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速城镇化进程中的社会保障研究

来源 :民生周刊·学术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aiyongxu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中国快速城镇化的发展已成为国际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在发展经济的关键时刻,我国应及时审视城镇化中社会保障所起的关键作用,立足于现实的不足,及时扭转格局,寻求适应市场经济大环境的完善社会保障制度。使之为城镇化的发展增添动力,两者相得益彰,互促共进。
  【关键字】城镇化;快速城镇化;社会保障
  推进城镇化的快速发展,是我国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的内生需求。近年来,我国的城镇化率虽保持上升态势,已初步接近世界平均城镇化水平,城镇化的体制环境也已逐步形成,然而城镇化的进程仍然缓慢,其中社会保障制度滞后于经济的发展是阻碍城镇化的深层因素。只有完善社会保障制度,使之与城镇化步调一致,才能真正促进城镇化进程。
  快速城镇化过程中的社會保障发展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自1949年初始建立以来,经过60多年的发展与完善,我国已初步建立包括城市居民的社会保险、最低生活保障、社会福利、社会救助和社会优抚;农村居民的合作医疗、最低生活保障、养老保险及正在发展的农民工相关保险制度的社会保障体系。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有其中国特色,社会保险是最核心的部分。整个社保体系在不断完善中为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贡献力量,然而它在运行过程中仍然存在很多问题。
  快速城镇化与社会保障的互动分析:纵观国际城镇化的发展可以看出,城镇化进程与社会保障制度呈现出一种相伴而生,互相促进的关系。城镇化的快速发展既能促进社会保障制度的全面发展,同时也受到社会保障发展情况的制约,只有协调好两者的关系,才能达到双赢。①快速城镇化能推动社会保障制度的加速发展:快速城镇化对社会保障制度的推动作用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首先是城镇化进程中突显出来的经济、人口、社会层面的变化对社会保障制度衔接与整合要求的实现;城镇化进程伴随的经济、人口、社会层面的变化体现为农村传统自然经济转变为城市社会化大生产、农村人口不断向城市迁移聚集以及农村生活方式转变为城市生活方式,与之相适应,社会保障制度必须从自我保障转向以国家和社会为保障主体的保障方式、从城乡二分走向城乡统一、从单一自给走向多层次可持续;其次在城镇化发展下最直接的作用就是给社会保障带来充足的物质保障,经济又决定财政,国家财政的充裕能充分保证社会保障的质量与水平,城镇化水平的提高,社会保障覆盖的人群必然随之增多,社会保障系统也会随之完善,待遇水平相应提高。②社会保障制度的完善有利于加速城镇化的进程:社会保障制度的完善对城镇化的发展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其一,健全的社会保障制度有利于加快城镇化建设的速度与质量;目前,衡量城镇化发展速度的主要因素是农村人口向城市人口的转化,在城镇化初期,因农村集约生产释放出来的许多劳动力到城市发展,除了取得相应劳动报酬外,城市中优厚的社会保障也是农民流动最想得到的权益,因此,社会保障制度在教育、养老、医疗等方面如果能够满足这些群体的利益需求,农民流动将会更加迅速,城镇化随即加快。同时,还要坚持城镇化发展的品质,积极推进其与环境资源承载力、与行政管理能力相适应,不得过快或者过慢。