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岩石的风化作用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几百年,几千年,上万年,甚至更长的时间,那如何在课堂中,也就是一节课的时间里让学生感知风化作用呢?模拟实验是行之有效的方法,如果让模拟实验更贴近学生现实生活,那将极易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引发学生的思维发展,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今天下午第一节课,在金华市婺城小学,我执教了五年级第三单元《岩石会改变模样吗》。尽管这一课我在平时上过好几次了,但是今天执教之后又有别样心境、独特感悟。
一、整合活动,让模拟实验更贴近现实
首先,我确定本课的设计理念是“整合活动,让模拟实验更贴近现实”。我把“冷热作用”和“流水冲击”这两个实验整合成大活动,让学生长时探究。当时设计时我在想,这两个活动哪个先开展?是看学生的回答先后顺序,还是照教材的安排?我犹豫不决,那就来分析这两个实验在操作和理解上的难易程度吧。这样一想,我决定把“流水冲击”放于前面,理由是这个实验跟“冷热作用”相比,材料较少,设计简单,思路单一。这样一来,实验呈现阶梯状,不是并列关系,而是递进关系。
大活动如何有效开展呢?一是用材料引领活动。在师生互动的基础上设计好实验,在让材料员来领取第一套材料,第一个实验完成后用材料来换材料,引导实验有序开展。二是用探究的支架——记录单来组织活动。实验前我特意提醒学生:要先阅读记录单,再实验。第一张记录单是这样的:
记录单一:
研究问题:流水会不会让岩石改变模样?
实验器材:塑料瓶、小岩石、水
实验记录:
我确定了摇的时间2分钟和4分钟,以防学生没有计时工具,我又在2分钟和4分钟前加了一个约字,暗示他可以估计。我把学生摇的次数定时定量,使探究进行到淋漓尽致。第二张记录单是这样的:
记录单二:
研究问题:温差会不会让岩石改变模样?
实验器材:小岩石、酒精灯、镊子、水、烧杯、火柴
实验步骤:
点燃酒精灯;
用镊子夹住岩石,将岩石放在酒精灯上加热;
把加热过的岩石放人冷水中,使岩石冷却;
反复操作几次,注意安全,不要靠太沂。
二、创设情境,让模拟实验更贴近现实
为了体现“让模拟实验更贴近现实”的理念,我展示水流图片,并配上流水声,让学生看其形闻其声来设计模拟实验。设计好问题,用问题引导学生紧密联系大自然中的情景。在讨论“流水冲击”的实验设计时,我顺着学生的回答,借机抛出问题:你觉得瓶子里放几颗岩石?大自然中是怎样的?水流急怎么做?水流缓该怎么做?如果继续实验下去,岩石会怎样……
婺城小学校长、省特级教师王伟文肯定了我的设计理念,也觉得我的设计思路符合张鼎儿老师的活动设计的基本结构。那就是导人、活动、补充活动、小结。这个不谋而合给了我极大的鼓舞。
王特还指出,我这堂课中,活动用时15分钟左右,整理记录单要给学生再用2分钟,设计实验时间压缩一些,研讨也要让学生参与面再广些。是的,这就是我的短板。
三、精选材料,让模拟实验更贴近现实
陈老师在评课时讲了当年参加省新生代比赛上这一课的感悟。有一点很关键,就是没有考虑实验的安全性。他说他上这一课时区别于其他老师的课是他让学生戴上了手套和护目镜,像科学家一样在研究。是的,我知道这个实验有危险,但不知道如何解决。今天课堂上第二小组的确出现了岩石爆裂现象,幸亏岩石是朝着前方,如果是朝着学生方向呢?我感到后背凉飕飕的。岩石的选择也是有讲究的。陈老师说,他经过多次实验,发现石灰岩不会砸裂,只會开裂,可以降低实验的安全因素。
