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今,服装产业面临着产业的升级优化与快速转型。在全球化背景下,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直至“中国智造”,设计创新成为了艺术类高校人才的核心。既具艺术设计能力,又具有极强实践实现能力的设计类人才,才能符合当今社会的需要。
服装立体裁剪作为服装结构设计的一种形式,不受数字与计算公式的束缚,在人台的立体维度上,直接对面料进行裁剪造型。该方式更具直观性、灵活性,适应性更强、可变性更佳,兼具艺术与技术的双重特性。
1 常规立体裁剪教学实践的局限
服裝立体裁剪在常规教学中,多采用“案例教学”的方法。通过示教与模仿部分技法典型的服装款式,分步骤学习褶裥、分割、编结、省道、波浪等效果的制作方式,而后请学生进行举一反三的练习,并进行综合运用与创作。此类方法,技法教学扎实严谨,学生初学入手较快,可通过模仿与拓展,快速掌握服装立体裁剪的基础原理与常规技法,是高校服装设计专业较为普遍的教学方式。
在几年的教学实践与学习研究过程中发现,此方法虽入手快、效果佳,但也存在一些局限。首先,从立裁创作本身来看,有很多学生的设计思路受到案例的局限,除了对教学案例做简单变化以外,无法跳脱所学技法,做更为创新的设计;再者,对设计创作而言,同学设计的款式充满创意、天马行空,但一旦遇到款式较为复杂、结构非常规,脱离教学案例的步骤引导,学生用立体裁剪实现自己的设计创意常常变的无从下手,实现度较差。第三,由于学生学习服装设计入门不久,缺乏结构设计的经验积累,通过服装效果图与款式图设计表达时,常常出现不考虑服装结构或结构设计不合理的问题,导致服装设计稿在立裁实现的过程中,或无法实现、或制作出来的成衣与图稿效果相差甚远。
2 动态衍生思维立体裁剪教学的优势
针对以上问题,我们希望通过教学方式的调整,进行提升与优化。我们在教学实践中反复观察发现,有部分与图稿不符的立裁作品,在力图表达图稿的过程中,出现了多种不同于图稿的造型效果,有部分服装的造型效果反而远远优于设计稿。对此,我们认为,服装立体裁剪本身可以作为一种创作设计的方式,在裁剪和造型的动态过程中,进行款式的设计与衍生。故将动态衍生思维引入服装立体裁剪教学,进行教学互动与实践研究。
动态衍生思维下的服装立体裁剪,以立体裁剪作为设计的切入口,从材料在人台上的三维塑形入手,通过对立体造型的动态调整,衍生出多个不同的款式造型。并根据立体上最终裁剪出的款式造型,进行选择、设计调整、图稿绘制。这种形式不但突破了立裁与设计之间的壁垒,将结构设计很好的引入设计之中,还一反常规从图稿设计到结构设计、成衣制作的流程,反向思维,增加了立裁的互动性,增加了创作的偶发性,提升了学生的兴趣,激发了学生的创意。
动态衍生思维下的立体裁剪,还能有效的增加教学的互动性和创作的互动性。同样的面料,同样的人台,只要披掛或放置面料的位置稍有不同,由于面料的垂荡等原因,就会出现完全不同的效果。因此,在针对立裁方法的案例示教之后,在款式开放的情况下,从创作原理入手,每位同学在实践与练习中,会出现很多与教师示范完全不同的款式。针对自己的款式,学生需要手脑互动,进行有效的评审、选择、调整,最终完成自己的设计作品。而在这样的教学互动中,学生不再是单纯的对示教案例进行刻板的模仿,而是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与教师互动、与作品互动、与同学互动,既学习了立体裁剪的常规技术,又进行了创作思维的锻炼,使得立体裁剪本身变的更加有趣,使得立体裁剪课程变的更为多元,师生的教学互动得到有效的提升。
3 动态衍生思维在服装立裁互动教学的实践方法
(1)余量处理法教学实践
该方法要求对预设尺寸的面料在人台上进行披挂,根据面料披挂的角度和状态进行调整,找到面料与人台之间与余量,对部分余量进行折叠、抽褶、分割、穿插等裁剪处理,在处理的过程中,观察立裁作品的款式造型,并反复进行调整,最终确立款式。
(2)材料差异法教学实践
该方法预设白胚棉布、针织棉布、色丁布三种垂荡效果不同、面料质感差异较大的面料,请同学进行统一的预处理或预分割,而后在人台上尝试自己设定的同一路径裁剪,不同的材料,通过同样的裁剪方式,将出现不同造型效果,后根据造型效果,分别进行反复调整,最终确立款式。
(3)成品解构法教学实践
最后一阶段的教学,请学生搜集大量废弃纺织品生活用品,比如服装、家纺、玩偶、服装配件等,对搜集的用品进行主题的选定和色彩的配搭,而后对已有材料进行局部的结构拆分与肢解,将各个局部通过立体裁剪的手段在人台上进行拼合、穿插等处理,反复进行立体调整,最终确立作品。该方法的教学训练,也可拓展为跨领域交互设计的创作实践。
结语
动态衍生思维下服装立裁互动教学,开放灵活、创意性强、为设计类学生的创意思维与设计实现搭起桥梁。在教学实践中,该方法可运用于再生利用的可持续设计,亦可运用于跨领域的产品交互设计。此类立裁教学的深入研究与推广实践,将开拓学生的设计思维,为高校服装设计教学与服装企业的设计生产提供更多可能。
