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深入,老师们都在探索,怎样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经过一轮的改革实验,语文老师已经取得了一些共识:加强孩子的阅读能力“得法于课内,功夫在课外”。于是教师在教学中加强了对小学生课外阅读的指导,激发孩子的阅读兴趣,引导他们养成良好的课外阅读习惯。但是,目前学生的阅读面仍然窄、阅读量仍然少,考试时问题最多的还是阅读理解题。要改变这种状况,语文教师除了切实改进对学生阅读的指导外,更重要的是要自觉加强自身的阅读实践,不断拓宽知识面。试想,一个不爱读书,疏于动笔的老师,如何培养学生的读书和写作能力呢?
一些教师的书架上除了教科书和教学参考书外,其他书籍很少,读书成为一种奢侈。有的教师甚至认为,语文教师的职责就是指导学生阅读,至于自己看不看书无所谓。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说:“科学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着,而我们又不可能不断地把日新月异的新的概念和规律性补充到教学大纲里去。因此,在现代的学校里,阅读科学书刊就成为教学过程的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小学语文教师的阅读储备,要体现出以文学为主的综合性,要博览群书。时代在不断发展,新理念、新思想不断产生,学科内容也在不断更新,这就需要语文教师不断阅读,以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
一、语文教师对阅读的认识偏差
从客观上来说,教师教学任务繁重,工作时间长、压力大,业余阅读时间有限;从主观上来说,有的教师端上了铁饭碗,就放松了自身的学习要求,认为古今中外的一些名著在学生时代已读过。殊不知一些名著只是在某一历史坐标上或某时段的某一文学样式中处于领先地位,教师若不阅读当今的优秀作品,那么,面对这个思想空前活跃的时代,面对并非传统意义上的莘莘学子,老师们就要落伍了!另外,教师对待课外阅读往往显得急功近利,巴不得今天学明天用,表现出一种急躁心态,试图用最小的投入换取最大的回报,这是不现实的。
语文是最具人文性的学科,这种不可替代的特殊性,决定了从事这一职业的人首先必须喜欢这一学科。要让学生对语文感兴趣,教师必须对语文有浓厚的兴趣。布鲁纳说:“教师不仅是传播者,而且还是模范,看不到语文妙处及其威力的教师,就不见得会促使别人感到这门学科的内在刺激力。”
二、语文教师自身阅读的重要性
1.阅读能丰富文化底蕴。“没有一艘船像一本书,也没有一匹骏马能像一页跳动的诗行,把人带向远方”,书籍负载着丰富的情感、深邃的思想和人类绵绵不绝的文明,有着极其丰富的文化内涵,极其辉煌的人文精神,书看得多了,在文化里浸润时间长了,文化积淀就厚实了,久而久之,就会透出浓浓书卷气,这种气质的外化就是古人所云“腹有诗书气自华”。语文老师要充实自身的文学功底,应多一点书卷气。
2.阅读能摆脱平庸。在当今这个价值取向多元化的社会里,教师这个崇高的职业出现了功利化的倾向,有的教师书生气淡化,聪慧减退,沉静消失,渐渐变得粗俗、浮躁,日趋平庸。黄山谷说:“人胸中久不用古今浇灌,则尘俗生其间,照镜觉面目可憎,对人亦语言无味。”这就是平庸的写照。如何摆脱平庸?就要“用古今浇灌”。从名人传记中你可以读到奋斗不息的精神;从描绘高科技发展的文字中你可以领略“雄视天下”的胸怀与气度;与智者对话,你可以领悟到人生的短暂和生命的崇高;从飘逸着古典情韵的诗句中,你可以遥想个人的悲欢和时代的兴衰。阅读不仅使人获得各方面的知识,开阔视野与活跃思维,更重要的是,它能使人在一种宁静中、一种美的享受中得到修养的熏陶、灵魂的净化。这一点,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的进步,也许会越来越显得重要。
余秋雨说:“让阅读开发自己的生命,知识和智慧能指引我们识别美与丑、善与恶,使我们的生命一次又一次向前展拓;哲人的思想能涤荡我们的灵魂,使我们的心灵变得辽阔而宽广、坚韧而顽强;同时,读书也使我们获得一个温煦宁静的内心世界,以消解尘世的喧哗与浮躁。早一天阅读,就多一份人生的精彩;迟一天,就多一天平庸的困扰。”
3.阅读能适应时代发展。据美国国家研究委员会调查,半数的劳动技能在3~5年内会变得一无所用。这也意味着我们在大学里所学的知识有很多已经成为“过去时”。如果我们对当下的作品置若罔闻,不关心学术界发生了什么,那么我们就只能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一个语文老师每年不读五六部书,几年之后,他就当不好教师了。”在第四十五届国际教育大会上,德洛尔强调了教师的四点责任,其中之一就是教师的自身培训提高,教师必须终身学习并不断地接受培训。联合国第十六届大会确定了“阅读社会”的概念,倡导全社会人人读书,并把“读书人口”在人口总量中的比例确定为综合国力的一项重要指标。
在这个知识激增、竞争激烈的时代,想避免淘汰,唯一的方法就是读书——读书——再读书,只有广泛吸收中国传统文化、近现代文化,学习外国文化,学习现代知识,才可能对新世纪整个世界的变化,以及当代经济、文化、信息对语文教学所产生的影响做出积极的反映。
4.阅读能更好地指导学生学习。我们的教育教学对象是处于信息时代的学生,如果教师的思想跟不上时代步伐,与学生的“代沟”就会愈拉愈大;如果教师的文学素养跟不上时代步伐,就无法再“为人师”。试想,我们不了解多媒体技术和信息高速公路,怎么引导学生理解网络知识?我们不知道克隆技术与人类基因组“工作框架图”,怎么指导学生阅读科技说明文?我们不研究市场经济和证券,怎么诠释新时期的文学作品?未来社会需要的是立体型、多元型、信息型的人才,教师如果不多读书,怎么指导学生横向涉猎、纵向求索?
