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点滴滴总关情

来源 :电影评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chhe123y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一代文豪,诺贝尔文学奖得者,美国著名作家,约翰.斯坦贝克在美国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是毋庸置疑的。但多年以来,评论家们对他的评价却有失偏颇,他一直被许多人认为是“一个左翼作家”,一个“愤怒的作家”,一位爱描写“低等动物”的作家,等,其实,当人们与时俱进,从生态理论、生态批评、生态伦理的角度去重新解读他的作品,就会发现,他不仅仅是一个“愤怒的作家”,而是一位有着伟大的生态思想、生态伦理、关爱生命、关爱动物的作家。这一点可以从作家对动物的感情及描绘中看得清清楚楚。
  [关键词]斯坦贝克 小说 动物 生态思想
  
  引言
  
  在20世纪的美国文学史上,约翰斯坦贝克的重要地位是毋庸置疑的。生前,他获得过1962年的诺贝尔文学奖,和1968年的“总统自由奖章”。1966年,美国成立了专门的斯坦贝克研究会(The John SteinbeckSociety),并创办了《斯坦贝克季刊》。国际斯坦贝克研究会每隔五年举办一次国际斯坦贝克大会,(The International SteinbeckCongress)到2002年斯坦贝克诞辰100周年之际,已成功举行了五次大会。[1](田俊武,2006:19)尽管如此,由于斯坦贝克在作品中进行了各种各样的实验,并有许多关于动物的描写,甚至一部小说的书名就叫《人鼠之间》,评论家们就对此颇多非议。艾德蒙.威尔逊说“斯坦贝克要么是描写低等的动物,要么是描写快要沦为动物的发育不全的人……斯坦贝克先生没有能够像劳伦斯或吉普林所做的那样,浪漫地将动物提升到人的地位,而是将人比作了动物……斯坦贝克的这种动物化的倾向是他表现人类的手法中最大的败笔”,他还说:“《人鼠之间》和《愤怒的葡萄》的字里行间充斥着令人作呕的空话”。[2](方杰,2002:153)“因为威尔逊不喜欢小说把人类降低到一种动物的水平上并让他们具有太多的自然本性,太粗俗也太低贱。”[3](唐纳德沃斯特,2003:66)田俊武博士认为斯坦贝克描写动物是因为他的哲学观,他说“如果我们了解了斯坦贝克超验主义和非目的论的哲学观的话,威尔逊的指责似乎就不应该是斯坦贝克作品的缺陷。”[1](田俊武,2006:56)
  但是,斯坦贝克决不是只对动物感兴趣,要把人降低到动物的水平,而是别有深意。瑞典皇家科学院在诺贝尔文学奖授奖词中提到了作者“对大自然、对耕耘的田地、对荒原、对高山、对大洋沿岸所怀有的伟大感情,……”[1](转引自田俊武,2006:1)其实,这种伟大的感情也包括斯坦贝克对动物和其它弱小生命的感情。由于时代的局限,人们当时还无法从生态的高度和角度去看待这个问题,没有发现斯坦贝克还是一位有着生态思想和生态忧患意识的伟大作家,他的许多作品都蕴含着丰富的生态思想,他对动物的关爱和描写正是他生态思想的另一种表现形式。在《斯坦贝克携犬横越美国》中,他把爱犬查理看作伙伴和密友;在《愤怒的葡萄》和《人鼠之间》中,他对动物满怀深情的刻画,等,都清楚无误地表明了他的生态思想。
  
