惊世一跳

来源 :中学生百科·文综理综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oainam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5月13号,我到了四川灾区,见证了“15勇士伞降”的事。
  战士们13号晚上乘军机赶到成都,当时天上正下着大雨。地震发生当天晚上8点,都江堰就开始下雨,到了凌晨,汶川也开始下。降落条件非常不好,但是,大家都知道,这次伞降,全国人民都在看,全世界都在看。战士们背负了太多东西。
  13号晚上6点,成都某军用机场,天降大雨。候机厅里的100人的先遣队。当时他们正在吃饭。100个队员,全副武装,伞靴,伞盔,背囊,伞包,伞刀,伞降山区可能会遇见野兽,有些骨干配了枪。当时这个场面给人印象最深的就是肃杀,从中国空军唯一的特种部队里选出来的最精锐部队,100来人,没有任何交流,没有任何人说话,再小声的说话都没有。唯一的声音就是官兵们的伞靴踩在地上,偶尔走过的声音。除此以外,鸦雀无声。
  这就是大战前的宁静。我们在和平年代,很少有机会遇到这样的场面。这些官兵都是空降部队中的精英,都身经百战。他们很清楚接下来等待他们的是什么,但是你在他们脸上看不出,吃完了就抓紧时间休息,这些本事都练出来了,把伞包往墙角一垫,马上就能睡着。
  现场领导除了空降兵研究所的李振波所长以外,是特种大队的副大队长詹新雄负责具体的战术指挥。13号晚上11:45,詹通知各营连骨干在候机厅二楼开会。但是,会议并不对媒体开放,即使是军事记者也不例外。有军事记者过去,詹副队长立刻表情严肃地说:“对不起,这个时候我们不能接受旁听会议,请你出去。”默默退出的军事记者告诉我们,他看到詹副大队长的脸上在出汗。这是一种担心,他是在为接下来参加行动的兵的生命担心。
  当时的情况,云,雨,地面条件,都很恶劣。伞降用的大型军用运输机至少要飞到5000米才是安全高度,那里的气温是零下10摄氏度,加上大雨,还有,这批先遣队飞的是翼伞,遇上大雨很容易加重,加速向下。就是到了14号跳的那天,15个人里也有两个是没打开主伞,最后用备份伞降落的。而当时下雨云层低,叫“爬山云”,云就在山上,人从飞机里跳出去,看不见地面目标,穿过云层,可能出来就撞山。其实13号中午,先遣队刚到四川的时候,飞机就已经在茂县上空转了三圈,当时正下暴雨,飞机已经结冰了,最后才迫降成都。
  汶川,茂县,理县这几个地方都在山窝窝里,在山头上还布满了密密麻麻的高压线,叫“过山线”,山下至少还有一层,电网错杂。这个时候如果跳下去,会是什么后果?用鲜血换取所谓的“荣誉”?
  危险之下,战士们本身的情况却是求战心切。我在候机厅门口抽烟的时候,边上过来一个少校,满身披挂,随时准备领命上天。他走到候机厅门口,看着在下雨的夜空,说:“老天爷,你也该开开眼了,我们这么多人千里迢迢赶来,你就真不给我们一个机会吗?”
  将士们都知道自己这一跳意味着什么,军里在等着看,首长在等着看,灾区群众在等着看,全国人民都在等着看,甚至全世界都在盯着这一跳。他们不怕死,他们真的不怕死。他们在等待命令,命令只要来了,不管是什么样的情况,他们都会跳。
  14号上午,首长下令,准备空降。
  很多人写下了生死书,媒体管这叫“遗书”,在部队里叫“请战书”,也叫“生死书”,内容可能并不像想象得那么壮烈,说的就是“我是解放军的一员,是人民的子弟兵,人民培养了我,现在灾区遇到困难,请求部队把我分配到最危险的地方去,我一定不负众望,誓死完成部队交给我的任务”这样的。语言很朴素,服从命令,听从指挥,没有任何的畏惧,没有任何的迟缓,对国家,对军队,对灾区人民的那种忠诚,战士们把这种忠诚本身视作了最高的荣誉。
  
  这里有一份时间表:
  11:15,军用运输机开动
  11:20,起飞
  11:40,飞机高度5020米(插嘴:就是5020米,绝对没错,不是所谓的4999米,当时我就在机场塔台看着高度),云间可看见地面目标,伞降地点选定茂县
  11:43,开始准备
  11:44,跳伞,第一批7个,第二批8个
  12:25,第一批伞降队员集合完毕,用卫星电话发回报告:“茂县上方布满高压线,地形地势非常复杂”
  12:36,指挥部发出命令,剩余伞降任务取消
  12:45,飞机返航降落
  
