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升入中年级的学生,要学着写结构完整、像模像样的作文了,可每次习作,却令学生愁、家长愁,老师也愁。要改变这种现状,我认为,唯有以积累为基础,以体验为重心,以个性表达为目的,掬一捧生活的活水,让作文成为写意的享受。
一、日有所诵,使学生的语言羽翼丰盈
《语文课程标准》规定:“在作文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把从阅读中学到的基本功,运用到自己的作文中去。反思每天的语文教学,学生的语言积累流于形式,教师大量过细的分析占据了课堂。试想,一个生字词都要经过反复学习,语文的积累又怎能不需要反复地练习,不断地巩固?
教材中有很多结构规范、句式整齐、语言优美的句群,在平时的教学中注意引领学生赏读这些句群,能帮助学生积累语言。如《庐山的云雾》第二、三自然段描写云雾的语句,《槐乡五月》中描写槐花与槐乡孩子的语言等。对于这些脍炙人口的语段,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理解它们的意思,还要让学生品读、赏析、记忆、背诵,在此基础上悟出写法。
语言积累仅仅靠课内是不够的,课堂之外有万水千山,课本之外有万紫千红。要拓宽学生的阅读面,我觉得分享阅读是一个较好的办法,我班就开展了“一本换五十本”的分享行动。我让每个学生一学期有选择地买一到两本好书,看完后放在班级的图书角中,大家共享。再加上借阅学校图书馆的书以及其他途径,让学生们从身边随手便能找到好书可读。
一些学生之所以不爱阅读,是因为他们缺乏阅读氛围,或是存在阅读障碍,失去了阅读兴趣,所以让学生大声读书也是一个好办法。如果我们能每天让他们大声读上一段引人入胜的文字,让他们先“赏心”再“悦目”,日积月累,他们就会被书迷住。当然,教师要淡化功利意识,让学生们潜心会文,只问耕耘,不问收获。这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
二、迷你日记,给明天留一根回忆的丝线
习作训练是调动大脑中的语言信息来激发大脑皮层细胞之间的信息回忆、交流、筛选,从而达到巩固、运用语言的目的,因此,习作是更高层次的积累语言。俗话说,熟能生巧。充分挖掘教学资源,适当增加习作的密度,让学生在多写中积累语言,是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有效途径。
这几年,我让学生进行“迷你日记”写作,字数不多,保底五行,写写这一天中印象最深的一件事,一般用时五分钟左右。根据内容的优美加星,从一颗到五颗,毫不吝啬;对于写作困难的人,五行字也不成负担,也都能轻松过关。迷你日记经常是自由写作,但有时也是有主题的:如养蚕时节写“蚕”,体育节时写“比赛”,还可写“周末生活”与“一周校园生活”……“迷你日记”虽短,却留下了一根回忆的丝线,抽出它,便带出了一个星期的记忆。通过一段时间的观察,我感觉到这种小练笔不但不增加学生的负担,还受到了许多家长的欢迎,有很多家长还在孩子的日记后面写上点评,与孩子共同经历成长的快乐。
三、一课一得,让方法的习得能延伸课外
上好作文指导课非常重要,但指导不是包办代替,不是越俎代庖,而是要教给学生作文的方法,一课一得,让方法的习得能延伸课外。
1.给人拍特写——指导观察人物
例如:三年级开始要学写描写身边熟悉的人。如何上好起步阶段的写人作文呢?我的做法是:
在习作课上,我们学着给同桌拍照。第一张拍面部特写:眼睛是不是一只大一只小?耳朵后面是不是多了一颗痣?牙齿是不是有点调皮,长得不太整齐?这样的特写一拍,学生笔下便有了个性,不会再个个“浓眉大眼,炯炯有神”了。
第二张特写拍他上课时的“经典”动作。听课时是不是眼睛看着老师,手里在搓着橡皮?回答问题时是不是手伸得老长,恨不得伸到老师的鼻子底下?
第三张拍下课后,抓住他的一个镜头,是坐在位子上高谈阔论,还是冲出了教室?最擅长的是打篮球,还是踢毽子?表现如何?
三个部分一写,同桌的特点便跃然纸上,同样的方法来个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2.分解慢动作——记下精彩瞬间
中年级要求将自己参加的活动写具体。很多学生一开始写作文时只会写流水账,有的时候让精彩的瞬间“定格”,进行“慢动作回放”也是个好主意,可以给学生搭起一级级台阶,让他们知道,写具体并不难。
3.引入活动——体验多彩生活
创设情境是作文教学的一个重要方法,多姿多彩的活动更是必不可少。前不久,我们班开展了“品月、吟月、嚼月、猜月”为主题的中秋主题活动。热热闹闹的活动过后,还沉浸在兴奋中的学生,谈起其间发生的故事依然津津乐道。这时我再适时地让他们注意其中特别有意思的人或事,学生纷纷谈起,再现了活动的过程。这时再引导他们注意点面的结合,详略得当,一篇篇灵动的作文便产生了。
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只有深入地体察生活,咀嚼、理解生活的滋味,才会以新的视角精彩地表现生活,表现人生。只有引入生活的活水,加强积累和体验,才能让学生把说不出来的说出来,把写不具体的写具体,使作文成为他们表情达意、抒写真我,爱不释手的生命活动。
(责编侯艳星)
一、日有所诵,使学生的语言羽翼丰盈
《语文课程标准》规定:“在作文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把从阅读中学到的基本功,运用到自己的作文中去。反思每天的语文教学,学生的语言积累流于形式,教师大量过细的分析占据了课堂。试想,一个生字词都要经过反复学习,语文的积累又怎能不需要反复地练习,不断地巩固?
