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沉浸式"大思政课"在"大思政课"的基础上,既强调把"思政小课堂"融入"社会大课堂"的思政课改革走向,又强调思政课身临其境的场景感、真实感和历史感,使思政课与社会现实紧密结合,以场景感描绘"大背景",以历史感构建"大格局",以真实感勾勒"大课堂",以提升思政课的吸引力与引导力。切实办好沉浸式"大思政课",教育者要确立"大思政"的理念,打通思政课堂与社会生活之间的壁垒,激发教育对象在现场教学中的深度学
【基金项目】
:
2021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高校思政课研究专项一般项目“新时代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学一体化研究”(项目批准号:21VSZ115)的阶段性成果;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沉浸式"大思政课"在"大思政课"的基础上,既强调把"思政小课堂"融入"社会大课堂"的思政课改革走向,又强调思政课身临其境的场景感、真实感和历史感,使思政课与社会现实紧密结合,以场景感描绘"大背景",以历史感构建"大格局",以真实感勾勒"大课堂",以提升思政课的吸引力与引导力。切实办好沉浸式"大思政课",教育者要确立"大思政"的理念,打通思政课堂与社会生活之间的壁垒,激发教育对象在现场教学中的深度学习意识,聚力教育方式的多元整合与变革创新,优化"大思政课"实践教学环境的制度保障和资源供给。
其他文献
环境作为幼儿园教育的一门隐形课程,对幼儿的教育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应该充分发掘环境创设的教育作用,力求将环境创设与教育理念结合起来。
内隐学习这一概念自问世以来,内隐学习与注意的关系,便成为了心理学研究的重要内容。选择性注意在内隐学习中充当了怎样的角色?通过文献回顾发现,一些研究表明选择性注意并不是内隐学习发生的必要条件,而也有研究者认为选择性注意在内隐学习过程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只有在选择性注意的参与下内隐学习才能发生。关于这个问题仍存在争论的原因主要有:实验范式差别、感觉通道差别、实验材料差别等。因此,本文拟从实验材料的
在学前教育领域,有很多关于幼儿园环境创设的研究,但基于"儿童视角"的环境创设研究并不多见。我们认为,幼儿园环境创设应以"儿童视角"为出发点,回归与还原儿童的真实生活。幼儿园的环境创设反映的是儿童、课程与文化三者之间的关系。本文以中华女子学院附属实验幼儿园的环境为例,阐释了"儿童视角"下幼儿园环境创设的本质、路径以及价值取向,提出了"儿童视角"下幼儿园环境创设的策略与思考以及课程与环境的同构关系。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提出:幼儿的学习是以直接经验为基础,在游戏和日常生活中进行的。园所应珍视游戏和生活的独特价值,创设丰富的教育环境。我们幼儿园的环境以年级组为单位,运用"主题式"创设思路,分别设立主题:小班"城堡·乐园"、中班"海洋·悦纳"、大班"森林·生长",从立意到创意,和幼儿一起创造丰富适宜的环境。
随着信息时代的快速发展,各类互联网产品已经渗透了生活的方方面面,人们每天都要面对形形色色的各类软件。对于这些朝夕相伴的产品,人们逐渐开始期待它们不仅是一个冷冰冰的工具,更是一个陪伴自己的助手甚至友人,希望能获得更有趣、更丰富、更有温度的使用体验。反馈机制是人和互联网产品互动过程中产品一方传递信息的方式,承担了回应并引导用户行为的重担,是影响用户体验最直观的要素。经过精心设计的反馈机制具有良好的易懂
内隐序列学习与注意的关系是内隐学习研究中基本问题之一,有的研究发现内隐序列学习需要注意参与,有的研究发现内隐序列学习不需要注意参与,不同研究得出了不同的结论。内隐序列学习是否需要注意参与还没有得出统一结论。关于多重内隐序列学习与注意关系的研究较少,为了进一步考察多重内隐序列学习与注意的关系,本研究采用单因素(注意负荷:高、低)被试间实验设计,高注意负荷条件下存在分心刺激,低注意负荷条件下不存在分心
医学教育的目标是培养更多的医务工作者,为人民提供高质量的卫生与健康服务,医学生在进行专业知识学习的同时,必须同时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和医学人文精神的培育。沉浸式交互式的医学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场景化、时代化、数字化转换,是思政课与专业课双向融合的新兴探索渠道。作者基于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传导内核,结合人本主义和建构主义学习的相关理论,构建"沉浸感"与"交互性"体验下教学目标体系,
目的:观察针刀治疗冻结肩的临床疗效。方法:将216例冻结肩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110例)和对照组(106例)。治疗组采用针刀治疗,7 d治疗1次,21 d为1个疗程;对照组采用针刺治疗,每天治疗1次,30 d为1个疗程。2组均治疗1个疗程。观察2组治疗后肩关节功能的变化,并评定综合疗效。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为96.4%(106/110),对照组为73.6%(78/106),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
改革育人方式,实现学科育人功能,是全面提高教育质量的内在要求。学科育人的本质是学科教育教学的发展性,促进学生作为人的社会本质、文化本质和精神本质的生成,发展学生新时代所必需的学科核心素养。"人—知"互动是学科育人的逻辑起点。构建"人—知"互动关系,促进学生与知识相遇,把知识引入学生生命,实现知识内蕴的对于学生成长的价值,体现学科知识与学科教学的育人功能。基于学生生命成长立场,确立发展取向的知识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