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课堂的三对基本关系梳理

来源 :语文世界(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xhhhs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无论是在传统的语文教学环境中,在新课程改革的环境里,还是在当下正努力推行的核心素养的教育环境里,任何教学理念的落实都离不开一个根本,那就是学生的课堂学习。只有学生在课堂上经历有效学习时,教学目标又或者是核心素养培育目标才能真正落地。根据这个逻辑,笔者认为初中语文教学中要处理好三对关系。

一、教师教与学生学的关系


  这其实是任何课堂所必须重视的关系,但对于初中语文学科而言,尤其要重视。这是因为初中语文学科是重要的基础学科,学生在语文课堂上不仅收获语文学科知识,更收获学习方法,同时语文学科对学习观的形成也有着重要的影响。从这个角度看,教与学的关系越明确,那促进学生建构语文知识、生成学习能力和学习观的目标越容易达成。
  传统教学关系是教师向学生的单向传输,不良影响已经形成共识。新课程改革对师生关系进行了重新梳理,提倡让学生成为学习主体,教师作用更多地体现在引导、帮助学生学习上。这样的教学关系是一个明显的进步,但何为“主导”,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有时候难以有效落实,再加上评价方式没有发生质的改变,所以语文学科新课程改革的实施过程中所遭遇的舆论批评其实也不少。当前,教育已经处于培养核心素养的环境里,催生着新的教学关系界定。那在初中语文课堂上,面向核心素养培育的教学关系又应当如何理解呢?
  笔者的理解是,对教学关系的理解不应当强调“对立”。著名特级教师黄厚江老师总结过语文教学中客观存在的诸多二元对立关系,其中就包括教学关系。他认为应当强调教与学的和谐统一。实际上,教学的主体虽然不同,但却发生在同一个时间与空间里。当同一课堂上师生就同一内容与学生开展学习时,教与学之间是和谐共存的。传统教学中这种和谐共存的关系之所以被“扼杀”,原因就在于教师认为课堂上自身只具有“教”的功能,实际上忽视了自身“学习”的一面。而实际由于学生在学习过程存在个体差异性,很难寻找到一劳永逸、放之四海而皆准的规律,需要教师在课堂上不断学习、研究学生的学习动态,因此强调教师在课堂上也要“学习”。
  譬如《出师表》(人教版九年级上册)一课的教学。作为文言文教学,教师就必须关注学生在面对文言文本的时候会有什么样的学习心理。学习、研究学生的这种心理,可以让教师的教更好地贴近学生的学,从而在和谐统一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完成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进而保证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在一定程度上得到培养。

二、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关系


  工具性与人文性是语文学科的两个基本特性。在课程改革中曾经遇到过相当激烈的争论,持不同观点者分执两端,为工具性重要还是人文性重要提供了许多理由。实际上站在学生角度,笔者以为这样的争论意义不大,因为无论是工具性还是人文性,最终都是指向学生的成长需要的。核心素养被定义为“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社会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无论是工具性还是人文性,当其指向学生的成长时,应当在学生的身上得到和谐统一。
  在《出师表》一课的教学中,工具性体现在对字词的理解、对“表”这一文体的理解以及对于篇章意义的建构等,人文性体现在从作者诸葛亮的言语中体会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髓。从两者融合的角度来看,教师的教学突破途径其实是多元的。笔者是从“表”的角度来实施教学的。通过引用刘勰《文心雕龙》“章表”中的描述“章以谢恩,奏以按劾,表以陈请,议以执异”来帮助学生认识“表”这一文体的作用,让学生认识到“表”是古代的一种重要文体,进而让学生理解《出师表》其实就是诸葛亮作为臣子向皇帝刘禅表达忠诚与希望的文本。通过这样的教学,“表”作为文本形式的工具性与作为表达忠诚与希望的人文性,就能够很好地结合在一起。
  与此类似的,教师还可以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去实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和谐统一。例如《出师表》一开始所说的“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到出师表最后“临表涕零,不知所言”,这样的首尾呼应,其实表现出诸葛亮在面临艰难时事的时候,报先帝知遇之恩、克复中原的一腔热血与忠义。结合相应的历史背景可以看出,其实诸葛亮出师是“难”的:政治时势让诸葛亮认识到不主动追求统一,就有可能被别人统一(部分观点认为的诸葛亮不应当“六出祁山”,实际上缺乏远见的表现);经济上西蜀的农业发展,对于支撑战争是吃力的。但是为了先帝遗愿,同時着眼于对未来形势的判断,诸葛亮只有主动出击,才有可能为西蜀的生存赢得一线生机……在形势艰难的情形下,以表言志,心事尽说而最后临表涕零,是真情的流露,是人文性的体现。从这个角度进行教学引导可以对学生灌输文化传承与理解的教育,实际上也是对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支撑。

