须要突出其自主独立的价值,并且加强对生态链的维系。小戏不仅限于舞台艺术,应该与老百姓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走出一条属于自身的艺术道路与艺术体系。
三、结语
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人们的审美视角已然不同于历史,小戏的发展也会得到公平的对待,其生态性也会得到严格意义上的保护。民间小戏需要创新更需要传承,保留其优秀的品格,发扬其独特的艺术价值,从实际出发,民间小戏终究能够得到积极的长远的发展,这对中国戏曲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黄旭涛.生活层面:民间小戏民俗学研究的新视角——以祁太秧歌为例[J].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03).
[2] 牛刚花,陈继华.从民间小戏看乡土社会的民众意识——以太原秧歌为例[J].山西农业大学学报,2007(S1).
[3] 王飞.政治·民间小戏·乡村社会 论抗战时期陇东革命根据地的民间小戏改造[J].贵州文史丛刊,2013(02).
关键词:民间小戏;形态价值;生态意义
一、民间小戏的意义
民间小戏在中国传承已久,是中国的戏曲重要的一部分,也是中国戏曲中最为常态的表演和范式。民间小戏是具有自主意识的,是有着独立的艺术效果和审美效果的戏曲形式,中国的戏剧就是由大戏、本戏、小戏三种形式一起构成的。随着历史的发展,小戏的地位也越来越被重视,研究者通常发现民间小戏作为戏曲的一部分也能够具有着独特的价值,这种价值是多方面的,也是能够体现戏曲本身发展的。所以说要想真正的了解中国戏曲的内涵与内容必须要将民间小戏研究通透,而关于小戏的研究也不能仅限于其本身,而是应该着眼全局,关注其背后所衍生的文化生态系统,这对小戏的发展乃至中国戏曲的发展都有着积极的意义。
二、民间小戏的形态价值与生态意义
事实上,在中国的历史上,小戏一直不被人们所看重,甚至一度处于边缘地位。这既是中国戏曲史上一个悲剧的事实,也是人们应该正视的一个问题。从小戏的形成到发展阶段,关于其历史遗迹可谓少之又少,极少数的历史事实也是模模糊糊不够清楚。民间小戏一直不被世人所重视,一些掌控社会话语权的士夫文人甚至对小戏屡屡施加不公平对待。关于小戏的历史记录很多时候不是主观上的被记录,而是一些被鞭挞对待的反映。比如明代徐允《暖姝由笔》中记载的《妻上夫坟曲》就是因为被禁了而记录在册。民间小戏在民间是具有相当大的影响力的,多为体现民间疾苦,反映上层社会的朱门酒肉臭,所以很受百姓热爱却被官方禁止。在中国历史上,一些士夫文人甚至把民间小戏形容为“淫戏”,这足以说明是有多么大的偏见,他们对于小戏的那种灵活性看不惯,也对这种戏曲类型能够吸引妇女喜欢看不惯,认为这样会对社会产生危害。民间小戏就一直这样被正统文化所打压排斥着。
到了二十世纪,对于戏曲的这种观念才逐渐改变。这个时代人们的思想观念都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戏剧观念也是如此。四十年代的张庚认为民间小戏并不全是些鸡飞狗跳的闹剧,在许多小戏中是隐藏着悲剧性的,并且很多民间小戏都有着无与伦比的丰富的技巧,能够体现劳动者的生活与老百姓的心声。在新中国成立后,这种思想就成为了民众对于民间小戏最初的认识。不过人们却一直认为秧歌等民间小戏是具有局限性的,需要内容和思想上的双重创新。而民间小戏一直处于边缘状态可能也是因为其思想的陈旧性束缚了其发展,应该提高小戏的艺术层次,赋予更深的美感。到了现如今,更多的学者认为小戏是大戏的一种初级形态,这虽然也是对于小戏价值的肯定,但是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其在历史上的独立性,小戏也是具有独立的形态价值的,小戏的发展也无疑推动了戏曲的发展,这是现如今研究最该总结的问题。
纵观中国戏剧历史,小戏一直游走在边缘,成为“大戏”、“本戏”的一种点缀和陪衬,但是事实并不仅仅如此。小戏一直被官方禁演,所以留下来的历史资料不多,小戏的传承也似乎断断续续,没有系统的成型。不过很多国内知名学者一致指出,小戏同地方大戏的关系十分密切,可以说地方大戏就是依据小戏成长起来的,小戏的表现手段和艺术结构都是地方大戏形成的基础。可以看出,民间小戏是早于大戏出现的,篇幅大小不是关键,影响大小才是应该对于小戏的重新认识。小戏的地位是独立的,不能将小戏划分为大戏、本戏的种类中,而是具有独立的形态价值与发展变化的一个戏种。
在中国的戏曲史中,小戏通常被认为是大戏、本戏的附庸,所以其本身的审美娱乐艺术价值也一直被忽略。戏曲经过多元化的发展,包含的内容也是广泛的,小戏是中国戏曲最常态的表演和范式,是戏的一种。中国戏曲也正是因为小戏才会丰富多彩,充满内涵。民间小戏一直以来生态链脆弱,主要是因为其流行面窄,管理不成系统,传承没有体系,任何一点外界的因素都有可能导致小戏这种艺术形式消失于历史。想要对于小戏的生态系统进行保护就必须要突出其自主独立的价值,并且加强对生态链的维系。小戏不仅限于舞台艺术,应该与老百姓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走出一条属于自身的艺术道路与艺术体系。
三、结语
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人们的审美视角已然不同于历史,小戏的发展也会得到公平的对待,其生态性也会得到严格意义上的保护。民间小戏需要创新更需要传承,保留其优秀的品格,发扬其独特的艺术价值,从实际出发,民间小戏终究能够得到积极的长远的发展,这对中国戏曲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黄旭涛.生活层面:民间小戏民俗学研究的新视角——以祁太秧歌为例[J].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03).
[2] 牛刚花,陈继华.从民间小戏看乡土社会的民众意识——以太原秧歌为例[J].山西农业大学学报,2007(S1).
[3] 王飞.政治·民间小戏·乡村社会 论抗战时期陇东革命根据地的民间小戏改造[J].贵州文史丛刊,201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