而社会保障制度对社会的"减震"是调节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和谐,引导城乡规范流动迁移的有效途径,社会保障的完善,将使这种调解作用发挥到极致,使城镇化发展更为稳定有序,合理突出。其二,社会保障制度的健全规范有助于城镇化结构的优化调整。当前我国的城镇化追求的是一种统筹城乡、格局合理、各类城市规模适宜的格局,从而在最大范围内实现人口、资源及环境的和谐配置。如果社会保障制度能够兼顾城乡人员流动,做好城乡之间的保障结构,保护好失地农民的利益,形成一种相对稳定的保障体系,将有利于城镇化结构的优化。
  快速城镇化过程中社会保障存在的问题:①城乡分离的户籍制度导致城乡二元保障格局:我国以“户”为单位将人口划分为农业人口与非农业人口,一方面,在城镇化进程中,国家通过这种划分限制农村人口向城市的流动,缓解就业及资源分配,另一方面,在社会保障上,户籍制度的划分使社保安排倾向于城市,城市的社会保障体系已相当齐全,而农村由于身份特征不同,往往享受不到那些以非农业人口为中心建立的医疗、卫生、保险等。同时,城镇化发展过程中,又出现了大量更具特殊身份的农民工群体,他们非农非工,在城市里做着边缘性工作又得不到社会保障,往往回流返乡,回到农村后仍然没有符合条件的保障项目,严重影响他们的生活;在城乡二元保障格局中,还有一些处于真空地带的农村非农人口,他们既享受不到土地保障,又不享有城市居民同等的社会保障,因此,城镇化下许多家庭依靠征地赔款来维持生活,待到赔款吃光,就没有任何生活保障。农村“社会保障的严重缺失使得已转移和待转移的农村劳动力无法割舍与土地的联系,严重阻碍了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镇的转移,减慢了城镇化发展步伐”[1]。②社会保障制度缺乏有效性:首先,处于社保制度核心地位的社会保险统筹层次低。“我国社保资金的运行管理是国家统筹与企业管理相结合。其中30%作为劳动保险基金上缴中华全国总工会,实行的是全国统筹;剩余的70%由企业负担。而后30年养老保险制度实行的“统账结合”制度中,除十几个实施个人账户做实试点省份实现了账户基金省级统筹外,其余地区统筹程度都没有突破县市级水平。离省级统筹、国家统筹甚至社会化还有很大距离”[2]。由此可见,社会保险的统筹层次不高,缺乏一个有效的管理机制保证社会保障在城乡之间的转移,在风险面前抵御能力自然有限;其次,我国社会保障覆盖范围小,城镇化中的失地农民缺乏持久保障,例如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全国城市贫困人口约有1400万人,但到今年第一季度末,全国享受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待遇的人数仅有416万人,还有近1000万人未被纳入最低生活保障网,同时全国农村贫困人口中还有大部分人并没有享受到此保障,且城镇化中的大部分失地农民也没有相应保障说明。这些都将成为城镇化发展的阻碍。再次是老年农民的社会保障低水平,2010年我国60岁以上的农村老年人口占老年人口总数的65.83%,农村老龄化率比城市高1.24个百分点。农村老年人贫困发生率约为8.5%,是城镇老年人贫困发生率的3倍多。而农村的养老保险覆盖率却很低,且有逐年降低趋势。农村家庭的收入较低也时刻影响着传统的社会保障功能发挥,这无疑成为对社会养老体制最大的考验。最后,我国的社会保障体系法律化程度较低。社会保障体系的立法滞后带给其有效实施一定的困难,我国缺乏农民工社会保障的专门立法,涉及农民工社会保险的法律法规规定少且模糊。有些劳动立法中对在职工的保障规定可操作性不强,这都为切实保障农民利益,有效推进社会保障带来不便。   快速城镇化进程中社会保障制度的完善对策建议
  对于城镇化进程中存在的社会保障问题应用发展的眼光,全面客观的分析问题,创新对策,确保社会保障制度的合理有效,充分发挥其对城镇化发展的促进作用。
