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黄学军今年39岁,想要给他做一个专门的采访很难,约好的时间总是会延后,总会有各样的客户在你的身后等着你和他完成谈话,总会有电话打进来,让这样一个文质彬彬的中年人总是对着话筒说“对不起,等会儿我打给你”,你会不自觉地有种“长话短说”的愿望。但采访一旦落在纸上,又发现原来有很多东西可说。
黄学军的故事说来话长,他似乎是个少年大学生,65年生,雷锋家乡湖南望城人,19岁入党,20岁毕业于南开大学。高分子材料专业。在1992年以前一直在国家化工部里“吃皇粮”,而且用他自己的话说:“这7年里,曾经做过科研,科研管理工作,也做过团委书记还做过化工部直属研究院企业的总经理”,各种口味的“皇粮”都尝了一遍,黄学军的选择是:下海。
不是所有的人都适合留学,也不是所有的人都适合下海。黄学军选择下海的原因很简单,他求新求变。在机关他工作性质的不断变化给了他一种用动态的眼光来观察一个行业的习惯。中国并不缺乏像中石油,中石化这样世界500强的企业,中国也不缺乏能够登陆纳斯达克、可能成为新经济500强的潜力企业。但在传统的石化工业领域。
如果一个人的专业、专长就是石化,那是不是意味着他最好的选择只能是世界500强企业工作,而永远和新经济、和朝阳产业没有关系了呢?据黄学军的观察,非也。
黄学军从自己的经历中发现,中国大型化工企业的优势大多集中在上游、中游,对已有技术的应用与管理都已经上了规模,还有大量的新技术贮备。但在新市场的开发及地方市场的延伸上,大企业显然有他鞭长莫及的地方。经常出差到广州,他对广州开放的政府心态和自由的中小企业生长环境越来越喜欢,到1992年时,他对在广州“下海”已经胸有成竹了。
怀揣着研究所授权给他的专利,怀揣着借来的几十万现金,27岁的黄学军辞掉了在化工部里的所有职务,只身来到了广州。那也的确是个创业的年代,大量的港资在广东寻找机会,广东省的各级政府也积极鼓励合资企业的发展,能精简的手续都精简了,能优惠的政策都优惠了,所以黄学军选择了开办合资企业,虽然小了点但资金、专利、研发、生产、销售各个环节一个不少,虽然不是高风险、高利润的新经济企业,但它有保守的10年市场增长的规划。的确,在后来的10年里。新老经济的各种产品推介会,各个层次的人力资源交流会,各个地区的优势产品贸易会络绎不绝,甚至体育运动会、明星演唱会的门票也翻了番,虽然各种展会也有冷场的时候,黄学军的小企业却始终保持了每年30—50个百分点的增幅,因为他的企业是专为各类大型活动,展览会、专业制造充气模型的,而且在全国的市场占用率保持了第一。10年下来,很多会展他已经不用忙着去竞标了,因为一些大型的运动会,展览会指定了他的产品,同时他已经养成了筛选新的投资项目的习惯了。
留学的收获,同学与知识各占一半
如果不是自己熟悉的化工行业,新的项目该如何筛选,如何运作?他自己想不出一个完整的答案,1997年至2000年,黄学军边打理自己的企业的同时用 3年时间完成了就华南理工大学的EMBA学业,华南理工大学工商学院的院长著名战略管理专家蓝海林教授对这位注重实战的学生印象不错,2002年时推荐黄学军攻读澳门科技大学的工商管理博士。黄学军想了想,觉得老师为自己想得很周到,就去澳门留学了。
回归后,澳门高校也对内地招生了,黄学军选择澳门有三个理由,一是地方近,博士课程不用天天在学校,黄学军每个月有三五天在澳门,往返一点也不碍事。二是老师杂,有欧美国家的顶尖商学院的教授,有新加坡、日本的教授,也有台湾和香港的教授.他们有各自擅长的学术领域,也有各自理论不同的原生地,他们对中国经济理论上的熟悉程度让土生土长的中国学生大开眼界,他们宽广的学术视野让实战出身的黄学军如沐春风。一些好点子,新想法,往往就在从澳门回广州的路上产生了。三是同学亲,在澳门读书的同学很多是内地企业界,金融界的朋友、同行,大家原来神交已久,课堂遇故知倍感亲切,大家又都是来做学问的,思维异常活跃.言谈之间常是火花四射,同学之间在学术和业务上的交叉领域也越来越多,一些合作的意向在课下的闲谈间不经意就产生了。这不是文学描写的夸张,因为 2002年,他的环保科技公司上马了。
做500强还是做500年
