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新课程课堂教学强调学生的积极参与,探究与合作学习等多种学习方式。然而受学生的知识水平的限制,学生学习过程不可能全部出学生的发现来完成,而提问是一种实用高效的诱导方式。恰当提问点的选择能使我们捕捉到最佳时机进行教学,对教学目标的实现具有菲常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设问 提问点 教学效果 问题
本文就作者在教学实践中的课堂提问点的选取以及其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谈一些体会。
一、问题设置要贴近生活实际,让学生可体验数学
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数学课堂教学要从学生现有的经验出发,从而对数学问题产生极大的思考兴趣。如:在“勾股定理逆定理的应用”教学中,可以设计如下问题:校长想要检测学校旗台底座的正面AD边和BC边是否分别垂直于底边AB,但随身只带了卷尺。(1)能替他想办法完成任务吗? (2)如果量得AD的长是60厘米,AB的长是80厘米,BD长是100厘米,问:AD边垂直于AB边吗?此例对教材的灵活处理,展现学生所熟悉的生活素材,与学生的生活相关,激起学生对数学课堂教学内容的学习热情,使数学回归学生的生活世界;学生主动观察、探索、解决问题等数学活动,同时认识到勾股定理逆定理的应用价值,引起了学生用数学解决生活中问题的意识。所以,数学学习的最佳动机是对数学知识的内在兴趣。
二、在导入新课时有效设问,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导入新课的设问点最好选在新旧知识结合部,或在新旧知识的过渡上设问,这样既能引出新知识,找到新旧知识的联系,有利于突出数学知识的整体性,还会有助于知识的相互迁移。例如:在讲授《有理数乘方》前,我先把厚度为0.01毫米的薄纸演示对折,然后问:“请同学们估计,若折了32次后,将有多少厚?”学生有的说:“有电线杆那么高。”“有五层楼那么高。”“……”。当学生讨论得热烈的时候,最后我指出:“比世界最高峰——珠穆郎玛峰还要高得多!”学生不信。教师及时提出:“如果利用我们这节课将要学的知识——《有理数的乘方》,你很快就会算出来结果的。”这时学生流露出迫切的求知欲望,使问题产生了一种余味无穷的吸引,学生愿学。自然的引入本堂课的内容。
三、在教学重点处的巧妙问题设置
在教学重点处设问,我们应注意出发点应该是揭示数学知识的本质内容,要围绕我们一节课的主要达成目标多层次多角度地设计问题,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有时甚至一个问题要从不同角度反复问几遍。
例如:在复习《三角形全等》时,我设计下列几种证题思路加以提问:
师:如果有两边相等,还应寻找什么条件?
生:寻找它们的夹角或者第三边对应相等。
师:如果有一角和一条边相等,还应寻找什么条件?
生:还应寻找一个角和对应的另一边。
师:如果有两个角对应相等,还应寻找什么条件?
生:还应寻找一条边对应相等。
到此时,教师可以再问:那么证明两个三角形全等有哪些方法?学生就能归纳出证明三角形全等的方法了。
四、在学习障碍处問题设置
学习障碍处是学生认知的模糊点,是一节课的难点,是教师较难讲请楚、学生较难理解或容易产生错误认知的那部分教材内容。在学生的认知障碍处提出问题时,教师应注意要从所授知识和能力的特点以及学生的实际知识和能力水平出发,找到最恰当的提问角度,精心设计问题的内容和提问的方式。 例如:在讲不等式的解集的时候,根据以往经验,学生对解集这个概念很难理解,于是,我设计了以下问题:
师:x= 1.5是方程2x-3=0的解吗?为什么?
生:是的,因为把它代入方程能使等式成立。
师:x= 1.5是不等式2x-3>O的解吗?为什么?
生:不是,因为把它代入不等式不能使它成立。
师:那么有什么数能使不等式2x-3>O成立吗?(从找数出发,通过学生的直观计算得到一系列的数据从而降低难度)
学生答:x=2,x=4……
师:除了整数还有其他数吗?
生:x= 2.2,x=4.3……
师追问:那么有多少个呢?
学生答:无数个。
师:那他们是不是一个集体呢?
