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初高中衔接,是高一化学教学中师生共同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我省从2006年高一开始使用新课标配套教材,笔者所在地使用苏教版。在教学实践中,遇到一些新问题,感觉有必要重新审视初高中化学学习衔接这一课题。
[关键词]教育;高中教师;问题;学生;化学方程式
依惯例,开学后对高一新生进行化学摸底测验,发现学生主要存在3个方面问题。第一,化学用语不规范,离子符号中离子带的正、负电荷数标得很随意,不能习惯性地用化合价代数和为零的原则判断分子式中的原子个数,正确书写分子式。第二,写化学方程式感到困难。写完不配平,是较为普遍的现象。不能根据一些规律,从已知的反应物,写出生成物,从而正确地完成化学方程式。第三,化学审题理解能力很差,缺乏从语言文字转化为化学关系式的能力。学生对化学练习中的题目要求往往不能正确地理解,对化学信息中有效信息的不能正确地采撷,以至于在做题是学生往往无从下手,甚至答非所问。还有为数不少学生连最简单的化学思维方法,计算格式都未掌握。
一、初高中衔接问题原因分析
新课标实施后的高一新生,因为中考成绩都不低,所以刚进入高一时还颇为自信,但随着学习的深入,出现了一些新问题困扰着学生。
1 难度跨度较大造成心理压力
初中课堂教学内容较少,以趣味性的内容或通识性内容居多,重在表观上认识化学反应的类型,而且反应现象简单、且多数是单一的、静态的、教学要求以识记为主,教学任务与学习任务相对轻松,对于重点的内容,在课堂上有多次反复时间。而高中化学主要是从本质上认识化学反应,所研究的现象比较复杂而抽象,课堂容量较大,不仅识记性的东西较多,需要理解和掌握的内容也多。高中,学生若走神,往往会遗漏一些重要的内容。同时现行教材文字又极其精练,条理性不太强,而高一新生不习惯记笔记,因而学生就不可能通过看书弥补课堂听课和笔记的损失。一段时间下来,有些学生觉得没学到什么知识,渐渐失去了学习化学的信心。在识记基本的化学常识的基础上又要加强问题探究能力的培养,在能力层次对学生是一个新的更高的要求。
高中化学课后的练习少,又比较简单,这对减轻学生负担是好事。但对理科学科来说,必须通过一定量的练习,才有利于提高思维能力,帮助他们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及时巩固,最后达到灵活应用。现在市场上相应的习题集,包括和教材配套的习题集,坡度太大,基本练习很少,必修与选修的练习交错出现,对基础薄弱的学生,一下就跳跃到能力要求很高的、属高考类型的练习是难以适应,讲评不但费时而且难懂。尽管课本知识学生一看就觉得很简单,但拿到练习一做就错,有的甚至无从下手。所学的知识解决不了问题,学生感到茫然,产生较为严重的焦虑情绪。
2 学习方法不当造成事倍功半
在初中,由于对学生化学知识只是普及性要求,因此很多老师对化学用语、化学原理及化学名词等的教学只是让学生死记硬背,生搬硬套,这种学科性的填鸭式的教学造成学生对化学学习的思维的惰性,对信息的敏感度下降。进入高中学习,学生看到教材上似乎都是独立的知识点,不知如何利用教材,将这些独立的知识点,归纳成知识体系;感觉高中化学是相互问没有甚么关联的,只需要记忆的、独立的、零散的知识。这样学习了一个阶段后,学生往往会觉得自己知识掌握得好象很好,可是就是一做题就错。
同时,初中以形象思维为主、通常从熟悉物质和演示实验人手建立化学概念和规律。高中化学关系复杂,特殊性和多样性的特点常常要用对立统一的思想、矛盾主次的思想解决问题;学习“物质的量”概念后常常要用定量、半定量的方法进行分析、推理和论证,教学要求重在运用所学知识来分析、讨论和解决实际问题。这对于刚上高中以形象思维为主或具有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但尚处于经验型阶段的高一学生来说,无疑是一个思维方式中质量上的飞跃。
