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就产学结合下的高职课程开发遇到的困难,如现行的政策、法律和制度难以保障产学结合下的高职课程开发,师资能力难以支持产学结合下的高职课程开发,开发技术难以适应产学结合下的高职课程开发等主要问题进行了研究,分析了高职课程开发难以取得进展的原因。
[关键词]产学结合 高职课程开发 原因分析
产学结合是培养高职人才的重要途径,是市场经济制度下高职学校发展的内在需求,而课程的开发又是发展高职学校的核心问题。那么在这种产学结合的模式下,怎样开发好高职课程是每个高职学校必须关注的问题。而实际上这种模式下进行的课程开发一直以来都未取得长足的发展,受到各方面的制约。其中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的制约因素:
一、现行的政策、法律和制度难以保障产学结合下的高职课程开发
课程开发的政策、法律和制度支持指的是专业设置自主权的建立,教师培训制度的支持,合作机制的建立包括校企、校校、校与课程研究机构等的合作,激励机制的支持。在产学合作下的高职课程开发应由来自企业界代表和教育界的课程专家共同完成。这样大纲才符合企业和社会的要求,有很好的针对性和实用性,能够充分展现职业教育的特点。学校也可以要求企业参与课程开发中来,形成两者紧密的合作关系。由此加强了学校和企业的双向互动。建立政策、法律保证机制是必要的。
在我国,企业参与高职学校的投资,与高职学校的合作尚未有明确详细的法律条文,这就不能通过法律手段要求企业执行这种合作,只能让企业自愿实行。原有的产学合作课程开发中,校企双方的合作有互相了解、信任以及协议的保障,但仍然有着因企业人事变动、经营状况、市场竞争等各种原因造成的合作不稳定性。这些就会给产学合作带来一定的困难,课程开发就是其中之一。其实政府在这个过程中起着关键性的作用,比如政府可以通过税收政策、财政补贴政策等引导企业和职业学校之前的合作,这样双方都有了保障,从而加强双方合作的积极性。随着合作的发展双方的合作项目也会越来越制度化,这种产学结合的模式也会越来越清晰。在这种模式下的高职课程开发也会越来越专业化符合高职学校发展的需要。
二、师资能力难以支持产学结合下的高职课程开发
教师是课程开发的关键因素。在我国,高职学校的教师大多都是高等学校直接毕业在学校只是传统上的理论教学,局限课本上的学习与教授,对企业生产技术的陌生,缺乏实验的操作经验对这种课程的开发意识很淡薄,这都直接影响产学合作下的高职课程开发。
技术人员有丰富的技术经验,是职业教师的重要来源。国际上很多国家都是这样做的,这样可以降低教学成本,也可以将教学内容和职场相融合,比如德国、美国等。也可以采用定期到企业实践的办法轮训在职教师,以更新和提高他们的实践技能。教师是完成教育任务的关键,培养“双能型”师资队伍是未来教师的发展趋势。产与学能否紧密结合,实训教学能否顺利开展,产学结合这种课程是否能够很好的开发出来,能否在职业院校实施,这些都要求教师不仅能走上讲台,成为一名出色的教员,而且要求教师要具有过硬的实践技能和动手能力,在生产经营岗位上有资格充当“师傅”。教师要有较强的课程开发意识,要与学生、企业、行业从业人员多进行沟通,协调学生开展社会调查、社会实践,能够及时的收集第一手资料,在产学结合课程开发中开发者应该改变传统的教育理念,应该把理论知识与实践结合起来,突出实践性,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能在企业实习,把学生引入一个工作的世界,那么理论知识就要根据实际的工作需要而进行学习。只有这样,才能开发出更好的适合职业学校的课程,才能使教学计划不至于落空。
三、采用的开发技术难以适应产学结合下的高职课程开发
产学结合结合的课程强调工程实践能力培养,强化实践教学,但绝不能以牺牲理论教学的深度和广度为代价。产学结合下的高职课程应该以职业岗位所需要的某方面的职业能力为要求,以工作过程为导向,以企业实训为主要的教学环节,作为整体按计划有步骤的进行。而目前,职业学校多采用自北美DACUM法进行课程开发,实际上我们在产学结合下的高职业课程是要求将职业能力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作为一个有机的整体考虑,不能削弱专业理论知识的学习。而DACUM方法的分割过程恰恰就是削弱专业理论知识的学习。我们要根据不同的专业的特点,进行多种开发技术的和课程模式的探讨。我们在进行产学结合下的高职课程开发时,要打破原有的学科型体系,要注重技术应用能力培养和专业知识的学习,在能力培养上强调综合素质、技术应用能力和岗位适应能力三者之间的结合。
总之,课程开发是一个很复杂的过程,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在产学结合下的高职课程开发相对来说可以节省一定的资源成本。产学结合又是高职业发展的重要途径,课程开发是学校发展的关键性问题。只有这种产学结合的模式课程开发取得一定的成绩,学校、企业和整个社会才能取得长足的发展。希望通过国家、政府、社会、企业和学校的努力把上述课程开发的问题解决,使课程开发得到实质性进展,促进高职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唐锡海.论高等职业教育课程开发的支持系统[J].教育与职业,2006(18).
