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我为祖国献石油》这支经典老歌,其旋律雄壮有力,歌词生动形象、贴近生活、富有诗意,它给石油人带来的自豪、欣慰、欢乐之情,几十年中丝毫不减。本文就对歌曲《我为祖国献石油》进行研究分析。
关键词:歌曲;《我为祖国献石油》;音乐情感
引言
“锦绣河山美如画,祖国建设跨骏马,我当个石油工人多荣耀”——这雄壮浑厚的旋律把特有的铿锵注入了石油人的血脉。石油人就是唱着这首歌奋战在祖国的大江南北、跋涉在千山万壑、行走在戈壁荒原,凿岩石、探油气、定井位、平井场、挖油池、建管道、盖厂房。他们风餐露宿、风雨兼程、开拓奋进,勘探开发了一个又一个油气田。
“天不怕,地不怕,风雪雷电任随它”——这歌声,把自信和顽强刻在了石油人的心中,写在了石油人的脸上。石油人就是唱着这支歌不畏骄阳炙烤、寒风凛冽,不惜与妻儿离多聚少,奋战在荒山野岭,任汗水与泪水交融,坎坷与欢笑同行,艰苦创业、自强不息,在举目不见炊烟的荒原上建成了繁花似锦、和谐温馨的美好家园,在千里鸟飞绝的戈壁沙漠中,筑起了一座座充满生机、现代文明的石油基地,就连难于上青天的蜀道,今日也处处可见油龙气虎舞山间的壮观景象。
“我为祖国献石油,哪里有石油,哪里就是我的家”——这是石油人共同的心声,这是石油人不变的追求。石油人要将这支歌永远传唱下去,教育子孙,传给后代。纵观音乐教育史,音乐教育的社会功能性必须引起重视,特别是像《我为祖国献石油》这样影响广泛的精典歌曲,其音乐形象对于民族优秀文化的传承。
一、歌曲《我为祖国献石油》创作的时代性
音乐艺术来源于生活,又映射着生活。每个时期的音乐艺术都有着不同的时代特征。1964年,伴随着“工业学大庆”口号,石油会战从开始的秘密状态走向历史舞台。正式因为大庆油田的文化精神和历史背景,一批批音乐名家来大庆油田深入采风、体验生活,传颂和弘扬石油会战精神。中国音协组织音乐家与新中国第一代石油工人于大庆油田进行为期20天朝夕相处体验生活。沈阳音乐学院作曲系年轻教师秦咏诚在铁人王进喜英雄钻井队采风,体会石油工人的生活,当秦咏诚看到石油工人薛柱国撰写的“我为祖国献石油”的歌词时,心中油然而生音乐创作的灵感,在短短的几分钟便谱写出经典的石油歌曲《我为祖国献石油》,这首作品后被中央音乐学院教师刘秉义演唱并传遍全国,具有时代意义,代表着大庆石油音乐发展进入萌芽期的历史时代。总之,大庆石油会战萌芽期的音乐家们对生活的体验,对这一时期的创业精神的理解与感悟,创作出经久不衰的音乐歌曲《我为祖国献石油》,这样的作品是时代的产物,并展现着这一时期的文化精神。
二、《我为祖国献石油》歌词情感的真挚性
音乐学家认为:“艺术都是作家、艺术家头脑中对人类的社会生活反映的产物,这种反映是具有能动性、形象性及审美的特性。《乐论》中说:“夫乐者,乐也,人情之所必不免也。”因此,《我为祖国献石油》也一样是生活的真情实感的体现。《我为祖国献石油》的歌词中前四句起、承、转、合,规整和谐。借景“锦绣河山美如画”起句,承句“以祖国建设跨骏马”,“我当个石油工人多荣耀”转入表达内心感受,点题“头戴铝盔走天涯”。在作品第二乐句中,描绘了北方的自然环境的艰苦及场景“头顶天山鹅毛雪,面对戈壁大风沙,嘉陵江边迎朝阳,昆仑山下送晚霞。”在作品第三乐句中,展现出石油工人的坚定信念及必胜决心。“天不怕,地不怕,风雪雷电任随它,我为祖国献石油,哪里有石油哪里就是我的家。”为祖国建设奉献精神。作品每个乐句的歌词都押韵在易唱a母音上,描绘出栩栩如生的画面,表达了中华儿女力争上游的情怀,又激励着在石油岗位上几代人艰苦创业与无私奉献。可见,词作者对石油生活的深刻感悟与体会。人们在聆听这首作品时,不仅会领略到歌词中催人向上的力量,也会产生出巨大的社会效果,给人们以鼓舞和力量,让欣赏者听起来感人肺腑,令人振奋,具有经久不衰的艺术生命力。