经过学习必修1,多数学生对学化学有畏难情绪,没有感受到成功。尽管有的学生在单元测验、期中考试中取得了比较好的成绩,但他们觉得学得很苦,似乎没学到什么实实在在的知识,有点空。
3 教材教师变化造成衔接真空
根据新课标编写的九年制义务教育九年级化学教材,与过去的教材相比,其特点十分明显。将化学知识与生活、社会相联系,学了有用,图文并茂,可读性极强。增加了很多探究性内容,提高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许多难点分散,学生更容易接受,掌握,不失为一本好教材。但也有缺憾之处。
物质分类中的酸性氧化物、碱性氧化物未进入教材,而这是高中直接要用的。初中化学的点睛之作——各类物质的相互关系被删去,显得该教材最后有点散,系统性不强。
同时,由于中考经常是两考合一的考试,即既是初中学业水平的测试,又是高中选拔性的考试,这决定了考试对化学知识点的要求不高,即使是新课标上有的,中考也可以作为不考查或一般性考查。当然,老师是考什么,教什么。
而很多高一化学教师对此认识不够,以为初中课标上有出现的内容学生就应该已掌握了,想当然对这些知识未做学习或强化,造成了学生知识上的真空。
二、处理初高中衔接教学的几点建议
1 熟悉初中课程。保持知识体系连续性
比较苏教版必修教材《化学1》、《化学2》与初中教材,高中很多知识都是在初中的基础的继承、拓展和延伸。学生进入高中的时候,已经初具化学的轮廓。起点教学依据这一轮廓,以旧促新,以新带旧。高中教师应注意上述知识对新知识承上启下的作用。进行必修教材的教学,首先要对课改后初中科学教材的内容与特点有所了解,高中教师过去的经验已经失效,非常有必要采用讲座与自学相结合的方式来帮助高中教师了解和熟悉初中教材,这样,高中教师就对高一学生已有的化学知识做到心中有数,才能在教学设计中根据学生情况适当进行复习和补充。例如:现行的初中教材中已经没有“酸、碱、盐”的定义,高中教师在专题1“丰富多彩的化学物质”中不仅要帮助学生建立这个概念,而且要帮助学生形成无机物之间的关系。初中教材已删除核外电子排布初步知识和原子结构示意图,高中化学专题1“原子结构”前须补充。又如现行初中教材用的是过氧化氢催化分解制氧化而不是氯酸钾的催化分解等。教师只有熟悉了初中教材,熟悉了新一届高一学生的知识水平,高中教师才能在此基础上展开合适的富有成效的教学设计,从而为高中化学教学真正进入课程改革打下扎实的基础。
2 重視学法指导,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调查发现,学生从听懂、理解化学知识,到自己会灵活运用化学知识有很大的差距:85%的学生满足于课堂听老师讲解,缺乏自主探索精神,课后只是为了做题而做题,死记课本知识,思维惰性较大;83%的学生对教师批改的作业不会仔细体会,不能在课后自觉消化整理;88%的学生有问题不是找老师而是与同学讨论或干脆搁在那里;88%的学生思维的严密性和深刻性有 待提高。
初中化学学习,重在从类型、现象和一般应用上认识化学反应,教学要求多以识记、模仿为主;高中化学学习多为理论型,需要用理论做指导来由表及里分析综合各种事实材料,尽管新教材在编写安排上加强了形象性,考虑到了学习难度,但是高中化学内容本身的抽象性、理论性是客观存在的。另外高中化学实施模块化教学,必修课每周只开2—3课时,在时间上也不可能像初中教学那样翻来覆去、反复强化,加之科目多,如果还采用初中那样的学习方法,显然无能为力。
因此,高中化学衔接教学要加强学生学法指导,重视学生自学能力、思维能力的培养。优化课堂教学,加强学法渗透。教师要注意将知识传授与学法指导有机地融于整个教学活动中。重视学习习惯培养,狠抓学习基本环节。如:指导学生预习、听课、抓重点记笔记、复习,传授辨析、比较、归纳、总结的方法,搞好自学策略的衔接;指导学生建立错题解答笔记,及时记录考试、作业或练习中做错的题目及听课的疑点,在错题旁边加以订正,并对错题进行归纳整理,每隔一段时间温习;每个专题后设回顾与总结,帮助学生通过问题线索学会归纳整理知识,促进学生学会反思,提高自我评价能力。在某一教学内容开始或结束,适时给学生介绍学习要领和解题技巧,渗透化学思维方法和学习策略。在平时备课和教学中,有意识地将初、高中化学中有关联的知识点,联系起来进行教学。使纵向和横向的知识点,通过教师的启发和学生的探究联结在一起,使之形成知识的网状、甚至是立体的结构。这不仅有利于学生解决一般的、常规的问题,更有利于学生在遇到一些特殊的、非常规的问题时能够灵动地运用已有的知识,分析问题的显性条件发掘隐性条件,将已知的条件与未知的问题,通过学生的思维活动有机地、逻辑地联系起来,最终解决问题。
