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追求

来源 :教书育人·高教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q1120236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社会和谐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所要达到的一种理想状态,同时也是对人的思想和行为的状态诉求。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是指“通过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在教育对象的思想和行为以及社会生活的有关方面所要达到的一种未来状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不断化解社会矛盾的持续过程。从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角度出发,“和谐”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追求。
  
  塑造“和谐”的青年
  
  和谐社会的“和谐”总的来说包括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以及人自身的和谐。其中,人自身的和谐是和谐社会的基础。而人自身的和谐又取决于人“内心”的和谐。温总理说:“《管子·兵法》上说:‘和合故能谐’,就是说,有了和睦、团结,行动就能协调,进而就能达到步调一致。协调和一致都实现了,便无往而不胜。人内心和谐,就是主观与客观、个人与集体、个人与社会、个人与国家都要和谐。个人要能够正确对待困难、挫折、荣誉。”可见,通过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塑造“内心和谐”的大学生,帮助大学生树立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正确地对待困难、挫折和荣誉,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首要追求。
  受传统思维习惯及实用主义思潮的影响,从我国基础教育到高等教育的各个阶段均不同程度地存在着重智育、轻德育;重专业、轻素质;重科学精神、轻人文精神等现象。这是市场经济大潮冲击下,教育领域急功近利的典型表现,加之复杂社会因素的影响,导致了一些大学生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价值取向扭曲、诚信意识淡薄、社会责任感缺乏、艰苦奋斗精神淡化、团结协作观念较差、心理素质欠佳,不能以理性的态度正视困难、挫折和荣誉等问题。目前大学生中存在的自杀现象、出走现象、暴力现象、恶搞现象就是以上问题的有力佐证。“实现人的内心和谐,必须具备对心灵世界进行‘和谐一不和谐一和谐’调节转化的素质和能力。”从和谐到不和谐,再到新的和谐,是矛盾从发生到解决的过程,在此过程中,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作为在于坚持“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统一”的教育原则,帮助大学生在心灵世界具备矛盾调节转化的素质和能力。
  
  营造“和谐”的校园
  
  和谐校园是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建设和谐的社会,需要和谐的人才。只有和谐的校园才能培养出和谐的人才。和谐的校园环境具有吸引力、感染力和感召力,既是一种有形的,也是一种无形的力量,使身处于其中的大学生思想受到教育、意志受到磨砺、情操得到陶冶。不良的校园环境则使学生精神不振,产生消极悲观的失落情绪。
  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大的环境发生了变化必然会影响到高校校园,使和谐校园的建设受到各种矛盾的干扰。有的学校注重眼前利益,忽视长远利益,在专业设置、学科建设等方面缺乏科学论证和长远规划,盲目跟从市场短期需求,就某一热门短线专业领域来说,产生单个学校人才培养计划性与多数学校人才培养盲目性的矛盾。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在于,宣传落实科学发展观,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保证功能、凝聚功能、激励功能和调节功能,为和谐校园建设提供理论基础和思想保障。通过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开展,坚持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保证高校的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教学和科研,教书和育人,实现自身发展和服务社会相协调;把高校的发展目标引导到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的轨道上来:高举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旗帜,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尊重各类人员的创造活力;用沟通、宣传、说服等思想教育方式,协调解决发展中的各种矛盾,优化人际关系。
  