  其实就在第一批先遣队跳伞后到他们传回信息的40分钟里,指挥部已经做好了剩下90人伞降的准备,如果报告再晚一点回来,可能也就跳了。
  先遣队登机以前的一点时间里,我问参加跳伞的军直属引导队队长于亚宾有什么想法,他充满自信,说没有任何问题,说根据他的经验,在空中出现任何险情他都有把握处理。
  还有一个叫任涛的四期士官,他家里离茂县不到100千米,“5·12”家里也遭了灾,13号他的同学从废墟里爬出来给他打电话,告诉他家里房子倒了,他奶奶死了,老婆和一岁的孩子没地方住。我问他怎么想,他说,“我虽然很担心家里,但我是军人,国家需要我,人民需要我,我义无反顾。”
  2008年5月14日,大地震发生后第二天,空降部队15名先遣队员在茂县实施空降,迅速与茂县县委、县政府取得联系,经过他们的艰苦勘察,先后在茂县、汶川沿途选择机降场6个,指挥引导机降、空投20余架次,传回重要情报12次。
  编辑/姚晟
其他文献
对今天的人们来说,液晶是耳熟能详的东西,它在电视、电脑、手机等的显示器上发挥着核心作用。有人曾形象地说,液晶的运用,让电视和电脑的“大脑袋”被门夹扁了,因为它们变成了平板屏幕,再不用像以前那样拖着笨重的“后脑勺”,累人累己,还浪费材料。除此之外,液晶显示还有个巨大的好处就是节能,相比传统的显示技术,它所需要的能量微乎其微。一颗小小的微型电池就能供液晶手表日夜不停地用上两年,可见液晶很会持家。  液
期刊
在说到哥伦布航海发现美洲的时候,人们经常会产生一个问题:哥伦布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决心和勇气?有人用一个小故事来解释哥伦布的性格。这个故事说,哥伦布把鸡蛋敲碎,然后让鸡蛋站起来,寓意“不破不立”,以显示哥伦布的勇气和独特的思维方式。其实,这个小故事对于理解哥伦布的行为没有多少帮助。大家都知道,哥伦布到达美洲的航行,源自于他的错误。那么,他是如何把自己错误的航行计划推销出去的呢?  15世纪的时候,世界
期刊
今天是何年、何月、何日?要回答这些问题,只需看一眼日历就行了。  不过,在很长的一段时期中,人们无法使年、月、日协调起来。由于从一次圆月到另一次圆月需要29.5天,天数自然无法与月数吻合。同时,“天”也无法跟“年”吻合,因为地球绕太阳一周实际上需要365天5小时49分零46秒。此外,“月”和“年”也“矛盾重重”——因为月亮每年环绕地球12至13次,不是一个整数!  古巴比伦的祭师们绞尽了脑汁,才制
期刊
一个国家能否成为世界霸主,能否巩固自己的地位,既要依赖于经济制度的创新,政治制度的保障,军事力量的强大,还要借助地理位置的优势。地理位置的优越可以推动大国的崛起,取得一时的辉煌,同样,因为地理上的缺陷,也可能招致别国的攻击,难以保住胜果。    不安稳的胜利者    15世纪末,位于伊比利亚半岛上的葡萄牙、西班牙,是欧洲最强盛的中央集权国家。伊比利亚半岛处于地中海与大西洋之间,两个国家借助这一优势
期刊
从“神一”到“神六”再到“嫦娥一号”,我们迈向太空的步伐越走越远。在我们感叹航天科技把人们的飞天梦想变为现实的同时,航天技术对我们的生活有哪些影响呢?    卫星技术:天涯若比邻    航天技术总是首先应用到民用前沿科学的研究,大家熟悉的卫星通信技术,就为现代社会提供了电话、数据传输、电视转播、卫星电视教育、移动通信、救援、远程医疗等上百种服务,在很大程度上改变着我们的生活方式。今天,我国的通信卫
期刊
于很多神话故事中现身的独角兽,据说最终灭绝,是因为没有搭上诺亚方舟而淹死在漫漫大水中。在那场持续了40个昼夜的大雨中,与之一起销声匿迹的,还有无数动植物。包括人类在内,现在地球上所有生物都是挤进诺亚方舟的幸存者。那场空前绝后的洪水,是上帝对地球的惩罚;而最终驶入《圣经》的诺亚方舟成了物种的保护神。试想,假如没有那艘据说是用柏木制成的“巨大木箱”,结果将会怎样?现在的地球可能还是不毛之地。  诺亚方
期刊
中国人讲“举头三尺有神明”,意思是说人的一举一动都在神的注视之下。换个角度来说就是你的吃喝拉撒睡,一切一切的活动,都受到了彻底的监控,而这一偷窥活动的主要实施者就是超级狗仔队员土地公和土地婆。如《醒世恒言》中的《吕洞宾飞剑斩黄龙》,吕洞宾见青气冲天而起,召来土地询问,土地道:“下界西京河南府在城铜驼巷口有个妇人殷氏,约年三十有余,不曾出嫁……”《西游记》中土地为寻找芭蕉扇的孙悟空提供情报:“大力王
期刊
输血是外科手术中的一个基本程序。然而,对人类健康影响巨大的输血疗法的开端,却是肇因于彻头彻尾的错误认识,这在医学史甚至整个科学史上,恐怕都难以找到第二个类似的例子了。一切要从人类输血史上的第一个著名病人莫里的故事说起。  莫里住在巴黎附近一个小村庄,当他疯病发作时会非常狂暴地痛打自己的妻子,并沿路放火烧房,这些行为让他十分出名。1667年冬天,莫里的疯病再次发作,赤身裸体地在巴黎流浪。一个贵族发现
期刊
妈妈说我是寄生虫    每个月都有月考,每个月我都尽自己的能力在考,但是考试成绩总是不尽如人意。老妈说白养我了,这么笨,考个试都考不好,只会浪费国家粮食。我很不服气,我考得不好,但是我已经尽力了,不像有些同学还要靠作弊来得高分,其实我只要作弊也可以考得更好,只不过我不想欺骗大家,但是妈妈总是只会说我,烦死了!何炅哥哥,你这么优秀,以前的成绩一定很好吧?没有像我一样老是被老妈说成社会寄生虫的时候吧?
期刊
《我们仨》杨绛先生的回忆录。回忆她和钱钟书先生以及女儿的生活点滴。一个90高龄的老人,所有的,也许只有回忆。杨绛先生在书中写道:现在我们仨失散了。往者不可留,逝者不可追;剩下的一个我,再也找不到他们了。我只能把我们一同生活的岁月,重温一遍,和他们再聚聚。  先生说:“三里河寓所,曾是我的家,因为有我们仨。我们仨失散了,家就没有了。”“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  这本书大约初二就被我带回家,静静地在书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