于是,在这一问一答中,得到了不等式解集的概念。
五、在教学关键点问题设置
教学关键点能突出反映学生在新知识学习过程中认知上的矛盾,是能使重点知识中的问题迎刃而解的教学内容,是教师取得良好教学效果必须处理好的教学环节。在教学关键点的设问需要注意问题的坡度,通常情况下要从易到难,从一般到特殊,注意让学生逐步领会理解,这样我们才可以实现突破难点、抓住重点的教学效果。
例如:在讲授新课:“不在同一直线上的三个点确定一个圆”时,我设计了以下几个问题:1、过一点可画多少圆?为什么?2、过两点可画多少圆?圆心的位置有何规律?为什么?这些问题——解决后,我不失时机的进一步再问:3、过不在同一直线上的三点A、B、C画圆。这样的圆要经过A、B,那么圆心在哪里?这样的圆又要过B、C,圆心又在哪里?若同时经过A、B、C,圆心又在哪里?4、这样的圆可画多少个?
就这样,教师提问,学生动脑,动手,把自己作为“研究者”,步步深入,将已有的知识,思维方法迁移到新知识中去,学得轻松,记得也牢。
六、在新课结束时问题设置
我们也可以尝试问题式的小结:教师设法在新课结束时留下余味,有意创设合理的问题,让学生去思考,去探索、去创新,为下节课的学习埋下一个伏笔,同时对学生的课前预习也是一种无形的推动力。
如在《有理数的加法》第一课时结束时小结并设问:今天我们学习了有理数的加法法则,那么有理数的减法呢?它与加法之间有什么联系呢?这样设问会为学生的课前预习提供导向,促使他们去进一步思考和探索,有效激发学生课后预习下节课的教学内容的兴趣。
数学课堂教学中通过提问所接收到的教学信息,比其它形式的反馈信息更具有准确性、具体性、即时性和简洁性。它可以使教师及时了解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情况,从而适时地调控教学过程,调整教学策略,使学生能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
参考文献
[1]孙菊如.课堂教学艺术[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08).
[2]林海清.课堂导语艺术[J].小学数学教育,2005(06).
[3]廖伯琴.初中物理课堂教学策略[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03).
关键词:设问 提问点 教学效果 问题
本文就作者在教学实践中的课堂提问点的选取以及其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谈一些体会。
一、问题设置要贴近生活实际,让学生可体验数学
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数学课堂教学要从学生现有的经验出发,从而对数学问题产生极大的思考兴趣。如:在“勾股定理逆定理的应用”教学中,可以设计如下问题:校长想要检测学校旗台底座的正面AD边和BC边是否分别垂直于底边AB,但随身只带了卷尺。(1)能替他想办法完成任务吗? (2)如果量得AD的长是60厘米,AB的长是80厘米,BD长是100厘米,问:AD边垂直于AB边吗?此例对教材的灵活处理,展现学生所熟悉的生活素材,与学生的生活相关,激起学生对数学课堂教学内容的学习热情,使数学回归学生的生活世界;学生主动观察、探索、解决问题等数学活动,同时认识到勾股定理逆定理的应用价值,引起了学生用数学解决生活中问题的意识。所以,数学学习的最佳动机是对数学知识的内在兴趣。
二、在导入新课时有效设问,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导入新课的设问点最好选在新旧知识结合部,或在新旧知识的过渡上设问,这样既能引出新知识,找到新旧知识的联系,有利于突出数学知识的整体性,还会有助于知识的相互迁移。例如:在讲授《有理数乘方》前,我先把厚度为0.01毫米的薄纸演示对折,然后问:“请同学们估计,若折了32次后,将有多少厚?”学生有的说:“有电线杆那么高。”“有五层楼那么高。”“……”。当学生讨论得热烈的时候,最后我指出:“比世界最高峰——珠穆郎玛峰还要高得多!”学生不信。教师及时提出:“如果利用我们这节课将要学的知识——《有理数的乘方》,你很快就会算出来结果的。”这时学生流露出迫切的求知欲望,使问题产生了一种余味无穷的吸引,学生愿学。自然的引入本堂课的内容。
三、在教学重点处的巧妙问题设置
在教学重点处设问,我们应注意出发点应该是揭示数学知识的本质内容,要围绕我们一节课的主要达成目标多层次多角度地设计问题,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有时甚至一个问题要从不同角度反复问几遍。
例如:在复习《三角形全等》时,我设计下列几种证题思路加以提问:
师:如果有两边相等,还应寻找什么条件?
