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树

来源 :月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zpsxf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清〕汪中
  嘉树挺秀色,深山交沍阴。
  朔风一以至,琤琤传远音。
  岂畏岁时晚,幽独委空林。
  但恐春华发,无复霜雪心。
  (《容甫先生遗诗》)
  【品读】
  汪中,字容甫,生于扬州,是乾隆年间的著名学者,在经学、子学以及文学等领域都有很高的成就。他与著名诗人黄仲则是好友。两人的性情很接近,都非常狷介、自负,容易与人不和,为此吃了许多苦头,但终生不变高傲之性格。不同的是,黄仲则几乎把毕生精力都放在写诗之事上,而汪中在三十岁后就不怎么写诗了,而是把更多精力放在了做学问上。
  当然,这并未妨碍汪中在辞章方面的成就。汪中所长在文章,尤其是骈文,写得那叫一个漂亮。他是学六朝有得的,无论是写自己的身世(《经旧苑吊马守真文》),还是写他人的命运(《哀盐船文》),都真气摇荡,动人心魄。
  可以说,汪中的文章,丝毫不逊色于《文选》所收录的经典之作。他的駢文,非独是清代一流,即便放在整个古代文学史上看,也是顶尖的。每读汪中笔下的优美文辞,惊叹的同时又惊觉到,近百年来,人们喜欢编写文学史,然而常常采用一些极其粗线条的叙述,这种做法,实在是遮掩太多珠玉了。
  与骈文相比,汪中的诗稍显逊色,题材狭窄是其弊病之一。这跟汪中的身世密切相关。汪中幼年丧父,由母亲拉扯大,家境相当贫寒。早年的他有志于科举,在应举人群中的呼声也很高,然而很不幸,他在两次重要的科场考试中都不顺利。这种遭遇,有他自身性情狷介、得罪了主事者的原因。自此之后,汪中断绝了仕进的念头,飘转各方,寄食于地方要员门下,充当幕僚、书记官这种角色。晚年,他主持校勘文宗阁《四库全书》,生活稍微好转一些,但很快就去世了。
  长期过着寄人篱下的生活,对于汪中来说无疑是痛苦的。所以在诗文里,他很喜欢悲慨自己的身世,以致诗中经常出现“逐食”“乞食”“穷饿”之类的语言,令人难以卒读。这种笔调,固然很真,但也着实是太重、太大了,这类作品是不必多、也不能多的。一旦多了,就稀释了沉挚之情,反而不好了。以杜甫这样的身世,有一首《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就够了。从这一方面看,汪中三十岁后不怎么写诗,未必是一件坏事。
  这一首《嘉树》,是现存的汪中诗集里面,比较罕见的英挺之作。沍(hù)阴,是天气阴晦、积冻不开的意思。琤琤(chēng)是象声词,形容清脆的声音。幽独,指的是寂静独处。这首诗写的是一种树木,在不好的形势(寒冬)下,反而更具美感,这使得诗人担忧春天到来后,树木还是否继续保留美质。
  这种写作技巧,当然并不新鲜:写树木只是诗的表面,骨子里是在写人。所谓嘉树,实际上是诗人对自己的生命期许。这首坚挺的诗,在汪中的诗集里显得独特,但能说明汪中生命质地的文字,恰是此作,而非那些多愁善感之言。
  汪中是孤芳自赏之人吗?事实上绝非如此。他狂言骂世,不大看得起人,这没错,但另一方面,他对那些真正有才学的人,譬如钱大昕、王念孙、段玉裁,都是推崇备至的,可见其“谦己乐善”(阮元语)的品性。唐人韦应物有诗“身多疾病思田里,邑有流亡愧俸钱”,意谓民多疾苦,自己却安然领着政府的俸禄,心中有愧。汪中评价此诗时说:“诗人不可无此胸次。”这句话,可与汪中那些悲天悯人的作品合看,足显仁心。
  简而言之,汪中狂,不是因为目中无人,而是由于他不肯与平庸妥协,哪怕是虚与委蛇之事,都不屑为之。近世学者黄侃,写有《吊汪容甫文》一文,里面这样评论汪中的身世:“斯由时命之艰难,未可责以廉贞之节也。”
  黄侃的意思是说,汪中坎坷的身世,是由时命所造成的,不能完全归咎于他的棱角鲜明。这真是仁者之言,所谓“仁者爱人”是也。黄侃此言对于今人的意义是:请慎用“情商低”这种说法去评价一个人,因为对方很可能是名垂青史的天才,而那些“情商高”的人,早已身与名俱灭。
其他文献
中国出版集团旗下拥有中华书局、商务印书馆、人民文学出版社等多家品牌出版社,各社的经典图书在时间的海洋里几经沉浮,经历过市场的重重磨砺,始终保持着耀眼的光芒,堪称中国出版集團各出版单位的“镇社之宝”。  2018年1月9日,由中国出版集团公司、中国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主办,《中国出版传媒商报》承办的中版好书读者最喜爱的“镇社之宝”评选活动正式启动。活动分为微信投票留言与征文活动两个部分,我们盛情相邀
期刊
