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向课堂要质量是各学科教育工作者一致为之奋斗的目标,化学当然也不例外。教师的教学应能使学生懂得多、明白得快、掌握知识牢固以及驾驭知识的能力强。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具备渊博的知识、丰富的教学经验,而且更应该注意把握时代动脉,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主动学习,使学生不仅乐学、好学而且会学。只有建立在学生主动学习的基础上,才能谈得上进一步发掘学生的思维能力,才能谈得上“教学相长”,我们才有向社会、向国家输送新世纪需要的人才苗子的可能。
一、创设让学生主动学习入门环境
化学科知识点多,多数学生感到难学。其实,化学也有明显的教学优势,即化学是从研究实物开始的,也是应用在生产生活实际中的。学生入门学习过程中所遇到的各种概念都是有依托有着落的,利用实物引导学生观察思考不失为一种能够有效地将概念落在实处的方法。
比如在讲氯气一节课时,教师可以先收集一瓶氯气,直接问学生:“集气瓶里装的是什么?”学生回答:“氯气”。如有少数学生能回答:“集气瓶内充满氯气分子”,教师应肯定后者。然后向瓶内加入少许蒸馏水,振荡后让学生观察并问:“这瓶水颜色与蒸馏水有什么不同,为什么?”如果学生能回答有氯气分子存在于水分子间使之显黄绿色,那么学生对分子实体的概念就比较明确了。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物,自己得出结论,不必过多解释,将看似抽象的东西摆在明处,可省去许多阻碍进步的疑虑。有时,也可利用微观与宏观物体的对比,将微观粒子及其计量法直观化。
二、以实验促思考,激发学生主动释疑
能否充分利用实验这个教学手段,可以说是衡量一个化学教师教学水平的关键。化学教学如果失去了实验这个环节,教学效果就会大打折扣。笔者在实验促进教学方面下了不少功夫,不论是常规课还是第二课堂,都尽可能地安排演示实验或让学生自己动手。在实验过程中,学生所见到的使之迷惑不解的现象,就是促使他们进行认真分析思考的巨大动力。
比如,在讲到“磷”一节时,我补充了白磷的水下燃烧实验:当把氧气通向盛有80度热水的烧杯底部的白磷时,学生看到白磷在水下立刻剧烈燃烧,伴随着沉闷的爆破声。在反应不再进行后,展示水底的残余物(显深红色),让学生思考并解释。一个实验,复习了燃烧三要素、磷与氧气化合(最后在热水中转变成磷酸),同时又使学生对白磷与红磷的转化及转化条件有进一步理解,可谓一石三鸟。学生通过观察实验,主动思考,解决问题后更是大受鼓舞,信心倍增。
再比如在第二课堂卤族元素性质教学过程中,要求学生自己动手安装一套制备氯气的装置,制备氯气并验证氯气的性质。实验时准备了KI溶液,要学生尽可能多地将碘置换出来。学生按照自己的思路做,结果却让他们大吃一惊——通入氯气时间过长反而几乎收集不到碘,为什么呢?学生带着问题查阅无机化学有关章节,了解到碘被过量氯气氧化成碘酸等知识,有几位同学立刻继续验证刚查阅的相关知识并进行验证。一位同学将刚制的上清液分成两份,一份加稀硫酸,另一份加氢氧化钾溶液,然后分别再加入少量KI溶液,结果正如他所预料的那样:碘酸盐在碱性条件下的稳定性较在酸性条件下高,他于是写出了下列反应式:6H + +IO3 - +5I- +3I2 +3H2O
笔者表扬了这位同学。之后也有同学用溴替代碘进行对照实验,还有同学建议试一试 Na2S 溶液。结果一次辅导课下来,同学们收获颇丰,对化学学习的热情很高,对新知识的渴求与探索的愿望溢于言表。
三、培养学生主动运用其它学科知识的能力
教师能够联系本学科与其它学科的相关知识,重视各学科在一些方面的交汇点的教学,使学生注意学科间的联系,学习兴趣与思考不止停留在单一学科,思维能力横向展开、兴趣可以得到广泛发展。把其他学科的相关知识尽可能地运用到化学上来,学生的思维结构得到完善并不时地有新鲜感。
四、培养学生良好心理素质,激励主动学习
学习是一个长期艰苦的过程,有兴趣、好学固然是好事,但更重要的是如何使学生能够持之以恒。笔者认为,要做到这一点最重要的就是时常要站在学生的角度设身处地为学生着想,但要以更高的要求引导学生前进。学习知识的过程是艰辛的,学生在学知时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学习时心理受挫过多过频就会严重地打击学习信心,严重时甚至导致学习的倒退。因此,教师在以兴趣为主引入新知识后,适当设疑进行加深是必要的,但一定要控制好“度”。有重点有层次地逐步引导,使学生尽量能通过他们自己的思考解决问题,做知识的主人。同时注意接近学生,注意反馈信息并予以及时处理。但是,爱护与关心并不是要教师做保姆,帮助学生解决困难不能够简单地扶着他们走,而是给予适当的帮助,还是让他们自己去面对困难,自己度过难关。只有这样,才能够磨练学生的意志品格,才能使他们真正做到主动学习。
