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写这篇文章对我来说确实题目很大,也只能从发行的角度来谈一些个人看法,肯定会有不准确的地方,希望同行提出看法和意见。
文学类图书出版数量稳步增长
这里所说的文学类图书的出版仅包括全国文艺出版社图书发行联合体(以下简称“文图联”)所属的文艺类出版社和含有文艺出版专业分工的综合类出版社,其他出版社出版的文学类图书不在其范围内。
为了更好地分析“文图联”成员社范围内的图书出版和销售,我们统计了从2000年至2009年的文学类图书出版状况。
从以下两个图表中,我们可以大致分析出“文图联”成员社出版的文学类图书数量以及占全国年度文学类图书的比率情况。


1、10年来,除2003年、2005年这两个年度“文图联”成员社出版的文学类图书较前一年有较小的减少外,其他各年度均较前一年有所增长。从总体上看“文图联”作为一个整体,出版的文学类图书呈上升趋势。
2、“文图联”成员社出版的文学类图书占年度文学类图书的比率,表现为不稳定的振荡状况:2000年至2001年呈上升状态,2001年至2006年呈下降状态,2006年至2008年呈上升状态,2008年至2009年呈下降状态。数量上的总体上升与比率的振荡不定,说明“文图联”成员社以外的其他出版社出版的文学类图书在年度数量上的不稳定性,当‘文图联’成员社的比率为上升状态时。非成员社出版的文学类图书数量在下降;当“文图联”成员社的比率下降时,非成员社出版的文学类图书数量在上升。
3、“文图联”成员社出版的文学类图书占年度文学类图书的比率10年来一直保持在36%以上,说明“文图联”作为一个联合体,其文学类图书的市场占有率较高,是国内文学类图书出版的主力军团。
文学类图书出版的格局
10年来,一个年度内出版过文学类图书的出版社,2000年为437家,2001年为451家,2002年为441家,2003年为475家,2004年为486家,2005年为494家,2006年为505家,2007年为507家,2008年为518家,2009年为512家。这一结果说明:进入文学类图书出版领域的出版社呈上升状态,文学类图书的出版不再是专业文学类出版社的“特权”。“文图联”成员社的出版范围为传统的文学类图书,这些出版社正在受到越来越多的其他出版社在文艺类图书出版市场上的冲击。
虽然出版文学类图书的出版社在逐年递增,但是各个出版社每年出版的文学类图书的数量却存在着非常大的差异。我们将各个出版社每年出版的文学类图书按数量分成6个档次:一是每年出版301种及以上,二是每年出版201至300种,三是每年出版101至200种,四是每年出版51至100种,五是每年出版ll至50种,六是每年出版1至10种。
从右面的监测表中,我们可以得出文学类图书出版的格局如下:
一、全国绝大多数出版社或多或少地均在文学类图书出版上有所作为。在国内,不同类别的出版社往往有不同的出书范围,在以往的有关行政管理中,各个出版社一般情况下不敢“越界出版”。甚至连“擦边球”都不敢打。随着中国改革开放进程的加快,新闻出版行政管理部门也逐步“放开”了出版社的出书范围。除了有关军事题材、有关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题材、重大政治类读物等图书需要专门审批外,各个出版社的出书范围逐步扩大,原来从不出版文学类图书的出版社,从2000年起开始向这个领域进军,文学类图书的“扎堆出版”现象早已形成。一些出版社往往发挥其自身行业的特点,利用本行业内部的信息及作者等资源优势,组织文学类图书选题,进行编辑出版,从而迅速向文学类图书市场“挺进”。例如,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近几年来,利用自身公安资源的优势。不断推出公安纪实类的作品,而且逐年增加出版数量。再如,万卷出版公司近几年来文学类图书的出版增长率平均在150%以上,发展速度十分惊人,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显著。
