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高职计算机类人才培养模式已经到了非改革不可的地步,本文结合高职院校计算机类人才的分类及定位特点,总结了计算机类人才能力的培养方案。
随着信息产业的飞速发展,尤其是IT业的发展,社会对计算机类人才的需求逐渐增加。计算机类人才需求一直名列前茅,就业空间很大;同时计算机类专业学生的就业优势还不断下降,就业单位的层次和待遇还不断下滑,计算机类专业对口就业率很低。我国计算机类人才培养面临十分尴尬局面,究其主要原因是:课程体系相对于技术发展的滞后,教师实践经验的缺乏,师资力量相对薄弱;硬件设备缺少,实训环境规模不足;学生缺少实际的项目锻炼,动手能力不强。因此不能适应企业急需扎实的专业知识、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较强的学习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的人才,因此计算机类专业面临的首要任务就是计算机类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
一、人才分类及人才定位特点
计算机类专业人才的培养关键是明确人才的培养定位,对培养定位的研究是非常必要的,也是非常紧迫的。高职院校计算机类人才的划分可着重考虑人才的知识结构与工作岗位的特点。如表1所示。
当前,计算机技术应用人才呈现二大特征。一是向行业通用性方向发展,企业会要求人才具有多功能型,即在拥有某一项技术专长的同时,还掌握其它多项技能。二是岗位针对性方向,对这类人才的需求通常是一项专门技能。
二、计算机类人才能力的培养
1、课程体系的构建
课程结构是实现高职院校培养目标的重要环节,因此我们要建立一个合理的课程体系才能实现高职院校计算机类人才能力培养的目标。要依据专业培养目标中所要求的能力设置课程,要认真研究各课程所对应的能力要素,剪裁教学内容, 要打破学科界限重新组合课程;为了加强实践能力,要按课程方式组织实训教学,合理确定相关教学内容的深度和广度;为了提高创新能力,我们要安排一些选修课,学生根据就业岗位不同需要和个人特长爱好确定学习内容。
2、教学模式的创新
创新是人类进步的不竭之源,是社会发展的动力。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已经成为高职院校改革和发展的关键问题,创新主要在于培养目标的定位。高职院校计算机类人才培养的定位主要着眼于当地经济、技术的前沿,要想达到这样的目标就要实施“基于项目,能力递进,产学研结合”的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这种模式是以能力培养为核心,与企业共享技术、师资、办学条件等资源,以项目开发或技术服务等科技活动为媒介,以达到未来职业的需要,只有坚持就业为导向的教学模式,才能真正实现高职院校职业教育的目的。
3、建立新型的计算机类专业实训室
为了更好的达到人才培养的目标,计算机类专业应根据学生认知规律,将实训室按照由简单到复杂的过程进行建设。下面以我们院网路专业为例,来说明如何以“能力递进、项目递进”的模式组建新型实验室。
(1)网络综合布线实训室
能够保证54名学生同时开展网络工程实训,可分9个小组进行网络综合布线的施工、设计、验收测试等项目一体化教学任务;主要完成高校网络工程项目、网络工程测试验收等真实综合网络实训任务。
(2)网络实训室
能够保证6组学生同时开展小、中型网络实训,可分6个小组进行局域网、广域网、无线网络等的组建与管理的一体化教学任务。
4、师资队伍的建设
培养高技能人才必须有“双师型”教师队伍作支撑。在产学研相结合的运作过程中, 学校可以有计划地委派教师带着科研、技术开发等课题到企业一线去工作,学校还可以请掌握工程新技术和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工程技术人员到学校来做兼职教师,大家相互学习,共同提高,从而能提高学生进行科学研究、技术开发的能力,为培养能力创新人才提供了强有力的师资力量。
参考文献
[1] 李耀辉,蔡振山.网络工程专业“双主线”教学体系构建[J].计算机教育,2010,12.
[2] 雷超阳,刘军华.计算机网络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当代教育论坛,2009,1.
