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生活之水 运作文之气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uifei21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升入中年级的学生,要学着写结构完整、像模像样的作文了,可每次习作,却令学生愁、家长愁,老师也愁。要改变这种现状,我认为,唯有以积累为基础,以体验为重心,以个性表达为目的,掬一捧生活的活水,让作文成为写意的享受。
  
  一、日有所诵,使学生的语言羽翼丰盈
  《语文课程标准》规定:“在作文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把从阅读中学到的基本功,运用到自己的作文中去。反思每天的语文教学,学生的语言积累流于形式,教师大量过细的分析占据了课堂。试想,一个生字词都要经过反复学习,语文的积累又怎能不需要反复地练习,不断地巩固?
  教材中有很多结构规范、句式整齐、语言优美的句群,在平时的教学中注意引领学生赏读这些句群,能帮助学生积累语言。如《庐山的云雾》第二、三自然段描写云雾的语句,《槐乡五月》中描写槐花与槐乡孩子的语言等。对于这些脍炙人口的语段,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理解它们的意思,还要让学生品读、赏析、记忆、背诵,在此基础上悟出写法。
  语言积累仅仅靠课内是不够的,课堂之外有万水千山,课本之外有万紫千红。要拓宽学生的阅读面,我觉得分享阅读是一个较好的办法,我班就开展了“一本换五十本”的分享行动。我让每个学生一学期有选择地买一到两本好书,看完后放在班级的图书角中,大家共享。再加上借阅学校图书馆的书以及其他途径,让学生们从身边随手便能找到好书可读。
  一些学生之所以不爱阅读,是因为他们缺乏阅读氛围,或是存在阅读障碍,失去了阅读兴趣,所以让学生大声读书也是一个好办法。如果我们能每天让他们大声读上一段引人入胜的文字,让他们先“赏心”再“悦目”,日积月累,他们就会被书迷住。当然,教师要淡化功利意识,让学生们潜心会文,只问耕耘,不问收获。这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
  
  二、迷你日记,给明天留一根回忆的丝线
  习作训练是调动大脑中的语言信息来激发大脑皮层细胞之间的信息回忆、交流、筛选,从而达到巩固、运用语言的目的,因此,习作是更高层次的积累语言。俗话说,熟能生巧。充分挖掘教学资源,适当增加习作的密度,让学生在多写中积累语言,是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有效途径。
  这几年,我让学生进行“迷你日记”写作,字数不多,保底五行,写写这一天中印象最深的一件事,一般用时五分钟左右。根据内容的优美加星,从一颗到五颗,毫不吝啬;对于写作困难的人,五行字也不成负担,也都能轻松过关。迷你日记经常是自由写作,但有时也是有主题的:如养蚕时节写“蚕”,体育节时写“比赛”,还可写“周末生活”与“一周校园生活”……“迷你日记”虽短,却留下了一根回忆的丝线,抽出它,便带出了一个星期的记忆。通过一段时间的观察,我感觉到这种小练笔不但不增加学生的负担,还受到了许多家长的欢迎,有很多家长还在孩子的日记后面写上点评,与孩子共同经历成长的快乐。
  
