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塌房’或许无人伤亡,但很多人的心却碎了。”一些资深粉丝这样描述“脱粉”的过程。虽然痛苦纠结,一些人还是决然离开。他们为何逃离“饭圈”?
当纯粹的喜爱沦为氪金游戏
从15岁到20岁,“玉米友”一直是狂热的追星族。去年,她毅然离开“饭圈”,扔掉了堆满房间、印着偶像名字的毛绒玩具、海报、文具,删除电脑里所有精心整理的文件夹。在她眼里,“饭圈”正演变为一个组织严密的“江湖”,追星沦为一场氪金游戏。
如今,某偶像团体应援组招聘,要求微博管理岗位应聘者集资不少于1000元,超话(微博超级话题)等级11级以上;文案和美工都要求集资超过500元,超话等级10级以上。
花大力气为偶像氪金使其出道的现象并不少见。有粉丝说,“我一个没什么钱的也花了上万元”,“有人一次能投十几万甚至几十万元,还有为追星卖车卖房的”。
大学生小T从小学五年级一直追星至去年。偶像每次回归,她都会花5000多元力挺。令她不适的是,粉丝中越来越弥漫着拜金的味道,以金钱实力划分三六九等。“有钱的出钱,有力的出力,又不打投又不花钱,拿什么证明你爱哥哥”,这样的言论屡见不鲜。
重庆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刘海明认为,在“使命感”与荣誉感的催眠下,粉丝全身心投入追逐偶像的乌托邦。但这一所谓乌托邦实际上由商业力量操纵——同一模式化的选秀,都是数据至上的流行文化产业链。中国艺术研究院助理研究员王玉玊说,平台刺激粉丝刷销量打榜,人为塑造指标,经纪公司制造竞争,营销号推波助澜……种种诱导粉丝过度消费以及控制评论的行为机制,是粉丝经济乱象的根源所在。
暴力愈演愈烈、戾气越来越重的圈子
频频挑起的网络骂战让很多粉丝不安,情绪激烈的粉丝往往一言不合就暴怒,在公众场合叫骂或“人肉”对手。“现在的‘饭圈’乌烟瘴气戾气太重了。”“丸子”感慨,“粉丝会因一句话、一个帖子甚至一个细节就在网络上大肆开战。”
小李说,在“饭圈”里,“属性”或“粉籍”(喜欢哪位明星、讨厌哪位明星之类)要写得很清楚。“如果粉丝喜欢不止一个人,对于‘唯粉’(只喜欢某一团体中的一个成员)来说就是在降低偶像的流量,属于不忠,会被鄙视。这种精神控制很可怕。”
小王是名大二学生,上学期为了几场互撕徹夜鏖战,两门挂科。拿到成绩单,这个一向的学霸感觉突然被冰水浇透了:“花了那么多精力与一些无谓的人缠斗,我是疯了吧?”
王玉玊注意到,“饭圈”骂战基本套路其实大同小异,在有限的几个故事框架里复制加工,强调非黑即白二元对立的叙事逻辑。这种话题、故事的复制传播,会增强粉丝的成就感,刺激他们付出更多时间、金钱,最终提升运营方和偶像的商业收益。
人设频频崩塌,理想光环破灭
“他刚出道时太迷人了。歌词是那么阳光,歌声超级有感染力。”宁宁曾是某知名男星的粉丝,没想到有一天“爱豆”会“塌房”。负面新闻出来时,宁宁的第一感觉是,“原来他的人设是骗人的”。“曾经以为他是远离世俗、醉心音乐的天才,后来发现也不过如此。”于是,她果断脱粉。
还有一些粉丝在近距离接触偶像后,发现真实人品与商业塑造人设之间的反差,于是脱粉。
小M最初也是被某明星“高冷撕漫男”的人设所打动。跟拍久了,她发现这个明星会在聊天过程中暗示她送大牌戒指和手链;礼物如果放在普通纸袋中会被拒绝,放在国际大牌购物袋中却会秒收。“觉得他虚伪,与人设不符。”小M说,“类似事情很多,让人寒心。提醒自己要及时止损。”
王玉玊说,当前“饭圈”追捧的偶像,其实是娱乐业效仿日韩打造的新型艺人。他们区别于演员、歌手,往往并无突出专长,多是依靠形象迷人获得喜爱。偶像的核心作品就是其所扮演的人设。
在业内人士看来,明星人设之所以容易坍塌,有多重原因。一些明星的标签化角色与真实的自我并不匹配,短期可能会收获巨大流量,长远却潜伏危机。
“粉丝与偶像的关系应是一场双向奔赴,在前进的路途中共同成长。”刘海明认为,要拒斥唯数据、唯流量的评判标准。正向的“饭圈”文化应促使偶像不断发光,推动情感向善、观点多元,让粉丝获得健康向上的精神能量。
粉丝和艺人的关系能否重回正轨?