2004年10月世界知名中小企业管理大师赫尔曼·西蒙受广东省政府邀请来到广州出席中国首届中小企业博览会,黄学军承办的《市场经济研究》借这一绝佳的机会成功举办了“中小企业高峰论坛之大师论道”,邀请西蒙教授作专题演讲,在“中小企业高峰论坛之大师论道”上,西蒙教授讲了两个简单的事实。一,虽然美国经济总量是德国的3倍,但美国经济在出口方面没有德国方面多。二,德国出口项目中,奔驰、西门子等大公司并不占大头,真正的大头是德国的中小企业中的500家全球各行业的领袖。西蒙称这些企业是隐形冠军。黄学军又一次有了找到知音的感觉,在他承办的市场经济研究方面的杂志中浓墨重彩地写了一笔,为了说明广东经济中“隐形冠军”的重要性.他还特意把西蒙的理论与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广东省委书记张德江“广东应当出一批单打冠军”的论述作了比较。最后得出了自己结论中小企业不可能成为市场的核心环节,但却有可能成为市场经济中必不可少的环节,当别人看上去不知道你怎么赚钱,而实质上在生活中却离不开你的时候,你就有了基业常青的基础了。
管理大师和省委书记的话是概括性的论断,黄学军的结论是亲身体验的结果。他从上个世纪90年代末就开始追踪一些朝阳产业,他曾经投资过报纸地产版的经营,考察过液晶显示器的产业链,最终他放弃了成本过高或风险过大的项目,把落脚点选在了杂志传媒、广告业和汽车环保添加剂上。他的杂志一本是生活类直邮广告杂志,定位在发现生活价值、提高生活品味上;另一本则是市场经济理论研究类杂志,定位在经理层战略性管理参考上,两本杂志一文一武,一生活一事业,但同样是依托相关市场一线的专业人士,以广告代理为先导,有重点地直邮和赠送阅读。基于那个年代产生的一种新的杂志营销方式,黄学军又把两个品牌推到了广东相关领域的前三位中。至于汽车环保添加剂,因为车多必然要环保,油贵必然要节能的关系,黄学军依托化工部一些主要的燃油添加剂品牌,配合符合广东实际的研发与加工工艺,在广东大力推广环保节能的车用燃油添加剂,因为是用市场手段推进,看到自己的产品线不断延伸到深圳、东莞、佛山、珠海,黄学军的心情无比激动。因为每前进一步都证明了他“小成本切入大产业”的“隐性冠军”的思路是正确的。
从1986年到2004年,18年的时间里,公务员下海的潮流他赶上了,新经济的潮流他赶上了,留学充电的潮流他赶上了,朝阳产业起步的潮流他正在其中,在不停顿地观察与思考后,黄学军总是会用他有力的拇指与食指,轻轻地翻开时代的页眉。
黄学军的故事说来话长,他似乎是个少年大学生,65年生,雷锋家乡湖南望城人,19岁入党,20岁毕业于南开大学。高分子材料专业。在1992年以前一直在国家化工部里“吃皇粮”,而且用他自己的话说:“这7年里,曾经做过科研,科研管理工作,也做过团委书记还做过化工部直属研究院企业的总经理”,各种口味的“皇粮”都尝了一遍,黄学军的选择是:下海。
不是所有的人都适合留学,也不是所有的人都适合下海。黄学军选择下海的原因很简单,他求新求变。在机关他工作性质的不断变化给了他一种用动态的眼光来观察一个行业的习惯。中国并不缺乏像中石油,中石化这样世界500强的企业,中国也不缺乏能够登陆纳斯达克、可能成为新经济500强的潜力企业。但在传统的石化工业领域。
如果一个人的专业、专长就是石化,那是不是意味着他最好的选择只能是世界500强企业工作,而永远和新经济、和朝阳产业没有关系了呢?据黄学军的观察,非也。
黄学军从自己的经历中发现,中国大型化工企业的优势大多集中在上游、中游,对已有技术的应用与管理都已经上了规模,还有大量的新技术贮备。但在新市场的开发及地方市场的延伸上,大企业显然有他鞭长莫及的地方。经常出差到广州,他对广州开放的政府心态和自由的中小企业生长环境越来越喜欢,到1992年时,他对在广州“下海”已经胸有成竹了。
怀揣着研究所授权给他的专利,怀揣着借来的几十万现金,27岁的黄学军辞掉了在化工部里的所有职务,只身来到了广州。那也的确是个创业的年代,大量的港资在广东寻找机会,广东省的各级政府也积极鼓励合资企业的发展,能精简的手续都精简了,能优惠的政策都优惠了,所以黄学军选择了开办合资企业,虽然小了点但资金、专利、研发、生产、销售各个环节一个不少,虽然不是高风险、高利润的新经济企业,但它有保守的10年市场增长的规划。的确,在后来的10年里。新老经济的各种产品推介会,各个层次的人力资源交流会,各个地区的优势产品贸易会络绎不绝,甚至体育运动会、明星演唱会的门票也翻了番,虽然各种展会也有冷场的时候,黄学军的小企业却始终保持了每年30—50个百分点的增幅,因为他的企业是专为各类大型活动,展览会、专业制造充气模型的,而且在全国的市场占用率保持了第一。10年下来,很多会展他已经不用忙着去竞标了,因为一些大型的运动会,展览会指定了他的产品,同时他已经养成了筛选新的投资项目的习惯了。
