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众所周知,发展性教育已经成为当今教育的主题,让学生学会做人是发展性教育观念下德育教育的重要内容,而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素质是让学生学会做人的关键。也就是说,在新的历史时期下,学校当务之急是要提高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建设。学校德育工作所面临的首要任务就是加强对未成年人的德育教育,提高德育工作的实效性。
而小学德育新课程的基本理念是以人为本、回归生活。学生的品德源于生活,并在生活中能动地表现。课程标准指出:“道德存在于儿童的生活中。”这一观点旨在闻明生活与道德的内在联系,核心是强调道德教育要回归儿童的生活。“人无德不立”,对于小学生来说,许多道德品质的培养可以从行为习惯的培养开始,从行为习惯入手,贴近儿童的生活,在生活中获得道德教育。我认为:联系小学生的生活实际,同时充分发挥教育的优势,化抽象的说教为生动有趣的游戏,使小学生从被动接受转化为积极主动的参与,使小学生在玩中明理,乐中学做,从而逐步培养小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
因此,学校在每周一的升旗仪式上,会让所有的学生齐唱国歌并敬礼,行注目礼,在学生幼小的心田撒下爱国的种子。但德育是枯燥的,口头说教一百遍,不如学生动手做做,也只有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才能把我们的德育目标内化为学生的内在意识。为此,学校还开展了“感恩党、跟党走”演讲比赛,“光辉的旗帜”征文比赛等活动。只是现在的孩子,大多是独生子女,认为别人对他(她)关心是理所当然的,以自己为中心。因此,当别人需要他们献出爱心的时候,以各种理由推脱。鉴于这种情况,学校巧抓机遇,充分利用“节日庆典、晨会、校班(队)会、国旗下讲话、宣传栏、黑板报、校外德育教育基地”等,不失时机的加强对小学生的思想教育。让学生在实践中,把道德认知自觉的转化为道德行为。例如:在“母亲节”到来之际,我们在学生中开展了“感恩教育”。要求每位学生为父母做一件事,事无大小,只要做了就行,有的学生为父母制作了一张节日贺卡,有的学生为父母洗一件衣服,有的学生为父母做一顿可口的饭菜。表达出了他们父母养育之恩的感激之情。同学们在实践活动中,提高了思想认识,浄化自己的心灵。
德育不能是挂在墙上的,也不是个别人的事。学校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学生与教师。那么学生的德育教育当然离不开教师,教师是学生成才的导师,是学生灵魂的塑造者,是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教师作为思想道德教育工作者的一言一行都会对学生产生影响。
因此,在德育工作上,需要全员参与,只有全员参与,德育的效果才能凸现出来。于是就要求教师必须十分注重培养自己良好的品德。作为学生心目中偶像的老师,从接受学生的第一天起,就应在他们面前树立起个良好的形象,地上有废纸时,老师弯腰捡起来,让他们看看老师是怎样爱护环境卫生的;有时下课,故意把教本丢在教室里,让学生帮着去拿,然后说声“谢谢”,使他们学会礼貌用语;每天老师要穿着整洁,剪好指甲,让他们知道从小就要讲究个人卫生,勤剪指甲,勤洗澡,勤換衣。产生很好的模仿效应,为培养唯美是学、唯先是学的品质打下良好的基础。
人都是需要激励的,尤其是小学生,一句由衷的赞誉,或是夸奖,可能使他们终生受益。拔高评价语具有优点放大的作用,在儿童身心发展进程中,随时体现着许多闪着童稚光芒的优点,老师的“拔高”评价语则能把他们的优点放大到可见程度,使儿童一眼就能看到有哪些进步的优势,从而增强争取更大进步的内驱力。
教师还要抓住日常生活中的小事,随时随地进行教育,使道德教育与生活实践相结合,针对同学接触的各种事情随时随地进行教育,我们要把思想道德教育渗透到小学生的言谈举止,衣食住行等各方面,使他们从小就萌发爱家乡、爱祖国、爱集体、爱劳动的情感,培养他们诚实、勇敢、好问、友爱、爱惜公物、不怕困难、讲礼貌、守纪律等良好品德、行为、习惯以及活泼开朗的性格,真正地为他们良好的品德形成打下坚实的基础。比如,有的同學有困难,有人主动帮助他,芳动时,有的同学不怕脏,不怕累,对待老师有礼貌等。
孩子每天接触得最多的人除了教师就是家长,那么家庭对于孩子的思想道德建设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为此,学校要积极转变家长的道德教育理念,宣传道德教育的作用使家长切实认识到只有具有正确的价值观念,密切家校关系,形成德育合力。
俗话说:做人难,育人更难。孩子的心灵是块神奇的土地,你播种一种思想,就会收获一种行为;你播种一种行为,就会收获一种习惯;你播种一种习惯,就会收获一种品德。教育不仅要教会学生学习,更重要的是要教会学生做人,做一个堂堂正正的人,做一个大写的人。树木只有根深才能叶茂以至开花结果,学生的道德品质是从无到有的,思想道德教育是素质教育的基础,只有从小培养学生的良好思想道德,才能培养出全面发展的二十ー世纪的人オ。因此,学校、家庭、社会各方面要相互协调一致,有目的有计划地培养小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道德修养,使祖国的新一代在良好的教育氛围下茁壮成长。
