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新课程标准的实施和新一轮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如何成为一名研究型的生物教师”已引起越来越多的生物教育同行们的思考。教师不应仅仅为教书而教书,为生计而教书,更应该成为专家,研究学生心理和教学方法的专家。基于此,笔者在2011年针对“研究型生物教师成长”对周围几个市县的生物教师作了现场调查研究,在此对研究型生物教师的“打造”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打造精神支撑
具有高尚的教师职业道德和良好的人格魅力,是形成研究型教师的基础。关于这一点,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只要热爱学生,勤于探索,即使是一个普通的教师,他都完全可以登上教育科研的高峰,甚至走向世界!”
教师成为研究者,首先要有“爱”。因为要想成为一个好老师,就必须真正地、发自内心地爱自己的学生,爱自己的工作。而只有热爱教育的教师才能有着刻苦钻研、积极探索的精神,才能在辛勤的劳动中体会到成功的喜悦,体会到创造和成长的快乐。其次,要有进取创新、勇攀高峰的精神,进取心强的教师,凡事都会严格要求自己,都会不断给自己提出新的追求目标,而不是满足现状,因循守旧。同时,只有具有创新精神的教师才能不满足于等待别人提供新的研究成果或者纯粹依赖习惯、经验的状况,才会积极主动地对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进行反思评价和研究。
二、打造坚实的专业基础
中学生物教师要成为研究者,首先必须掌握系统、精深的生物学科知识。也就是说对生物的基本原理和整个体系了如指掌,对基本概念、规律运用自如,熟悉生物的历史、现状和未来,懂得生物的学习和研究方法。此外,由于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生物教师要及时吸收新信息、不断充实和更新自己的专业知识,跟上时代教育发展的步伐,经常读一些近期出版的生物专业的报刊杂志如《中学生物教学》、《生物学教学》《中学生物学》等,只有这样才能在生物教学中通贯全局,合理科学地处理教材,并能运用自如地引导学生积极思维,承担相应的教研和科研任务。
三、打造研究的能力
1、夯实教研基本功。教研是从事教育科研的基础,夯实教研基本功就好似建造高楼大厦必须打好地基一样重要。常见的教研活动内容有学习教学大纲、分析教材、分析学生、分析教法和学法、说课—听课—评课,教学技能的培训等。
2、加强教育理论学习,提高教育理论素养。教育科研工作性质,决定了研究者必须具有较高的教育科学理论素养,作为一名中小学生物教师,首先必须学习和掌握教育學、心理学、教材教法、学法等基础理论知识;其次、还要学习和掌握系统论、控制论、德育原理、审美教育学、教育科研方法等专项理论知识,只有理论功底厚实了,开展教育科研就有了方法,从而避免教育科研中出现盲目、低效现象。
3、大胆尝试,不断更新。能让学生受益终生的老师,不是他传授了多少知识,而是影响他的某种思维方式和技术方法。新课程标准下,根据新课改的要求,教师要转变旧的教学观念,要大胆改变单一的课堂形式和传统的检测方法,丰富更新学习内容,并重视生物探究活动,突出学生的主题地位。在当今信息时代,要不断更新完善自己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重视教学的直观性,大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在教学过程中,要以研究者的心态置身于教学情景中,以研究者的眼光审视和分析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上的各种问题,对自身行为进行反思,对出现的问题进行探究,对积累的经验进行总结,使其形成规律性的认识。
4、勤练笔。论文是反映教研成果和科研成果的一种形式,论文撰写也是教研和科研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小学教师中普遍存在着一种现象,即看别人发表的文章内容并非深奥,有些内容自己平时也思考过,但是自己动笔就觉得有千斤重,出现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就是平时练笔,实际上练笔的过程也就是不断总结、学习、提高的过程,只有这样才能达到能想、能做、能写、能出成果,同时也提高了自身的语言表达能力。
四、打造教学的艺术,形成良好的教学风格
加里宁曾说:“教育不仅是科学事业,而且是艺术事业。”一个具有广泛文化素养和渊博专业知识的人不一定能成为一个好的教师。因为,教师知识结构的完善、研究能力的提高不是目的,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要通过教师的“教”将教师知识与能力转化为“社会效益”,即学生的知识与能力。为了保证转化的高效率,教师就要“打造”教学艺术,并且形成自己良好的教学风格。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指出:“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的,才能达到人的心灵深处。”所以,教师要刻苦钻研,加大情感投入,以自己的爱激励学生的爱,要以自己的善于独立思考、善于创新激发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创新精神,推动学生不断向更高的学习目标迈进。此外,生物教师还要对传统的教学方法、自己的教学过程作自觉地反思,要加强与其他教师之间的合作交流,学习其他教师的教学思想、方法,这样,就可以发扬自己所长,又集众人之长,逐渐形成和完善自己的教学风格,做一名高水平的生物教师。
一、打造精神支撑
具有高尚的教师职业道德和良好的人格魅力,是形成研究型教师的基础。关于这一点,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只要热爱学生,勤于探索,即使是一个普通的教师,他都完全可以登上教育科研的高峰,甚至走向世界!”
