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文章论述小学数学教材中所体现的发现学习的实际运用,并论述实际教学中,实施发现学习的主要策略。
关键词: 小学数学教学 发现学习法 运用策略
发现学习是布鲁诺最先提出的,是指学生自主、合作后发现和构建知识的学习方式。下面笔者从发现学习的含义、优点与缺点,以及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等方面,简单探讨,以期抛砖引玉,呼吁同仁不断探讨、逐渐改进教学方法方式,构建学生会学、乐学的互动课堂。
一、发现学习的基本含义
发现学习,即“发现式学习”。格拉泽从学习方式和学习目标两个方面而定义“发现学习”。
布鲁诺最先提出“发现学习”。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掀起了“发现学习”的热潮,但由于发现学习忽视学生的差异性而未实现预期目标。
二、发现学习的弊端
发现学习虽然以发展思维、培养探究能力为目标,但发现学习的弊端——不能兼顾到学生的差异性显而易见,这是20世纪60年代发现学习在美国没有实施的主要原因。
每个孩子的素质、智力、基础等各不相同。发现学习,对于学困生无法跨越和飞越“跳一跳、摘得到”的最近发展区。如一个数列1,1;2,3;3,5;4,7;()思考题,让学生根据数列的特点找出规律,而填出()内的数字是多少。
多数学生对这个问题束手无策,需要讨论或者教师的点拨。引导学生观察数列的特点、找出每组数之间的关系,例如,每一组的第一个是相差1的连续自然数:所以,下一组数的第一个数字是5;而每一组数的第二个数,分别是1、3、5、7,是相差2的自然数。所以后边一个数是10,所以这组数是(5,10).发现、探讨、体验等的学习,虽然理论上体现和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主观能动性,但有时也不得不考虑学生的实际水平,该讲时则讲,否则,会有原来越多的学生在发现过程中“囫囵吞枣”,甚至“夹生”。
三、发现学习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
四、发现学习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运用的指导策略
1.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发现学习的案例,一般情况看似比较难,学生如果没有信心和耐心,没有兴趣,就很难使问题得以解决,很难使用发现学习,形成策略。
竞争的机制的采用,就可以促使学生快速、主动投入。如仔细观察,看看哪位学生先找到答案,111-22=109,1111-22=1089,那么1111111111-222222222=?
问题给出后,教师再以激“情”的方法,促使学生运用发现学习,善于动脑和思考。如“看到如此长的数字计算,往往会感到一阵晕眩。如果按照退位减的方法,小学二年级的学生慢慢也就可以算出结果。可是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说,如果用减法,就难免不笨拙了。你不用计算,可以直接写出结果吗?看看谁是最厉害的一个”。这样,学生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思考问题的主动性得以激发。
2.引导学生找出已知和未知的关系。
发现学习,关键在于善于运用已知条件,找出已知条件和未知条件的相同、相似的地方,从而发现某一个规律,而将问题圆满解决。
如对于找规律的问题:△○○△○○△○○△……第16个图形是( ?摇?摇)。看到这个题,多数学生会想到不就16个么,简单,接着画就行了。此时,这类问题,教师有必要给予引导和点拨,也是层次教学的需要。
如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已知条件的规律:已经知道了什么?让我们做什么?你有什么方法?
待学生说出“接着画”时,教师应“点赞”,给个大拇指、给个点头或微笑、给个耀眼的小星星……但教师有必要引导学生用数学的方法解决这个问题:如果这个问题,不是问的第16个图形是三角形还是圆形,而是问的第116、198、2016等时,你仍然要接着画吗?看起来接着画,有点麻烦,那么,我们能不能用数学方法解决呢?请你将给出的图形,按从前往后每三个一组的方法,进行分组,看看你发现了什么?你找到问题的解决方法了吗?
这样,学生对于这类题的思考,就会主动找规律,并总结和运用,养成用数学思维的习惯,发展数学思维能力。
发现学习的关键是找规律,提高解决问题能力是目的,发展数学思维是宗旨,培养创新精神、实践能力是终极目标。小学数学教学中,莫冷落发现学习,让发现学习为数学课堂教学增添魅力。
参考文献:
[1]顾万春,钱慧.小学数学中的发现学习[J].小学教学研究(教学版),2014(6).