三、《我为祖国献石油》音乐构成元素的艺术性
(一)简洁易唱旋律
《我为祖国献石油》旋律线的起伏及波状变化较小,舒缓易唱,易于传颂。旋律进行中呈现出“前紧后松”、分解和弦上行的进行状态。歌曲中第一句“锦绣河山美如画”正式主和弦I的分解进行,旋律进行中运用音符重复紧凑,展现出前紧后松,突出音乐行进间的力量。
《我为祖国献石油》旋律级进进行较多,旋律音程的使用大都在四度以内;其最大特点是下行的三音列进行在作品中多次运用,“五声性”在传统的大调色彩中得到相融,使旋律风格富有特色。“天不怕,地不怕,风雪雷电任随它“此句的音乐旋律运用三音列,切分节奏型,增强了石油工人信念,展现出大调色彩。
(二)结构规整的曲体结构
《我为祖国献石油》由三个不同的乐段A-B-C构成,刻画出石油工人的生活背景的艰苦、心理特征及拼搏精神。A段由“起承转合”四个乐句构成的乐段,其结构方整对称、合辙押韵。起句为主功能的分解和弦,以中音为起点旋律线条上行进行;承句的旋律线条从高音下行进行;与“起句”形成了呼应的对比旋律线条。《我为祖国献石油》B段具有不完全重复性的四句乐段。此乐段级进进行较多,并在和声运用上富于小调艺术色彩,不仅展现了生活条件的恶劣,更体现了石油工人的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B段的第三乐句与A段第一乐句是变化重复的关系,其中歌词“迎朝阳”的旋律进行,构成了此乐汇在高八度上的紧缩性重复;B段的第四乐句与A段“承接句”是变化重复的关系。可见,B段从情绪上有所转折,使音乐形象丰满秀逸、深情豪迈,刻画出大气富于正能量的石油人。《我为祖国献石油》C段前两小节的旋律是模进进行,旋律的形式特征是A段中“起”和“承”的紧缩;第三小节切分节奏的运用是全曲的一个亮点,节奏型的突然变化推动了旋律进行的色彩和动力,突出了歌词的内容,使歌词更富于活力。在C段中,作曲家在旋律的进行中大量使用了八分附点音符、十六分音符的节奏音型,增加了旋律跳跃性,增强了歌唱的张力。可见,C段运了用A段的主题材料模进,在音乐旋律进行中又运用两次休止;不仅表现出石油人的乐观及坚定的信心,又为音乐的前进增强了推动力,将思想情绪推到了高潮。C段最后一句是整个作品的“点睛”之笔,旋律进行在“我”字上使用了戏曲中的“甩腔” 技术方法,不仅是歌曲富于民族色彩,更展现出石油工人豪迈宽广胸怀和乐观主义精神。总之,《我为祖国献石油》创作背景的具有时代性特征;歌词生动的刻画了石油工人的生活状态和精神力量;旋律A段的主题材料在B段和C段中多次出现,有变化重复,有紧缩扩展;三个乐段在对比中统一,使音乐形象既灵活、生动,又淳厚、练达;作品规整的曲体结构为旋律增添了清新、质朴、刚中见柔之美,塑造了艰苦奋斗建设祖国的石油工人勇往直前乐观豪迈的精神风貌。
四、结束语
音乐就是能够使人获得愉悦和享受的感召力,《论语》中曾记载:孔子闻《韶》“三月不知肉滋味”,这就是音乐的魅力所在。《我为祖国献石油》这首歌的音乐形象所产生的魅力是巨大的,它在激励人、教育人、团结人、引导人奋发进取方面,起到了不可低估的独有作用。企业在进入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今天,在加强企业文化建设与企业文化管理的同时,要选择更多像《我为祖国献石油》这样的歌曲供职工们传唱,为企业创造更美、更好、更加积极向上的文化氛圍。
参考文献:
[1]张小芳.《我为祖国献石油》[J].党史文苑,2016(11):42-43.