二、在出版文学类图书的出版社中,每年出版文学类图书在301种以上和201种以上的出版社数量相对要少得多,而且有逐年增加的趋势,说明传统的文学出版大社在保持自身文学出版优势的情况下不断地进行着“扩张”;每年出版量在101至200种之间的出版社呈现出不稳定的态势,说明这些出版社在文学类图书选题把握及出版上还没有形成规模效益;每年出版量在51至100种的出版社的数量相对不稳定,说明这些出版社在文学类图书选题把握及出版上远远没有集中力量,或者处于“蓄势待发”状态;每年出版数量在50种以下的出版社数量较多,说明这些出版社在文学类图书出版市场上处于刚刚起步的状态;每年出版量在1至10种的出版社每年都在150个以上,这些出版社在文学类图书市场的竞争中,只是偶尔“为之”,对整个文学类图书格局不构成重大影响。
三、文学类图书的出版除当代文学作品外,往往不受版权的限制,如出版中国古代和近现代文学作品、外国古代和近现代文学作品,这些出版物超过版权保护期限,大部分不受版权制约。因此,在近几年的高等院校图书馆装备热潮、农村书屋装备热潮以及中小学课外读物出版热潮中,给文学类图书出版的“相对繁荣”打了一剂“强心针”。同时“高定价、低折扣”的销售策略也不断地刺激着文学读物的出版,出现了整套的散文、整套的名著、整套的名人传记、整套的文集、整套的新课标等等,每套图书少则十几种。多则几百种。统计数据表明,一些出版社由于在某一个年度“突击”出版了大量文学类图书,会改变当年的文学类图书品种的出版格局,但这些出版社并不会对文学类图书的总体格局造成重大影响。
四、新锐作家、“80后”作家成长速度过快,成为文学类市场的一道风景线,这些“小作家们”亦成为各个出版社“争夺的焦点”,而且“争夺”的程度不亚于对“老牌”作家作品的“争夺”。与此同时,现代文学作品。尤其是现代小说类图书普遍存在着质量不高的现象,再加上“以品种争优势、以品种抢占市场”的出版策略,也成为各个出版社争相出版文学类图书的重要原因。
五、一些传统文艺类出版社的特定文学出版物市场被另一些非文艺出版社所蚕食,整个文学市场显现出“不均势”的现象。比如侦探推理类图书、悬疑类小说、大案纪实类图书的出版。由原来几家出版社发展到多家出版社同时并举。再如世界名著类图书,改革开放前仅有几家出版社有世界名著的出版资源,而到目前为止世界名著的出版已经到了“过度繁荣”的程度。
文学类图书出版的市场集中度
市场集中度是指销售某一种产品(或者服务)或者某一类产品(或者服务)的企业规模的分布。这一概念是用’来衡量一个产业中受到几家大企业控制的程度,亦称“卖者集中度”、“产业集中度”。
对市场集中度的测量的主要方法是:前K位企业市场集中比率,即指某一产业中最大的前K位企业市场份额之和。其计算公式是CRi=∑il,按照国际上通行的做法,这里的i通常取4或者8。
根据2000年至2009年历年各个出版社出版的文学类图书的数量,并考虑到某一出版社在出版文学类图书数量的稳定性,我们选取人民文学出版社、作家出版社、中国文联出版社、大众文艺出版社为标的对象,计算CR4的值;选取人民文学出版社、作家出版社、中国文联出版社、大众文艺出版社、中国戏剧出版社、江苏文艺出版社、长江文艺出版社、花城出版社为标的对象,计算CR8的值。

从上表我们可以看到,全国文学类图书的市场集中度的大致情况如下——
一、10年来文学类图书选题的市场集中度,无论是CR4的值还是CR8的值均小于40%,说明文学类图书市场尚未形成“垄断企业”,谁都不可能对文学类图书市场形成垄断局面。其他出版社可以毫无顾忌地进入文学出版“壁垒”,这从几年来众多出版社纷纷进入文学类图书出版领域就不难看出。
二、另外,10年来CR8的值较CR4的值稳定性较好,说明人民文学出版社、作家出版社、中国文联出版社、大众文艺出版社作为CR4的标的对象,其中个别出版社年度出版文学类图书存在着不稳定性。
三、从目前各主要文学类图书出版社的发展趋势上看,相信会在未来的若干年内,文学类图书市场一定会出现更多的年度出版文学类图书规模稳定在400种以上的出版社,而文学类图书的市场集中度将逐步提高。