[2]陈兰珍.小学数学“问题解决”的教学实践与探索[J].新教师,2012(12).
关键词: 小学数学教学 发现学习法 运用策略
发现学习是布鲁诺最先提出的,是指学生自主、合作后发现和构建知识的学习方式。下面笔者从发现学习的含义、优点与缺点,以及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等方面,简单探讨,以期抛砖引玉,呼吁同仁不断探讨、逐渐改进教学方法方式,构建学生会学、乐学的互动课堂。
一、发现学习的基本含义
发现学习,即“发现式学习”。格拉泽从学习方式和学习目标两个方面而定义“发现学习”。
布鲁诺最先提出“发现学习”。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掀起了“发现学习”的热潮,但由于发现学习忽视学生的差异性而未实现预期目标。
二、发现学习的弊端
发现学习虽然以发展思维、培养探究能力为目标,但发现学习的弊端——不能兼顾到学生的差异性显而易见,这是20世纪60年代发现学习在美国没有实施的主要原因。
每个孩子的素质、智力、基础等各不相同。发现学习,对于学困生无法跨越和飞越“跳一跳、摘得到”的最近发展区。如一个数列1,1;2,3;3,5;4,7;()思考题,让学生根据数列的特点找出规律,而填出()内的数字是多少。
多数学生对这个问题束手无策,需要讨论或者教师的点拨。引导学生观察数列的特点、找出每组数之间的关系,例如,每一组的第一个是相差1的连续自然数:所以,下一组数的第一个数字是5;而每一组数的第二个数,分别是1、3、5、7,是相差2的自然数。所以后边一个数是10,所以这组数是(5,10).发现、探讨、体验等的学习,虽然理论上体现和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主观能动性,但有时也不得不考虑学生的实际水平,该讲时则讲,否则,会有原来越多的学生在发现过程中“囫囵吞枣”,甚至“夹生”。
三、发现学习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
四、发现学习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运用的指导策略
1.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发现学习的案例,一般情况看似比较难,学生如果没有信心和耐心,没有兴趣,就很难使问题得以解决,很难使用发现学习,形成策略。
竞争的机制的采用,就可以促使学生快速、主动投入。如仔细观察,看看哪位学生先找到答案,111-22=109,1111-22=1089,那么1111111111-222222222=?
问题给出后,教师再以激“情”的方法,促使学生运用发现学习,善于动脑和思考。如“看到如此长的数字计算,往往会感到一阵晕眩。如果按照退位减的方法,小学二年级的学生慢慢也就可以算出结果。可是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说,如果用减法,就难免不笨拙了。你不用计算,可以直接写出结果吗?看看谁是最厉害的一个”。这样,学生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思考问题的主动性得以激发。
2.引导学生找出已知和未知的关系。
发现学习,关键在于善于运用已知条件,找出已知条件和未知条件的相同、相似的地方,从而发现某一个规律,而将问题圆满解决。
如对于找规律的问题:△○○△○○△○○△……第16个图形是( ?摇?摇)。看到这个题,多数学生会想到不就16个么,简单,接着画就行了。此时,这类问题,教师有必要给予引导和点拨,也是层次教学的需要。
如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已知条件的规律:已经知道了什么?让我们做什么?你有什么方法?
待学生说出“接着画”时,教师应“点赞”,给个大拇指、给个点头或微笑、给个耀眼的小星星……但教师有必要引导学生用数学的方法解决这个问题:如果这个问题,不是问的第16个图形是三角形还是圆形,而是问的第116、198、2016等时,你仍然要接着画吗?看起来接着画,有点麻烦,那么,我们能不能用数学方法解决呢?请你将给出的图形,按从前往后每三个一组的方法,进行分组,看看你发现了什么?你找到问题的解决方法了吗?
这样,学生对于这类题的思考,就会主动找规律,并总结和运用,养成用数学思维的习惯,发展数学思维能力。
发现学习的关键是找规律,提高解决问题能力是目的,发展数学思维是宗旨,培养创新精神、实践能力是终极目标。小学数学教学中,莫冷落发现学习,让发现学习为数学课堂教学增添魅力。
参考文献:
[1]顾万春,钱慧.小学数学中的发现学习[J].小学教学研究(教学版),2014(6).
[2]陈兰珍.小学数学“问题解决”的教学实践与探索[J].新教师,201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