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两小儿辩日》是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的最后一篇古文,意义非凡——为小学古文学习画上完满句号,为初中古文的学习做最后铺垫。笔者结合学情制定目标,以方法为引,以学生为本,经过反复研磨,精心设计,下面就以本课为例谈谈小学文言文教学策略。
关键词:文言文;学习方法;教学策略
一、系统研读,确定目标
《两小儿辩日》立意深刻,叙事水平高超,语言生动,趣味盎然。本课为小学古文学习画上完满句号,为初中古文的学习做最后铺垫。对于六年级的学生来说,理解起来并不困难;在过去的古文学习中,学生积累了不少学法,但并不明确。因此,在设计时,我以本课承上启下的地位为契机,注重文言文学习方法的整理归纳与小结。以单篇为指引,明确学法。另外,结合本单元科学与思考发现的主题,“体会文章是怎样用具体事例说明观点的”语文要素,我确定以下目标:
教学目标:
1. 正确、流利地朗诵课文。背诵课文。会写“辩”字,理解“决”的意思。2.归纳已知的文言文学习方法,学习新的方法,并能自主运用多种方法疏通文意,理解故事内容。3. 能了解《两小儿辩日》中两个小孩各自的观点,并知道他们说明观点的依据。4.能从不同角度自由思考,体会本文的丰富内涵。
二、方法为引,学生为本
(一)名片激趣猜人物
《两小儿辩日》有学生最熟悉的人物——孔子,因此,从孔子切入课文,能最快速地让孩子消除畏难情绪。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文学常识,对孔子也比较了解。相比于枯燥无味的介绍,我设计了名片激趣环节。通过课件呈现名片,出示作品、名言、爱好、时期等相关信息,激发学生兴趣猜人物。这一环节的设计一是想快速进入课文,复习孔子相关知识,二是想激发学生制作名片的兴趣,掌握这种归纳人物的学习方法。
(二)初读正音断节奏
朱熹说过:“凡读书,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而是要多读遍数,自然上口,永远不忘。”我先引导学生借助注音、工具书读准字音。然后引导学生关注多音字“为”,明确不同语境读音不同。“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这句话较长,可启发学生关注“日初出”表示时间的词语和“而” 表示转折的词语,这些词语在较长的句子中通常需要停顿。“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两句话结构相似,停顿也可以互相参照。教给学生这些小技巧,长句子的停顿就没那么棘手了。
(三)品读解意知学法
六年级已经积累了一定的学习方法,但并不系统。学生常用的有“注释”“扩词”“图片”“联系上下文”等方法。本课中的“去”“汤”都是古今异义词,可以引导学生用“古今对照”的方法理解,并趁机引出“赴汤蹈火”的意思,为本单元“词句段运用”的学习做铺垫。在学生理解“孔子东游”时可以质疑,为什么不是游玩,而是游学呢?这就需要联系背景去理解,“联系背景”也是理解文言文的方法。这节课,我还教给一个新的理解文言文的方法,就是——温故知新法。孔子早在几千年前就告诉我们要“温故而知新”,那么“故”是什么意思呢?由此拓展开来,复习以前学过的“故”的不同含义。如“月是故乡明”“故今日之责任”“西出阳关无故人”等。举一反三,然后“知新”,明确本课的“故” 是缘由的意思。当然,这些方法不是唯一的,要给学生明确,各个方法相辅相成。复习了“注释”“扩词”“图片”“联系上下文”“联系背景”“古今对照”的学习方法,又新授了“温故知新法”。
(四)辩读明理化于心
语文教学,贵在涵泳文字。《两小儿辩日》的重点是辩斗,为此我从“辩斗”这个字眼引导学生进行表演和解读。首先引导学生回顾生活经验:有没有和同学争论过?那是怎样的情形?通过经验回顾,将学生引入到两小儿辩斗的情境中。进而和学生一起归纳总结出辩斗时的场面,人物的动作以及神态。然后开展自由练读、同桌辩斗、师生辩斗等多种形式的辩斗练习,教师在评价中指导语气、神态。还可以鼓励学生在不同意对方观点时,用“谬也”“非然也”“此言差矣”等文言文表示,古文的韵味一下子就更浓郁了,学生也辩的趣味盎然。在辩斗中,两小儿善于观察、勤于思考的精神也呼之欲出了。
(五)诵读提升试牛刀
在充分的朗读和辩斗后,学生对课文已经非常熟悉,这时候出示无声动画,请学生配音,用这种趣味的形式,引导学生背诵课文。整节课渗透了读法、学法,需要学生及时的理解消化运用。因此,笔者最后带领学生走进《列子》,并一起学习其中的另一篇故事《余音绕梁》。
三、发散思维,智慧启迪
小学生正处于人生观和价值观构造的重要时期,因此小学语文课本中的文章大多是帮助小学生选择正确的人生道路和培养积极向上的学习观念,因此帮助学生理解文章的内涵不仅仅是学习要求,也是为了陶冶学生的情操,提高思想境界这是一篇含义丰富的课文。教师在教导文章意义的时候不能简单地说理,这种填鸭式的教学和素质教育不符,教师应当注重引导学生思考,学生自己去探究文章的意义。在《两小儿辩日》的课堂教学中,不仅有文本中孔子的智慧、两小儿的智慧,还有文本外学生的智慧和教学的智慧高度融合,犹如智慧的旅行,在一路共同欣赏和释放中圆满到达彼岸。
参考文献:
[1] 李忠琼 . 基于文本之妙生發智慧而行——《两小儿辩日》课堂教学谈[J].小学语文教师,2018(3):57-59.