文学类图书出版数量稳步增长
这里所说的文学类图书的出版仅包括全国文艺出版社图书发行联合体(以下简称“文图联”)所属的文艺类出版社和含有文艺出版专业分工的综合类出版社,其他出版社出版的文学类图书不在其范围内。
为了更好地分析“文图联”成员社范围内的图书出版和销售,我们统计了从2000年至2009年的文学类图书出版状况。
从以下两个图表中,我们可以大致分析出“文图联”成员社出版的文学类图书数量以及占全国年度文学类图书的比率情况。


1、10年来,除2003年、2005年这两个年度“文图联”成员社出版的文学类图书较前一年有较小的减少外,其他各年度均较前一年有所增长。从总体上看“文图联”作为一个整体,出版的文学类图书呈上升趋势。
2、“文图联”成员社出版的文学类图书占年度文学类图书的比率,表现为不稳定的振荡状况:2000年至2001年呈上升状态,2001年至2006年呈下降状态,2006年至2008年呈上升状态,2008年至2009年呈下降状态。数量上的总体上升与比率的振荡不定,说明“文图联”成员社以外的其他出版社出版的文学类图书在年度数量上的不稳定性,当‘文图联’成员社的比率为上升状态时。非成员社出版的文学类图书数量在下降;当“文图联”成员社的比率下降时,非成员社出版的文学类图书数量在上升。
3、“文图联”成员社出版的文学类图书占年度文学类图书的比率10年来一直保持在36%以上,说明“文图联”作为一个联合体,其文学类图书的市场占有率较高,是国内文学类图书出版的主力军团。
文学类图书出版的格局
10年来,一个年度内出版过文学类图书的出版社,2000年为437家,2001年为451家,2002年为441家,2003年为475家,2004年为486家,2005年为494家,2006年为505家,2007年为507家,2008年为518家,2009年为512家。这一结果说明:进入文学类图书出版领域的出版社呈上升状态,文学类图书的出版不再是专业文学类出版社的“特权”。“文图联”成员社的出版范围为传统的文学类图书,这些出版社正在受到越来越多的其他出版社在文艺类图书出版市场上的冲击。
虽然出版文学类图书的出版社在逐年递增,但是各个出版社每年出版的文学类图书的数量却存在着非常大的差异。我们将各个出版社每年出版的文学类图书按数量分成6个档次:一是每年出版301种及以上,二是每年出版201至300种,三是每年出版101至200种,四是每年出版51至100种,五是每年出版ll至50种,六是每年出版1至10种。
从右面的监测表中,我们可以得出文学类图书出版的格局如下:
一、全国绝大多数出版社或多或少地均在文学类图书出版上有所作为。在国内,不同类别的出版社往往有不同的出书范围,在以往的有关行政管理中,各个出版社一般情况下不敢“越界出版”。甚至连“擦边球”都不敢打。随着中国改革开放进程的加快,新闻出版行政管理部门也逐步“放开”了出版社的出书范围。除了有关军事题材、有关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题材、重大政治类读物等图书需要专门审批外,各个出版社的出书范围逐步扩大,原来从不出版文学类图书的出版社,从2000年起开始向这个领域进军,文学类图书的“扎堆出版”现象早已形成。一些出版社往往发挥其自身行业的特点,利用本行业内部的信息及作者等资源优势,组织文学类图书选题,进行编辑出版,从而迅速向文学类图书市场“挺进”。例如,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近几年来,利用自身公安资源的优势。不断推出公安纪实类的作品,而且逐年增加出版数量。再如,万卷出版公司近几年来文学类图书的出版增长率平均在150%以上,发展速度十分惊人,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显著。