中国古人讲“礼”,首先要对三种对象讲,从《大戴礼记》和《荀子》里可以看出,这三种对象是天地、先祖、君师,也就是大家经常说到的“天地君亲师”。《荀子》一书里说过,不给天地行礼,就不知道自己是从哪里来的;不给先祖行礼,就不知道自己是什么;不给国君和老师行礼,就不知道自己怎么立足于这个世界(见《荀子·礼论》)。这番话直到今天仍发人深省。  古人还提出“礼义廉耻”,这是古代提倡的四种道德规范。古人认为是治
期刊
“中国历史上最具影响力的人物”系列之二十  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苏州吴县人,北宋著名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宋史》卷三一四有专传。范仲淹自幼苦读,二十七岁便考中进士,走上了仕途。初任地方官时,他兴利除弊,深得民心。后入京为官,因直谏得罪当权者,而被外放。但范仲淹仍不改初心,忠于职守、清白做官、刚直不阿。面对西夏的侵扰,他以文人之才出任武官,很好地解决了北宋的西北边患。后来,他官至
期刊
《孝经》作为儒家“十三经”之一,在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它的篇幅很短,全文不到两千字,却形成了一个较为完整的孝道思想体系。《孝经》在中国古代不仅被统治者视为治国平天下的经典著作,而且也是做人的基本道德准则,直到今天仍有很大影响。  《孝经》的作者及书名问题  关于《孝经》的作者,一直以来都存在争议。就目前的了解,大致有八种说法。  一是孔子所作。根据是《汉书·艺文志》:“《孝经》者,孔
期刊
王守仁(1472—1529),字伯安,浙江余姚人,因筑室于会稽山阳明洞,自号阳明子,故学者称其为阳明先生,也称王阳明。明代著名思想家、文学家、哲学家和军事家,陆王心学的集大成者。其主要事迹记载于《明史·王守仁传》中。王阳明一生成就显著,他成功平定了宁王朱宸濠的叛乱,清除了明朝内部的一大政治危机;他的“致良知”“知行合一”等思想影响深远,直到今天仍有现实意义。  王守仁:“知行合一”的心学大师  今
期刊
继秦朝之后出现的西汉和东汉王朝共存在四百余年,两汉的国家机构和官僚体制在承袭秦朝的基础上,又有了发展和创新,从两汉的监察制度中就可以清楚地看到这一点。  一、西汉多种中央监察体制  1.御史大夫  汉高祖刘邦建立西汉王朝后,首要的任务就是恢复和完善官僚制度,保证国家机器的正常运转。他在中央继续实行以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为核心的“三公”官僚体制。其中御史大夫为副丞相,并兼负监察全责,是监察机构御史府
期刊
西汉永光元年(前43)秋天,汉元帝出长安城祭祀宗庙。从长安城便门出来的时候要经过一条河,或许是为了试试新鲜,心血来潮的汉元帝提出换乘楼船。命令传下去后,御史大夫薛广德突然上前拦住御驾车马,一边摘下帽子,一边叩首劝汉元帝说:“宜从桥。”意思是当从桥上过而不应乘船。摘帽这个举动颇不寻常,意在表明进谏心意已决,即使被罢官免职也在所不惜。也因此,汉元帝不禁感到有些惊讶与意外,很不高兴地说:“你先把帽子戴好
期刊
〔宋〕欧阳修  前日范希文贬官后b,与足下相见于安道家c。足下诋诮希文为人。予始闻之,疑是戏言;及见师鲁d,亦说足下深非希文所为,然后其疑遂决。希文平生刚正,好学通古今,其立朝有本末,天下所共知,今又以言事触宰相得罪e。足下既不能为辨其非辜,又畏有识者之责己,遂随而诋之,以为当黜。是可怪也。  夫人之性,刚果懦软,禀之于天,不可勉强。虽圣人亦不以不能责人之必能。今足下家有老母,身惜官位,惧饥寒而顾
期刊
魏丞相泰以军旅未息,吏民劳弊,命所司斟酌古今可以便时适治者,为二十四条新制,奏行之。a  泰用武功苏绰为行台郎中b,居岁馀,泰未之知也,而台中皆称其能,有疑事皆就决之。泰与仆射周惠达论事c,惠达不能对,请出议之。出,以告绰,绰为之区处,惠达入白之,泰称善,曰:“谁与卿为此议者?”惠达以绰对,且称绰有王佐之才,泰乃擢绰为著作郎d。泰与公卿如昆明池观渔,行至汉故仓池,顾问左右,莫有知者。e泰召绰问之,
期刊
吴士好夸言,自高其能,谓举世莫及。尤善谈兵,谈必推孙、吴a。遇元季乱,张士诚称王姑苏b,与国朝争雄c,兵未决。士谒士诚曰:“吾观今天下形势,莫便于姑苏,粟帛莫富于姑苏,甲兵莫利于姑苏,然而不霸者将劣也。今大王之将皆任贱丈夫,战而不知兵,此鼠斗耳。王果能将吾,中原可得,于胜小敌何有。”士诚以为然,俾为将,听自募兵,戒司粟吏勿与较赢缩d。  士尝游钱塘,与无赖懦人交,遂募兵于钱塘。无赖士皆起从之,得官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