3 探究教学策略,提升课堂教学的高效性
高一新生入学后,先进行初高中衔接教学,主要是2方面内容。一是化学用语部分,强调规范化要求,进行适当的训练。另一方面需补充物质的分类,酸性氧化物、碱性氧化物知识,整理各类物质相互问的关系,根据规律,熟练书写各类物质相互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即将进行的高中化学学习起一个铺垫作用。
实际上,“入门”学习是每个新知识教学过程中都值得研究的问题,高中化学教学应以初中知识为教学的“生长点”,逐步扩展和加深。教学目标的设立要注意循序渐进,根据学生知识的逐渐积累和能力的不断提高,让教学内容在不同阶段重复出现,逐渐增加深度。
《化学1》专题2“从海水中获得的化学物质”中基本理论离子反应、氧化还原反应的教学中,应遵照教学规律视学生的知识情况采用分步推进的方法,而不能简单地采用“一步到位”的方法,多引用初中学过的化学反应,合理地与初中化学衔接。对于氧化还原概念建立,初中教材是以得氧还原为依据展开,运用范围仅限于有氧参加的反应;而高中教材将判断标准变为化合价升降,在进行这一难点突破时采用对比延伸法教学效果极佳。然而,实际教学中我们发现,高中基础年级教师普遍存在“一步到位”的目标观念,起始教学就是高密度、大容量,“门槛”设置太高,結果学生望而生畏,不但难以达到预期教学目标,反而将学生“拒之门外”。
关于初高中教学的衔接的研究不仅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需要,更是提高教师自身业务素质的需要。反思我们高中化学教学,漠视新生的学习基础,忽视对学生学习心理研究,违背学生的认知规律等现象并非少见,我们要引以为戒。
[关键词]教育;高中教师;问题;学生;化学方程式
依惯例,开学后对高一新生进行化学摸底测验,发现学生主要存在3个方面问题。第一,化学用语不规范,离子符号中离子带的正、负电荷数标得很随意,不能习惯性地用化合价代数和为零的原则判断分子式中的原子个数,正确书写分子式。第二,写化学方程式感到困难。写完不配平,是较为普遍的现象。不能根据一些规律,从已知的反应物,写出生成物,从而正确地完成化学方程式。第三,化学审题理解能力很差,缺乏从语言文字转化为化学关系式的能力。学生对化学练习中的题目要求往往不能正确地理解,对化学信息中有效信息的不能正确地采撷,以至于在做题是学生往往无从下手,甚至答非所问。还有为数不少学生连最简单的化学思维方法,计算格式都未掌握。
一、初高中衔接问题原因分析
新课标实施后的高一新生,因为中考成绩都不低,所以刚进入高一时还颇为自信,但随着学习的深入,出现了一些新问题困扰着学生。
1 难度跨度较大造成心理压力
初中课堂教学内容较少,以趣味性的内容或通识性内容居多,重在表观上认识化学反应的类型,而且反应现象简单、且多数是单一的、静态的、教学要求以识记为主,教学任务与学习任务相对轻松,对于重点的内容,在课堂上有多次反复时间。而高中化学主要是从本质上认识化学反应,所研究的现象比较复杂而抽象,课堂容量较大,不仅识记性的东西较多,需要理解和掌握的内容也多。高中,学生若走神,往往会遗漏一些重要的内容。同时现行教材文字又极其精练,条理性不太强,而高一新生不习惯记笔记,因而学生就不可能通过看书弥补课堂听课和笔记的损失。一段时间下来,有些学生觉得没学到什么知识,渐渐失去了学习化学的信心。在识记基本的化学常识的基础上又要加强问题探究能力的培养,在能力层次对学生是一个新的更高的要求。