说起岩石,我课前是这样想的,让学生自己找岩石,带岩石,这样更贴近学生生活,如果我们一味地把一烧就碎的页岩拿来叫学生实验,拿特例让学生研究,我觉得不妥。我怕城区的校园里找不到岩石,事先,我到跑到校园里一转,岩石,有!还比较松的。早上我还是不放心,特意在人家造房子的混凝土堆里找了些岩石带上,以备不时之需。中午12点时分,我到五(2)班教室,与学生见面,然后让学生到校园里每人捡2颗小石头洗干净带来上课。我始终放心不下,12:45我上五楼再去检查学生的岩石,意想不到的是,他们找了好多近似于鹅卵石的岩石,哪里淘来的宝?!我连忙跑到上课教室,把我事先准备的岩石拿来与学生交换。可见,上课,不仅仅要研究教材,还要研究学生。
其他老师的建议也弥足珍贵。不仅仅动物在运动时岩石会改变模样,哪怕动物的粪便、唾沫等也影响着岩石的变化,这一点课堂中也要渗透。还有,为了说明岩石的风化作用,我出示了四张图,其中有一张是石钟乳,因为它不是风化形成,它是沉积岩。这些细节也不容忽视。
第二天,朱老师将和我同课异构。于是,寻找岩石之路开启。晚上散步时,突然发现宾馆不远处有一户人家在造房子,路边堆着好多碎石,青灰色的,我估计就是石灰岩。我在百度上验证一下,的确是石灰岩。捡了一袋,今早带到学校,立马和同事一起在酒精灯上烧,再放人水中,重复了9次,可是它毫发无损。难道他们说的是假的。我发现旁边有一个铁架台,马上把它拆下来,用下面的铁板砸岩石,岩石碎了,我挑了一颗又扁又薄的,继续烧,啊,一个来回,就碎了。哦,原来岩石要小一点。我向别人打听了总务处的位置,借来了锤子,把岩石砸了个稀巴烂,就准备上课了。效果如何,拭目以待。
实验显示,效果不错,每组都让岩石裂开或破碎。在实验中,我发现每组一个学生在记录,其他学生无所事事,我想老师让每位学生人手一张记录单,自己记录,自己发现,也展现个人的思维轨迹。那怎么体现合作呢?记好后,留些时间小组交流,选出最优秀的一位进行全班交流。
多管齐下,让模拟实验更贴近现实,使学生深刻体会到这不是虚拟的童话世界,而是真真切切、每时每刻都在发生的事实。这样的模拟实验在课堂中再现了岩石变化的整个过程,学生会趣味盎然,加倍投人。这样的课堂探究味会更浓郁,学生对自然世界理解得将更透彻。
今天下午第一节课,在金华市婺城小学,我执教了五年级第三单元《岩石会改变模样吗》。尽管这一课我在平时上过好几次了,但是今天执教之后又有别样心境、独特感悟。
一、整合活动,让模拟实验更贴近现实
首先,我确定本课的设计理念是“整合活动,让模拟实验更贴近现实”。我把“冷热作用”和“流水冲击”这两个实验整合成大活动,让学生长时探究。当时设计时我在想,这两个活动哪个先开展?是看学生的回答先后顺序,还是照教材的安排?我犹豫不决,那就来分析这两个实验在操作和理解上的难易程度吧。这样一想,我决定把“流水冲击”放于前面,理由是这个实验跟“冷热作用”相比,材料较少,设计简单,思路单一。这样一来,实验呈现阶梯状,不是并列关系,而是递进关系。
大活动如何有效开展呢?一是用材料引领活动。在师生互动的基础上设计好实验,在让材料员来领取第一套材料,第一个实验完成后用材料来换材料,引导实验有序开展。二是用探究的支架——记录单来组织活动。实验前我特意提醒学生:要先阅读记录单,再实验。第一张记录单是这样的:
记录单一:
研究问题:流水会不会让岩石改变模样?
实验器材:塑料瓶、小岩石、水
实验记录:
我确定了摇的时间2分钟和4分钟,以防学生没有计时工具,我又在2分钟和4分钟前加了一个约字,暗示他可以估计。我把学生摇的次数定时定量,使探究进行到淋漓尽致。第二张记录单是这样的:
记录单二:
研究问题:温差会不会让岩石改变模样?