  一、生态危机和生态思想、生态批评
  
  自从20世纪50、60年代以来,人们不得不愈来愈关注自己的生存环境,主要原因在于人口的膨胀带来了人类活动的加剧,愈来愈加剧的人类活动给环境带来了巨大的破坏,人类对自然和环境的索取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给万物赖以生存的地球带来了无法治愈的创伤:矿物燃料的大量使用所产生的二氧化碳带来了温室效应和地球变暖,冰川和永久冻土不断融化,海平面持续上升,沙漠化迅速扩大,森林正在急剧减少,淡水愈来愈匮乏,物种的灭绝在加速。上个世纪80年代,著名生态学家比尔.麦克基本在《自然的终结》中警告说:海平面的上升将使得“在下个世纪的地图上,可能不会标出马尔代夫的位置,除非是为了向海员提示危险。”[4](比尔.麦克基本,2000:108)所有这一切生态危机都极大地引起了哲学家、伦理学家、作家、社会学家等的热切关注。于是,生态理论就应运而生了,生态、生态理论、生态哲学、生态伦理学,等逐渐成为人们的日常观照。
  上个世纪,诞生了生态批评。在人类面临日益恶化的生态危机面前,生态批评就是借助文学这个媒介,重新审视、反思文学中表现的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人在宇宙中的地位。生态批评理论家C·格罗特菲提(C·Glotfelty)对其的定义是:“简单说来,生态批评就是研究文学和物质环境的关系,正如女性主义批评从性别意识的角度去审视语言和文学,马克思主义批评给文本阅读带来了一种生产方式和经济阶层的意识一样,生态批评对于文学研究采取的是以地球为中心的方法。”[5](1996:3)
  正如克来格·加拉德(Grag Garrard)指出的:“生态批评在当代的文学和文化理论中独树一帜,正是因为它与生态科学的密切关系。”[6](Garrard,2004:5)生态批评和女性批评、后殖民批评等理论一样,都是现代世界格局中弱势群体的话语。在人类生存环境遭受了极大的破坏,环境危机日益加深,人与自然/自然与人的关系日趋紧张的今天,生态批评理论正以其积极关注自然与人类的态度彰显出其巨大的理论活力和生命力。
  中国学者王诺在《欧美生态文学》中是这样定义生态文学的:生态文学是以生态整体主义思想为基础、以生态系统整体利益为最高价值和表现自然与人之关系和探寻生态危机之社会根源的文学。生态责任、文明批判、生态思想和生态预警是其突出特点。[7](2003:11)
  我们不敢也无意把斯坦贝克的全部作品判定为“生态文学”,但我们可以说,他的作品中蕴含有丰富的生态思想,以生态整体主义思想为基础,表现了自然与人之间的关系。其中,他对动物的关爱、描写等都鲜明地表达了他的生态主义思想。
  
  二、斯坦贝克对动物的描绘和关爱
  
  1.他对动物的描绘是其生态整体主义思想的体现
  自然界的灾难可追溯到古希腊、基督教经典《圣经》以及欧洲的文艺复兴、工业革命等。西方的哲学、文化和宗教传统是环境灾难、生态危机的根源。诞生于这种语境中的“人类中心主义”,在西方文化、宗教以及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都是根深蒂固的。“西方传统否认人与自然之间有任何直接的道德关系”,例如,亚里士多德告诉我们:“植物活着是为了动物,所有动物活着是为了人类,……自然就是为了人而造的万物”。托马斯.阿奎那更是直言不讳地说:“由于动物天生要被人所用,这是一种自然的过程。相应地,根据神的旨意,人类可以随心所欲地驾驭之……。”[8](戴斯·贾丁斯,2002:105-106)
