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却常常被人忽视或论及很少,.依据心理学和教育学的相关原理,加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大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增强大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是当前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一个重要问题。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状态;对策
当代大学生是未来社会的领导者和建设者,肩负着历史的使命和人民的重托,大学生的素质高低决定着未来社会的走向和发展状况,大学生正处于青年中期,是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也是个体心理充满矛盾逐渐走向成熟、走向独立的重要历程。。因此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心理健康水平,优化心理素质,已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之一。
一 当代大学生的主要心理状态
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不仅具有相近的年龄,而且有着相似的学习经历、生活环境,所以大学生心理有共同的发展变化规律和一般的心理特点。同时,他们之间又有着极大的差异,比如家庭背景的不同,以往成长经历的不同,地区间的差异,生活习惯的差别等等,因此,大学生的心理发展也就存在着多样性与复杂性。
(一)大学生的生活心理
现在大多数学生是独生子女,家庭结构单一,多数人上了中学后又没有住校,没有与很多人共居一室交往的经验。而这种非常紧密的接触生活显然就会由此产生一些冲突。但是,面对这些冲突,许多学生都会有一种自我为中心的思想来看待或者处理。如果以自我为中心比较严重的话,就会出现问题,如果要求别人都要依着你、顺着你,显然不现实,这种自我中心的思想是生活心理的重要原因。
(二)大学生的学习心理
目前,学生进入大学如进保险箱,学习目标迷失,动力不足,有部分学生在学习上存在最为严重的就是学习动力缺乏的心理,这种情况长此以往将导致学生失去学习的兴趣,丧失学习的能力,从而形成恶性循环。尤其是大一新生与过去的教育形成鲜明的对比,学习动力不足,无法在较短的时间内接受新知识,由此而产生抵触情绪。
(三)大学生的挫折心理
挫折的产生,往往是人的动机行为受到干扰和障碍,使个体无法达到目标而感到沮丧和失意。自我期望值过高,导致期望值的绝对化、过分化、无限夸大后果,从而拉大期望与现实之间的差距,进而产生严重的挫折感。
(四)大学生的人际交往心理
常见的交往障碍心理有以下几类:自我为中心型,这类学生处事常以自己的目的为中心,不考虑别人的兴趣和想法,还固执己见,惟我独尊;多疑型,与人交往时有所怀疑和顾虑是正常之举,但是,防备心过重,怀疑一切,多疑不但不能发展良好的人际关系,而且还会挫伤别人的感情;自卑型,一个人一旦产生自卑心理以后,不仅会严重阻碍其交往活动,使人性格孤僻,而且还会抑制人的自信心发展,抑制人的能力的发挥和潜能的挖掘。
大学生渴望能够建立起良好的人际关系,拥有自己的人际关系网,与中学相比,大学生交往更复杂化,更广泛。开始尝试独立的人际交往,这不仅是一种求得他人认可的心理需求,而且也在某种程度上决定着其做事的成与败。
二 大学生心理教育对策
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是一项系统工程,应坚持整体性原则,要求各方面协调配合、相互支持,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
(一)积极构建和谐校园文化环境
学校可以大力开展丰富多彩、积极向上的课外活动和社会活动。努力营造宽松、公正、向上的校园氛围,开展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活动,培养大学生人际交往的方法和技巧,加强人际交往中的品德和修养,增进大学生之间的交往,使之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二)提高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实效性
心理健康教育的课堂教学与一般课的教学不同,它属于活动课程,并不是单纯地让学生掌握有关知识,而是要用通俗易懂的方式、生动有趣的方法,通过各种教学活动,使学生获得真实的心理体验,掌握实用的心理知识和心理调节技术,促进心理健康地发展。
(三)加强教师与学生间的情感沟通作用
教师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每位教师都应具备教育学和心理健康的基础知识,要善于把心理健康教育渗透于各科教学之中,注意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观和学习方法,发挥其心理潜能,减轻其心理压力,淡化学生的自卑情绪;通过运用激励手段,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通过采用强化与积极的心理暗示的措施,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四)提高心理健康教育针对性
根据大学生活各阶段、各层次、各学科门类学生、特殊群体学生的心理特点,以讲座的形式针对性地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指导,加强高校心理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譬如,新生心理健康教育重点应放在适应新环境等内容上,帮助他们尽快完成从中学生到大学生的转变,采取多种方式锻炼大学生的意志品质,提高他们适应能力和心理承受能
(五)引导学生积极进行自我教育
任何教育只有转变为被教育者自身的能动活动,树立其主体意识,并体现其主体参与,其教育目的才得以实现。自我教育是学生自我或学生之间的互助教育,它能充分发挥和挖掘大学生自我教育的主体作用和群体互相影响的作用,通过学习了解自己的心理特点,树立良好的自我意识,增强心理平衡能力,促进身心健康发展。
(六)建立网络心理健康教育平台
随着个人电脑的普及和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网络生活已成为学生了解社会,获取知识和信息,与他人进行沟通的一种重要手段。建立网络心理健康教育平台,结合传统的交流形式,构建一组沟通平台,运用QQ、BBS实现师生心灵互动。从而弥补了传统心理健康教育的不足,保证了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开展。
(七)協调组织机构,促进家校的协作性
为巩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成果,必须建立专门的组织协调机构。因为家庭和学校建立有效联络时,仅仅依靠教师个人的力量可能很难达成目标,需要学校从制度方面对合作加以保障与鼓励。家庭教育是大学生素质教育的主要方面。对于存在不同心理问题的学生,学校可以通过电话或书信等方式及时与家长取得联系,告知其子女的在校期间的思想、心理、行为表现情况,请家长加强与子女的沟通,及时发现问题及时得到协调,为学生在校学习生活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王爱红.《大学生心理与健康》,北京医科大学、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联合出版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状态;对策