实验器材:小岩石、酒精灯、镊子、水、烧杯、火柴
实验步骤:
点燃酒精灯;
用镊子夹住岩石,将岩石放在酒精灯上加热;
把加热过的岩石放人冷水中,使岩石冷却;
反复操作几次,注意安全,不要靠太沂。
二、创设情境,让模拟实验更贴近现实
为了体现“让模拟实验更贴近现实”的理念,我展示水流图片,并配上流水声,让学生看其形闻其声来设计模拟实验。设计好问题,用问题引导学生紧密联系大自然中的情景。在讨论“流水冲击”的实验设计时,我顺着学生的回答,借机抛出问题:你觉得瓶子里放几颗岩石?大自然中是怎样的?水流急怎么做?水流缓该怎么做?如果继续实验下去,岩石会怎样……
婺城小学校长、省特级教师王伟文肯定了我的设计理念,也觉得我的设计思路符合张鼎儿老师的活动设计的基本结构。那就是导人、活动、补充活动、小结。这个不谋而合给了我极大的鼓舞。
王特还指出,我这堂课中,活动用时15分钟左右,整理记录单要给学生再用2分钟,设计实验时间压缩一些,研讨也要让学生参与面再广些。是的,这就是我的短板。
三、精选材料,让模拟实验更贴近现实
陈老师在评课时讲了当年参加省新生代比赛上这一课的感悟。有一点很关键,就是没有考虑实验的安全性。他说他上这一课时区别于其他老师的课是他让学生戴上了手套和护目镜,像科学家一样在研究。是的,我知道这个实验有危险,但不知道如何解决。今天课堂上第二小组的确出现了岩石爆裂现象,幸亏岩石是朝着前方,如果是朝着学生方向呢?我感到后背凉飕飕的。岩石的选择也是有讲究的。陈老师说,他经过多次实验,发现石灰岩不会砸裂,只會开裂,可以降低实验的安全因素。
说起岩石,我课前是这样想的,让学生自己找岩石,带岩石,这样更贴近学生生活,如果我们一味地把一烧就碎的页岩拿来叫学生实验,拿特例让学生研究,我觉得不妥。我怕城区的校园里找不到岩石,事先,我到跑到校园里一转,岩石,有!还比较松的。早上我还是不放心,特意在人家造房子的混凝土堆里找了些岩石带上,以备不时之需。中午12点时分,我到五(2)班教室,与学生见面,然后让学生到校园里每人捡2颗小石头洗干净带来上课。我始终放心不下,12:45我上五楼再去检查学生的岩石,意想不到的是,他们找了好多近似于鹅卵石的岩石,哪里淘来的宝?!我连忙跑到上课教室,把我事先准备的岩石拿来与学生交换。可见,上课,不仅仅要研究教材,还要研究学生。
其他老师的建议也弥足珍贵。不仅仅动物在运动时岩石会改变模样,哪怕动物的粪便、唾沫等也影响着岩石的变化,这一点课堂中也要渗透。还有,为了说明岩石的风化作用,我出示了四张图,其中有一张是石钟乳,因为它不是风化形成,它是沉积岩。这些细节也不容忽视。
第二天,朱老师将和我同课异构。于是,寻找岩石之路开启。晚上散步时,突然发现宾馆不远处有一户人家在造房子,路边堆着好多碎石,青灰色的,我估计就是石灰岩。我在百度上验证一下,的确是石灰岩。捡了一袋,今早带到学校,立马和同事一起在酒精灯上烧,再放人水中,重复了9次,可是它毫发无损。难道他们说的是假的。我发现旁边有一个铁架台,马上把它拆下来,用下面的铁板砸岩石,岩石碎了,我挑了一颗又扁又薄的,继续烧,啊,一个来回,就碎了。哦,原来岩石要小一点。我向别人打听了总务处的位置,借来了锤子,把岩石砸了个稀巴烂,就准备上课了。效果如何,拭目以待。
实验显示,效果不错,每组都让岩石裂开或破碎。在实验中,我发现每组一个学生在记录,其他学生无所事事,我想老师让每位学生人手一张记录单,自己记录,自己发现,也展现个人的思维轨迹。那怎么体现合作呢?记好后,留些时间小组交流,选出最优秀的一位进行全班交流。
多管齐下,让模拟实验更贴近现实,使学生深刻体会到这不是虚拟的童话世界,而是真真切切、每时每刻都在发生的事实。这样的模拟实验在课堂中再现了岩石变化的整个过程,学生会趣味盎然,加倍投人。这样的课堂探究味会更浓郁,学生对自然世界理解得将更透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