  《创世纪》(Genesis)中犹太教与基督教共同信奉的上帝创造了万物,说:让人类统治 海洋里的鱼、空中的鸟、地上的牛羊以及所有的野生动物和地上所有的爬物,于是上帝以他自己的形象造了人,并祝福他们说:你们要繁衍生息,遍布地球并主宰之,要统治海里的鱼及空中的飞鸟,以及地上所有能动的东西。[8](戴斯·贾丁斯,2002:108)
  英国生态主义者亨利.塞尔特(Henry S.Salt)在其杰作《动物权利与社会进步》中指出:“如果人类拥有生存权和自由权,那么动物也有。……并非只有人的生命才是可爱和神圣的,其他天真美丽的生命也是同样神圣可爱的。”[9](弗雷泽.纳什,2005:29-30)正如人与自然的关系可以折射一个社会的哲学、文化、政治制度、生态思想、生态伦理观念等一样,人与动物的关系也同样反映了一个社会的进步和生态伦理。
  生态伦理学家乔尔.费因伯格(JoelFeinberg)说:“我们对动物确实应负有责任,是因为动物拥有会因为我们的行为而受益或受损的利益。”[8](戴斯.贾丁斯,2002:116-117)有人警告说:“由于人类的活动,地球生命面临着自6500万年前的恐龙时代以来最大规模的生物灭绝问题。”[8](戴斯.贾丁斯,2002:5)因为,长期以来,人类在对待动物问题上一直沿用了极端错误的做法。
  作为一个有着生态学背景、曾在其导师和密友爱德华.里基茨(Edward F.Ricketts)的海洋生物实验室工作过的作家,作为一个有着生态思想和生态伦理思想的作家,斯坦贝克对动物的描绘完全是充满了深情、爱心与呵护之情。在他的史诗小说《愤怒的葡萄》中,他刻画了这样一幅充满生机与活力的生命画卷,
  阳光照射在草地上,草地暖洋洋的,草的阴影里有各种昆虫在活动,蚂蚁和蚁狮忙着布置扑捉昆虫的陷阱,蚱蜢向空中跳起,轻轻地拍一拍翅儿,潮虫用许多细脚向犰狳一般慢腾腾地踱步。……于是地面、洞穴、草丛里的生物渐渐开始活跃起来了;土拨鼠爬动着,兔子向有绿叶的东西当中钻过去,耗子在泥土里来回地窜着,猎食的飞虫在头上无声地掠过。[10](P.58)
  在他的名著《人鼠之间》的开篇,他描写了动物与自然的和谐,那是一幅多么令人心动的图画:“沙滩上树底下,落叶积得厚厚一层,而且是那么干脆。一条蜥蜴走过便会嘎嘎的响起来。一到黄昏,兔子便从树林走出来,坐在沙上。涣熊夜行的足迹盖过了湿渍的洼地,还有从农场里跑出来的狗四散的脚印,和黑夜里跑来饮水的鹿打楔子般裂开的足痕。”“一个热天的傍晚,微风在林叶间拂荡着。夕阳爬到了山腰,向山顶爬上去。兔子坐在沙滩上,那样宁静,好像几座银灰色的小石雕。”[11](斯坦贝克,1998:1-2)在人与自然关系日益紧张的今天,阅读这样的描写,真如春风拂面,令人心旷神怡。
  斯坦贝克笔下的动物都是可爱的精灵,人与动物的关系都是和谐友好,这体现了生态整体主义的大地伦理思想(land ethics),即强调把“不破坏生态系统的稳定”和动态平衡、保护物种的多样性作为最基本的价值判断标准。把生态系统的整体利益当作最高利益和终极目的。[7](王诺,2003:46)斯坦贝克的思想也符合奥尔多.利奥波德倡导的:“把人类的角色从大地共同体的征服者改造成其中的普通成员与普通公民的”的“大地伦理。”[9](弗雷泽.纳什,2005:35)
  
