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数码技术的冲击下,印刷类媒体在信息的传播上效果相对减弱,但其独特的艺术价值又使之地位经久不衰。在这信息传播形式多样的大环境下,印刷海报的文字创意表现尤为重要,将文字图形化是个等同于使用插画表现的明智方式。文章从印刷海报中文字图形化的重要性和表现方式,阐述了数码时代下传统广告媒介的创意表现与艺术价值。
关键词:印刷;海报;字体图形化;应用;表现
一、绪论
如今数字化时代,人人都能通过社交媒体快速地获取资讯,人们对于功能和形式的感知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相对于传统广告中的印刷形式,人们更钟情于形声色并存的电子屏幕的信息传播。在强烈的数码技术冲击下,印刷类媒介的传播效果大幅度减弱,人们在脚步匆忙的城市节奏里更多的视点都落在了会响会动的电子媒体里。然而印刷海报以其独特的艺术形式在信息传播媒介中仍然发挥着存在价值,只是,信息的传播效果远不如前。
二、印刷海报中文字的重要性
印刷海报相对于数码媒介的广告呈现方式,静态的、被动的、针对性较弱等弱势是其处于休眠状态的原因。但印刷海报的装饰感、造价低、时效长和范围广使其不会真正灭亡。
在印刷海报里,往往设计师们都希望通过精美的插图来吸引受众的注意力,但是信息的接收效果却强差人意。在受众被信息包围、交互性强的大环境下,精心排版和有创意的文字能够比以往产生更大的影响。将要传播的文字内容直接转化成图案和插图,是在文字为首的印刷海报中信息传播的有力方式。
三、字体图形化设计更能吸引受众
著名设计理论家尹定邦曾在他的著作中提到汉字可以作为一种符号,应用于图形之中,这是字体设计简便而有效的方法。在海报设计中,文字图形化所指的是将海报中的文案设计成图形作为标题或插图使用。将文字图形化设计,不仅能够起到装饰效果,更能将跨文化传播中不同的文化隔阂,通过图形和色彩的表現,突破语言乃至文字的地域局限性,使视觉识别设计具备国际化属性。
四、印刷海报中字体图形化的表现方式
(一)文字的解构手法的运用
在以文字为首的视觉设计中,常常会看到一些设计中出现一些文字的笔划,但却不会明显的组合出来某个文字。这种把文字的笔划单独拿出来,在画面中无规律或按照形式法则的方式,组合出来构成感强的画面或另外的文字,我们可以理解为是对文字进行了解构。在全球各国的语言当中,大部分都具备了点线面元素,单独地运用笔划元素在海报中呈现,更多是作为一种装饰的图案在应用。
虽然文字笔划的构成不如完整文字般含义明确,却是规律又灵活的点线面元素。巧妙的组合和排列,既能起到版面的装饰作用,笔划间组合出来的新鲜图形又能给人以“看图说字”的遐想,笔划元素间的关系还能形成出乎意料的节奏感、韵律感和空间感。
这种将文字笔划拆散的视觉设计,多应用在与文化读物或字体设计相关的主题海报设计中。
(二)文字与具象图形的结合
在保留文字的可阅读性的基础上,将文字的外形与人、物等具象图形相结合,设计出与文字同义或者反义的图形,是文字与具象图形结合的一种常用手法。另外,保留文字的基本造型不变,去除文字的部分笔划置换成与文字意思相同或相反的具象图形图案,也是文字图形化设计的表现方式之一。
使用这种方式设计的文字图形,不仅明确文字本身的含义,更将创意用视觉的语言表述出来,使主题更加形象和生动。直接将外形与图形做结合,图形在前而文字在后,让受众在观看海报时会产生一种恍然大悟的惊喜,使得海报更加的形象生动。而将图形置换成文字部分笔划的方式,文字在前而图形在后,使受众在阅读文字的过程中发现字体的趣味性和装饰性,减少文字阅读的枯燥。
这种将文字与具象图形结合的视觉设计,多应用在节庆、活动或与某人、物类别相关的主题海报设计中。
(三)文字做意象情景的表述
在印刷海报的设计中,最有趣且最具挑战的应该是设计师怎么在有限的版面二维的空间中运用静态的元素设计出准确表现主题的具有想象效果的作品。文字做意象情景的表达,常常是将特定的文字加以艺术想象的个性化表现。
在文字中运用色彩、肌理、虚实、立体的表现手法,色彩的对比、线条的虚实、面块的厚度等,能表现二维平面中缺乏的透视感、空间感、速度感、嗅触感,受众在文字与图形图案的语言结合下,能体会更多的情感节奏。在不同的色彩图案对比下,文字除了自身的内涵之外,更像是一个穿着不同服装有着不同性格的人物,有直接的有婉约的,有急躁的有平静的,起到吸引受众的作用。
这种将文字做意象情景表述的视觉设计,多应用在故事性、介绍类的主题海报设计中。
五、结语
在这个印刷海报低调存在的年代,海报中的文字趣味性是其信息能有效传播的一个重要判断标准。除了让文字能在海报中准确显示和清晰阅读之外,具有趣味性、设计感的文字更是吸引受众进行阅读的有力保证。文字图形化设计,既是字体的设计,又是图形的设计,更是海报主题的创意体现。
【参考文献】
[1]傅小龙,赵源,石晶.汉字字体设计中图形化意味的营造[J].美术大观,2012(11):136.