三、知识与核心素养的关系


  核心素养来临之际,有一种声音是“今后要以核心素养为教学目标了”,笔者非常担心这样的判断与课程改革中出现的“重过程而轻知识”是一致的。必须旗帜鲜明地指出,任何时候课堂教学都是以知识教学为基础的,只有在教会知识的基础上才有可能实现核心素养的培育。初中语文亦不例外!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实现从知识教学向核心素养的升华,需要的是做好两个工作:一是将知识教学抓扎实;二是有核心素养培育的意识与能力。
  《出师表》教学中,从文学常识的了解,到对诸葛亮出师北伐背景的了解,再到诸葛亮北伐过程中呕心沥血、鞠躬尽瘁、死而后已,都有着重要的体现。这种体现都是要通过对《出师表》的研读才能感受得到的。这样的一个研读文本的过程,是语文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的重要时机,是知识理解变得扎实的重要基础。
  在教学中如果还能够向学生呈现一些后人对《出师表》的评价,则更有可能将学生的情感认知、理性认知提高一个层次,从而让核心素养的培养落到实处。比如笔者在学生通读文本之后,向学生介绍了著名民族英雄岳飞书写于《出师表》后的“跋”,“过南阳,谒武侯祠……是夜,竟不成眠,坐以待旦……挥涕走笔,不计工拙,稍抒胸中抑郁耳”;进而介绍杜甫的《蜀相》,让学生吟诵“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通过这样的资料呈现,学生在对传统文化的咀嚼中,领略到了中华民族之所以成为世界上唯一的绵延千年而不断的关键所在,正是文化的传承与理解,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也存于其中。
  作者简介:江苏省连云港市灌云县小伊中学语文教师。
其他文献
笔者每天早晨怀揣着新的希望踏进校园,却被教室里稀稀拉拉的读书声当头棒喝,上课齐读时孩子们明明张着嘴,可就是听不到深情的朗读,出现的是涣散的眼神、机械的嘴巴。这样的校园是没有活力的。那为何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呢?又该如何改变现状呢?以南通市一所普通小学的三年级的班级为调查对象,通过普查和抽查的方式,结合笔者的思考,作出了如下分析和归纳。一、现象及原因  (一)家长认知不足  随着时代的发展,知识的传播速
期刊
目前小学校园中,学生对美的感受、理解出现偏差。他们认为动画片中的卡通人物就是美,流行的音乐就是美,很多孩子缺乏敏锐的审美感受力、审美鉴赏力和审美的表现及创造力,成了审美的“低能儿”。叶圣陶先生早已指出,进行审美教育,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是“语文教学明晰的目标”。通过创新的方式达到新课程标准“培养学生健康高尚的审美情操,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一个需要漫长探究的過程。因此,在语文教学中
期刊
具身认知是第二代认知科学的核心概念,最初起源于语言学研究。具身认知认为,人类的认知不仅仅受制于人类的大脑,人类的身体同样参与了认知过程。在此过程中,身体不仅是传统所认为的感受器和效应器,还是中枢加工器,并且是处于特定的情境中。这里所指的情境在某种意义上而言不仅仅是文化的情境,还应包括社会情境、自然情境等,由此形成了个体认知的整体情境,影响着人类认知的过程与认知的结果。因此,从具身认知的观点而言,情
期刊
斯坦福大学教授卡罗尔·德韦克提出了成长型思维模式。拥有成长型思维的孩子做事不易放弃,勇于挑战,更能从过程中享受到乐趣,抗挫折能力更强。那么如何从一年级开始慢慢培养孩子的成长型思维呢?首先我觉得应该改变教师固有的教学模式,让学生感受到教师对他的尊重,两者之间产生的应该是平等的对话,这也是生命课堂所一直倡导并严格执行的。在一年级的教学中,我最先改变的是教师的评价,善用赞美,让师生的距离更近!【例】部编
