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5月13号,我到了四川灾区,见证了“15勇士伞降”的事。
战士们13号晚上乘军机赶到成都,当时天上正下着大雨。地震发生当天晚上8点,都江堰就开始下雨,到了凌晨,汶川也开始下。降落条件非常不好,但是,大家都知道,这次伞降,全国人民都在看,全世界都在看。战士们背负了太多东西。
13号晚上6点,成都某军用机场,天降大雨。候机厅里的100人的先遣队。当时他们正在吃饭。100个队员,全副武装,伞靴,伞盔,背囊,伞包,伞刀,伞降山区可能会遇见野兽,有些骨干配了枪。当时这个场面给人印象最深的就是肃杀,从中国空军唯一的特种部队里选出来的最精锐部队,100来人,没有任何交流,没有任何人说话,再小声的说话都没有。唯一的声音就是官兵们的伞靴踩在地上,偶尔走过的声音。除此以外,鸦雀无声。
这就是大战前的宁静。我们在和平年代,很少有机会遇到这样的场面。这些官兵都是空降部队中的精英,都身经百战。他们很清楚接下来等待他们的是什么,但是你在他们脸上看不出,吃完了就抓紧时间休息,这些本事都练出来了,把伞包往墙角一垫,马上就能睡着。
现场领导除了空降兵研究所的李振波所长以外,是特种大队的副大队长詹新雄负责具体的战术指挥。13号晚上11:45,詹通知各营连骨干在候机厅二楼开会。但是,会议并不对媒体开放,即使是军事记者也不例外。有军事记者过去,詹副队长立刻表情严肃地说:“对不起,这个时候我们不能接受旁听会议,请你出去。”默默退出的军事记者告诉我们,他看到詹副大队长的脸上在出汗。这是一种担心,他是在为接下来参加行动的兵的生命担心。
当时的情况,云,雨,地面条件,都很恶劣。伞降用的大型军用运输机至少要飞到5000米才是安全高度,那里的气温是零下10摄氏度,加上大雨,还有,这批先遣队飞的是翼伞,遇上大雨很容易加重,加速向下。就是到了14号跳的那天,15个人里也有两个是没打开主伞,最后用备份伞降落的。而当时下雨云层低,叫“爬山云”,云就在山上,人从飞机里跳出去,看不见地面目标,穿过云层,可能出来就撞山。其实13号中午,先遣队刚到四川的时候,飞机就已经在茂县上空转了三圈,当时正下暴雨,飞机已经结冰了,最后才迫降成都。
汶川,茂县,理县这几个地方都在山窝窝里,在山头上还布满了密密麻麻的高压线,叫“过山线”,山下至少还有一层,电网错杂。这个时候如果跳下去,会是什么后果?用鲜血换取所谓的“荣誉”?
危险之下,战士们本身的情况却是求战心切。我在候机厅门口抽烟的时候,边上过来一个少校,满身披挂,随时准备领命上天。他走到候机厅门口,看着在下雨的夜空,说:“老天爷,你也该开开眼了,我们这么多人千里迢迢赶来,你就真不给我们一个机会吗?”
将士们都知道自己这一跳意味着什么,军里在等着看,首长在等着看,灾区群众在等着看,全国人民都在等着看,甚至全世界都在盯着这一跳。他们不怕死,他们真的不怕死。他们在等待命令,命令只要来了,不管是什么样的情况,他们都会跳。
14号上午,首长下令,准备空降。
很多人写下了生死书,媒体管这叫“遗书”,在部队里叫“请战书”,也叫“生死书”,内容可能并不像想象得那么壮烈,说的就是“我是解放军的一员,是人民的子弟兵,人民培养了我,现在灾区遇到困难,请求部队把我分配到最危险的地方去,我一定不负众望,誓死完成部队交给我的任务”这样的。语言很朴素,服从命令,听从指挥,没有任何的畏惧,没有任何的迟缓,对国家,对军队,对灾区人民的那种忠诚,战士们把这种忠诚本身视作了最高的荣誉。
这里有一份时间表:
11:15,军用运输机开动
11:20,起飞
11:40,飞机高度5020米(插嘴:就是5020米,绝对没错,不是所谓的4999米,当时我就在机场塔台看着高度),云间可看见地面目标,伞降地点选定茂县
11:43,开始准备
11:44,跳伞,第一批7个,第二批8个
12:25,第一批伞降队员集合完毕,用卫星电话发回报告:“茂县上方布满高压线,地形地势非常复杂”
12:36,指挥部发出命令,剩余伞降任务取消
12:45,飞机返航降落
其实就在第一批先遣队跳伞后到他们传回信息的40分钟里,指挥部已经做好了剩下90人伞降的准备,如果报告再晚一点回来,可能也就跳了。
先遣队登机以前的一点时间里,我问参加跳伞的军直属引导队队长于亚宾有什么想法,他充满自信,说没有任何问题,说根据他的经验,在空中出现任何险情他都有把握处理。
还有一个叫任涛的四期士官,他家里离茂县不到100千米,“5·12”家里也遭了灾,13号他的同学从废墟里爬出来给他打电话,告诉他家里房子倒了,他奶奶死了,老婆和一岁的孩子没地方住。我问他怎么想,他说,“我虽然很担心家里,但我是军人,国家需要我,人民需要我,我义无反顾。”
2008年5月14日,大地震发生后第二天,空降部队15名先遣队员在茂县实施空降,迅速与茂县县委、县政府取得联系,经过他们的艰苦勘察,先后在茂县、汶川沿途选择机降场6个,指挥引导机降、空投20余架次,传回重要情报12次。
