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个人只要思考问题,就离不开运用一定的思维方法,有时只是自己沒有意识到而已。教师教会学生掌握一定的思维方法,让学生有意识地训练自己的思维,对于知识的掌握和运用,往往能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古人云:"授人以鱼,只供一饭之需,授人以渔,则终身受用无穷。"要让学生吃到更多的鱼,最好的方法莫过于教学生学会打鱼。
加强思维训练,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教育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我认为,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这一点尤为重要。语文教学的任务,是培养学生的读写听说能力,而读写听说都和思维密切相关。如果一个人思维不敏捷,思路不开阔,思考不周密,思想认识不深刻,思维缺乏创造性,那么他的读写听说都不可能是高水平的。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加强思维训练,是十分必要的,也是相当重要的。可以肯定地说。加强思维训练是提高初中语文教学质量的重要一环。
有的语文教师认为:初中语文教材入选课文的篇目多,课时又有限,完成规定的教学任务课时都很紧张,哪里有时间去进行思维训练呢?其实,这种顾虑是没有必要的。这是因为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思维训练,并不是在完成了预定的教学任务之后,另外添加的教学内容,而是在进行读写听说训练的时候,其中就融进了思维训练。这就是所谓的寓思维训练于读写听说训练之中。通俗地说,思维训练并不是撇开课本另搞一套,而是在指导学生读写听说的时候,教给学生应该想些什么和怎么去想。这样,不仅进行了思维训练,而且也会把读写听说训练搞得更好。既如此,何乐而不为?
一.语言对于思维训练的重要性
语言是思维的主要工具,而且是思维工具中最有效、最方便、最常用的一种。思维作为人脑的一种心理机能,是不显形、不出声、不能传播、不可感知的,它经过语言传递之后,就转化为有声、显形、可以传播、可以感知的了。因此,语言是思维的载体,是思维成果的物化形式。古人所云“言为心声”,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人们用语言表达思维的时候,静态的语言就成了动态的言语。在“言语”这一思维的物化体中,思维是内核,语言符号是外壳;思维处于主导方面,支配和制约语言,语言从属于思维,作为运载工具为思维服务。一个人思维水平的高下,影响到他的言语能力的优劣;概念模糊,表现为用词不准确;思维缺乏条理,表现为说话颠三倒四、层次混乱;思维不严密,表现为前言不搭后语、自相矛盾,或者上下文不贯通,缺少照应;思维方法片面,表现为说过头话、强词夺理、不能自圆其说,等等。要提高初中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语文教师要从思维训练入手,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和科学的思维方法,是一条切实有效的途径。从语言与思维的关系这个角度看语文教学,初中语文教学应该培养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实质上就是培养学生运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思维(输出思想)和通过语言理解别人的思维(汲取思想)的能力。初中语文教师对这一点理解得越深刻,将语言训练和思维训练结合起来的自觉性越高,他的教学效果就越好。
二.课堂中比较异同的思维训练
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认为:"比较是一切理解和思维的基础,我们正是通过比较来了解世界上的一切的。"比较有助于提高思维的变通性,有助于提高学生对问题的思辨能力,也有助于提高综合能力。例如:《一面》和《藤野先生》都是写人的,引导学生进行比较,学生归纳出两者的不同:前者记叙了作者与鲁迅见面的经过,表现了鲁迅关心劳动人民,关心进步青年的思想,是按时间的先后顺序,通过对人物的肖像、语言动作描写表现出来的;后者写藤野先生治学严谨,没有民族偏见,是一个正直的学者,它不完全按时间来叙述,而是选择几个有关教学活动的片断来表现。在结构上,前者以作者与鲁迅的一面之交为线索组织材料,从正面着笔;后者主要以作者与藤野先生的交往及作者思想感情的变化为线索,用了许多与藤野先生只有间接关系的材料,作为侧面烘托。通过比较分析,可以看出这两篇同样写人的文章,结构上各具特色,风格迥异。
三.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