教师成为研究者,首先要有“爱”。因为要想成为一个好老师,就必须真正地、发自内心地爱自己的学生,爱自己的工作。而只有热爱教育的教师才能有着刻苦钻研、积极探索的精神,才能在辛勤的劳动中体会到成功的喜悦,体会到创造和成长的快乐。其次,要有进取创新、勇攀高峰的精神,进取心强的教师,凡事都会严格要求自己,都会不断给自己提出新的追求目标,而不是满足现状,因循守旧。同时,只有具有创新精神的教师才能不满足于等待别人提供新的研究成果或者纯粹依赖习惯、经验的状况,才会积极主动地对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进行反思评价和研究。
二、打造坚实的专业基础
中学生物教师要成为研究者,首先必须掌握系统、精深的生物学科知识。也就是说对生物的基本原理和整个体系了如指掌,对基本概念、规律运用自如,熟悉生物的历史、现状和未来,懂得生物的学习和研究方法。此外,由于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生物教师要及时吸收新信息、不断充实和更新自己的专业知识,跟上时代教育发展的步伐,经常读一些近期出版的生物专业的报刊杂志如《中学生物教学》、《生物学教学》《中学生物学》等,只有这样才能在生物教学中通贯全局,合理科学地处理教材,并能运用自如地引导学生积极思维,承担相应的教研和科研任务。
三、打造研究的能力
1、夯实教研基本功。教研是从事教育科研的基础,夯实教研基本功就好似建造高楼大厦必须打好地基一样重要。常见的教研活动内容有学习教学大纲、分析教材、分析学生、分析教法和学法、说课—听课—评课,教学技能的培训等。
2、加强教育理论学习,提高教育理论素养。教育科研工作性质,决定了研究者必须具有较高的教育科学理论素养,作为一名中小学生物教师,首先必须学习和掌握教育學、心理学、教材教法、学法等基础理论知识;其次、还要学习和掌握系统论、控制论、德育原理、审美教育学、教育科研方法等专项理论知识,只有理论功底厚实了,开展教育科研就有了方法,从而避免教育科研中出现盲目、低效现象。
3、大胆尝试,不断更新。能让学生受益终生的老师,不是他传授了多少知识,而是影响他的某种思维方式和技术方法。新课程标准下,根据新课改的要求,教师要转变旧的教学观念,要大胆改变单一的课堂形式和传统的检测方法,丰富更新学习内容,并重视生物探究活动,突出学生的主题地位。在当今信息时代,要不断更新完善自己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重视教学的直观性,大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在教学过程中,要以研究者的心态置身于教学情景中,以研究者的眼光审视和分析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上的各种问题,对自身行为进行反思,对出现的问题进行探究,对积累的经验进行总结,使其形成规律性的认识。
4、勤练笔。论文是反映教研成果和科研成果的一种形式,论文撰写也是教研和科研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小学教师中普遍存在着一种现象,即看别人发表的文章内容并非深奥,有些内容自己平时也思考过,但是自己动笔就觉得有千斤重,出现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就是平时练笔,实际上练笔的过程也就是不断总结、学习、提高的过程,只有这样才能达到能想、能做、能写、能出成果,同时也提高了自身的语言表达能力。
四、打造教学的艺术,形成良好的教学风格
加里宁曾说:“教育不仅是科学事业,而且是艺术事业。”一个具有广泛文化素养和渊博专业知识的人不一定能成为一个好的教师。因为,教师知识结构的完善、研究能力的提高不是目的,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要通过教师的“教”将教师知识与能力转化为“社会效益”,即学生的知识与能力。为了保证转化的高效率,教师就要“打造”教学艺术,并且形成自己良好的教学风格。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指出:“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的,才能达到人的心灵深处。”所以,教师要刻苦钻研,加大情感投入,以自己的爱激励学生的爱,要以自己的善于独立思考、善于创新激发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创新精神,推动学生不断向更高的学习目标迈进。此外,生物教师还要对传统的教学方法、自己的教学过程作自觉地反思,要加强与其他教师之间的合作交流,学习其他教师的教学思想、方法,这样,就可以发扬自己所长,又集众人之长,逐渐形成和完善自己的教学风格,做一名高水平的生物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