  改革阻碍社会保障制度完善的传统体制:一要改革户籍管理制度,主要工作是打破城乡二元分割的户籍结构,在户口登记形式上要以居民居住地为参考,清楚界定落户条件,确保落户者住所及生活的合法化,充分利用法制化、信息化的管理手段,建立适应快速城镇化发展的户籍管理制度;二要健全土地制度,制订可行的土地流转制度,完善土地的信用制度,鼓励农民出租转让土地,创新土地征用补偿制度,尊重农民财产,补偿要科学合理,为农民提供充分的物权保证。
  加大政府的财政拨款:我国的社会保障支出在财政总支出中比例很低,应进行合理的结构调整,确保社会保障在财政支出中的优先地位,扩展资金筹集渠道,积极实行社会保障税改费,提高征税率,大力发展慈善事业,提高慈善公益捐献比重,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同时大力发展公益彩票以及职业福利的作用,共同为社会保障积累资金。
  有效解决各类农民的社会保障问题:首先是失地农民群体,建立失地农民社会保障制度,必须认识到失地农民的实际情况及利益需求。农民在失地之前的土地保障是其主要保障方式,城镇化中,对于被征地农民的土地保障应确保等值,在土地市场交易中,除给予货币方式的补偿金外,应正确引导农民接受更有持久价值的保障补偿,如就业安置、保险安置等;社会保障还应针对失地农民设立养老保险制度及医院保险制度,政府和集体应主动协助农民个人出资,逐步建立失地农民养老保险体系,解决其养老问题,同时,政府应制定相应政策,如社会医疗救援制度、大病及住院保障制度,并积极引导农民投保商业保险,鼓励社会组织多方捐助,共同促进医疗保障体系的建立;另外,应积极完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清楚了解失地农民情况,应保尽保,及时为失地农民“遮风挡雨”;其次是农民工群体,这类群体流动性大,很难用一个制度标准将其覆盖,必须建立多层次较全面的保障体系。如在社会保险上,要具体群体具体对待,对于那些较为稳定居住于城镇中且收入固定的人,可将其纳入城镇社保体系中,享受应有的保险,对于流动性强,工作不稳定的群体应采用过渡的方法,建立个人账户,将社会保障全部计入账户,且对这类群体应进行适当的就业救助,提供就业培训;在社会福利上,主要体现在农民工子女的生活保障方面,国家应加大财政扶持,改善农民工子女的生活及受教育水平,缩小其与城市儿童福利差距;在社会救助上,应充分认识到农民工的贫困需要,将福利、保险和救助联合起来,帮助其尽快脱贫。
  健全社会保障法律法规:一要加强立法,对于农民工问题的立法空白,层次低的问题应及时弥补,立法中应明确农民工的社會保险、社会福利等实际问题并做具体规范,对于农民工常出现的拖薪欠薪问题给予立法支持,明确规定违法惩戒措施;二要加强执法力度,严格按照相关法律的规定约束用人单位的行为,加大监督审查工作,对于执行不力的单位和个人追究责任;三要提高司法效率,完善农民工的法律援助工作,仲裁制度,缓解农民工的劳资冲突。
  社会保障与城镇化的发展彼此制约,互为条件,社会保障制度的不健全严重影响了城镇化的快速进程,因此,通过改革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才能切实保证城镇化的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王越.中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研究.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5:180.
  [2]冯尚春,丁晓春.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与城乡社会保障制度的链接.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9(2):75.