教材中有很多结构规范、句式整齐、语言优美的句群,在平时的教学中注意引领学生赏读这些句群,能帮助学生积累语言。如《庐山的云雾》第二、三自然段描写云雾的语句,《槐乡五月》中描写槐花与槐乡孩子的语言等。对于这些脍炙人口的语段,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理解它们的意思,还要让学生品读、赏析、记忆、背诵,在此基础上悟出写法。
语言积累仅仅靠课内是不够的,课堂之外有万水千山,课本之外有万紫千红。要拓宽学生的阅读面,我觉得分享阅读是一个较好的办法,我班就开展了“一本换五十本”的分享行动。我让每个学生一学期有选择地买一到两本好书,看完后放在班级的图书角中,大家共享。再加上借阅学校图书馆的书以及其他途径,让学生们从身边随手便能找到好书可读。
一些学生之所以不爱阅读,是因为他们缺乏阅读氛围,或是存在阅读障碍,失去了阅读兴趣,所以让学生大声读书也是一个好办法。如果我们能每天让他们大声读上一段引人入胜的文字,让他们先“赏心”再“悦目”,日积月累,他们就会被书迷住。当然,教师要淡化功利意识,让学生们潜心会文,只问耕耘,不问收获。这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
二、迷你日记,给明天留一根回忆的丝线
习作训练是调动大脑中的语言信息来激发大脑皮层细胞之间的信息回忆、交流、筛选,从而达到巩固、运用语言的目的,因此,习作是更高层次的积累语言。俗话说,熟能生巧。充分挖掘教学资源,适当增加习作的密度,让学生在多写中积累语言,是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有效途径。
这几年,我让学生进行“迷你日记”写作,字数不多,保底五行,写写这一天中印象最深的一件事,一般用时五分钟左右。根据内容的优美加星,从一颗到五颗,毫不吝啬;对于写作困难的人,五行字也不成负担,也都能轻松过关。迷你日记经常是自由写作,但有时也是有主题的:如养蚕时节写“蚕”,体育节时写“比赛”,还可写“周末生活”与“一周校园生活”……“迷你日记”虽短,却留下了一根回忆的丝线,抽出它,便带出了一个星期的记忆。通过一段时间的观察,我感觉到这种小练笔不但不增加学生的负担,还受到了许多家长的欢迎,有很多家长还在孩子的日记后面写上点评,与孩子共同经历成长的快乐。
三、一课一得,让方法的习得能延伸课外
上好作文指导课非常重要,但指导不是包办代替,不是越俎代庖,而是要教给学生作文的方法,一课一得,让方法的习得能延伸课外。
1.给人拍特写——指导观察人物
例如:三年级开始要学写描写身边熟悉的人。如何上好起步阶段的写人作文呢?我的做法是:
在习作课上,我们学着给同桌拍照。第一张拍面部特写:眼睛是不是一只大一只小?耳朵后面是不是多了一颗痣?牙齿是不是有点调皮,长得不太整齐?这样的特写一拍,学生笔下便有了个性,不会再个个“浓眉大眼,炯炯有神”了。
第二张特写拍他上课时的“经典”动作。听课时是不是眼睛看着老师,手里在搓着橡皮?回答问题时是不是手伸得老长,恨不得伸到老师的鼻子底下?
第三张拍下课后,抓住他的一个镜头,是坐在位子上高谈阔论,还是冲出了教室?最擅长的是打篮球,还是踢毽子?表现如何?
三个部分一写,同桌的特点便跃然纸上,同样的方法来个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2.分解慢动作——记下精彩瞬间
中年级要求将自己参加的活动写具体。很多学生一开始写作文时只会写流水账,有的时候让精彩的瞬间“定格”,进行“慢动作回放”也是个好主意,可以给学生搭起一级级台阶,让他们知道,写具体并不难。
3.引入活动——体验多彩生活
创设情境是作文教学的一个重要方法,多姿多彩的活动更是必不可少。前不久,我们班开展了“品月、吟月、嚼月、猜月”为主题的中秋主题活动。热热闹闹的活动过后,还沉浸在兴奋中的学生,谈起其间发生的故事依然津津乐道。这时我再适时地让他们注意其中特别有意思的人或事,学生纷纷谈起,再现了活动的过程。这时再引导他们注意点面的结合,详略得当,一篇篇灵动的作文便产生了。
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只有深入地体察生活,咀嚼、理解生活的滋味,才会以新的视角精彩地表现生活,表现人生。只有引入生活的活水,加强积累和体验,才能让学生把说不出来的说出来,把写不具体的写具体,使作文成为他们表情达意、抒写真我,爱不释手的生命活动。
(责编侯艳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