语文是一门人文性很强的学科,语文教学更是一门艺术,这就要求语文教师以自己的儒雅、神韵、气质、魅力影响学生、感染学生、吸引学生;以自己文化的、精神的、心理的、内在的体验和学生进行心与心的交流、美的引导、理的启示。或如长河激浪,奔腾千里;或如高山之瀑,飞流直下;或淋漓尽致,绘声绘色;或鞭辟入里,妙趣横生。如果是抒情,应是欣然忘其形,陶然似已醉;如果是叙事,应是举手投足,皆成文章,一颦一笑,尽在不言;如果是阐理,则应是益人智慧,发人深省。
5.阅读能更好地适应新课改的挑战。新一轮课程改革实验教材已于2001年秋季起在全国陆续推广使用,新教材体现了时代精神,吸纳了一定量的现代科技文章,如杨振宁的《近代科学的回顾与前瞻》、霍金的《宇宙与未来》、王磊的《走向21世纪的机器人》;增加了大量具有深刻人文内涵的著作,如宗白华的《中国艺术表现里的虚与实》、钱钟书的《谈中国诗》;专门编写了发展学生爱好和兴趣的选修课教材……教师如果不学习现代科技常识,不对人类文化兼收并蓄,怎么辅导学生?
语文教学相对于其他学科来说,是慢功,是渗透,是积累,文化涵养的提高不可能一蹴而就,所谓“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因此,语文老师应耐得住寂寞,静下心来专心读书。教师若没有系统的学科知识,没有相当的文学素养,怎能领悟教材,把教材上“活”?教材的课后阅读资料大大增加,平均每学期15万字,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小学生的课外阅读总量要达到145万字。教师如果没有相当的阅读量,没有较高的鉴赏能力和分析归纳能力,怎么让学生“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所以认真读书是时代对我们每个教师的要求。
作者单位 昆明市盘龙区盘龙小学
◇责任编辑:徐桥◇
一些教师的书架上除了教科书和教学参考书外,其他书籍很少,读书成为一种奢侈。有的教师甚至认为,语文教师的职责就是指导学生阅读,至于自己看不看书无所谓。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说:“科学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着,而我们又不可能不断地把日新月异的新的概念和规律性补充到教学大纲里去。因此,在现代的学校里,阅读科学书刊就成为教学过程的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小学语文教师的阅读储备,要体现出以文学为主的综合性,要博览群书。时代在不断发展,新理念、新思想不断产生,学科内容也在不断更新,这就需要语文教师不断阅读,以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
一、语文教师对阅读的认识偏差
从客观上来说,教师教学任务繁重,工作时间长、压力大,业余阅读时间有限;从主观上来说,有的教师端上了铁饭碗,就放松了自身的学习要求,认为古今中外的一些名著在学生时代已读过。殊不知一些名著只是在某一历史坐标上或某时段的某一文学样式中处于领先地位,教师若不阅读当今的优秀作品,那么,面对这个思想空前活跃的时代,面对并非传统意义上的莘莘学子,老师们就要落伍了!另外,教师对待课外阅读往往显得急功近利,巴不得今天学明天用,表现出一种急躁心态,试图用最小的投入换取最大的回报,这是不现实的。
语文是最具人文性的学科,这种不可替代的特殊性,决定了从事这一职业的人首先必须喜欢这一学科。要让学生对语文感兴趣,教师必须对语文有浓厚的兴趣。布鲁纳说:“教师不仅是传播者,而且还是模范,看不到语文妙处及其威力的教师,就不见得会促使别人感到这门学科的内在刺激力。”
二、语文教师自身阅读的重要性
1.阅读能丰富文化底蕴。“没有一艘船像一本书,也没有一匹骏马能像一页跳动的诗行,把人带向远方”,书籍负载着丰富的情感、深邃的思想和人类绵绵不绝的文明,有着极其丰富的文化内涵,极其辉煌的人文精神,书看得多了,在文化里浸润时间长了,文化积淀就厚实了,久而久之,就会透出浓浓书卷气,这种气质的外化就是古人所云“腹有诗书气自华”。语文老师要充实自身的文学功底,应多一点书卷气。