其他文献
【摘要】“博客互动”作为网络时代企业文化建设的新平台,是良村热电张国来书记的创举,本文从两年来对张书记博客的观察,总结出博客作为企业文化的平台,有三方面的作用:一是可作为企业文化建设基地;二是信息沟通的平台、优化管理的窗口;三是传递正能量的渠道。  【关键词】企业文化;网络;博客互动  随着网络时代的迅猛发展,人们接受信息的渠道也在悄然发生着巨大的变化。博客、微博等正作为一个现代化的沟通手段发挥着
期刊
【摘要】当今社会食品安全问题给我们的健康带来了很大的隐患。为了避免此类食品安全问题在我国的基层部队中出现,确保我国基层部队官兵的身体健康,我们对基层部队进行了问卷调查与现场抽查的方式,分析了基层部队在饮食安全方面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关的对策。  【关键词】基层部队;饮食安全;现状;对策  近年来,因为环境污染、非法厂家滥用添加剂或生产假冒伪劣产品而导致的严重危害公共安全的事件频繁发生。由于基层部队
期刊
【摘要】直面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困境,积极探索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新模式,是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的现实需要。通过总结、提升实践经验而形成的“大思政,大平台,大合作”的育人模式,将有助于明确学校、教师和学生的责任,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引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工作走出一条新路。  【关键词】育人模式;大思政;大平台;大合作  高校思想政治理論工作的困境及其突破  目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工作,尤
期刊
【摘要】本文在观摩英语实习教师课堂提问的基础上,发现中学英语实习教师课堂提问存在课堂提问单一、等待时间不充足、反馈不及时等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如合理设置课堂问题、恰当的等待时间以及及时地课堂反馈等。  【关键词】英语课堂;实习教师;问题;对策  教师课堂提问是英语课堂教学中经常使用的教学技巧和手段,它是联系师生双边活动的枢纽,极大地促进语言习得,在语言学习中起着重要的作用[1]
期刊
【摘要】康德的伦理学将道德原则提升到纯粹的定言命令的形式,即“行为的动机问题”原则和“绝对命令”原则,本文着重从教学理念角度论述了康德道德原则的三种命令形式,指出在教学过程中究竟怎样的行为才是道德的。康德的这些道德教学理念原则对当前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及其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康德;道德;教学理念;道德原则  在近现代西方伦理思想中,康德的伦理学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在他看来,伦理学教学中的
期刊
一、人民群众参与反腐倡廉建设的重要作用  1.人民群众是反腐败斗争信息的重要来源  “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人民群众分布在社会的各个阶层、多种岗位和不同领域,群众监督的渠道多、视角广、接触面宽,群众间口耳相传,传播迅速广泛,干部的一言一行,功过是非,群众最了解,看得最清楚。不管是哪一个领导干部违法违纪或是搞钱权交易、以权谋私,都有可能暴露在群众的视野之中。  2.人民群众是反腐倡廉建设的主体力量 
期刊
【摘要】本文通过研究高校党政联席会议制度的内涵、任务和意义,简述在实施落实党政联系制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应对方法,改进措施。  【关键词】党政联席;高校管理;保障作用  高校党政联席会议制度概述  院系是高校的基础组成部门,是保证高校工作顺利开展的重要保障,也是“科教兴国”战略实施的关键环节。院(系)党组织在高校党组织结构中处于重要的承上启下的地位,是教育和团结广大师生的政治核心。一个科学有效的领
期刊
【摘要】实践证明,过大的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是和谐社会的威胁,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中国梦的必然选择。本文以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湖南湘西州保靖县为例,对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现状及成因进行深刻分析,并提出促进少数民族贫困地区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缩小的积极对策,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应有贡献。  【关键词】少数民族;国家贫困县;城乡居民收入;缩小差距对策  保靖县位于云贵高
期刊
民生问题是关系社会稳定、和谐与发展的重要社会问题,如何在确保经济发展的同时大力解决民生问题,是各级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应该说,无论是国有企业还是地方企业都不同程度地存在民生问题,但两者相比,地方企业的民生问题更为突出。因此,认真研究地方企业民生问题及其解决对策刻不容缓。  一、地方企业民生问题的表现  到目前为止,地方企业已经基本完成改制任务。在这种背景下,企业职工群众的民生问题也与日俱增,由此引
期刊
【摘要】随着现代包装设计的发展以及消费者消费需求的多样化,仿生形态的包装容器造型越来越受到消费者的青睐。从情感化体验的角度来深入研究仿生形态包装容器造型具有重要意义。文章归纳了其在情感互动、亲近自然、快速把握产品信息等方面所创造的情感化体验。  【关键词】仿生形态;包装容器造型;设计;情感体验  包装容器造型设计是物化的过程,从概念的生成到构思联想视觉表现,最终到加工成型一个完整的包装容器,才真正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