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以计划行为理论为理论基础,运用实证研究的方法,首先对高职大学生选择社会服务实践的影响因素提出若干假设。其次分析这些影响因素与高职学生公民行为意向之间的正负关系,为高职院校如何有效组织学生参与社会服务实践提供决策参考。
关键词:高职大学生;社会服务实践;行为意向
高职院校是培养各类应用型技术人才的教育基地,和传统的本科教育相比,需要在教育中重视学生的社会服务实践能力,通过实践培养学生工作技能和综合素质,形成高职教育的就业优势。同时,大学生涯也是高职学生社会责任感从确立巩固到发展提升的关键时期,参与社会服务实践是培养高职学生良好价值观的主要方法之一。学生参与不同形式的社会服务实践活动,一方面能够促进个人发展,如改善学业成就、提高社交技能、促进个体社会化等,另一方面可以使学校、社区甚至更大范围的社会群体受益。当代经验学习的倡导者John Dewey指出经验学习的意义及其教育价值在于利用学生的经验并将其整合到课程中。美国1993年服务行动将服务学习定义为“将知识的学习与社会服务结合起来,促使学生知识和技能的获得以及能力的提升。并使其在关心社会和他人的同时,成为一位有责任感、有能力服务于社会的人”。Miller、Lipsitz等学者认为学生在服务学习中获得积极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加强学生社会责任感;提高学生自尊感和自信感;提升学生学习成绩,促进学生学校参与度和学习积极性;协助学生确定未来的职业兴趣和方向。
如何有效组织学生参与社会服务实践是各高职院校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本文试图研究分析影响高职院校学生积极参与社会服务实践的多种因素,从而为如何有效组织学生参与社会服务实践提供数据支持。
一、理论基础与研究假设
1.理论基础
社会心理学家致力于建构相关理论来解释人是如何改变自己的行为模式的,而计划行为理论(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r,即TPB)是研究中常见的经典理论之一。Ajzen在TPB中认为,行为是人在经过深思熟虑后计划出来的结果。该理论是由Ajzen之前所提出的理性行为理论(Theory of Reasoned Action,即TRA)演变而来,TRA理性行为理论主要用于预测及了解分析人的行为。
TPB理论提出,影响现实行为的关键因素称为行为的意向,而决定行为意向的三个主要变量分别是行为态度、知觉行为控制以及主观规范。其中,行为的态度是个人对行为是否有价值的态度。知觉行为控制反映了曾经的经验和预期的困难,当个人认为自己所掌握的资源与机会越多,所预期的困难越少,则对行为的知觉行为控制就越强。主观规范则是所受到的社会压力的影响。以上三个变量通过行为意向影响现实行为(图1)。
本课题根据TPB理论,从阐述高职大学生在社会服务实践中的行为意识内涵出发,课题组设计了紧密围绕大学生社会服务实践活动内容的问卷进行调研,在问卷分析的基础上探讨大学生参与社会服务实践与行为意识的关系。
2.研究假设
根据理论分析,本研究拟以 TPB 为构建预测和解释高职大学生参加社会服务实践的影响因素,并据此提出如下研究假设:
(1)态度(Attitude)
A:就业竞争力:与行为意向正相关,就业竞争力越强,行为目标意向越高。
B:服务报酬(精神奖励及物质报酬):与行为意向正相关,服务报酬越多,行为意向越强。
C:实践工作强度:与行为意向负相关,实践工作强度越大,行为意向越弱。
(2)主观规范(subjective norm)
D:学校公共宣传和集中统一安排:与行为意向正相关,学校公共宣传及集中统一安排的力度越大,行为意向越高。
(3)知觉行为控制(Perceived Behavioral Control)
E:人际交往和沟通能力:与行为目标意向正相关,人际交往和沟通能力越好,行为意向越强。
二、问卷调查:高职大学生选择社会服务实践的行为意向
为深入研究社会服务实践对高职大学生公民行为意识的影响,笔者以江西外语外贸职业学院大三学生为样本,针对9个系学生进行抽样调查,通过问卷调查获取数据,共发放问卷500份,回收472份,有效率94.4%。问卷包括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高职学生参与社会服务实践的程度以及社会服务实践的形式;第二部分是高职学生参与社会服务实践的影响因素,我们假设了若干问题,包括学校公共宣传与集中安排的环境氛围、实践工作强度、就业因素、服务报酬(精神奖励及物质报酬)和个人综合素质五个方面。问题的回答划分5个级别:1.完全不同意;2.不同意;3.中立;4.同意;5.完全同意。第三部分是高职学生参与社会服务实践的行为意向,问题的回答划分5个级别:1.根本不愿意;2.不愿意;3.中立;4.愿意;5.非常愿意。