生:寻找它们的夹角或者第三边对应相等。
师:如果有一角和一条边相等,还应寻找什么条件?
生:还应寻找一个角和对应的另一边。
师:如果有两个角对应相等,还应寻找什么条件?
生:还应寻找一条边对应相等。
到此时,教师可以再问:那么证明两个三角形全等有哪些方法?学生就能归纳出证明三角形全等的方法了。
四、在学习障碍处問题设置
学习障碍处是学生认知的模糊点,是一节课的难点,是教师较难讲请楚、学生较难理解或容易产生错误认知的那部分教材内容。在学生的认知障碍处提出问题时,教师应注意要从所授知识和能力的特点以及学生的实际知识和能力水平出发,找到最恰当的提问角度,精心设计问题的内容和提问的方式。 例如:在讲不等式的解集的时候,根据以往经验,学生对解集这个概念很难理解,于是,我设计了以下问题:
师:x= 1.5是方程2x-3=0的解吗?为什么?
生:是的,因为把它代入方程能使等式成立。
师:x= 1.5是不等式2x-3>O的解吗?为什么?
生:不是,因为把它代入不等式不能使它成立。
师:那么有什么数能使不等式2x-3>O成立吗?(从找数出发,通过学生的直观计算得到一系列的数据从而降低难度)
学生答:x=2,x=4……
师:除了整数还有其他数吗?
生:x= 2.2,x=4.3……
师追问:那么有多少个呢?
学生答:无数个。
师:那他们是不是一个集体呢?
于是,在这一问一答中,得到了不等式解集的概念。
五、在教学关键点问题设置
教学关键点能突出反映学生在新知识学习过程中认知上的矛盾,是能使重点知识中的问题迎刃而解的教学内容,是教师取得良好教学效果必须处理好的教学环节。在教学关键点的设问需要注意问题的坡度,通常情况下要从易到难,从一般到特殊,注意让学生逐步领会理解,这样我们才可以实现突破难点、抓住重点的教学效果。
例如:在讲授新课:“不在同一直线上的三个点确定一个圆”时,我设计了以下几个问题:1、过一点可画多少圆?为什么?2、过两点可画多少圆?圆心的位置有何规律?为什么?这些问题——解决后,我不失时机的进一步再问:3、过不在同一直线上的三点A、B、C画圆。这样的圆要经过A、B,那么圆心在哪里?这样的圆又要过B、C,圆心又在哪里?若同时经过A、B、C,圆心又在哪里?4、这样的圆可画多少个?
就这样,教师提问,学生动脑,动手,把自己作为“研究者”,步步深入,将已有的知识,思维方法迁移到新知识中去,学得轻松,记得也牢。
六、在新课结束时问题设置
我们也可以尝试问题式的小结:教师设法在新课结束时留下余味,有意创设合理的问题,让学生去思考,去探索、去创新,为下节课的学习埋下一个伏笔,同时对学生的课前预习也是一种无形的推动力。
如在《有理数的加法》第一课时结束时小结并设问:今天我们学习了有理数的加法法则,那么有理数的减法呢?它与加法之间有什么联系呢?这样设问会为学生的课前预习提供导向,促使他们去进一步思考和探索,有效激发学生课后预习下节课的教学内容的兴趣。
数学课堂教学中通过提问所接收到的教学信息,比其它形式的反馈信息更具有准确性、具体性、即时性和简洁性。它可以使教师及时了解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情况,从而适时地调控教学过程,调整教学策略,使学生能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
参考文献
[1]孙菊如.课堂教学艺术[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08).
[2]林海清.课堂导语艺术[J].小学数学教育,2005(06).
[3]廖伯琴.初中物理课堂教学策略[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