8月27日,中央网信办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饭圈”乱象治理的通知。通知提出取消明星艺人榜单、严管明星经纪公司、严禁呈现互撕信息、严控未成年人参与、规范应援集资行为等10项措施,并要求进一步加大治理力度,压紧压实网站平台主体责任,对饭圈乱象重拳出击。
饭圈并非伴随着乱象的原罪而诞生,相反它本是许多人心中守护的一份美好,是谁搞乱了饭圈?资本是搞乱饭圈的主要推手,一些粉丝和艺人的行为失控也难辞其咎。艺人和粉丝最初因爱而互相选择、双向奔赴,这份爱的归宿应该是内心,不应被流量、金钱等各种外部因素所绑架,“以爱之名”而在网上、线下进行各种违规甚至违法行为尤其值得警惕。无论是艺人还是粉丝,都应摆清自己的位置,冷静思考彼此间的关系。艺人应当以优质作品回馈粉丝,用责任担当引导粉丝,粉丝则应以理性的爱为艺人支持加油,如此,让艺人与粉丝的关系更简单一点、纯粹一点,彼此保持一点理性的距离,或许饭圈问题就能迎刃而解。
当纯粹的喜爱沦为氪金游戏
从15岁到20岁,“玉米友”一直是狂热的追星族。去年,她毅然离开“饭圈”,扔掉了堆满房间、印着偶像名字的毛绒玩具、海报、文具,删除电脑里所有精心整理的文件夹。在她眼里,“饭圈”正演变为一个组织严密的“江湖”,追星沦为一场氪金游戏。
如今,某偶像团体应援组招聘,要求微博管理岗位应聘者集资不少于1000元,超话(微博超级话题)等级11级以上;文案和美工都要求集资超过500元,超话等级10级以上。
花大力气为偶像氪金使其出道的现象并不少见。有粉丝说,“我一个没什么钱的也花了上万元”,“有人一次能投十几万甚至几十万元,还有为追星卖车卖房的”。
大学生小T从小学五年级一直追星至去年。偶像每次回归,她都会花5000多元力挺。令她不适的是,粉丝中越来越弥漫着拜金的味道,以金钱实力划分三六九等。“有钱的出钱,有力的出力,又不打投又不花钱,拿什么证明你爱哥哥”,这样的言论屡见不鲜。
重庆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刘海明认为,在“使命感”与荣誉感的催眠下,粉丝全身心投入追逐偶像的乌托邦。但这一所谓乌托邦实际上由商业力量操纵——同一模式化的选秀,都是数据至上的流行文化产业链。中国艺术研究院助理研究员王玉玊说,平台刺激粉丝刷销量打榜,人为塑造指标,经纪公司制造竞争,营销号推波助澜……种种诱导粉丝过度消费以及控制评论的行为机制,是粉丝经济乱象的根源所在。
暴力愈演愈烈、戾气越来越重的圈子
频频挑起的网络骂战让很多粉丝不安,情绪激烈的粉丝往往一言不合就暴怒,在公众场合叫骂或“人肉”对手。“现在的‘饭圈’乌烟瘴气戾气太重了。”“丸子”感慨,“粉丝会因一句话、一个帖子甚至一个细节就在网络上大肆开战。”
小李说,在“饭圈”里,“属性”或“粉籍”(喜欢哪位明星、讨厌哪位明星之类)要写得很清楚。“如果粉丝喜欢不止一个人,对于‘唯粉’(只喜欢某一团体中的一个成员)来说就是在降低偶像的流量,属于不忠,会被鄙视。这种精神控制很可怕。”
小王是名大二学生,上学期为了几场互撕徹夜鏖战,两门挂科。拿到成绩单,这个一向的学霸感觉突然被冰水浇透了:“花了那么多精力与一些无谓的人缠斗,我是疯了吧?”