二、在出版文学类图书的出版社中,每年出版文学类图书在301种以上和201种以上的出版社数量相对要少得多,而且有逐年增加的趋势,说明传统的文学出版大社在保持自身文学出版优势的情况下不断地进行着“扩张”;每年出版量在101至200种之间的出版社呈现出不稳定的态势,说明这些出版社在文学类图书选题把握及出版上还没有形成规模效益;每年出版量在51至100种的出版社的数量相对不稳定,说明这些出版社在文学类图书选题把握及出版上远远没有集中力量,或者处于“蓄势待发”状态;每年出版数量在50种以下的出版社数量较多,说明这些出版社在文学类图书出版市场上处于刚刚起步的状态;每年出版量在1至10种的出版社每年都在150个以上,这些出版社在文学类图书市场的竞争中,只是偶尔“为之”,对整个文学类图书格局不构成重大影响。
三、文学类图书的出版除当代文学作品外,往往不受版权的限制,如出版中国古代和近现代文学作品、外国古代和近现代文学作品,这些出版物超过版权保护期限,大部分不受版权制约。因此,在近几年的高等院校图书馆装备热潮、农村书屋装备热潮以及中小学课外读物出版热潮中,给文学类图书出版的“相对繁荣”打了一剂“强心针”。同时“高定价、低折扣”的销售策略也不断地刺激着文学读物的出版,出现了整套的散文、整套的名著、整套的名人传记、整套的文集、整套的新课标等等,每套图书少则十几种。多则几百种。统计数据表明,一些出版社由于在某一个年度“突击”出版了大量文学类图书,会改变当年的文学类图书品种的出版格局,但这些出版社并不会对文学类图书的总体格局造成重大影响。
四、新锐作家、“80后”作家成长速度过快,成为文学类市场的一道风景线,这些“小作家们”亦成为各个出版社“争夺的焦点”,而且“争夺”的程度不亚于对“老牌”作家作品的“争夺”。与此同时,现代文学作品。尤其是现代小说类图书普遍存在着质量不高的现象,再加上“以品种争优势、以品种抢占市场”的出版策略,也成为各个出版社争相出版文学类图书的重要原因。
五、一些传统文艺类出版社的特定文学出版物市场被另一些非文艺出版社所蚕食,整个文学市场显现出“不均势”的现象。比如侦探推理类图书、悬疑类小说、大案纪实类图书的出版。由原来几家出版社发展到多家出版社同时并举。再如世界名著类图书,改革开放前仅有几家出版社有世界名著的出版资源,而到目前为止世界名著的出版已经到了“过度繁荣”的程度。
文学类图书出版的市场集中度
市场集中度是指销售某一种产品(或者服务)或者某一类产品(或者服务)的企业规模的分布。这一概念是用’来衡量一个产业中受到几家大企业控制的程度,亦称“卖者集中度”、“产业集中度”。
对市场集中度的测量的主要方法是:前K位企业市场集中比率,即指某一产业中最大的前K位企业市场份额之和。其计算公式是CRi=∑il,按照国际上通行的做法,这里的i通常取4或者8。
根据2000年至2009年历年各个出版社出版的文学类图书的数量,并考虑到某一出版社在出版文学类图书数量的稳定性,我们选取人民文学出版社、作家出版社、中国文联出版社、大众文艺出版社为标的对象,计算CR4的值;选取人民文学出版社、作家出版社、中国文联出版社、大众文艺出版社、中国戏剧出版社、江苏文艺出版社、长江文艺出版社、花城出版社为标的对象,计算CR8的值。

从上表我们可以看到,全国文学类图书的市场集中度的大致情况如下——
一、10年来文学类图书选题的市场集中度,无论是CR4的值还是CR8的值均小于40%,说明文学类图书市场尚未形成“垄断企业”,谁都不可能对文学类图书市场形成垄断局面。其他出版社可以毫无顾忌地进入文学出版“壁垒”,这从几年来众多出版社纷纷进入文学类图书出版领域就不难看出。
二、另外,10年来CR8的值较CR4的值稳定性较好,说明人民文学出版社、作家出版社、中国文联出版社、大众文艺出版社作为CR4的标的对象,其中个别出版社年度出版文学类图书存在着不稳定性。
三、从目前各主要文学类图书出版社的发展趋势上看,相信会在未来的若干年内,文学类图书市场一定会出现更多的年度出版文学类图书规模稳定在400种以上的出版社,而文学类图书的市场集中度将逐步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