编辑/姚晟
战士们13号晚上乘军机赶到成都,当时天上正下着大雨。地震发生当天晚上8点,都江堰就开始下雨,到了凌晨,汶川也开始下。降落条件非常不好,但是,大家都知道,这次伞降,全国人民都在看,全世界都在看。战士们背负了太多东西。
13号晚上6点,成都某军用机场,天降大雨。候机厅里的100人的先遣队。当时他们正在吃饭。100个队员,全副武装,伞靴,伞盔,背囊,伞包,伞刀,伞降山区可能会遇见野兽,有些骨干配了枪。当时这个场面给人印象最深的就是肃杀,从中国空军唯一的特种部队里选出来的最精锐部队,100来人,没有任何交流,没有任何人说话,再小声的说话都没有。唯一的声音就是官兵们的伞靴踩在地上,偶尔走过的声音。除此以外,鸦雀无声。
这就是大战前的宁静。我们在和平年代,很少有机会遇到这样的场面。这些官兵都是空降部队中的精英,都身经百战。他们很清楚接下来等待他们的是什么,但是你在他们脸上看不出,吃完了就抓紧时间休息,这些本事都练出来了,把伞包往墙角一垫,马上就能睡着。
现场领导除了空降兵研究所的李振波所长以外,是特种大队的副大队长詹新雄负责具体的战术指挥。13号晚上11:45,詹通知各营连骨干在候机厅二楼开会。但是,会议并不对媒体开放,即使是军事记者也不例外。有军事记者过去,詹副队长立刻表情严肃地说:“对不起,这个时候我们不能接受旁听会议,请你出去。”默默退出的军事记者告诉我们,他看到詹副大队长的脸上在出汗。这是一种担心,他是在为接下来参加行动的兵的生命担心。
当时的情况,云,雨,地面条件,都很恶劣。伞降用的大型军用运输机至少要飞到5000米才是安全高度,那里的气温是零下10摄氏度,加上大雨,还有,这批先遣队飞的是翼伞,遇上大雨很容易加重,加速向下。就是到了14号跳的那天,15个人里也有两个是没打开主伞,最后用备份伞降落的。而当时下雨云层低,叫“爬山云”,云就在山上,人从飞机里跳出去,看不见地面目标,穿过云层,可能出来就撞山。其实13号中午,先遣队刚到四川的时候,飞机就已经在茂县上空转了三圈,当时正下暴雨,飞机已经结冰了,最后才迫降成都。
汶川,茂县,理县这几个地方都在山窝窝里,在山头上还布满了密密麻麻的高压线,叫“过山线”,山下至少还有一层,电网错杂。这个时候如果跳下去,会是什么后果?用鲜血换取所谓的“荣誉”?
危险之下,战士们本身的情况却是求战心切。我在候机厅门口抽烟的时候,边上过来一个少校,满身披挂,随时准备领命上天。他走到候机厅门口,看着在下雨的夜空,说:“老天爷,你也该开开眼了,我们这么多人千里迢迢赶来,你就真不给我们一个机会吗?”
将士们都知道自己这一跳意味着什么,军里在等着看,首长在等着看,灾区群众在等着看,全国人民都在等着看,甚至全世界都在盯着这一跳。他们不怕死,他们真的不怕死。他们在等待命令,命令只要来了,不管是什么样的情况,他们都会跳。
14号上午,首长下令,准备空降。
很多人写下了生死书,媒体管这叫“遗书”,在部队里叫“请战书”,也叫“生死书”,内容可能并不像想象得那么壮烈,说的就是“我是解放军的一员,是人民的子弟兵,人民培养了我,现在灾区遇到困难,请求部队把我分配到最危险的地方去,我一定不负众望,誓死完成部队交给我的任务”这样的。语言很朴素,服从命令,听从指挥,没有任何的畏惧,没有任何的迟缓,对国家,对军队,对灾区人民的那种忠诚,战士们把这种忠诚本身视作了最高的荣誉。
这里有一份时间表:
11:15,军用运输机开动
11:20,起飞
11:40,飞机高度5020米(插嘴:就是5020米,绝对没错,不是所谓的4999米,当时我就在机场塔台看着高度),云间可看见地面目标,伞降地点选定茂县
11:43,开始准备
11:44,跳伞,第一批7个,第二批8个
12:25,第一批伞降队员集合完毕,用卫星电话发回报告:“茂县上方布满高压线,地形地势非常复杂”
12:36,指挥部发出命令,剩余伞降任务取消
12:45,飞机返航降落
其实就在第一批先遣队跳伞后到他们传回信息的40分钟里,指挥部已经做好了剩下90人伞降的准备,如果报告再晚一点回来,可能也就跳了。
先遣队登机以前的一点时间里,我问参加跳伞的军直属引导队队长于亚宾有什么想法,他充满自信,说没有任何问题,说根据他的经验,在空中出现任何险情他都有把握处理。
还有一个叫任涛的四期士官,他家里离茂县不到100千米,“5·12”家里也遭了灾,13号他的同学从废墟里爬出来给他打电话,告诉他家里房子倒了,他奶奶死了,老婆和一岁的孩子没地方住。我问他怎么想,他说,“我虽然很担心家里,但我是军人,国家需要我,人民需要我,我义无反顾。”
2008年5月14日,大地震发生后第二天,空降部队15名先遣队员在茂县实施空降,迅速与茂县县委、县政府取得联系,经过他们的艰苦勘察,先后在茂县、汶川沿途选择机降场6个,指挥引导机降、空投20余架次,传回重要情报12次。
编辑/姚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