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由东部教育发达地区到西部地区陆续刮起了一场探究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的风潮。高效课堂教学模式探究的本意是,顺应教育教学改革的发展和需要,改变以往教学中“少、慢、差、费”效率低下的陈弊,提高教学效率,减轻学生负担。而且经过多年的实践,很多学校立足本地、本校的实际,也摸索提出了一系列的高效课堂教学经验和策略,提出了富有特色的一些高效课堂教学模式,比如山东杜郎口中学的“10 35”模式,安徽铜陵铜都双语学校的“五环大课堂”,山东平邑一中的“学案导学”模式等都是在全国范围内具有很大影响的模式。这些模式在当地都取得了有益的成果,也成为全国其他地方效法学习的标本。而在这场轰轰烈烈的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的教研活动中,也暴露出许多问题,值得商榷,引人注意。
一、照搬模式,缺乏思考
各地的教育实际千差万别,教育综合实力参差不齐,即使是一个地区的学校,校际差异也是相对明显的。但很多学校在高效课堂的建模教研过程中,罔顾这些差异,为模式而模式,急功近利,照搬模式,缺乏立足本校实际的思考,使得一些原本优秀的高效课堂教学模式在本校非但没有盛开新花,还长出了毒刺。比如,河南郑州第102中学的“网络环境下的自主课堂”是一项建立在高信息化教育背景下的现代教学模式。在这个模式中,教师的讲解和学生的学习都具备很高的针对性和自主性,教学的传达、反馈、生成都富有效率性。但我们也应注意到,它是把高效课堂的先进理念与现代技术嫁接生成的模式和课程,实现了新技术与新文化的高度融合。这个模式是建立在硬件水平很高的基础上的,而且对教师和学生信息处理的条件和能力有较高的要求。而一些经济不发达地方只看到了现代教育技术的强大、教学容量的巨大,照搬模式,加大硬件的投入,却忽视了教师和学生信息处理的技能条件这些重要的软件要求,导致教育资源配置的浪费,高效课堂最终成为现代技术的填鸭手段。
二、文件口号式教研,重形式、轻内涵
首先我们还是要承认,一些先进的成熟的高效课堂教学模式对于开展高效课堂教学具有指导和借鉴的意义,一些学校提出符合自身实际和发展的特色模式也值得鼓励。但在这一过程中,应避免徒有形式,没有内涵的弊病。一些学校在高效课堂模式的教研活动中,工作流于表面,敷衍应付,追求文件化教研,“独辟蹊径”开拓工作思路。一些学校从著名的高效课堂教学模式,如山东杜郎口中学的“10 35”模式、山东昌乐二中的“271”模式、辽宁沈阳立人学校的整体教学系统和“124”模式、安徽铜陵铜都双语学校的“五环大课堂”等得到“启发”,玩起了数字游戏,各种数字模式层出不穷,硬生生将四十(五)分钟的课堂割裂成几个部分,规定各部分的教学内容行为,也不论这样做是否符合教学规律。搞得一线教师手足无措,最后教研活动只剩下一纸文件和一句空洞的口号。这种只图口花花的高效课堂教学模式教研,荼毒甚广。
三、机械呆板,抹杀学科和教师教学个性,无视文本等多重差异
现在还有这样一种错误,学校制定了高效课堂教学的模式,所有教师就要严格按照这一模式“规范”自身的课堂教学行为。模式是供学习的范例,但不是一板一眼的模板。我们常说教无定法,不同的学科其教学内容、方法就有很大的差异,不同个性的教师,不同的篇章、文本体裁,这些都是课堂的实际。学校一纸令下,这些差异难道就能弥合无垠吗?山东平邑一中的“学案导学”模式在全国的影响很大,一些地方在学习的过程中工作很“认真”,将导学案的主要步骤,内容都做了严格要求,步骤模式完全一致,不容更改。一些学校的高效课堂模式只是教研室个别人的想当然,模式脱离实际教学,无视学科文本差异,机械呆板规定了教师课堂教学的每一步,教师教学千人一面,这还是高效课堂吗?学生们真的喜欢这种课堂吗?