  建设“和谐”的文化
  
  文化是新世纪高校发展的核心竞争力,高校间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但说到底是文化的竞争。“文化承载精神、精神体现文化。校园文化,就是校园的‘环境’,就是校园的‘氛围’,就是校园的‘生态’,就是校园中弥漫着的文化精神,乃至可以说是学校的灵魂。”校园文化是和谐文化的有机组成,是孕育、培养“和谐”大学生的“母体”,传承和创新“和谐”文化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使命。教育是文化传承的主要形式,也是文化创新的首要基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具有文化选择、文化传承和文化创新的价值。文化选择的价值强调的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选择文化应该既是对社会发展有价值的文化,又是对个体发展有价值的文化;文化传承的价值强调的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传承的文化不仅包括各种知识形态的文化,而且还包括意识形态的文化;文化创新的价值强调的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具有自由探索,自由辩证的传统和制度,具有多元化的环境,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师生互动中创新文化。和谐文化是指反映一切人类和平、和睦及其自然关系、社会关系和谐的价值观念、文化形态及行为规范的总称。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文化,是巩固社会和谐的思想道德基础,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文化,是当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文化价值的重要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建设和谐文化的根本,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选择、传承和创新和谐文化的根本途径在于加强建设以“和谐”为主题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着重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理论和实践研究。使大学生的价值选择、价值取向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相一致,形成当代大学生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和团结和睦的精神纽带。
其他文献
“高等教育肩负着培养数以千万计的高素质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的重要使命。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既是高等教育自身发展规律的需要,也是办好让人民满意的高等教育、提高学生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的需要,更是建设创新型国家、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党和政府高瞻远瞩,立足于我国高等教育实际,站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高度,作出了把高等教育的重点放在提高质量上的重要决策,这对实现我国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
期刊
高校辅导员是分布在各系各年级直接从事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和日常管理工作的教育者,肩负着促进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重要任务。可以说在高校中,辅导员既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灵魂工程师,又是繁琐的学生工作的具体实施者;他们是学生政治上、学习上、生活上的指导教师和领路人,是学生的行为楷模和精神向导。所以,辅导员的工作绝不是一项简单的劳动,不是轻而易举就能够做好的。辅导员要卓有成效地开展工作,除了自身具备一
期刊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各国都把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作为一项重要的教育目标,关于自主学习的理论和应用研究空前繁荣,各种各样的研究成果层出不穷。在国内,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已明确把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作为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重要任务;各级各类学校已经在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方面做了大量尝试,取得了明显的进步。相比较而言,大学的学习改革滞后于中小学。长期以来,我国高校的教学改革研究偏重
期刊
中国科协副主席杨福家在最新一期《学习时报》刊文指出,一流大学必备四要素:有形资产:含大楼、图书、设备等;人力资源:含大师、学生、管理人员等;文化内涵:大爱、爱师爱生,是其中内容之一;办学体制:保证大学由教育家办学,具有自己独立的思考,自由表达的自主办学权。保证依法自主办学,实行民主管理。  文章说,这四个条件是有相互关联的,而不是孤立的。譬如,大学应是一个智力环境,只当这个环境充满大爱时,它才能吸
期刊
高等师范院校担负着为国家培养中等教育教师的任务。高师培养人才素质的高低极大影响着我国未来教育的发展前途。教育部对学生能力、素质教育极为重视,尤其重视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实践教学是学生培养过程中十分重要的教学环节,其目的是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师范大学实践教学,尤其重视提高学生的教学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语言沟通能力等。高师实践教学的好坏直接影响着教学质量,影响着师范生能否胜任教学的需要,本文
期刊
人文素质教育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强调通过知识和环境的熏陶,将人类优秀的文化成果内化为受教育者的人格和修养,成为相对稳定的内在品质,重点是人文精神的培养。对应用型本科院校而言,在加强素质教育中特别要注意加强的是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    应用型本科院校加强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必然性    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办学思想是以培养高级应用型本科人才为己任,强调产学研相结合,以能力为重点,以实用为导向
期刊
前言    素质教育是20世纪80年代中期产生的与“应试教育”相对立的—个概念。提出素质教育的直接原因是为了克服应试教育的弊端,但是,实施素质教育决不仅仅是对应试教育的简单否定,而是有其深刻的背景和意义。1999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决定》明确指出:实施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
期刊
高等学校教学管理过程中管理与服务的关系    高等学校教学管理过程主要是管理职能发挥作用,但管理工作人员在行使管理职能的同时,也要面向广大师生提供服务。我认为看待二者的关系应统一于高等教育育人这一主要功能中,育人是二者关系的交叉点,是其共同目标。    1.管理是育人的手段  管理是教育的手段,是教育的延续和巩固。管理育人,就是说我们的管理渗透着思想教育,管理原则包含着极强的思想性和目的性。管理规
期刊
教师文化是学校文化的亚文化,是成功的教育管理不可忽视的因素。有鉴于此,本文针对长期存在于教师文化中的非正式群体进行研究,以期找到学校教师管理与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    教师非正式群体:概念的提出与分类    学校中存在着一些由于成员生活接触、感情交流、情趣相投、利害一致等未经人为的设计而自然产生的交互行为和共同意识,进而形成一定的非正式群体。这些非正式群体形成的人际关系既无法定地位,也缺
期刊
博客是继E-mail、BBS、ICQ(IM)之后出现的第四种网络交流方式,它的意义不仅体现在使用新技术为人类交流所提供的便利性,同时为人们提供了一种全新的书写载体。这种网络工具以其开放、共享、自主管理的特点,为不同思想的交流活动提供了广阔空间。    博客行为的定义    博客是英文Blog(Weblog的缩写)的中文译名,即“网络日志”。目前网络上流行的一则关于博客的简洁定义为:一种表达个人思想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