留学的收获,同学与知识各占一半
如果不是自己熟悉的化工行业,新的项目该如何筛选,如何运作?他自己想不出一个完整的答案,1997年至2000年,黄学军边打理自己的企业的同时用 3年时间完成了就华南理工大学的EMBA学业,华南理工大学工商学院的院长著名战略管理专家蓝海林教授对这位注重实战的学生印象不错,2002年时推荐黄学军攻读澳门科技大学的工商管理博士。黄学军想了想,觉得老师为自己想得很周到,就去澳门留学了。
回归后,澳门高校也对内地招生了,黄学军选择澳门有三个理由,一是地方近,博士课程不用天天在学校,黄学军每个月有三五天在澳门,往返一点也不碍事。二是老师杂,有欧美国家的顶尖商学院的教授,有新加坡、日本的教授,也有台湾和香港的教授.他们有各自擅长的学术领域,也有各自理论不同的原生地,他们对中国经济理论上的熟悉程度让土生土长的中国学生大开眼界,他们宽广的学术视野让实战出身的黄学军如沐春风。一些好点子,新想法,往往就在从澳门回广州的路上产生了。三是同学亲,在澳门读书的同学很多是内地企业界,金融界的朋友、同行,大家原来神交已久,课堂遇故知倍感亲切,大家又都是来做学问的,思维异常活跃.言谈之间常是火花四射,同学之间在学术和业务上的交叉领域也越来越多,一些合作的意向在课下的闲谈间不经意就产生了。这不是文学描写的夸张,因为 2002年,他的环保科技公司上马了。
做500强还是做500年
2004年10月世界知名中小企业管理大师赫尔曼·西蒙受广东省政府邀请来到广州出席中国首届中小企业博览会,黄学军承办的《市场经济研究》借这一绝佳的机会成功举办了“中小企业高峰论坛之大师论道”,邀请西蒙教授作专题演讲,在“中小企业高峰论坛之大师论道”上,西蒙教授讲了两个简单的事实。一,虽然美国经济总量是德国的3倍,但美国经济在出口方面没有德国方面多。二,德国出口项目中,奔驰、西门子等大公司并不占大头,真正的大头是德国的中小企业中的500家全球各行业的领袖。西蒙称这些企业是隐形冠军。黄学军又一次有了找到知音的感觉,在他承办的市场经济研究方面的杂志中浓墨重彩地写了一笔,为了说明广东经济中“隐形冠军”的重要性.他还特意把西蒙的理论与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广东省委书记张德江“广东应当出一批单打冠军”的论述作了比较。最后得出了自己结论中小企业不可能成为市场的核心环节,但却有可能成为市场经济中必不可少的环节,当别人看上去不知道你怎么赚钱,而实质上在生活中却离不开你的时候,你就有了基业常青的基础了。
管理大师和省委书记的话是概括性的论断,黄学军的结论是亲身体验的结果。他从上个世纪90年代末就开始追踪一些朝阳产业,他曾经投资过报纸地产版的经营,考察过液晶显示器的产业链,最终他放弃了成本过高或风险过大的项目,把落脚点选在了杂志传媒、广告业和汽车环保添加剂上。他的杂志一本是生活类直邮广告杂志,定位在发现生活价值、提高生活品味上;另一本则是市场经济理论研究类杂志,定位在经理层战略性管理参考上,两本杂志一文一武,一生活一事业,但同样是依托相关市场一线的专业人士,以广告代理为先导,有重点地直邮和赠送阅读。基于那个年代产生的一种新的杂志营销方式,黄学军又把两个品牌推到了广东相关领域的前三位中。至于汽车环保添加剂,因为车多必然要环保,油贵必然要节能的关系,黄学军依托化工部一些主要的燃油添加剂品牌,配合符合广东实际的研发与加工工艺,在广东大力推广环保节能的车用燃油添加剂,因为是用市场手段推进,看到自己的产品线不断延伸到深圳、东莞、佛山、珠海,黄学军的心情无比激动。因为每前进一步都证明了他“小成本切入大产业”的“隐性冠军”的思路是正确的。
从1986年到2004年,18年的时间里,公务员下海的潮流他赶上了,新经济的潮流他赶上了,留学充电的潮流他赶上了,朝阳产业起步的潮流他正在其中,在不停顿地观察与思考后,黄学军总是会用他有力的拇指与食指,轻轻地翻开时代的页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