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目的 本研究旨在评价感染严重程度与血清白蛋白、细胞因子(IL-6、IL-8及TNF-α)及血浆中氨基酸浓度的关系,以利于早期发现脓毒症患儿的营养不良,为其合理的营养支持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根据感染严重程度将患儿分为脓毒症组(52例)、严重脓毒症组(41例),并设正常对照组(300例).在使用血制品及营养支持前测定各组患儿血浆中自蛋白、氨基酸浓度及细胞因子(IL-6、IL-8及TNF-α)水平.结果
【机 构】
:
200127,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上海儿童医学中心,200127,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上海儿童医学中心,200127,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儿研所,200127,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上海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本研究旨在评价感染严重程度与血清白蛋白、细胞因子(IL-6、IL-8及TNF-α)及血浆中氨基酸浓度的关系,以利于早期发现脓毒症患儿的营养不良,为其合理的营养支持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根据感染严重程度将患儿分为脓毒症组(52例)、严重脓毒症组(41例),并设正常对照组(300例).在使用血制品及营养支持前测定各组患儿血浆中自蛋白、氨基酸浓度及细胞因子(IL-6、IL-8及TNF-α)水平.结果 严重脓毒症组患儿均存在低蛋白血症,其IL-6、IL-8和TNF-α浓度分别为(193.95±74.11)ng/L、(481.33±186.58)ng/L、(21.00±9.43)ng/L,明显高于脓毒症组和正常对照组(P<0.01);其天冬氨酸、精氨酸、甘氨酸含量分别为(23.6±8.5)μmol/L、(6.1±4.7)μmol/L、(101.4±60.6)μmol/L,明显低于脓毒症组和正常对照组(P<0.01).结论 严重脓毒症患儿均存在低蛋白血症,其天冬氨酸、精氨酸、甘氨酸等具有抗氧化和免疫调节作用的氨基酸含量明显降低,对其早期开始营养支持可能会改善临床预后。
其他文献
患儿,男,4岁,因"发热伴右下肢疼痛、活动受限2周余"入院.患儿2周前出现发热,体温波动于39℃,伴右下肢疼痛,以股部为主,活动受限,无进行性面色苍白,曾就诊于安徽阜阳人民医院,以"败血症、急性骨髓炎、先天性免疫缺陷病、心肌病"予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头孢哌酮舒巴坦治疗1周,体温高峰较前下降,右下肢疼痛减轻,为进一步治疗转至我院诊治。
1病历摘要 患儿,女,6岁,主因"呼吸急促、咳嗽8个月,加重伴低热1个月"入我院PICU治疗.患儿于8个月前,急性起病,突然出现憋气,凌晨3:00~5:00较重,心率偏快,活动未受限,外院行X线胸片检查提示左侧肺不张;胸部CT提示左侧肺炎、肺不张,左侧胸膜炎,右肺感染.考虑支气管异物可能,行纤维支气管镜检查示支气管内膜炎症.灌洗液中未找到结核杆菌.肺炎支原体抗体阴性。
目的 探讨电子鼻咽喉镜在婴幼儿咽喉疾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采用Pentax-1130型超细电子鼻咽喉镜对121例喉喘鸣伴有不同程度吸气性呼吸困难或声音嘶哑的婴幼儿(包括新生儿)进行了检查.结果 121例患儿中喉软化症66例(54.5%),咽喉部先天性囊肿29例(24.0%),(2.5%),咽后肿物、喉纤维瘤、声门型喉蹼、下咽异物和气管狭窄各1例(0.8%).结论 121例伴有不同程度吸气性呼吸
患儿,女,5个月,以"反复咳喘2个月,加重4~5 d"为主诉入院.息儿于入院前2个月出现咳喘,病初伴有中等程度发热,于当地静脉滴注抗生素14 d后好转,后一直在家中口服药物,但未痊愈.于入院前4~5 d咳嗽加重,有痰,同时伴有喘促、轻度喘憋,无发热.曾于家中口服止咳、平喘、抗炎等药物,因病情好转不明显而入我院.既往患儿未接种卡介苗.其祖母的妹妹患有结核病,与该患儿无密切接触史。
绞窄性肠梗阻是严重的消化道外科疾病,起病急,进展迅速,短期内可发生肠坏死、穿孔、腹膜炎、休克乃至多系统器官功能衰竭.绞窄性肠梗阻病死率较高,达4.5%~10%,甚至10%~30%.小儿因不能准确表达病情,病情变化快且腹部体征不典型,给早期识别带来困难,易造成误诊,延误手术时机,增加病死率.因此,在小儿早期警惕绞窄性肠梗阻的发生显得尤为重要.
从微生态学作为一门新的生命学科备受关注.在一个人体长达10米的肠管内寄居着至少500种不同菌群,其中人体微生物总量占78.6%.人肠内细菌群的种类与个体年龄、饮食习惯、健康状况和遗传背景有关,儿童以双歧杆菌和肠杆菌较多.肠内共生菌和宿主及其肠组织相互依赖、相互制约.对于微生态制剂治疗特点,瑞典Bengmark早在1998年就提出"生态免疫营养"的概念:即在免疫营养支持治疗基础上,增加微生态制剂增强
遗传性出血性毛细血管扩张症(hereditary hemorrhagic telangiectasia,HHT)属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患者全身各部位,尤其是皮肤、黏膜和内脏小血管发育异常,管壁异常薄,并呈结节状和瘤状扩张,严重者可形成血管瘤和动静脉瘘,同时血管脆性增加,常发生自发性或轻微外伤后出血不止现象.该病在儿科并不多见,而以消化道出血为主要表现.不伴有典型皮肤血管扩张病例更为少见.现结合我科诊
围生期窒息引起的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ypoxic-ischemic encephalopathy,HIE)是造成新生儿死亡和遗留神经系统后遗症的重要原因.在最近几十年,大量神经保护措施不断涌现,其中亚低温治疗无论在动物实验还是临床试验中都证明是有效的,并逐渐显示出较好的应用前景。
患儿,男,生后18 h,以拒乳1 d为主诉入院.患儿系第一胎第一产,足月、头位正常产,新法接生,羊水、胎盘性状正常;生后无窒息,1 min Apgar评分8分,有羊水吸入史,经在产科处理后,无呼吸暂停,无恶心,无呕吐,但拒乳,伴有哭声弱,无声音嘶哑,无抽搐.母孕期健康,否认患病史.入院查体:T 36.5℃,R 50次/min,P 146次/min,BP 72/48 mm Hg(1 mm Hg=0.
目的 探讨提高超低出生体质量儿存活率、降低病残率的方法.方法 对2003年1月至2008年2月在我院产科出生的23例出生体质量700~995 g[(880.7±93.7)g]、胎龄25+6~31+4周[(27.2±2.5)周]的超低出生体质量儿的临床情况进行分析.结果 23例患儿存活20例,存活率87%.住院时间63~123 d,平均(76.5±25.1)d,出院体质量2.45~3.90 kg,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