[2] 王琳. 实中见趣,展现文言魅力——以《两小儿辩日》为例[J]. 语文教学研究,2019(1):85-86.
关键词:文言文;学习方法;教学策略
一、系统研读,确定目标
《两小儿辩日》立意深刻,叙事水平高超,语言生动,趣味盎然。本课为小学古文学习画上完满句号,为初中古文的学习做最后铺垫。对于六年级的学生来说,理解起来并不困难;在过去的古文学习中,学生积累了不少学法,但并不明确。因此,在设计时,我以本课承上启下的地位为契机,注重文言文学习方法的整理归纳与小结。以单篇为指引,明确学法。另外,结合本单元科学与思考发现的主题,“体会文章是怎样用具体事例说明观点的”语文要素,我确定以下目标:
教学目标:
1. 正确、流利地朗诵课文。背诵课文。会写“辩”字,理解“决”的意思。2.归纳已知的文言文学习方法,学习新的方法,并能自主运用多种方法疏通文意,理解故事内容。3. 能了解《两小儿辩日》中两个小孩各自的观点,并知道他们说明观点的依据。4.能从不同角度自由思考,体会本文的丰富内涵。
二、方法为引,学生为本
(一)名片激趣猜人物
《两小儿辩日》有学生最熟悉的人物——孔子,因此,从孔子切入课文,能最快速地让孩子消除畏难情绪。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文学常识,对孔子也比较了解。相比于枯燥无味的介绍,我设计了名片激趣环节。通过课件呈现名片,出示作品、名言、爱好、时期等相关信息,激发学生兴趣猜人物。这一环节的设计一是想快速进入课文,复习孔子相关知识,二是想激发学生制作名片的兴趣,掌握这种归纳人物的学习方法。
(二)初读正音断节奏
朱熹说过:“凡读书,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而是要多读遍数,自然上口,永远不忘。”我先引导学生借助注音、工具书读准字音。然后引导学生关注多音字“为”,明确不同语境读音不同。“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这句话较长,可启发学生关注“日初出”表示时间的词语和“而” 表示转折的词语,这些词语在较长的句子中通常需要停顿。“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两句话结构相似,停顿也可以互相参照。教给学生这些小技巧,长句子的停顿就没那么棘手了。
(三)品读解意知学法
六年级已经积累了一定的学习方法,但并不系统。学生常用的有“注释”“扩词”“图片”“联系上下文”等方法。本课中的“去”“汤”都是古今异义词,可以引导学生用“古今对照”的方法理解,并趁机引出“赴汤蹈火”的意思,为本单元“词句段运用”的学习做铺垫。在学生理解“孔子东游”时可以质疑,为什么不是游玩,而是游学呢?这就需要联系背景去理解,“联系背景”也是理解文言文的方法。这节课,我还教给一个新的理解文言文的方法,就是——温故知新法。孔子早在几千年前就告诉我们要“温故而知新”,那么“故”是什么意思呢?由此拓展开来,复习以前学过的“故”的不同含义。如“月是故乡明”“故今日之责任”“西出阳关无故人”等。举一反三,然后“知新”,明确本课的“故” 是缘由的意思。当然,这些方法不是唯一的,要给学生明确,各个方法相辅相成。复习了“注释”“扩词”“图片”“联系上下文”“联系背景”“古今对照”的学习方法,又新授了“温故知新法”。
(四)辩读明理化于心
语文教学,贵在涵泳文字。《两小儿辩日》的重点是辩斗,为此我从“辩斗”这个字眼引导学生进行表演和解读。首先引导学生回顾生活经验:有没有和同学争论过?那是怎样的情形?通过经验回顾,将学生引入到两小儿辩斗的情境中。进而和学生一起归纳总结出辩斗时的场面,人物的动作以及神态。然后开展自由练读、同桌辩斗、师生辩斗等多种形式的辩斗练习,教师在评价中指导语气、神态。还可以鼓励学生在不同意对方观点时,用“谬也”“非然也”“此言差矣”等文言文表示,古文的韵味一下子就更浓郁了,学生也辩的趣味盎然。在辩斗中,两小儿善于观察、勤于思考的精神也呼之欲出了。
(五)诵读提升试牛刀
在充分的朗读和辩斗后,学生对课文已经非常熟悉,这时候出示无声动画,请学生配音,用这种趣味的形式,引导学生背诵课文。整节课渗透了读法、学法,需要学生及时的理解消化运用。因此,笔者最后带领学生走进《列子》,并一起学习其中的另一篇故事《余音绕梁》。
三、发散思维,智慧启迪
小学生正处于人生观和价值观构造的重要时期,因此小学语文课本中的文章大多是帮助小学生选择正确的人生道路和培养积极向上的学习观念,因此帮助学生理解文章的内涵不仅仅是学习要求,也是为了陶冶学生的情操,提高思想境界这是一篇含义丰富的课文。教师在教导文章意义的时候不能简单地说理,这种填鸭式的教学和素质教育不符,教师应当注重引导学生思考,学生自己去探究文章的意义。在《两小儿辩日》的课堂教学中,不仅有文本中孔子的智慧、两小儿的智慧,还有文本外学生的智慧和教学的智慧高度融合,犹如智慧的旅行,在一路共同欣赏和释放中圆满到达彼岸。
参考文献:
[1] 李忠琼 . 基于文本之妙生發智慧而行——《两小儿辩日》课堂教学谈[J].小学语文教师,2018(3):57-59.
[2] 王琳. 实中见趣,展现文言魅力——以《两小儿辩日》为例[J]. 语文教学研究,2019(1):85-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