1.参加实践的人数和实践形式
问卷调查以江西外语外贸职业学院大三学生为样本,调查结果显示,该院近年来对社会服务实践的组织力度很大,实践活动普及程度非常高,其中97.7%的学生参加过社会服务实践活动,其中55.3%的学生至少参加过二次社会服务实践活动,27.1%的学生参加过三次以上社会服务实践(图2)。实践形式有企业顶岗实习(98%)、校外兼职(21.9%)、自主实践(24.8%)、志愿服务活动(27.8%)以及其他活动等(图3),因大部分学生参与过多次实践,百分比大于100%。
图2:参与社会服务实践次数
图3:参与社会服务实践形式 2.参与社会服务实践的影响因素
通过以下得票比例的选项可见(表1),在五个影响假设中,学校公共宣传与集中安排的环境氛围、就业竞争力以及人际交往能力等综合素质均有超过50%的学生,同意其是影响参与社会服务实践的重要因素,其中就业竞争力得票率最高,服务报酬及实践工作强度影响偏弱,而学校公共宣传与集中安排的环境氛围对学生的影响不容小觑,这也体现在上图学生参与顶岗实习98%的比例上。
表1:参与社会服务实践的影响因素
3.参与社会服务实践的行为意向
(表1)还显示,问卷第二部分提出的五个影响因素都成立,具有可信度。第三部分问卷以五个假设为前提,调查在对社会服务实践的实际参与过程中,五个因素对学生产生的影响(表2)。在态度(Attitude)中,60%以上的学生受就业竞争力强的影响,愿意参与实践,认为实践可增强就业竞争力。就业竞争力与行为意向正相关;服务报酬(精神奖励及物质报酬)中,68%的学生愿意参与服务报酬多的社会实践,与行为意向正相关;在实践工作强度中,59%的学生不愿意参与工作强度大的实践,实践工作强度与行为目标意向负相关;而属于主观规范范畴的“学校公共宣传和集中安排”与行为意向正相关;属于知觉行为控制的人际交往和沟通能力与行为目标意向正相关。
表2:参与社会服务实践行为意向
三、结论
本文基于计划行为理论,探索了高职学生参与社会服务实践与行为意向之间的关系。通过影响因素的假设,本文将影响因素列为五个,包括就业竞争力、人际交往沟通能力、学校和同学环境氛围、服务报酬(精神奖励及物质报酬)、实践工作强度。本研究数据分析结果显示:就业竞争力、人际交往沟通能力、学校和同学环境氛围、服务报酬以及实践工作强度都是影响学生参与社会服务实践的重要因素。其中就业竞争力、人际交往沟通能力、学校和同学环境氛围与行为意向正相关,这3个影响因素越强,学生的行为意向越高,实践工作强度与行为意向负相关,实践工作强度越大,学生的行为目标意向越弱。而服务报酬这一影响因素在问卷中,显示出对学生行为意向实际会产生重要影响,与行为意向正相关。
本文的研究结果揭示了高职大学生参与社会服务实践的动力及困难的相关情况,对教育行政机关和学校顺利开展大学生实践活动具有相应的参考价值。在实际社会服务实践过程中,相应提高学生在社会服务实践中的报酬,如精神奖励等,可有效增加学生参与社会服务实践的行为意向。同时,学校在公共宣传和集中安排加大力度,也会产生环境影响,对学生参与社会服务实践的行为意向产生积极作用。但本研究也存在局限性,未能规避统计分析中的存在的普遍问题,如问卷设计的科学性,样本的单一性等,同时问卷调查提出的问题不够全面,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调查质量,有待进一步加以避免。?笸(作者单位:江西外语外贸职业学院 江西教育考试院)
参考文献
[1]Martin Fishbein & Icek Ajzen.Belief,Attitude,Intention,and Behavior:an Introduction to Theory and Research, Addison-Wesley Publishing Company,1975:53.
[2]Susanne Ziemek.Economic Analysis of Volunteers’
Motivations——A Cross-country Study[J].The Journal of Socio—Economies,2006,(3).
[3]段文婷,江光荣.计划行为理论述评[J].心理科学进展,2008,(2):315-320.
[4]林敏,张敏.从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看计划行为理论[J].社会心理科学,2010(1):18-21.
[5]许家琴.社会服务视角下的高职生职业核心能力培养[J].中国青年研究,2012,(12).
[6]郑方.论服务学习对当前实践教学的启示[J] .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6).