高中化学课后的练习少,又比较简单,这对减轻学生负担是好事。但对理科学科来说,必须通过一定量的练习,才有利于提高思维能力,帮助他们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及时巩固,最后达到灵活应用。现在市场上相应的习题集,包括和教材配套的习题集,坡度太大,基本练习很少,必修与选修的练习交错出现,对基础薄弱的学生,一下就跳跃到能力要求很高的、属高考类型的练习是难以适应,讲评不但费时而且难懂。尽管课本知识学生一看就觉得很简单,但拿到练习一做就错,有的甚至无从下手。所学的知识解决不了问题,学生感到茫然,产生较为严重的焦虑情绪。
2 学习方法不当造成事倍功半
在初中,由于对学生化学知识只是普及性要求,因此很多老师对化学用语、化学原理及化学名词等的教学只是让学生死记硬背,生搬硬套,这种学科性的填鸭式的教学造成学生对化学学习的思维的惰性,对信息的敏感度下降。进入高中学习,学生看到教材上似乎都是独立的知识点,不知如何利用教材,将这些独立的知识点,归纳成知识体系;感觉高中化学是相互问没有甚么关联的,只需要记忆的、独立的、零散的知识。这样学习了一个阶段后,学生往往会觉得自己知识掌握得好象很好,可是就是一做题就错。
同时,初中以形象思维为主、通常从熟悉物质和演示实验人手建立化学概念和规律。高中化学关系复杂,特殊性和多样性的特点常常要用对立统一的思想、矛盾主次的思想解决问题;学习“物质的量”概念后常常要用定量、半定量的方法进行分析、推理和论证,教学要求重在运用所学知识来分析、讨论和解决实际问题。这对于刚上高中以形象思维为主或具有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但尚处于经验型阶段的高一学生来说,无疑是一个思维方式中质量上的飞跃。
经过学习必修1,多数学生对学化学有畏难情绪,没有感受到成功。尽管有的学生在单元测验、期中考试中取得了比较好的成绩,但他们觉得学得很苦,似乎没学到什么实实在在的知识,有点空。
3 教材教师变化造成衔接真空
根据新课标编写的九年制义务教育九年级化学教材,与过去的教材相比,其特点十分明显。将化学知识与生活、社会相联系,学了有用,图文并茂,可读性极强。增加了很多探究性内容,提高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许多难点分散,学生更容易接受,掌握,不失为一本好教材。但也有缺憾之处。
物质分类中的酸性氧化物、碱性氧化物未进入教材,而这是高中直接要用的。初中化学的点睛之作——各类物质的相互关系被删去,显得该教材最后有点散,系统性不强。
同时,由于中考经常是两考合一的考试,即既是初中学业水平的测试,又是高中选拔性的考试,这决定了考试对化学知识点的要求不高,即使是新课标上有的,中考也可以作为不考查或一般性考查。当然,老师是考什么,教什么。
而很多高一化学教师对此认识不够,以为初中课标上有出现的内容学生就应该已掌握了,想当然对这些知识未做学习或强化,造成了学生知识上的真空。
二、处理初高中衔接教学的几点建议
1 熟悉初中课程。保持知识体系连续性
比较苏教版必修教材《化学1》、《化学2》与初中教材,高中很多知识都是在初中的基础的继承、拓展和延伸。学生进入高中的时候,已经初具化学的轮廓。起点教学依据这一轮廓,以旧促新,以新带旧。高中教师应注意上述知识对新知识承上启下的作用。进行必修教材的教学,首先要对课改后初中科学教材的内容与特点有所了解,高中教师过去的经验已经失效,非常有必要采用讲座与自学相结合的方式来帮助高中教师了解和熟悉初中教材,这样,高中教师就对高一学生已有的化学知识做到心中有数,才能在教学设计中根据学生情况适当进行复习和补充。例如:现行的初中教材中已经没有“酸、碱、盐”的定义,高中教师在专题1“丰富多彩的化学物质”中不仅要帮助学生建立这个概念,而且要帮助学生形成无机物之间的关系。初中教材已删除核外电子排布初步知识和原子结构示意图,高中化学专题1“原子结构”前须补充。又如现行初中教材用的是过氧化氢催化分解制氧化而不是氯酸钾的催化分解等。教师只有熟悉了初中教材,熟悉了新一届高一学生的知识水平,高中教师才能在此基础上展开合适的富有成效的教学设计,从而为高中化学教学真正进入课程改革打下扎实的基础。