[2]吴昉.民间字体图形化特征的应用研究[J].美术教育研究,2014(05):89-90.
[3]张云峰.图形化字体设计探析[J].职教与经济研究(娄底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04):48-52.
关键词:印刷;海报;字体图形化;应用;表现
一、绪论
如今数字化时代,人人都能通过社交媒体快速地获取资讯,人们对于功能和形式的感知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相对于传统广告中的印刷形式,人们更钟情于形声色并存的电子屏幕的信息传播。在强烈的数码技术冲击下,印刷类媒介的传播效果大幅度减弱,人们在脚步匆忙的城市节奏里更多的视点都落在了会响会动的电子媒体里。然而印刷海报以其独特的艺术形式在信息传播媒介中仍然发挥着存在价值,只是,信息的传播效果远不如前。
二、印刷海报中文字的重要性
印刷海报相对于数码媒介的广告呈现方式,静态的、被动的、针对性较弱等弱势是其处于休眠状态的原因。但印刷海报的装饰感、造价低、时效长和范围广使其不会真正灭亡。
在印刷海报里,往往设计师们都希望通过精美的插图来吸引受众的注意力,但是信息的接收效果却强差人意。在受众被信息包围、交互性强的大环境下,精心排版和有创意的文字能够比以往产生更大的影响。将要传播的文字内容直接转化成图案和插图,是在文字为首的印刷海报中信息传播的有力方式。
三、字体图形化设计更能吸引受众
著名设计理论家尹定邦曾在他的著作中提到汉字可以作为一种符号,应用于图形之中,这是字体设计简便而有效的方法。在海报设计中,文字图形化所指的是将海报中的文案设计成图形作为标题或插图使用。将文字图形化设计,不仅能够起到装饰效果,更能将跨文化传播中不同的文化隔阂,通过图形和色彩的表現,突破语言乃至文字的地域局限性,使视觉识别设计具备国际化属性。
四、印刷海报中字体图形化的表现方式
(一)文字的解构手法的运用
在以文字为首的视觉设计中,常常会看到一些设计中出现一些文字的笔划,但却不会明显的组合出来某个文字。这种把文字的笔划单独拿出来,在画面中无规律或按照形式法则的方式,组合出来构成感强的画面或另外的文字,我们可以理解为是对文字进行了解构。在全球各国的语言当中,大部分都具备了点线面元素,单独地运用笔划元素在海报中呈现,更多是作为一种装饰的图案在应用。
虽然文字笔划的构成不如完整文字般含义明确,却是规律又灵活的点线面元素。巧妙的组合和排列,既能起到版面的装饰作用,笔划间组合出来的新鲜图形又能给人以“看图说字”的遐想,笔划元素间的关系还能形成出乎意料的节奏感、韵律感和空间感。
这种将文字笔划拆散的视觉设计,多应用在与文化读物或字体设计相关的主题海报设计中。
(二)文字与具象图形的结合
在保留文字的可阅读性的基础上,将文字的外形与人、物等具象图形相结合,设计出与文字同义或者反义的图形,是文字与具象图形结合的一种常用手法。另外,保留文字的基本造型不变,去除文字的部分笔划置换成与文字意思相同或相反的具象图形图案,也是文字图形化设计的表现方式之一。
使用这种方式设计的文字图形,不仅明确文字本身的含义,更将创意用视觉的语言表述出来,使主题更加形象和生动。直接将外形与图形做结合,图形在前而文字在后,让受众在观看海报时会产生一种恍然大悟的惊喜,使得海报更加的形象生动。而将图形置换成文字部分笔划的方式,文字在前而图形在后,使受众在阅读文字的过程中发现字体的趣味性和装饰性,减少文字阅读的枯燥。
这种将文字与具象图形结合的视觉设计,多应用在节庆、活动或与某人、物类别相关的主题海报设计中。
(三)文字做意象情景的表述
在印刷海报的设计中,最有趣且最具挑战的应该是设计师怎么在有限的版面二维的空间中运用静态的元素设计出准确表现主题的具有想象效果的作品。文字做意象情景的表达,常常是将特定的文字加以艺术想象的个性化表现。
在文字中运用色彩、肌理、虚实、立体的表现手法,色彩的对比、线条的虚实、面块的厚度等,能表现二维平面中缺乏的透视感、空间感、速度感、嗅触感,受众在文字与图形图案的语言结合下,能体会更多的情感节奏。在不同的色彩图案对比下,文字除了自身的内涵之外,更像是一个穿着不同服装有着不同性格的人物,有直接的有婉约的,有急躁的有平静的,起到吸引受众的作用。
这种将文字做意象情景表述的视觉设计,多应用在故事性、介绍类的主题海报设计中。
五、结语
在这个印刷海报低调存在的年代,海报中的文字趣味性是其信息能有效传播的一个重要判断标准。除了让文字能在海报中准确显示和清晰阅读之外,具有趣味性、设计感的文字更是吸引受众进行阅读的有力保证。文字图形化设计,既是字体的设计,又是图形的设计,更是海报主题的创意体现。
【参考文献】
[1]傅小龙,赵源,石晶.汉字字体设计中图形化意味的营造[J].美术大观,2012(11):136.
[2]吴昉.民间字体图形化特征的应用研究[J].美术教育研究,2014(05):89-90.
[3]张云峰.图形化字体设计探析[J].职教与经济研究(娄底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04):48-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