当代大学生是未来社会的领导者和建设者,肩负着历史的使命和人民的重托,大学生的素质高低决定着未来社会的走向和发展状况,大学生正处于青年中期,是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也是个体心理充满矛盾逐渐走向成熟、走向独立的重要历程。。因此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心理健康水平,优化心理素质,已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之一。
一 当代大学生的主要心理状态
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不仅具有相近的年龄,而且有着相似的学习经历、生活环境,所以大学生心理有共同的发展变化规律和一般的心理特点。同时,他们之间又有着极大的差异,比如家庭背景的不同,以往成长经历的不同,地区间的差异,生活习惯的差别等等,因此,大学生的心理发展也就存在着多样性与复杂性。
(一)大学生的生活心理
现在大多数学生是独生子女,家庭结构单一,多数人上了中学后又没有住校,没有与很多人共居一室交往的经验。而这种非常紧密的接触生活显然就会由此产生一些冲突。但是,面对这些冲突,许多学生都会有一种自我为中心的思想来看待或者处理。如果以自我为中心比较严重的话,就会出现问题,如果要求别人都要依着你、顺着你,显然不现实,这种自我中心的思想是生活心理的重要原因。
(二)大学生的学习心理
目前,学生进入大学如进保险箱,学习目标迷失,动力不足,有部分学生在学习上存在最为严重的就是学习动力缺乏的心理,这种情况长此以往将导致学生失去学习的兴趣,丧失学习的能力,从而形成恶性循环。尤其是大一新生与过去的教育形成鲜明的对比,学习动力不足,无法在较短的时间内接受新知识,由此而产生抵触情绪。
(三)大学生的挫折心理
挫折的产生,往往是人的动机行为受到干扰和障碍,使个体无法达到目标而感到沮丧和失意。自我期望值过高,导致期望值的绝对化、过分化、无限夸大后果,从而拉大期望与现实之间的差距,进而产生严重的挫折感。
(四)大学生的人际交往心理
常见的交往障碍心理有以下几类:自我为中心型,这类学生处事常以自己的目的为中心,不考虑别人的兴趣和想法,还固执己见,惟我独尊;多疑型,与人交往时有所怀疑和顾虑是正常之举,但是,防备心过重,怀疑一切,多疑不但不能发展良好的人际关系,而且还会挫伤别人的感情;自卑型,一个人一旦产生自卑心理以后,不仅会严重阻碍其交往活动,使人性格孤僻,而且还会抑制人的自信心发展,抑制人的能力的发挥和潜能的挖掘。
大学生渴望能够建立起良好的人际关系,拥有自己的人际关系网,与中学相比,大学生交往更复杂化,更广泛。开始尝试独立的人际交往,这不仅是一种求得他人认可的心理需求,而且也在某种程度上决定着其做事的成与败。
二 大学生心理教育对策
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是一项系统工程,应坚持整体性原则,要求各方面协调配合、相互支持,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
(一)积极构建和谐校园文化环境
学校可以大力开展丰富多彩、积极向上的课外活动和社会活动。努力营造宽松、公正、向上的校园氛围,开展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活动,培养大学生人际交往的方法和技巧,加强人际交往中的品德和修养,增进大学生之间的交往,使之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二)提高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实效性
心理健康教育的课堂教学与一般课的教学不同,它属于活动课程,并不是单纯地让学生掌握有关知识,而是要用通俗易懂的方式、生动有趣的方法,通过各种教学活动,使学生获得真实的心理体验,掌握实用的心理知识和心理调节技术,促进心理健康地发展。
(三)加强教师与学生间的情感沟通作用
教师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每位教师都应具备教育学和心理健康的基础知识,要善于把心理健康教育渗透于各科教学之中,注意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观和学习方法,发挥其心理潜能,减轻其心理压力,淡化学生的自卑情绪;通过运用激励手段,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通过采用强化与积极的心理暗示的措施,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四)提高心理健康教育针对性
根据大学生活各阶段、各层次、各学科门类学生、特殊群体学生的心理特点,以讲座的形式针对性地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指导,加强高校心理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譬如,新生心理健康教育重点应放在适应新环境等内容上,帮助他们尽快完成从中学生到大学生的转变,采取多种方式锻炼大学生的意志品质,提高他们适应能力和心理承受能
(五)引导学生积极进行自我教育
任何教育只有转变为被教育者自身的能动活动,树立其主体意识,并体现其主体参与,其教育目的才得以实现。自我教育是学生自我或学生之间的互助教育,它能充分发挥和挖掘大学生自我教育的主体作用和群体互相影响的作用,通过学习了解自己的心理特点,树立良好的自我意识,增强心理平衡能力,促进身心健康发展。
(六)建立网络心理健康教育平台
随着个人电脑的普及和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网络生活已成为学生了解社会,获取知识和信息,与他人进行沟通的一种重要手段。建立网络心理健康教育平台,结合传统的交流形式,构建一组沟通平台,运用QQ、BBS实现师生心灵互动。从而弥补了传统心理健康教育的不足,保证了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开展。
(七)協调组织机构,促进家校的协作性
为巩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成果,必须建立专门的组织协调机构。因为家庭和学校建立有效联络时,仅仅依靠教师个人的力量可能很难达成目标,需要学校从制度方面对合作加以保障与鼓励。家庭教育是大学生素质教育的主要方面。对于存在不同心理问题的学生,学校可以通过电话或书信等方式及时与家长取得联系,告知其子女的在校期间的思想、心理、行为表现情况,请家长加强与子女的沟通,及时发现问题及时得到协调,为学生在校学习生活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王爱红.《大学生心理与健康》,北京医科大学、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联合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