作者简介:向逸(1987—),女,浙江,助教,服装设计。
服装立体裁剪作为服装结构设计的一种形式,不受数字与计算公式的束缚,在人台的立体维度上,直接对面料进行裁剪造型。该方式更具直观性、灵活性,适应性更强、可变性更佳,兼具艺术与技术的双重特性。
1 常规立体裁剪教学实践的局限
服裝立体裁剪在常规教学中,多采用“案例教学”的方法。通过示教与模仿部分技法典型的服装款式,分步骤学习褶裥、分割、编结、省道、波浪等效果的制作方式,而后请学生进行举一反三的练习,并进行综合运用与创作。此类方法,技法教学扎实严谨,学生初学入手较快,可通过模仿与拓展,快速掌握服装立体裁剪的基础原理与常规技法,是高校服装设计专业较为普遍的教学方式。
在几年的教学实践与学习研究过程中发现,此方法虽入手快、效果佳,但也存在一些局限。首先,从立裁创作本身来看,有很多学生的设计思路受到案例的局限,除了对教学案例做简单变化以外,无法跳脱所学技法,做更为创新的设计;再者,对设计创作而言,同学设计的款式充满创意、天马行空,但一旦遇到款式较为复杂、结构非常规,脱离教学案例的步骤引导,学生用立体裁剪实现自己的设计创意常常变的无从下手,实现度较差。第三,由于学生学习服装设计入门不久,缺乏结构设计的经验积累,通过服装效果图与款式图设计表达时,常常出现不考虑服装结构或结构设计不合理的问题,导致服装设计稿在立裁实现的过程中,或无法实现、或制作出来的成衣与图稿效果相差甚远。
2 动态衍生思维立体裁剪教学的优势
针对以上问题,我们希望通过教学方式的调整,进行提升与优化。我们在教学实践中反复观察发现,有部分与图稿不符的立裁作品,在力图表达图稿的过程中,出现了多种不同于图稿的造型效果,有部分服装的造型效果反而远远优于设计稿。对此,我们认为,服装立体裁剪本身可以作为一种创作设计的方式,在裁剪和造型的动态过程中,进行款式的设计与衍生。故将动态衍生思维引入服装立体裁剪教学,进行教学互动与实践研究。
动态衍生思维下的服装立体裁剪,以立体裁剪作为设计的切入口,从材料在人台上的三维塑形入手,通过对立体造型的动态调整,衍生出多个不同的款式造型。并根据立体上最终裁剪出的款式造型,进行选择、设计调整、图稿绘制。这种形式不但突破了立裁与设计之间的壁垒,将结构设计很好的引入设计之中,还一反常规从图稿设计到结构设计、成衣制作的流程,反向思维,增加了立裁的互动性,增加了创作的偶发性,提升了学生的兴趣,激发了学生的创意。
动态衍生思维下的立体裁剪,还能有效的增加教学的互动性和创作的互动性。同样的面料,同样的人台,只要披掛或放置面料的位置稍有不同,由于面料的垂荡等原因,就会出现完全不同的效果。因此,在针对立裁方法的案例示教之后,在款式开放的情况下,从创作原理入手,每位同学在实践与练习中,会出现很多与教师示范完全不同的款式。针对自己的款式,学生需要手脑互动,进行有效的评审、选择、调整,最终完成自己的设计作品。而在这样的教学互动中,学生不再是单纯的对示教案例进行刻板的模仿,而是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与教师互动、与作品互动、与同学互动,既学习了立体裁剪的常规技术,又进行了创作思维的锻炼,使得立体裁剪本身变的更加有趣,使得立体裁剪课程变的更为多元,师生的教学互动得到有效的提升。
3 动态衍生思维在服装立裁互动教学的实践方法
(1)余量处理法教学实践
该方法要求对预设尺寸的面料在人台上进行披挂,根据面料披挂的角度和状态进行调整,找到面料与人台之间与余量,对部分余量进行折叠、抽褶、分割、穿插等裁剪处理,在处理的过程中,观察立裁作品的款式造型,并反复进行调整,最终确立款式。
(2)材料差异法教学实践
该方法预设白胚棉布、针织棉布、色丁布三种垂荡效果不同、面料质感差异较大的面料,请同学进行统一的预处理或预分割,而后在人台上尝试自己设定的同一路径裁剪,不同的材料,通过同样的裁剪方式,将出现不同造型效果,后根据造型效果,分别进行反复调整,最终确立款式。
(3)成品解构法教学实践
最后一阶段的教学,请学生搜集大量废弃纺织品生活用品,比如服装、家纺、玩偶、服装配件等,对搜集的用品进行主题的选定和色彩的配搭,而后对已有材料进行局部的结构拆分与肢解,将各个局部通过立体裁剪的手段在人台上进行拼合、穿插等处理,反复进行立体调整,最终确立作品。该方法的教学训练,也可拓展为跨领域交互设计的创作实践。
结语
动态衍生思维下服装立裁互动教学,开放灵活、创意性强、为设计类学生的创意思维与设计实现搭起桥梁。在教学实践中,该方法可运用于再生利用的可持续设计,亦可运用于跨领域的产品交互设计。此类立裁教学的深入研究与推广实践,将开拓学生的设计思维,为高校服装设计教学与服装企业的设计生产提供更多可能。
作者简介:向逸(1987—),女,浙江,助教,服装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