王玉玊注意到,“饭圈”骂战基本套路其实大同小异,在有限的几个故事框架里复制加工,强调非黑即白二元对立的叙事逻辑。这种话题、故事的复制传播,会增强粉丝的成就感,刺激他们付出更多时间、金钱,最终提升运营方和偶像的商业收益。
人设频频崩塌,理想光环破灭
“他刚出道时太迷人了。歌词是那么阳光,歌声超级有感染力。”宁宁曾是某知名男星的粉丝,没想到有一天“爱豆”会“塌房”。负面新闻出来时,宁宁的第一感觉是,“原来他的人设是骗人的”。“曾经以为他是远离世俗、醉心音乐的天才,后来发现也不过如此。”于是,她果断脱粉。
还有一些粉丝在近距离接触偶像后,发现真实人品与商业塑造人设之间的反差,于是脱粉。
小M最初也是被某明星“高冷撕漫男”的人设所打动。跟拍久了,她发现这个明星会在聊天过程中暗示她送大牌戒指和手链;礼物如果放在普通纸袋中会被拒绝,放在国际大牌购物袋中却会秒收。“觉得他虚伪,与人设不符。”小M说,“类似事情很多,让人寒心。提醒自己要及时止损。”
王玉玊说,当前“饭圈”追捧的偶像,其实是娱乐业效仿日韩打造的新型艺人。他们区别于演员、歌手,往往并无突出专长,多是依靠形象迷人获得喜爱。偶像的核心作品就是其所扮演的人设。
在业内人士看来,明星人设之所以容易坍塌,有多重原因。一些明星的标签化角色与真实的自我并不匹配,短期可能会收获巨大流量,长远却潜伏危机。
“粉丝与偶像的关系应是一场双向奔赴,在前进的路途中共同成长。”刘海明认为,要拒斥唯数据、唯流量的评判标准。正向的“饭圈”文化应促使偶像不断发光,推动情感向善、观点多元,让粉丝获得健康向上的精神能量。
粉丝和艺人的关系能否重回正轨?
8月27日,中央网信办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饭圈”乱象治理的通知。通知提出取消明星艺人榜单、严管明星经纪公司、严禁呈现互撕信息、严控未成年人参与、规范应援集资行为等10项措施,并要求进一步加大治理力度,压紧压实网站平台主体责任,对饭圈乱象重拳出击。
饭圈并非伴随着乱象的原罪而诞生,相反它本是许多人心中守护的一份美好,是谁搞乱了饭圈?资本是搞乱饭圈的主要推手,一些粉丝和艺人的行为失控也难辞其咎。艺人和粉丝最初因爱而互相选择、双向奔赴,这份爱的归宿应该是内心,不应被流量、金钱等各种外部因素所绑架,“以爱之名”而在网上、线下进行各种违规甚至违法行为尤其值得警惕。无论是艺人还是粉丝,都应摆清自己的位置,冷静思考彼此间的关系。艺人应当以优质作品回馈粉丝,用责任担当引导粉丝,粉丝则应以理性的爱为艺人支持加油,如此,让艺人与粉丝的关系更简单一点、纯粹一点,彼此保持一点理性的距离,或许饭圈问题就能迎刃而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