[2]牛世生.《我为祖国献石油》与《大海航行靠舵手》创作的前后[J].当代音乐,2015(20):137-138.
关键词:歌曲;《我为祖国献石油》;音乐情感
引言
“锦绣河山美如画,祖国建设跨骏马,我当个石油工人多荣耀”——这雄壮浑厚的旋律把特有的铿锵注入了石油人的血脉。石油人就是唱着这首歌奋战在祖国的大江南北、跋涉在千山万壑、行走在戈壁荒原,凿岩石、探油气、定井位、平井场、挖油池、建管道、盖厂房。他们风餐露宿、风雨兼程、开拓奋进,勘探开发了一个又一个油气田。
“天不怕,地不怕,风雪雷电任随它”——这歌声,把自信和顽强刻在了石油人的心中,写在了石油人的脸上。石油人就是唱着这支歌不畏骄阳炙烤、寒风凛冽,不惜与妻儿离多聚少,奋战在荒山野岭,任汗水与泪水交融,坎坷与欢笑同行,艰苦创业、自强不息,在举目不见炊烟的荒原上建成了繁花似锦、和谐温馨的美好家园,在千里鸟飞绝的戈壁沙漠中,筑起了一座座充满生机、现代文明的石油基地,就连难于上青天的蜀道,今日也处处可见油龙气虎舞山间的壮观景象。
“我为祖国献石油,哪里有石油,哪里就是我的家”——这是石油人共同的心声,这是石油人不变的追求。石油人要将这支歌永远传唱下去,教育子孙,传给后代。纵观音乐教育史,音乐教育的社会功能性必须引起重视,特别是像《我为祖国献石油》这样影响广泛的精典歌曲,其音乐形象对于民族优秀文化的传承。
一、歌曲《我为祖国献石油》创作的时代性
音乐艺术来源于生活,又映射着生活。每个时期的音乐艺术都有着不同的时代特征。1964年,伴随着“工业学大庆”口号,石油会战从开始的秘密状态走向历史舞台。正式因为大庆油田的文化精神和历史背景,一批批音乐名家来大庆油田深入采风、体验生活,传颂和弘扬石油会战精神。中国音协组织音乐家与新中国第一代石油工人于大庆油田进行为期20天朝夕相处体验生活。沈阳音乐学院作曲系年轻教师秦咏诚在铁人王进喜英雄钻井队采风,体会石油工人的生活,当秦咏诚看到石油工人薛柱国撰写的“我为祖国献石油”的歌词时,心中油然而生音乐创作的灵感,在短短的几分钟便谱写出经典的石油歌曲《我为祖国献石油》,这首作品后被中央音乐学院教师刘秉义演唱并传遍全国,具有时代意义,代表着大庆石油音乐发展进入萌芽期的历史时代。总之,大庆石油会战萌芽期的音乐家们对生活的体验,对这一时期的创业精神的理解与感悟,创作出经久不衰的音乐歌曲《我为祖国献石油》,这样的作品是时代的产物,并展现着这一时期的文化精神。
二、《我为祖国献石油》歌词情感的真挚性
音乐学家认为:“艺术都是作家、艺术家头脑中对人类的社会生活反映的产物,这种反映是具有能动性、形象性及审美的特性。《乐论》中说:“夫乐者,乐也,人情之所必不免也。”因此,《我为祖国献石油》也一样是生活的真情实感的体现。《我为祖国献石油》的歌词中前四句起、承、转、合,规整和谐。借景“锦绣河山美如画”起句,承句“以祖国建设跨骏马”,“我当个石油工人多荣耀”转入表达内心感受,点题“头戴铝盔走天涯”。在作品第二乐句中,描绘了北方的自然环境的艰苦及场景“头顶天山鹅毛雪,面对戈壁大风沙,嘉陵江边迎朝阳,昆仑山下送晚霞。”在作品第三乐句中,展现出石油工人的坚定信念及必胜决心。“天不怕,地不怕,风雪雷电任随它,我为祖国献石油,哪里有石油哪里就是我的家。”为祖国建设奉献精神。作品每个乐句的歌词都押韵在易唱a母音上,描绘出栩栩如生的画面,表达了中华儿女力争上游的情怀,又激励着在石油岗位上几代人艰苦创业与无私奉献。可见,词作者对石油生活的深刻感悟与体会。人们在聆听这首作品时,不仅会领略到歌词中催人向上的力量,也会产生出巨大的社会效果,给人们以鼓舞和力量,让欣赏者听起来感人肺腑,令人振奋,具有经久不衰的艺术生命力。
三、《我为祖国献石油》音乐构成元素的艺术性