[关键词]产学结合 高职课程开发 原因分析
产学结合是培养高职人才的重要途径,是市场经济制度下高职学校发展的内在需求,而课程的开发又是发展高职学校的核心问题。那么在这种产学结合的模式下,怎样开发好高职课程是每个高职学校必须关注的问题。而实际上这种模式下进行的课程开发一直以来都未取得长足的发展,受到各方面的制约。其中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的制约因素:
一、现行的政策、法律和制度难以保障产学结合下的高职课程开发
课程开发的政策、法律和制度支持指的是专业设置自主权的建立,教师培训制度的支持,合作机制的建立包括校企、校校、校与课程研究机构等的合作,激励机制的支持。在产学合作下的高职课程开发应由来自企业界代表和教育界的课程专家共同完成。这样大纲才符合企业和社会的要求,有很好的针对性和实用性,能够充分展现职业教育的特点。学校也可以要求企业参与课程开发中来,形成两者紧密的合作关系。由此加强了学校和企业的双向互动。建立政策、法律保证机制是必要的。
在我国,企业参与高职学校的投资,与高职学校的合作尚未有明确详细的法律条文,这就不能通过法律手段要求企业执行这种合作,只能让企业自愿实行。原有的产学合作课程开发中,校企双方的合作有互相了解、信任以及协议的保障,但仍然有着因企业人事变动、经营状况、市场竞争等各种原因造成的合作不稳定性。这些就会给产学合作带来一定的困难,课程开发就是其中之一。其实政府在这个过程中起着关键性的作用,比如政府可以通过税收政策、财政补贴政策等引导企业和职业学校之前的合作,这样双方都有了保障,从而加强双方合作的积极性。随着合作的发展双方的合作项目也会越来越制度化,这种产学结合的模式也会越来越清晰。在这种模式下的高职课程开发也会越来越专业化符合高职学校发展的需要。
二、师资能力难以支持产学结合下的高职课程开发
教师是课程开发的关键因素。在我国,高职学校的教师大多都是高等学校直接毕业在学校只是传统上的理论教学,局限课本上的学习与教授,对企业生产技术的陌生,缺乏实验的操作经验对这种课程的开发意识很淡薄,这都直接影响产学合作下的高职课程开发。
技术人员有丰富的技术经验,是职业教师的重要来源。国际上很多国家都是这样做的,这样可以降低教学成本,也可以将教学内容和职场相融合,比如德国、美国等。也可以采用定期到企业实践的办法轮训在职教师,以更新和提高他们的实践技能。教师是完成教育任务的关键,培养“双能型”师资队伍是未来教师的发展趋势。产与学能否紧密结合,实训教学能否顺利开展,产学结合这种课程是否能够很好的开发出来,能否在职业院校实施,这些都要求教师不仅能走上讲台,成为一名出色的教员,而且要求教师要具有过硬的实践技能和动手能力,在生产经营岗位上有资格充当“师傅”。教师要有较强的课程开发意识,要与学生、企业、行业从业人员多进行沟通,协调学生开展社会调查、社会实践,能够及时的收集第一手资料,在产学结合课程开发中开发者应该改变传统的教育理念,应该把理论知识与实践结合起来,突出实践性,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能在企业实习,把学生引入一个工作的世界,那么理论知识就要根据实际的工作需要而进行学习。只有这样,才能开发出更好的适合职业学校的课程,才能使教学计划不至于落空。
三、采用的开发技术难以适应产学结合下的高职课程开发
产学结合结合的课程强调工程实践能力培养,强化实践教学,但绝不能以牺牲理论教学的深度和广度为代价。产学结合下的高职课程应该以职业岗位所需要的某方面的职业能力为要求,以工作过程为导向,以企业实训为主要的教学环节,作为整体按计划有步骤的进行。而目前,职业学校多采用自北美DACUM法进行课程开发,实际上我们在产学结合下的高职业课程是要求将职业能力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作为一个有机的整体考虑,不能削弱专业理论知识的学习。而DACUM方法的分割过程恰恰就是削弱专业理论知识的学习。我们要根据不同的专业的特点,进行多种开发技术的和课程模式的探讨。我们在进行产学结合下的高职课程开发时,要打破原有的学科型体系,要注重技术应用能力培养和专业知识的学习,在能力培养上强调综合素质、技术应用能力和岗位适应能力三者之间的结合。
总之,课程开发是一个很复杂的过程,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在产学结合下的高职课程开发相对来说可以节省一定的资源成本。产学结合又是高职业发展的重要途径,课程开发是学校发展的关键性问题。只有这种产学结合的模式课程开发取得一定的成绩,学校、企业和整个社会才能取得长足的发展。希望通过国家、政府、社会、企业和学校的努力把上述课程开发的问题解决,使课程开发得到实质性进展,促进高职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唐锡海.论高等职业教育课程开发的支持系统[J].教育与职业,2006(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