  2.斯坦贝克平等对待动物的思想是其生态伦理思想的表现
  奠基于西方宗教、文化、哲学上的“人类中心主义”,不但造成了人类的贪婪、无知、和狂妄,也唆使人类对大自然实施残酷的剥削、贪婪的掠夺、无情的杀戮,从而导致多种动植物的灭绝。因为,“人类中心主义”在对待自然界、动植物等方面完全是一幅霸权主义嘴脸,毫无平等、同情和关爱。生态学家比尔.麦克基本在《自然的终结》中指出:“在我们占主导地位的犹太---基督教传统中,人们所说的有关自然的一切,通常都是反自然主义的,这种观念把人置于万物之上”。[4](麦克基本,2000:71)
  海明威和斯坦贝克都是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都热爱户外运动,都有许多关于动物的描写,但斯坦贝克对于自然、对于动物的感情和与它们的关系截然不同与海明威与二者的关系。海明威在人被异化、失去信仰、失去自我、失去勇气的现实世界里,试图找回人的尊严与勇气,所以他歌颂的是战胜自然的英雄和捕杀动物的猎人。斯坦贝克在人被物化、自然生态被严重破坏、人的生存环境遭到极大创伤的情况下,赞颂了人与自然、与动物、与周围环境的和谐关系。杰克.本生在“猎手海明威和农夫斯坦贝克”这篇论文中,对比了他们与自然的关系,他说:如果海明威扮演的是杀鹿者和白种猎人的角色,那么斯坦贝克就是和自然具有亲缘关系的钦加哥和土著美国人。在痛苦的时候,海明威式的主人公会告诉我们人类是重要的;在斯坦贝克的作品里,人类在广袤的宇宙里只不过是沧海一粟。……斯坦贝克昭示我们,我们要么节俭地利用我们的资源,与大地及其生灵保持一种亲密的关系,在需要时学会相互关心;要么我们会在盲目的自我主义、自私的竞争和自我仇视中灭亡。[1](田俊武,22-23)
  在《斯坦贝克携犬横越美国》这部游记中,斯坦贝克与其爱犬查理的关系和友谊犹如一对多年的、令人称羡的老友的交情。“我带了一个同行的伴侣---一条名为查理的法国绅士老鬈毛狗。实际上它的全名是狗儿查尔斯(Charles le Chien)……。浑身上下散发着一种贵族气息,干净的时候透着蓝色。查理是个天生的外交官,……”[12](斯坦贝克,2005:6-7)
  对旅行中唯一的伴侣,他的爱犬查理,斯坦贝克做了很多描述。例如,在“路上的风景”中,他这样记述他和查理令人感动的友谊,查里喜欢早起,他也喜欢我早起。他怎么会不喜欢我早起呢?吃完早餐后,他马上又倒头大睡。过去这几年,他开发了好几种看似无辜的方式叫我起床。他会摇摆全身,从他项圈发出来的声音,大得足以吵醒死人。如果这个方法行不通,他还有个连环喷嚏法。但是他最让人生气的一招是安静地坐在床边,脸上挂着甜美而宽容的表情,盯着我的脸猛看;即使在沉睡中,我也会有种被人盯着瞧的感觉。[12](斯坦贝克,2005:29)
  他对动物的感情既来自他的爱心,更来自他的经历和生态学训练。他曾回忆说:“太平洋是我的海洋家乡,我生下来就认识它,在它的海边长大,在它的沿岸收集海洋动物。”[12](斯坦贝克,2005:160)
  斯坦贝克横越美国的原因是,在上个世纪60年代,他对自己的国家越来越失望,流行的消费主义、享乐主义、自私自利使他感到极度的厌倦,他想重新“认识自己的国家、语言、观点、看法以及改变。”[13](杰·帕里克“导读”载《斯坦贝克携犬横越美国》)
  在这部游记中,他有一次讲到了打猎的经历。面对郊狼,他说,“我的手指迟迟不愿碰触扳机,……现在我对这两条活蹦乱跳的健康郊狼有了象征性的责任。在万物关系的微妙世界中,我们将永远被绑在一起。”[12](斯坦贝克,2005:186-187)
  对于人类种种愚蠢的行为,作者在游记中警告说:“如果最多才多艺的生命形态……人类……用他们一直以来所使用的方式努力生存,那么他们不但会毁掉自己,还会毁掉其他的生命。”[12](斯坦贝克,2005:191)因为斯坦贝克深知,“自从希腊和罗马衰落,基督教出现以来,大自然在西方伦理学中就没有得到公平对待。”[9](弗雷泽.纳什,2005:17)斯坦贝克,作为一个文学家,能用生态的眼光去看待这些问题,并提出自己的见解,毫无疑问,这在当时是难能可贵和不多见的。
  