(一)简洁易唱旋律
《我为祖国献石油》旋律线的起伏及波状变化较小,舒缓易唱,易于传颂。旋律进行中呈现出“前紧后松”、分解和弦上行的进行状态。歌曲中第一句“锦绣河山美如画”正式主和弦I的分解进行,旋律进行中运用音符重复紧凑,展现出前紧后松,突出音乐行进间的力量。
《我为祖国献石油》旋律级进进行较多,旋律音程的使用大都在四度以内;其最大特点是下行的三音列进行在作品中多次运用,“五声性”在传统的大调色彩中得到相融,使旋律风格富有特色。“天不怕,地不怕,风雪雷电任随它“此句的音乐旋律运用三音列,切分节奏型,增强了石油工人信念,展现出大调色彩。
(二)结构规整的曲体结构
《我为祖国献石油》由三个不同的乐段A-B-C构成,刻画出石油工人的生活背景的艰苦、心理特征及拼搏精神。A段由“起承转合”四个乐句构成的乐段,其结构方整对称、合辙押韵。起句为主功能的分解和弦,以中音为起点旋律线条上行进行;承句的旋律线条从高音下行进行;与“起句”形成了呼应的对比旋律线条。《我为祖国献石油》B段具有不完全重复性的四句乐段。此乐段级进进行较多,并在和声运用上富于小调艺术色彩,不仅展现了生活条件的恶劣,更体现了石油工人的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B段的第三乐句与A段第一乐句是变化重复的关系,其中歌词“迎朝阳”的旋律进行,构成了此乐汇在高八度上的紧缩性重复;B段的第四乐句与A段“承接句”是变化重复的关系。可见,B段从情绪上有所转折,使音乐形象丰满秀逸、深情豪迈,刻画出大气富于正能量的石油人。《我为祖国献石油》C段前两小节的旋律是模进进行,旋律的形式特征是A段中“起”和“承”的紧缩;第三小节切分节奏的运用是全曲的一个亮点,节奏型的突然变化推动了旋律进行的色彩和动力,突出了歌词的内容,使歌词更富于活力。在C段中,作曲家在旋律的进行中大量使用了八分附点音符、十六分音符的节奏音型,增加了旋律跳跃性,增强了歌唱的张力。可见,C段运了用A段的主题材料模进,在音乐旋律进行中又运用两次休止;不仅表现出石油人的乐观及坚定的信心,又为音乐的前进增强了推动力,将思想情绪推到了高潮。C段最后一句是整个作品的“点睛”之笔,旋律进行在“我”字上使用了戏曲中的“甩腔” 技术方法,不仅是歌曲富于民族色彩,更展现出石油工人豪迈宽广胸怀和乐观主义精神。总之,《我为祖国献石油》创作背景的具有时代性特征;歌词生动的刻画了石油工人的生活状态和精神力量;旋律A段的主题材料在B段和C段中多次出现,有变化重复,有紧缩扩展;三个乐段在对比中统一,使音乐形象既灵活、生动,又淳厚、练达;作品规整的曲体结构为旋律增添了清新、质朴、刚中见柔之美,塑造了艰苦奋斗建设祖国的石油工人勇往直前乐观豪迈的精神风貌。
四、结束语
音乐就是能够使人获得愉悦和享受的感召力,《论语》中曾记载:孔子闻《韶》“三月不知肉滋味”,这就是音乐的魅力所在。《我为祖国献石油》这首歌的音乐形象所产生的魅力是巨大的,它在激励人、教育人、团结人、引导人奋发进取方面,起到了不可低估的独有作用。企业在进入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今天,在加强企业文化建设与企业文化管理的同时,要选择更多像《我为祖国献石油》这样的歌曲供职工们传唱,为企业创造更美、更好、更加积极向上的文化氛圍。
参考文献:
[1]张小芳.《我为祖国献石油》[J].党史文苑,2016(11):42-43.
[2]牛世生.《我为祖国献石油》与《大海航行靠舵手》创作的前后[J].当代音乐,2015(20):137-1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