期刊
问题对于教学而言,意义不言而喻。在初中语文教学中,问题可以衔接课堂的不同环节,可以让学生对文本的解读变得更加深刻,尤其是从学生的角度来看,良好的问题可以让学生在对文本进行自主解读的基础上,生成超越自己水平的理解。而這一切,都是指向学生思维的。与此同时,应当注意到的是,并不是所有的问题都能够驱动学生的思维,问题如果提得不恰当,很多时候还会阻碍学生的思维。因此设计一个能够驱动学生思维的问题,需要教师作
期刊
文本解读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寻找文本的主题。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文本主题是否唯一,文本的主题又应当如何被发现,当学生的认识与教师预设的答案有所冲突时,教师又应当如何选择,都是值得思考的问题。在笔者看来,站在学生的角度,在文本解读中允许学生的思维多元化,并在此基础上寻找、确立文本的主题,是教师的应然选择。本文以《囚绿记》一文为例,谈谈笔者的浅显观点。一、被掩盖的文本多元价值  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往往
期刊
古诗词是古代文学艺术的精髓,不管时光如何流逝,朝代怎样更迭,古诗词的魅力依旧光彩熠熠。它以丰富的内容、深邃的哲理、真挚的情感深深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笔者认为,古诗词的语言美、结构美、意境美、情感美,光靠教师的讲授剖析是表述不透彻的。古诗词的教学要继承传统“诵读”的方法,引导学生在诵读中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和精神养分,学习和传承古诗词文化的精髓,提升鉴赏水平和审美情趣。可以说,诵读是古诗词教学永不过时
期刊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学会“大胆放手”,让语文课堂“动”起来,“活”起来,追求课堂中真正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让师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从而“让课堂真正焕发生命的活力”。以《曹冲称象》的教学为例,我结合自己的实践谈谈几点想法。一、设计大问题,学会“大胆放手”  例如,学习《曹冲称象》时,我们这样来学习生字“称”。  师:“称”这个生字你是怎么记住它的?  生1:我用加一加的办法记住它,“禾”+“
期刊
中职学校应以培养优质人才为目标,将教学内容与学生专业合理整合,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对语文教学而言,只要将教学与学生的专业整合就能带给学生有实用性的知识,使学生产生主动学习兴趣,促进其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的发展。因此,语文教师应围绕就业展开教学,努力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全体学生知识水平和专业技能发展。一、中职语文课程改革的背景分析  (一)语文能力是所有课程学习的基础  我国社会需要高素质的技术型人才,仅
期刊
劳伦斯说:“任何一种艺术都不得不依附于某种道德系统的批判,它决定着艺术作品的流传价值及成功程度。”文学正是这样的艺术,它不仅呈现美的道德,还对某一环的道德系统进行批判,所以具备对人们心灵塑造的作用。当人们欣赏它,进入忘我的审美境地就会获得被作用、被改造的可能。因此,教师在进行中职语文教学时,不妨应用文学的这种作用,从对作者思想情感的洞察出发,建立现实与作品的联系,再利用这种联系对学生进行心灵的塑造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