深刻的思维是指通过事物的表面现象认识事物的本质及事物间的本质联系。只有这样去认识事物,才可以说是真正地认识了该事物。所以,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具有重要意义。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其关键是教师采取措施,使学生的思维由表及里,步步深入。这就要求教师所设计的教学措施,应具有使思维向深层发展的导向性。
学生对课文的领会,往往是搞清了说的是什么和它的性质,便以为完成了阅读的任务。但是,他们不知道如果把思维再向前推进一步。就触及到了更深层的东西,使自己获得对事物深刻的认识。教师指导学生运用公认识的理论去认识事物,从而获得深刻的认识。有些事物,凭借自己的生活经验,就可以认识它。由于个人的生活经验毕竟是有限的,特别是学生尚示走入社会,他们在这方面更显得不足,因此,有些事物单纯凭借自己的生活经验还不能认识它或者不能彻底认识它。而公认的理论是经过实践检验的、具有普遍意义的、科学的道理,它是人们认识事物的思想武器,它可以帮助人们认识事物的本质,所以,在教学活动中,教师教给学生使用某些公认识的理论去认识事物,是培养学生思维深刻性的又一有效途径。
四.培养学生思维的创造性
未来社会竞争的一个重要方面将是创造力的竞争,谁的创造力强,准将走在前列。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实施创造教育具有不同寻常的意义。而创造力的核心就是创造性思维。所谓创造性思维,就是对书籍事物和求知事物进行所未有的思考。创造性思维具有多种层次。对于初中学生来说,不能要求他们所进行的创造性思维,能够对社会的发展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也不能要求他们所进行的创造性思维,在生产或生活方面必须具有实际意义;只要他们所进行的思考,对他本人来说是前所未有的,这就可以了。因为,要求学生进行创造性的思考,只是一种训练,是为他将来具有高层次的创造性思维打基础的。
五.培养学生的系统化思维训练
初中语文知识面广量大怎样有效地掌握书本上的基础知识,来面对当前多角度、结构化和大覆盖的考试试卷呢?这就必须培养学生的系统化思维。根据不同的知识点,采用不同的方法,把所学知识加以全面、系统地梳理,从而把握其知识结构,把以前学到的知识变为能按规律运用的活知识。
教师运用语言描写或其它形象化手段,把某种情形、某种状况、某种景象表现出来,使学生宛如身临其境。在这样的条件下,请学生根据教师提出的要求思考问题。由于学生已置身于某种情境之中,他们已经暂时变成了该情境中的某个角色,此时思考问题就必须要与该情境的节奏相吻合,不能任意拖延时间。这样,他们思考问题就会是主动的,积极的,因而也是敏捷的。教师安排学生的思维活动,要有时间要求,使学生的思维活动在某种速度上进行。当然,教师提出的速度要求,不能脱离学生的实际,应该用学生可能达到的速度要求学生。随着时间的推移,对某项训练内容的速度要求,可以逐步提高。这样秩序渐进地训练学生,他们思维的敏捷性就会逐步增强。 例如,教师讲授语法时采取口头练习的形式。词、短评、句子的练习都可以这样做:教师口述题目,学生做出语法性质的判断或语法结构的分析。
在社会飞速发展的今天,为了学生更好,更快的掌握所学知识,初中语文教师要引导学生多角度,多途径地思考问题,寻求对一个问题的多种正确认识,寻求解决一个问题的多种正确方法。训练学生用前所未有的新方向、新角度、新途径思考问题,弃旧图新,超越书籍,寻求首创性的认识,开发学生潜在的思维能力。使学生列辟思维的新角度、新途径、激发学生智慧的火花。
加强思维训练,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教育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我认为,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这一点尤为重要。语文教学的任务,是培养学生的读写听说能力,而读写听说都和思维密切相关。如果一个人思维不敏捷,思路不开阔,思考不周密,思想认识不深刻,思维缺乏创造性,那么他的读写听说都不可能是高水平的。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加强思维训练,是十分必要的,也是相当重要的。可以肯定地说。加强思维训练是提高初中语文教学质量的重要一环。
有的语文教师认为:初中语文教材入选课文的篇目多,课时又有限,完成规定的教学任务课时都很紧张,哪里有时间去进行思维训练呢?其实,这种顾虑是没有必要的。这是因为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思维训练,并不是在完成了预定的教学任务之后,另外添加的教学内容,而是在进行读写听说训练的时候,其中就融进了思维训练。这就是所谓的寓思维训练于读写听说训练之中。通俗地说,思维训练并不是撇开课本另搞一套,而是在指导学生读写听说的时候,教给学生应该想些什么和怎么去想。这样,不仅进行了思维训练,而且也会把读写听说训练搞得更好。既如此,何乐而不为?