  三、一课一得,让方法的习得能延伸课外
  上好作文指导课非常重要,但指导不是包办代替,不是越俎代庖,而是要教给学生作文的方法,一课一得,让方法的习得能延伸课外。
  1.给人拍特写——指导观察人物
  例如:三年级开始要学写描写身边熟悉的人。如何上好起步阶段的写人作文呢?我的做法是:
  在习作课上,我们学着给同桌拍照。第一张拍面部特写:眼睛是不是一只大一只小?耳朵后面是不是多了一颗痣?牙齿是不是有点调皮,长得不太整齐?这样的特写一拍,学生笔下便有了个性,不会再个个“浓眉大眼,炯炯有神”了。
  第二张特写拍他上课时的“经典”动作。听课时是不是眼睛看着老师,手里在搓着橡皮?回答问题时是不是手伸得老长,恨不得伸到老师的鼻子底下?
  第三张拍下课后,抓住他的一个镜头,是坐在位子上高谈阔论,还是冲出了教室?最擅长的是打篮球,还是踢毽子?表现如何?
  三个部分一写,同桌的特点便跃然纸上,同样的方法来个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2.分解慢动作——记下精彩瞬间
  中年级要求将自己参加的活动写具体。很多学生一开始写作文时只会写流水账,有的时候让精彩的瞬间“定格”,进行“慢动作回放”也是个好主意,可以给学生搭起一级级台阶,让他们知道,写具体并不难。
  3.引入活动——体验多彩生活
  创设情境是作文教学的一个重要方法,多姿多彩的活动更是必不可少。前不久,我们班开展了“品月、吟月、嚼月、猜月”为主题的中秋主题活动。热热闹闹的活动过后,还沉浸在兴奋中的学生,谈起其间发生的故事依然津津乐道。这时我再适时地让他们注意其中特别有意思的人或事,学生纷纷谈起,再现了活动的过程。这时再引导他们注意点面的结合,详略得当,一篇篇灵动的作文便产生了。
  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只有深入地体察生活,咀嚼、理解生活的滋味,才会以新的视角精彩地表现生活,表现人生。只有引入生活的活水,加强积累和体验,才能让学生把说不出来的说出来,把写不具体的写具体,使作文成为他们表情达意、抒写真我,爱不释手的生命活动。
  (责编侯艳星)
其他文献
随着我国全面深化改革和十九大的召开,惠民热词“红包”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红包”一词看似“旧瓶”,但也在全面深化改革的浪潮和十九大的东风下装上了“新酒”,瞬间成为温暖人心的惠民热词。  一、红包的传统义  在中国人的传统观念里,“红包”一词最常见的意思是“春节给小孩儿的压岁钱”。我国的压岁钱风俗源远流长,它代表着长辈对晚辈的美好祝福,它是长辈送给孩子的护身符,保佑孩子在新的一年里健康吉利。  另外
【教材解读】  这是一篇“文包诗”的课文,以一个生动的故事再现《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诗的创作情境。课文叙述了年轻的李白在黄鹤楼为好友孟浩然饯行的情景,描绘了长江边烟雾迷蒙、繁花似锦的阳春美景,抒发了诗人送别好友时无限依恋的情怀。故事是诗的扩展和阐释,诗是故事的浓缩和提炼,诗文对照,景情在同一文中出现,是联系语言环境理解诗意和体会诗人情感的好文本。    【设计理念】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
5岁半的小宇(化名)趁黎老师扭头板书时,不失时机地和旁边同学说话、做起小动作来。黎老师看到后拿起教鞭走下讲台,对着自己手臂狠狠地抽了一鞭,胳膊肿起血印子。“你还想让老师受到惩罚吗?”老师轻声问,小宇含着泪摇头……  这不是电影里的场景,而是发生在深圳某校学前班的真实事情。  被其他多位老师评价“很淘气”、转到黎老师班里的小宇自此之后真的变了,上课的小动作明显减少,成绩也有所提高。小宇的父亲非常感谢
教学内容    人教版国标本三年级上册第七组:我们已经读过不少童话故事。这次习作就来编童话故事。请你任选几种动物作为主人公,编一个故事。先想象一下它们之间可能会发生什么事,然后写下来。写好以后读给大家听,看谁编的故事最有趣。    设计理念    新课标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这次习作,以实践活动为先导,让学生在自主活动中积累素材,激活兴趣;以口语交际为凭借,在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强调:为了培育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需要为其创设“积极的语言实践活动”。而积极语用需要积极的语境。就高考作文题型设计而言,创设的其实就是可供积极语用的基本“语境”。就实践活动的语境而言,任何写作都会受到语境中某些要素的制约,从而潜在地影响考生思想力和表达力的释放程度。新世纪以来,高考作文在深化改革的大背景下,持续凸显了一以贯之的价值导向:通过创设“积极的语言实
要学好文言文,读是关键。读的学问很大,读的方式有很多种。笔者以董旭午老师执教的《愚公移山》一课为例,谈谈文言文课堂教学如何通过多种方式的读来提高教学效率。概括地说,就是教师在课堂上教学生过好“三关”——“诵读关”“猜读关”“品读关”,切实培养学生的品析力、感悟力、学习力和自觉力,以及健康美好的情感和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  一、教师要引领学生过好“诵读关”  古人是特别重视诵读的,几乎所有的诗文都要
[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在评价建议部分中强调:“重视对作文修改的评价,不仅要注意考查学生修改作文的情况,而且要关注学生修改作文的态度、过程、内容和方法,要引导学生通过自改和互改,取长补短,促进互相了解与合作,共同提高写作水平。”评改记叙文,要针对记叙文的特点评改,要从三年级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和切身的感受出发,营造轻松和谐的评改意境,注重对学生习作过程和方法的关注。    [习作内容]  仿
学习语言是语文教学的第一任务。而学习语言最重要的途径便是朗读。通过朗读,可以使硬生生的书面语内化为学生自己的语言,从而有效地提高学生理解、运用语言的能力,产生一种“立体化学习”的感觉。因而,朗读是语文“立体化学习”的一条有效途径。    一、朗读的“沼泽地”    急功近利的心态致使我们没有把朗读放在一个足够重视的位置,朗读教学生成了大片大片的“沼泽地”。  第一片“沼泽地”:压缩朗读时间,读得浮
探究教师专业发展的影响因素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前提和依据。基于扎根理论,笔者对北京市石景山区319名中小学教师进行问卷调查,得出影响教师专业发展的主要因素包含个人素养、政策与管理和社会支持三方面。其中个人素养包括教育知识、专業知识、职业道德、教学实践、教学技能、核心价值观、成就动机、反思能力、表达能力、自主意识等;政策与管理包括评价机制、条件支持、学校管理、政策导向、工资薪酬等;社会支持包括教师关
神话作为民间文学的一种形式,具有天生的民族性;研究不同民族的神话,是理解一个民族文化内涵和思想根源的重要途径,深入发掘其中的可贵精神和优秀品格,更是能为传统文化增色添彩。中国虽然是一个汉文化占据核心地位的文明古国,但现存的少数民族不仅数量众多,而且早已与汉族一起构成了难舍难分的中华民族大家庭。这份和谐与团结也离不开长久以来政府与学者对于少数民族文化、生活的关注。由文日焕、王宪昭著的《中国少数民族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