(作者单位:河南省义马市外国语小学)
而小学德育新课程的基本理念是以人为本、回归生活。学生的品德源于生活,并在生活中能动地表现。课程标准指出:“道德存在于儿童的生活中。”这一观点旨在闻明生活与道德的内在联系,核心是强调道德教育要回归儿童的生活。“人无德不立”,对于小学生来说,许多道德品质的培养可以从行为习惯的培养开始,从行为习惯入手,贴近儿童的生活,在生活中获得道德教育。我认为:联系小学生的生活实际,同时充分发挥教育的优势,化抽象的说教为生动有趣的游戏,使小学生从被动接受转化为积极主动的参与,使小学生在玩中明理,乐中学做,从而逐步培养小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
因此,学校在每周一的升旗仪式上,会让所有的学生齐唱国歌并敬礼,行注目礼,在学生幼小的心田撒下爱国的种子。但德育是枯燥的,口头说教一百遍,不如学生动手做做,也只有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才能把我们的德育目标内化为学生的内在意识。为此,学校还开展了“感恩党、跟党走”演讲比赛,“光辉的旗帜”征文比赛等活动。只是现在的孩子,大多是独生子女,认为别人对他(她)关心是理所当然的,以自己为中心。因此,当别人需要他们献出爱心的时候,以各种理由推脱。鉴于这种情况,学校巧抓机遇,充分利用“节日庆典、晨会、校班(队)会、国旗下讲话、宣传栏、黑板报、校外德育教育基地”等,不失时机的加强对小学生的思想教育。让学生在实践中,把道德认知自觉的转化为道德行为。例如:在“母亲节”到来之际,我们在学生中开展了“感恩教育”。要求每位学生为父母做一件事,事无大小,只要做了就行,有的学生为父母制作了一张节日贺卡,有的学生为父母洗一件衣服,有的学生为父母做一顿可口的饭菜。表达出了他们父母养育之恩的感激之情。同学们在实践活动中,提高了思想认识,浄化自己的心灵。
德育不能是挂在墙上的,也不是个别人的事。学校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学生与教师。那么学生的德育教育当然离不开教师,教师是学生成才的导师,是学生灵魂的塑造者,是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教师作为思想道德教育工作者的一言一行都会对学生产生影响。
因此,在德育工作上,需要全员参与,只有全员参与,德育的效果才能凸现出来。于是就要求教师必须十分注重培养自己良好的品德。作为学生心目中偶像的老师,从接受学生的第一天起,就应在他们面前树立起个良好的形象,地上有废纸时,老师弯腰捡起来,让他们看看老师是怎样爱护环境卫生的;有时下课,故意把教本丢在教室里,让学生帮着去拿,然后说声“谢谢”,使他们学会礼貌用语;每天老师要穿着整洁,剪好指甲,让他们知道从小就要讲究个人卫生,勤剪指甲,勤洗澡,勤換衣。产生很好的模仿效应,为培养唯美是学、唯先是学的品质打下良好的基础。
人都是需要激励的,尤其是小学生,一句由衷的赞誉,或是夸奖,可能使他们终生受益。拔高评价语具有优点放大的作用,在儿童身心发展进程中,随时体现着许多闪着童稚光芒的优点,老师的“拔高”评价语则能把他们的优点放大到可见程度,使儿童一眼就能看到有哪些进步的优势,从而增强争取更大进步的内驱力。
教师还要抓住日常生活中的小事,随时随地进行教育,使道德教育与生活实践相结合,针对同学接触的各种事情随时随地进行教育,我们要把思想道德教育渗透到小学生的言谈举止,衣食住行等各方面,使他们从小就萌发爱家乡、爱祖国、爱集体、爱劳动的情感,培养他们诚实、勇敢、好问、友爱、爱惜公物、不怕困难、讲礼貌、守纪律等良好品德、行为、习惯以及活泼开朗的性格,真正地为他们良好的品德形成打下坚实的基础。比如,有的同學有困难,有人主动帮助他,芳动时,有的同学不怕脏,不怕累,对待老师有礼貌等。
孩子每天接触得最多的人除了教师就是家长,那么家庭对于孩子的思想道德建设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为此,学校要积极转变家长的道德教育理念,宣传道德教育的作用使家长切实认识到只有具有正确的价值观念,密切家校关系,形成德育合力。
俗话说:做人难,育人更难。孩子的心灵是块神奇的土地,你播种一种思想,就会收获一种行为;你播种一种行为,就会收获一种习惯;你播种一种习惯,就会收获一种品德。教育不仅要教会学生学习,更重要的是要教会学生做人,做一个堂堂正正的人,做一个大写的人。树木只有根深才能叶茂以至开花结果,学生的道德品质是从无到有的,思想道德教育是素质教育的基础,只有从小培养学生的良好思想道德,才能培养出全面发展的二十ー世纪的人オ。因此,学校、家庭、社会各方面要相互协调一致,有目的有计划地培养小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道德修养,使祖国的新一代在良好的教育氛围下茁壮成长。
(作者单位:河南省义马市外国语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