一.语言对于思维训练的重要性
语言是思维的主要工具,而且是思维工具中最有效、最方便、最常用的一种。思维作为人脑的一种心理机能,是不显形、不出声、不能传播、不可感知的,它经过语言传递之后,就转化为有声、显形、可以传播、可以感知的了。因此,语言是思维的载体,是思维成果的物化形式。古人所云“言为心声”,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人们用语言表达思维的时候,静态的语言就成了动态的言语。在“言语”这一思维的物化体中,思维是内核,语言符号是外壳;思维处于主导方面,支配和制约语言,语言从属于思维,作为运载工具为思维服务。一个人思维水平的高下,影响到他的言语能力的优劣;概念模糊,表现为用词不准确;思维缺乏条理,表现为说话颠三倒四、层次混乱;思维不严密,表现为前言不搭后语、自相矛盾,或者上下文不贯通,缺少照应;思维方法片面,表现为说过头话、强词夺理、不能自圆其说,等等。要提高初中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语文教师要从思维训练入手,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和科学的思维方法,是一条切实有效的途径。从语言与思维的关系这个角度看语文教学,初中语文教学应该培养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实质上就是培养学生运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思维(输出思想)和通过语言理解别人的思维(汲取思想)的能力。初中语文教师对这一点理解得越深刻,将语言训练和思维训练结合起来的自觉性越高,他的教学效果就越好。
二.课堂中比较异同的思维训练
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认为:"比较是一切理解和思维的基础,我们正是通过比较来了解世界上的一切的。"比较有助于提高思维的变通性,有助于提高学生对问题的思辨能力,也有助于提高综合能力。例如:《一面》和《藤野先生》都是写人的,引导学生进行比较,学生归纳出两者的不同:前者记叙了作者与鲁迅见面的经过,表现了鲁迅关心劳动人民,关心进步青年的思想,是按时间的先后顺序,通过对人物的肖像、语言动作描写表现出来的;后者写藤野先生治学严谨,没有民族偏见,是一个正直的学者,它不完全按时间来叙述,而是选择几个有关教学活动的片断来表现。在结构上,前者以作者与鲁迅的一面之交为线索组织材料,从正面着笔;后者主要以作者与藤野先生的交往及作者思想感情的变化为线索,用了许多与藤野先生只有间接关系的材料,作为侧面烘托。通过比较分析,可以看出这两篇同样写人的文章,结构上各具特色,风格迥异。
三.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
深刻的思维是指通过事物的表面现象认识事物的本质及事物间的本质联系。只有这样去认识事物,才可以说是真正地认识了该事物。所以,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具有重要意义。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其关键是教师采取措施,使学生的思维由表及里,步步深入。这就要求教师所设计的教学措施,应具有使思维向深层发展的导向性。
学生对课文的领会,往往是搞清了说的是什么和它的性质,便以为完成了阅读的任务。但是,他们不知道如果把思维再向前推进一步。就触及到了更深层的东西,使自己获得对事物深刻的认识。教师指导学生运用公认识的理论去认识事物,从而获得深刻的认识。有些事物,凭借自己的生活经验,就可以认识它。由于个人的生活经验毕竟是有限的,特别是学生尚示走入社会,他们在这方面更显得不足,因此,有些事物单纯凭借自己的生活经验还不能认识它或者不能彻底认识它。而公认的理论是经过实践检验的、具有普遍意义的、科学的道理,它是人们认识事物的思想武器,它可以帮助人们认识事物的本质,所以,在教学活动中,教师教给学生使用某些公认识的理论去认识事物,是培养学生思维深刻性的又一有效途径。
四.培养学生思维的创造性
未来社会竞争的一个重要方面将是创造力的竞争,谁的创造力强,准将走在前列。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实施创造教育具有不同寻常的意义。而创造力的核心就是创造性思维。所谓创造性思维,就是对书籍事物和求知事物进行所未有的思考。创造性思维具有多种层次。对于初中学生来说,不能要求他们所进行的创造性思维,能够对社会的发展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也不能要求他们所进行的创造性思维,在生产或生活方面必须具有实际意义;只要他们所进行的思考,对他本人来说是前所未有的,这就可以了。因为,要求学生进行创造性的思考,只是一种训练,是为他将来具有高层次的创造性思维打基础的。
五.培养学生的系统化思维训练
初中语文知识面广量大怎样有效地掌握书本上的基础知识,来面对当前多角度、结构化和大覆盖的考试试卷呢?这就必须培养学生的系统化思维。根据不同的知识点,采用不同的方法,把所学知识加以全面、系统地梳理,从而把握其知识结构,把以前学到的知识变为能按规律运用的活知识。
教师运用语言描写或其它形象化手段,把某种情形、某种状况、某种景象表现出来,使学生宛如身临其境。在这样的条件下,请学生根据教师提出的要求思考问题。由于学生已置身于某种情境之中,他们已经暂时变成了该情境中的某个角色,此时思考问题就必须要与该情境的节奏相吻合,不能任意拖延时间。这样,他们思考问题就会是主动的,积极的,因而也是敏捷的。教师安排学生的思维活动,要有时间要求,使学生的思维活动在某种速度上进行。当然,教师提出的速度要求,不能脱离学生的实际,应该用学生可能达到的速度要求学生。随着时间的推移,对某项训练内容的速度要求,可以逐步提高。这样秩序渐进地训练学生,他们思维的敏捷性就会逐步增强。 例如,教师讲授语法时采取口头练习的形式。词、短评、句子的练习都可以这样做:教师口述题目,学生做出语法性质的判断或语法结构的分析。
在社会飞速发展的今天,为了学生更好,更快的掌握所学知识,初中语文教师要引导学生多角度,多途径地思考问题,寻求对一个问题的多种正确认识,寻求解决一个问题的多种正确方法。训练学生用前所未有的新方向、新角度、新途径思考问题,弃旧图新,超越书籍,寻求首创性的认识,开发学生潜在的思维能力。使学生列辟思维的新角度、新途径、激发学生智慧的火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