[7]马彦光.服务学习及其对我国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启示[J].中国电力教育2008,(19).
[8]高旺.影响我国大学生公民参与状况的因素分析[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9,(2).
关键词:高职大学生;社会服务实践;行为意向
高职院校是培养各类应用型技术人才的教育基地,和传统的本科教育相比,需要在教育中重视学生的社会服务实践能力,通过实践培养学生工作技能和综合素质,形成高职教育的就业优势。同时,大学生涯也是高职学生社会责任感从确立巩固到发展提升的关键时期,参与社会服务实践是培养高职学生良好价值观的主要方法之一。学生参与不同形式的社会服务实践活动,一方面能够促进个人发展,如改善学业成就、提高社交技能、促进个体社会化等,另一方面可以使学校、社区甚至更大范围的社会群体受益。当代经验学习的倡导者John Dewey指出经验学习的意义及其教育价值在于利用学生的经验并将其整合到课程中。美国1993年服务行动将服务学习定义为“将知识的学习与社会服务结合起来,促使学生知识和技能的获得以及能力的提升。并使其在关心社会和他人的同时,成为一位有责任感、有能力服务于社会的人”。Miller、Lipsitz等学者认为学生在服务学习中获得积极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加强学生社会责任感;提高学生自尊感和自信感;提升学生学习成绩,促进学生学校参与度和学习积极性;协助学生确定未来的职业兴趣和方向。
如何有效组织学生参与社会服务实践是各高职院校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本文试图研究分析影响高职院校学生积极参与社会服务实践的多种因素,从而为如何有效组织学生参与社会服务实践提供数据支持。
一、理论基础与研究假设
1.理论基础
社会心理学家致力于建构相关理论来解释人是如何改变自己的行为模式的,而计划行为理论(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r,即TPB)是研究中常见的经典理论之一。Ajzen在TPB中认为,行为是人在经过深思熟虑后计划出来的结果。该理论是由Ajzen之前所提出的理性行为理论(Theory of Reasoned Action,即TRA)演变而来,TRA理性行为理论主要用于预测及了解分析人的行为。
TPB理论提出,影响现实行为的关键因素称为行为的意向,而决定行为意向的三个主要变量分别是行为态度、知觉行为控制以及主观规范。其中,行为的态度是个人对行为是否有价值的态度。知觉行为控制反映了曾经的经验和预期的困难,当个人认为自己所掌握的资源与机会越多,所预期的困难越少,则对行为的知觉行为控制就越强。主观规范则是所受到的社会压力的影响。以上三个变量通过行为意向影响现实行为(图1)。
本课题根据TPB理论,从阐述高职大学生在社会服务实践中的行为意识内涵出发,课题组设计了紧密围绕大学生社会服务实践活动内容的问卷进行调研,在问卷分析的基础上探讨大学生参与社会服务实践与行为意识的关系。
2.研究假设
根据理论分析,本研究拟以 TPB 为构建预测和解释高职大学生参加社会服务实践的影响因素,并据此提出如下研究假设:
(1)态度(Attitude)
A:就业竞争力:与行为意向正相关,就业竞争力越强,行为目标意向越高。
B:服务报酬(精神奖励及物质报酬):与行为意向正相关,服务报酬越多,行为意向越强。
C:实践工作强度:与行为意向负相关,实践工作强度越大,行为意向越弱。
(2)主观规范(subjective norm)
D:学校公共宣传和集中统一安排:与行为意向正相关,学校公共宣传及集中统一安排的力度越大,行为意向越高。
(3)知觉行为控制(Perceived Behavioral Control)
E:人际交往和沟通能力:与行为目标意向正相关,人际交往和沟通能力越好,行为意向越强。
二、问卷调查:高职大学生选择社会服务实践的行为意向
为深入研究社会服务实践对高职大学生公民行为意识的影响,笔者以江西外语外贸职业学院大三学生为样本,针对9个系学生进行抽样调查,通过问卷调查获取数据,共发放问卷500份,回收472份,有效率94.4%。问卷包括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高职学生参与社会服务实践的程度以及社会服务实践的形式;第二部分是高职学生参与社会服务实践的影响因素,我们假设了若干问题,包括学校公共宣传与集中安排的环境氛围、实践工作强度、就业因素、服务报酬(精神奖励及物质报酬)和个人综合素质五个方面。问题的回答划分5个级别:1.完全不同意;2.不同意;3.中立;4.同意;5.完全同意。第三部分是高职学生参与社会服务实践的行为意向,问题的回答划分5个级别:1.根本不愿意;2.不愿意;3.中立;4.愿意;5.非常愿意。
1.参加实践的人数和实践形式