  三、结论
  
  当我们从生态、生态批评、生态伦理的角度去重新解读斯坦贝克的主要作品,不难发现,过去的结论实在有欠公允。他绝不是什么只会描写低等动物的作家,而是一个有着远见卓识的作家,是一个有着社会责任感、有着生态意识、生态思想、生态忧虑的作家。他能够在茫茫红尘、物欲横流的美国社会发现人类对生态的破坏,能够从生态整体观描写动物、亲近自然、并通过描写动物去表达自己的生态思想,在人类的生存环境遭到极大破坏的今天,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斯坦贝克为文学关注社会、关注生态、关注人类终极命运,树立了一个光辉的榜样。
其他文献
[摘要]最近有些论者把冯小刚的《夜宴》称作是东方的《哈姆雷特》,虽然从表面上看《夜宴》的确有点《哈姆雷特》的味道,但事实上二者却存在着实质上的差别:《哈姆雷特》自始至终都洋溢着崇高的人文主义理想,其所具有“较大的思想深度和意识到的历史内容,同莎士比亚剧作的情节的生动性和丰富性的完美融合”,使其成为人类历史上不朽的经典之作,而《夜宴》自始至终则充满阴谋、恐怖、仇视、仇杀、虚幻、荒诞和搞笑,缺乏任何可
期刊
[摘要]本文从后现代主义的角度对电影《疯狂的石头》进行解读,认为该片对文本意义的消解、对主流话语和文化经典的解构使这部作为大众文化的流行影片蕴含了更多的后现代主义元素,从而为引导当代电影走出萧条冷落的生存窘境提供一种新的思考维度。  [关键词]大众文化 后现代主义 反讽 解构    一    大众文化是一种特殊的文化存在形态,与政府代表的主流文化和文化学者代表的精英文化形成诸多对立与融合的特
期刊
[摘要]以灾难作为主要表现对象的大片《泰坦尼克号》和《海神号》具有很高的市场号召力。尽管两部影片无论是题材还是情节都表现出高度的相似性,但它们还是凭借离奇曲折、扣人心弦的故事情节、激烈紧张的戏剧冲突、超强刺激的视觉冲击力以及对人性魅力的高扬,契合了观众普遍的欣赏心理,从而赢得了超越种族、超越国界的大批观众。  [关键词]灾难片 人性 英雄主义    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一系列特殊的创作题材接
期刊
【摘要】“第六代”导演的拍摄视角很独特,他们长期关注边缘人物的灰色生活,其代表人物王小帅、贾樟柯镜头下的男性人物更是构成了一种奇特的二元对立。  [关键词]“第六代”导演 边缘性 男性人物 二元对立性  所谓‘第六代’导演。是指生于20世纪60年代,成名于90年代的一批有鲜明特色的导演。以王小帅和贾樟柯为代表的第六代导演所拍摄的影片几乎无一例外地充斥着肮脏的街道、颓废的人群,他们要反映的是边缘性的
期刊
也许是我与荣坤对酒文化的独衷之情,我们也就常聚在一起有了谈论绘画的机会。虽然。我和他都从美术院校出来,因为个人因素我不知不觉中淡出了画坛,而他,却一直在苦苦寻找自己的绘画语言,数年如一日,从来不曾停歇。我们都说,他是一个对绘画地地道道的虔诚信徒,是上帝的天使,是那只固守在那片天空的“鸟”,因为此,他连自己的艺名都取为“一冠”。说来的确难能可贵,象当今物欲至上的今天,仍然这样执着和固执的画家虽然有,
期刊
[摘要]作为90年代晚期巴西电影的先锋人物,塞勒斯是在80年代巴西电影工业日益衰落时以一部获奖纪录片进入影坛的。之后,他又陆续拍了《异国他乡》、《生活在别处》、《太阳背面》、《鬼水怪谈》、《中央车站》和《摩托车日记》等影片,尤其是1999年的《中央车站》被誉为“全世界最好看的电影”之一,再现了70年代巴西电影的辉煌。纵观华特·塞勒斯的本土电影,会发现他的影片中较好地体现了巴西“新电影十年”的基本艺
期刊
一、女性意识的自觉选择与精神出走    乔安娜是影片中家庭变故的主要人物,在对待儿子比利与丈夫泰德的感情中,自己总是扮演着情感的付出与奉献的角色,而在生活中得不到任何事情作为自己建立信心的目标与追求。在试图与丈夫建立对话并进行内心的交流时,泰德以工作的压力以及对现实的生活态度给予拒绝,导致了乔安娜在精神层面上的情感压抑与失落,正是在自己不愉快的人生经历中。她做出尝试,并试图回归于正常的人生体验状态
期刊
人类的艺术史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和最直观的人类科技发展的客观体现。影视艺术经历了较长的发展演进过程,现代科技发展带来了艺术表现手段和方法的更新和进步。影视艺术同样经历了由无声到有声,黑白到彩色,平面到立方体等一系列的自身技术演进过程,影视的技术发展也带来了高度现代程序化的影视制造。飞速发展的信息化社会养成人们视觉快餐的习惯.高效的影视制造如:电影、电视、广告如同现代工厂生产线上的“摩登”产品那般存
期刊
一、冥想与超越    史铁生真的就象是那个执拗的孩子,他一心想要弄清楚那让他“活到最狂妄的时候,忽地就残废了双腿”的命运是什么?他不停地冥想与苦思,真诚地叩问命运与人生,并把它升华为对普遍的生命意义的追寻与超越。  史铁生出生于1951年1月4日,但他进一步说这个生日“对我来说是一片空白,是零,是完全的虚无,是我从虚无中醒来听到的一个传说.对我甚至就象一个谣言。”,一个人出生了并不意味着什么,世界
期刊
【摘要】电影《龙猫》用传统的二维绘画技法和童真的幻想,描绘了发生在美丽乡间的人情物事。天真稚拙的童趣、过去年代里质朴淳厚的人性,深深的打动着观众的心灵,唤醒了许多成年人尘封已久的儿时回忆。影片的独特主题、丰富思想以及多元的风格等,对当今的动画电影创作不无启示。  【关键词】宫崎骏 龙猫 童真 成长 人情美  “在乡下。有一种小精灵。他们就像我们的邻居一样,居住在我们身边嬉戏玩耍。但是普通人是看不到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