2.阅读能摆脱平庸。在当今这个价值取向多元化的社会里,教师这个崇高的职业出现了功利化的倾向,有的教师书生气淡化,聪慧减退,沉静消失,渐渐变得粗俗、浮躁,日趋平庸。黄山谷说:“人胸中久不用古今浇灌,则尘俗生其间,照镜觉面目可憎,对人亦语言无味。”这就是平庸的写照。如何摆脱平庸?就要“用古今浇灌”。从名人传记中你可以读到奋斗不息的精神;从描绘高科技发展的文字中你可以领略“雄视天下”的胸怀与气度;与智者对话,你可以领悟到人生的短暂和生命的崇高;从飘逸着古典情韵的诗句中,你可以遥想个人的悲欢和时代的兴衰。阅读不仅使人获得各方面的知识,开阔视野与活跃思维,更重要的是,它能使人在一种宁静中、一种美的享受中得到修养的熏陶、灵魂的净化。这一点,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的进步,也许会越来越显得重要。
余秋雨说:“让阅读开发自己的生命,知识和智慧能指引我们识别美与丑、善与恶,使我们的生命一次又一次向前展拓;哲人的思想能涤荡我们的灵魂,使我们的心灵变得辽阔而宽广、坚韧而顽强;同时,读书也使我们获得一个温煦宁静的内心世界,以消解尘世的喧哗与浮躁。早一天阅读,就多一份人生的精彩;迟一天,就多一天平庸的困扰。”
3.阅读能适应时代发展。据美国国家研究委员会调查,半数的劳动技能在3~5年内会变得一无所用。这也意味着我们在大学里所学的知识有很多已经成为“过去时”。如果我们对当下的作品置若罔闻,不关心学术界发生了什么,那么我们就只能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一个语文老师每年不读五六部书,几年之后,他就当不好教师了。”在第四十五届国际教育大会上,德洛尔强调了教师的四点责任,其中之一就是教师的自身培训提高,教师必须终身学习并不断地接受培训。联合国第十六届大会确定了“阅读社会”的概念,倡导全社会人人读书,并把“读书人口”在人口总量中的比例确定为综合国力的一项重要指标。
在这个知识激增、竞争激烈的时代,想避免淘汰,唯一的方法就是读书——读书——再读书,只有广泛吸收中国传统文化、近现代文化,学习外国文化,学习现代知识,才可能对新世纪整个世界的变化,以及当代经济、文化、信息对语文教学所产生的影响做出积极的反映。
4.阅读能更好地指导学生学习。我们的教育教学对象是处于信息时代的学生,如果教师的思想跟不上时代步伐,与学生的“代沟”就会愈拉愈大;如果教师的文学素养跟不上时代步伐,就无法再“为人师”。试想,我们不了解多媒体技术和信息高速公路,怎么引导学生理解网络知识?我们不知道克隆技术与人类基因组“工作框架图”,怎么指导学生阅读科技说明文?我们不研究市场经济和证券,怎么诠释新时期的文学作品?未来社会需要的是立体型、多元型、信息型的人才,教师如果不多读书,怎么指导学生横向涉猎、纵向求索?
语文是一门人文性很强的学科,语文教学更是一门艺术,这就要求语文教师以自己的儒雅、神韵、气质、魅力影响学生、感染学生、吸引学生;以自己文化的、精神的、心理的、内在的体验和学生进行心与心的交流、美的引导、理的启示。或如长河激浪,奔腾千里;或如高山之瀑,飞流直下;或淋漓尽致,绘声绘色;或鞭辟入里,妙趣横生。如果是抒情,应是欣然忘其形,陶然似已醉;如果是叙事,应是举手投足,皆成文章,一颦一笑,尽在不言;如果是阐理,则应是益人智慧,发人深省。
5.阅读能更好地适应新课改的挑战。新一轮课程改革实验教材已于2001年秋季起在全国陆续推广使用,新教材体现了时代精神,吸纳了一定量的现代科技文章,如杨振宁的《近代科学的回顾与前瞻》、霍金的《宇宙与未来》、王磊的《走向21世纪的机器人》;增加了大量具有深刻人文内涵的著作,如宗白华的《中国艺术表现里的虚与实》、钱钟书的《谈中国诗》;专门编写了发展学生爱好和兴趣的选修课教材……教师如果不学习现代科技常识,不对人类文化兼收并蓄,怎么辅导学生?
语文教学相对于其他学科来说,是慢功,是渗透,是积累,文化涵养的提高不可能一蹴而就,所谓“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因此,语文老师应耐得住寂寞,静下心来专心读书。教师若没有系统的学科知识,没有相当的文学素养,怎能领悟教材,把教材上“活”?教材的课后阅读资料大大增加,平均每学期15万字,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小学生的课外阅读总量要达到145万字。教师如果没有相当的阅读量,没有较高的鉴赏能力和分析归纳能力,怎么让学生“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所以认真读书是时代对我们每个教师的要求。
作者单位 昆明市盘龙区盘龙小学
◇责任编辑:徐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