问卷调查以江西外语外贸职业学院大三学生为样本,调查结果显示,该院近年来对社会服务实践的组织力度很大,实践活动普及程度非常高,其中97.7%的学生参加过社会服务实践活动,其中55.3%的学生至少参加过二次社会服务实践活动,27.1%的学生参加过三次以上社会服务实践(图2)。实践形式有企业顶岗实习(98%)、校外兼职(21.9%)、自主实践(24.8%)、志愿服务活动(27.8%)以及其他活动等(图3),因大部分学生参与过多次实践,百分比大于100%。
图2:参与社会服务实践次数
图3:参与社会服务实践形式 2.参与社会服务实践的影响因素
通过以下得票比例的选项可见(表1),在五个影响假设中,学校公共宣传与集中安排的环境氛围、就业竞争力以及人际交往能力等综合素质均有超过50%的学生,同意其是影响参与社会服务实践的重要因素,其中就业竞争力得票率最高,服务报酬及实践工作强度影响偏弱,而学校公共宣传与集中安排的环境氛围对学生的影响不容小觑,这也体现在上图学生参与顶岗实习98%的比例上。
表1:参与社会服务实践的影响因素
3.参与社会服务实践的行为意向
(表1)还显示,问卷第二部分提出的五个影响因素都成立,具有可信度。第三部分问卷以五个假设为前提,调查在对社会服务实践的实际参与过程中,五个因素对学生产生的影响(表2)。在态度(Attitude)中,60%以上的学生受就业竞争力强的影响,愿意参与实践,认为实践可增强就业竞争力。就业竞争力与行为意向正相关;服务报酬(精神奖励及物质报酬)中,68%的学生愿意参与服务报酬多的社会实践,与行为意向正相关;在实践工作强度中,59%的学生不愿意参与工作强度大的实践,实践工作强度与行为目标意向负相关;而属于主观规范范畴的“学校公共宣传和集中安排”与行为意向正相关;属于知觉行为控制的人际交往和沟通能力与行为目标意向正相关。
表2:参与社会服务实践行为意向
三、结论
本文基于计划行为理论,探索了高职学生参与社会服务实践与行为意向之间的关系。通过影响因素的假设,本文将影响因素列为五个,包括就业竞争力、人际交往沟通能力、学校和同学环境氛围、服务报酬(精神奖励及物质报酬)、实践工作强度。本研究数据分析结果显示:就业竞争力、人际交往沟通能力、学校和同学环境氛围、服务报酬以及实践工作强度都是影响学生参与社会服务实践的重要因素。其中就业竞争力、人际交往沟通能力、学校和同学环境氛围与行为意向正相关,这3个影响因素越强,学生的行为意向越高,实践工作强度与行为意向负相关,实践工作强度越大,学生的行为目标意向越弱。而服务报酬这一影响因素在问卷中,显示出对学生行为意向实际会产生重要影响,与行为意向正相关。
本文的研究结果揭示了高职大学生参与社会服务实践的动力及困难的相关情况,对教育行政机关和学校顺利开展大学生实践活动具有相应的参考价值。在实际社会服务实践过程中,相应提高学生在社会服务实践中的报酬,如精神奖励等,可有效增加学生参与社会服务实践的行为意向。同时,学校在公共宣传和集中安排加大力度,也会产生环境影响,对学生参与社会服务实践的行为意向产生积极作用。但本研究也存在局限性,未能规避统计分析中的存在的普遍问题,如问卷设计的科学性,样本的单一性等,同时问卷调查提出的问题不够全面,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调查质量,有待进一步加以避免。?笸(作者单位:江西外语外贸职业学院 江西教育考试院)
参考文献
[1]Martin Fishbein & Icek Ajzen.Belief,Attitude,Intention,and Behavior:an Introduction to Theory and Research, Addison-Wesley Publishing Company,1975:53.
[2]Susanne Ziemek.Economic Analysis of Volunteers’
Motivations——A Cross-country Study[J].The Journal of Socio—Economies,2006,(3).
[3]段文婷,江光荣.计划行为理论述评[J].心理科学进展,2008,(2):315-320.
[4]林敏,张敏.从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看计划行为理论[J].社会心理科学,2010(1):18-21.
[5]许家琴.社会服务视角下的高职生职业核心能力培养[J].中国青年研究,2012,(12).
[6]郑方.论服务学习对当前实践教学的启示[J] .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6).
[7]马彦光.服务学习及其对我国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启示[J].中国电力教育2008,(19).
[8]高旺.影响我国大学生公民参与状况的因素分析[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