这些是我在现实工作中了解发现的一些问题,之所以出现这样的问题,在我看来无非是外在的对现实教育环境实际的忽视和内在对课堂高效性的评价偏差两方面原因造成的。就高效课堂的评价标准而言,我认为应包括:(1)学生学习的高效性。一是学生的参与性,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是否体现出了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二是学生的体验性,学生的学习应是积极、快乐的,符合自身实际发展需要的。(2)教师教学的高效性。一是看教师的课堂地位,是否是课堂引导者、启发者;二是看教师教学个性的释放,能否创建个性的富于人文气质的课堂;三是看教学设计安排是否高效,高效课堂应具备自学、展示、反馈、评价等相对完整的程序。(3)学习效果和学习评价的高效性。
归根到底,我们的教学一定是以人为本,高效课堂的教学模式也要因人而异,求同存异。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的探究是经验的积累、科学的实验,不可能一蹴而就、一劳永逸,它不应也不可能成为教育教学的终极追求。
(责任编辑韦淑红)
一、照搬模式,缺乏思考
各地的教育实际千差万别,教育综合实力参差不齐,即使是一个地区的学校,校际差异也是相对明显的。但很多学校在高效课堂的建模教研过程中,罔顾这些差异,为模式而模式,急功近利,照搬模式,缺乏立足本校实际的思考,使得一些原本优秀的高效课堂教学模式在本校非但没有盛开新花,还长出了毒刺。比如,河南郑州第102中学的“网络环境下的自主课堂”是一项建立在高信息化教育背景下的现代教学模式。在这个模式中,教师的讲解和学生的学习都具备很高的针对性和自主性,教学的传达、反馈、生成都富有效率性。但我们也应注意到,它是把高效课堂的先进理念与现代技术嫁接生成的模式和课程,实现了新技术与新文化的高度融合。这个模式是建立在硬件水平很高的基础上的,而且对教师和学生信息处理的条件和能力有较高的要求。而一些经济不发达地方只看到了现代教育技术的强大、教学容量的巨大,照搬模式,加大硬件的投入,却忽视了教师和学生信息处理的技能条件这些重要的软件要求,导致教育资源配置的浪费,高效课堂最终成为现代技术的填鸭手段。
二、文件口号式教研,重形式、轻内涵
首先我们还是要承认,一些先进的成熟的高效课堂教学模式对于开展高效课堂教学具有指导和借鉴的意义,一些学校提出符合自身实际和发展的特色模式也值得鼓励。但在这一过程中,应避免徒有形式,没有内涵的弊病。一些学校在高效课堂模式的教研活动中,工作流于表面,敷衍应付,追求文件化教研,“独辟蹊径”开拓工作思路。一些学校从著名的高效课堂教学模式,如山东杜郎口中学的“10 35”模式、山东昌乐二中的“271”模式、辽宁沈阳立人学校的整体教学系统和“124”模式、安徽铜陵铜都双语学校的“五环大课堂”等得到“启发”,玩起了数字游戏,各种数字模式层出不穷,硬生生将四十(五)分钟的课堂割裂成几个部分,规定各部分的教学内容行为,也不论这样做是否符合教学规律。搞得一线教师手足无措,最后教研活动只剩下一纸文件和一句空洞的口号。这种只图口花花的高效课堂教学模式教研,荼毒甚广。
三、机械呆板,抹杀学科和教师教学个性,无视文本等多重差异
现在还有这样一种错误,学校制定了高效课堂教学的模式,所有教师就要严格按照这一模式“规范”自身的课堂教学行为。模式是供学习的范例,但不是一板一眼的模板。我们常说教无定法,不同的学科其教学内容、方法就有很大的差异,不同个性的教师,不同的篇章、文本体裁,这些都是课堂的实际。学校一纸令下,这些差异难道就能弥合无垠吗?山东平邑一中的“学案导学”模式在全国的影响很大,一些地方在学习的过程中工作很“认真”,将导学案的主要步骤,内容都做了严格要求,步骤模式完全一致,不容更改。一些学校的高效课堂模式只是教研室个别人的想当然,模式脱离实际教学,无视学科文本差异,机械呆板规定了教师课堂教学的每一步,教师教学千人一面,这还是高效课堂吗?学生们真的喜欢这种课堂吗?
这些是我在现实工作中了解发现的一些问题,之所以出现这样的问题,在我看来无非是外在的对现实教育环境实际的忽视和内在对课堂高效性的评价偏差两方面原因造成的。就高效课堂的评价标准而言,我认为应包括:(1)学生学习的高效性。一是学生的参与性,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是否体现出了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二是学生的体验性,学生的学习应是积极、快乐的,符合自身实际发展需要的。(2)教师教学的高效性。一是看教师的课堂地位,是否是课堂引导者、启发者;二是看教师教学个性的释放,能否创建个性的富于人文气质的课堂;三是看教学设计安排是否高效,高效课堂应具备自学、展示、反馈、评价等相对完整的程序。(3)学习效果和学习评价的高效性。
归根到底,我们的教学一定是以人为本,高效课堂的教学模式也要因人而异,求同存异。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的探究是经验的积累、科学的实验,不可能一蹴而就、一劳永逸,它不应也不可能成为教育教学的终极追求。
(责任编辑韦淑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