[1] 教育部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教学指导委员会. 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专业能力构成與培养[M].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0.
随着信息产业的飞速发展,尤其是IT业的发展,社会对计算机类人才的需求逐渐增加。计算机类人才需求一直名列前茅,就业空间很大;同时计算机类专业学生的就业优势还不断下降,就业单位的层次和待遇还不断下滑,计算机类专业对口就业率很低。我国计算机类人才培养面临十分尴尬局面,究其主要原因是:课程体系相对于技术发展的滞后,教师实践经验的缺乏,师资力量相对薄弱;硬件设备缺少,实训环境规模不足;学生缺少实际的项目锻炼,动手能力不强。因此不能适应企业急需扎实的专业知识、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较强的学习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的人才,因此计算机类专业面临的首要任务就是计算机类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
一、人才分类及人才定位特点
计算机类专业人才的培养关键是明确人才的培养定位,对培养定位的研究是非常必要的,也是非常紧迫的。高职院校计算机类人才的划分可着重考虑人才的知识结构与工作岗位的特点。如表1所示。
当前,计算机技术应用人才呈现二大特征。一是向行业通用性方向发展,企业会要求人才具有多功能型,即在拥有某一项技术专长的同时,还掌握其它多项技能。二是岗位针对性方向,对这类人才的需求通常是一项专门技能。
二、计算机类人才能力的培养
1、课程体系的构建
课程结构是实现高职院校培养目标的重要环节,因此我们要建立一个合理的课程体系才能实现高职院校计算机类人才能力培养的目标。要依据专业培养目标中所要求的能力设置课程,要认真研究各课程所对应的能力要素,剪裁教学内容, 要打破学科界限重新组合课程;为了加强实践能力,要按课程方式组织实训教学,合理确定相关教学内容的深度和广度;为了提高创新能力,我们要安排一些选修课,学生根据就业岗位不同需要和个人特长爱好确定学习内容。
2、教学模式的创新
创新是人类进步的不竭之源,是社会发展的动力。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已经成为高职院校改革和发展的关键问题,创新主要在于培养目标的定位。高职院校计算机类人才培养的定位主要着眼于当地经济、技术的前沿,要想达到这样的目标就要实施“基于项目,能力递进,产学研结合”的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这种模式是以能力培养为核心,与企业共享技术、师资、办学条件等资源,以项目开发或技术服务等科技活动为媒介,以达到未来职业的需要,只有坚持就业为导向的教学模式,才能真正实现高职院校职业教育的目的。
3、建立新型的计算机类专业实训室
为了更好的达到人才培养的目标,计算机类专业应根据学生认知规律,将实训室按照由简单到复杂的过程进行建设。下面以我们院网路专业为例,来说明如何以“能力递进、项目递进”的模式组建新型实验室。
(1)网络综合布线实训室
能够保证54名学生同时开展网络工程实训,可分9个小组进行网络综合布线的施工、设计、验收测试等项目一体化教学任务;主要完成高校网络工程项目、网络工程测试验收等真实综合网络实训任务。
(2)网络实训室
能够保证6组学生同时开展小、中型网络实训,可分6个小组进行局域网、广域网、无线网络等的组建与管理的一体化教学任务。
4、师资队伍的建设
培养高技能人才必须有“双师型”教师队伍作支撑。在产学研相结合的运作过程中, 学校可以有计划地委派教师带着科研、技术开发等课题到企业一线去工作,学校还可以请掌握工程新技术和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工程技术人员到学校来做兼职教师,大家相互学习,共同提高,从而能提高学生进行科学研究、技术开发的能力,为培养能力创新人才提供了强有力的师资力量。
参考文献
[1] 李耀辉,蔡振山.网络工程专业“双主线”教学体系构建[J].计算机教育,2010,12.
[2] 雷超阳,刘军华.计算机网络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当代教育论坛,2009,1.
[1] 教育部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教学指导委员会. 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专业能力构成與培养[M].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