当然,要“学会学习”绝不仅仅是注意到以上几个方面的问题就能解决的。要使学生好学、会学,有创新精神、创造能力,如果没有正确的教育思想,不从实际出发因材施教、目光短浅只重眼前等做法,“使之学”也只能是句空话,当然没有实际意义。要让学生能够主动地学习并保持高度热情,而且要使之成为对国家对社会有用的人才,是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需要我们全体教育工作者共同努力、协同奋斗才能完成。
一、创设让学生主动学习入门环境
化学科知识点多,多数学生感到难学。其实,化学也有明显的教学优势,即化学是从研究实物开始的,也是应用在生产生活实际中的。学生入门学习过程中所遇到的各种概念都是有依托有着落的,利用实物引导学生观察思考不失为一种能够有效地将概念落在实处的方法。
比如在讲氯气一节课时,教师可以先收集一瓶氯气,直接问学生:“集气瓶里装的是什么?”学生回答:“氯气”。如有少数学生能回答:“集气瓶内充满氯气分子”,教师应肯定后者。然后向瓶内加入少许蒸馏水,振荡后让学生观察并问:“这瓶水颜色与蒸馏水有什么不同,为什么?”如果学生能回答有氯气分子存在于水分子间使之显黄绿色,那么学生对分子实体的概念就比较明确了。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物,自己得出结论,不必过多解释,将看似抽象的东西摆在明处,可省去许多阻碍进步的疑虑。有时,也可利用微观与宏观物体的对比,将微观粒子及其计量法直观化。
二、以实验促思考,激发学生主动释疑
能否充分利用实验这个教学手段,可以说是衡量一个化学教师教学水平的关键。化学教学如果失去了实验这个环节,教学效果就会大打折扣。笔者在实验促进教学方面下了不少功夫,不论是常规课还是第二课堂,都尽可能地安排演示实验或让学生自己动手。在实验过程中,学生所见到的使之迷惑不解的现象,就是促使他们进行认真分析思考的巨大动力。
比如,在讲到“磷”一节时,我补充了白磷的水下燃烧实验:当把氧气通向盛有80度热水的烧杯底部的白磷时,学生看到白磷在水下立刻剧烈燃烧,伴随着沉闷的爆破声。在反应不再进行后,展示水底的残余物(显深红色),让学生思考并解释。一个实验,复习了燃烧三要素、磷与氧气化合(最后在热水中转变成磷酸),同时又使学生对白磷与红磷的转化及转化条件有进一步理解,可谓一石三鸟。学生通过观察实验,主动思考,解决问题后更是大受鼓舞,信心倍增。
再比如在第二课堂卤族元素性质教学过程中,要求学生自己动手安装一套制备氯气的装置,制备氯气并验证氯气的性质。实验时准备了KI溶液,要学生尽可能多地将碘置换出来。学生按照自己的思路做,结果却让他们大吃一惊——通入氯气时间过长反而几乎收集不到碘,为什么呢?学生带着问题查阅无机化学有关章节,了解到碘被过量氯气氧化成碘酸等知识,有几位同学立刻继续验证刚查阅的相关知识并进行验证。一位同学将刚制的上清液分成两份,一份加稀硫酸,另一份加氢氧化钾溶液,然后分别再加入少量KI溶液,结果正如他所预料的那样:碘酸盐在碱性条件下的稳定性较在酸性条件下高,他于是写出了下列反应式:6H + +IO3 - +5I- +3I2 +3H2O
笔者表扬了这位同学。之后也有同学用溴替代碘进行对照实验,还有同学建议试一试 Na2S 溶液。结果一次辅导课下来,同学们收获颇丰,对化学学习的热情很高,对新知识的渴求与探索的愿望溢于言表。
三、培养学生主动运用其它学科知识的能力
教师能够联系本学科与其它学科的相关知识,重视各学科在一些方面的交汇点的教学,使学生注意学科间的联系,学习兴趣与思考不止停留在单一学科,思维能力横向展开、兴趣可以得到广泛发展。把其他学科的相关知识尽可能地运用到化学上来,学生的思维结构得到完善并不时地有新鲜感。
四、培养学生良好心理素质,激励主动学习
学习是一个长期艰苦的过程,有兴趣、好学固然是好事,但更重要的是如何使学生能够持之以恒。笔者认为,要做到这一点最重要的就是时常要站在学生的角度设身处地为学生着想,但要以更高的要求引导学生前进。学习知识的过程是艰辛的,学生在学知时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学习时心理受挫过多过频就会严重地打击学习信心,严重时甚至导致学习的倒退。因此,教师在以兴趣为主引入新知识后,适当设疑进行加深是必要的,但一定要控制好“度”。有重点有层次地逐步引导,使学生尽量能通过他们自己的思考解决问题,做知识的主人。同时注意接近学生,注意反馈信息并予以及时处理。但是,爱护与关心并不是要教师做保姆,帮助学生解决困难不能够简单地扶着他们走,而是给予适当的帮助,还是让他们自己去面对困难,自己度过难关。只有这样,才能够磨练学生的意志品格,才能使他们真正做到主动学习。
当然,要“学会学习”绝不仅仅是注意到以上几个方面的问题就能解决的。要使学生好学、会学,有创新精神、创造能力,如果没有正确的教育思想,不从实际出发因材施教、目光短浅只重眼前等做法,“使之学”也只能是句空话,当然没有实际意义。要让学生能够主动地学习并保持高度热情,而且要使之成为对国家对社会有用的人才,是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需要我们全体教育工作者共同努力、协同奋斗才能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