2 重視学法指导,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调查发现,学生从听懂、理解化学知识,到自己会灵活运用化学知识有很大的差距:85%的学生满足于课堂听老师讲解,缺乏自主探索精神,课后只是为了做题而做题,死记课本知识,思维惰性较大;83%的学生对教师批改的作业不会仔细体会,不能在课后自觉消化整理;88%的学生有问题不是找老师而是与同学讨论或干脆搁在那里;88%的学生思维的严密性和深刻性有 待提高。
初中化学学习,重在从类型、现象和一般应用上认识化学反应,教学要求多以识记、模仿为主;高中化学学习多为理论型,需要用理论做指导来由表及里分析综合各种事实材料,尽管新教材在编写安排上加强了形象性,考虑到了学习难度,但是高中化学内容本身的抽象性、理论性是客观存在的。另外高中化学实施模块化教学,必修课每周只开2—3课时,在时间上也不可能像初中教学那样翻来覆去、反复强化,加之科目多,如果还采用初中那样的学习方法,显然无能为力。
因此,高中化学衔接教学要加强学生学法指导,重视学生自学能力、思维能力的培养。优化课堂教学,加强学法渗透。教师要注意将知识传授与学法指导有机地融于整个教学活动中。重视学习习惯培养,狠抓学习基本环节。如:指导学生预习、听课、抓重点记笔记、复习,传授辨析、比较、归纳、总结的方法,搞好自学策略的衔接;指导学生建立错题解答笔记,及时记录考试、作业或练习中做错的题目及听课的疑点,在错题旁边加以订正,并对错题进行归纳整理,每隔一段时间温习;每个专题后设回顾与总结,帮助学生通过问题线索学会归纳整理知识,促进学生学会反思,提高自我评价能力。在某一教学内容开始或结束,适时给学生介绍学习要领和解题技巧,渗透化学思维方法和学习策略。在平时备课和教学中,有意识地将初、高中化学中有关联的知识点,联系起来进行教学。使纵向和横向的知识点,通过教师的启发和学生的探究联结在一起,使之形成知识的网状、甚至是立体的结构。这不仅有利于学生解决一般的、常规的问题,更有利于学生在遇到一些特殊的、非常规的问题时能够灵动地运用已有的知识,分析问题的显性条件发掘隐性条件,将已知的条件与未知的问题,通过学生的思维活动有机地、逻辑地联系起来,最终解决问题。
3 探究教学策略,提升课堂教学的高效性
高一新生入学后,先进行初高中衔接教学,主要是2方面内容。一是化学用语部分,强调规范化要求,进行适当的训练。另一方面需补充物质的分类,酸性氧化物、碱性氧化物知识,整理各类物质相互问的关系,根据规律,熟练书写各类物质相互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即将进行的高中化学学习起一个铺垫作用。
实际上,“入门”学习是每个新知识教学过程中都值得研究的问题,高中化学教学应以初中知识为教学的“生长点”,逐步扩展和加深。教学目标的设立要注意循序渐进,根据学生知识的逐渐积累和能力的不断提高,让教学内容在不同阶段重复出现,逐渐增加深度。
《化学1》专题2“从海水中获得的化学物质”中基本理论离子反应、氧化还原反应的教学中,应遵照教学规律视学生的知识情况采用分步推进的方法,而不能简单地采用“一步到位”的方法,多引用初中学过的化学反应,合理地与初中化学衔接。对于氧化还原概念建立,初中教材是以得氧还原为依据展开,运用范围仅限于有氧参加的反应;而高中教材将判断标准变为化合价升降,在进行这一难点突破时采用对比延伸法教学效果极佳。然而,实际教学中我们发现,高中基础年级教师普遍存在“一步到位”的目标观念,起始教学就是高密度、大容量,“门槛”设置太高,結果学生望而生畏,不但难以达到预期教学目标,反而将学生“拒之门外”。
关于初高中教学的衔接的研究不仅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需要,更是提高教师自身业务素质的需要。反思我们高中化学教学,漠视新生的学习基础,忽视对学生学习心理研究,违背学生的认知规律等现象并非少见,我们要引以为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