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设问,启发思考,发展思维

来源 :小学教学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jlovedq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案例背景
  作为一名青年教师,本人在课堂教学中,努力做到围绕核心概念,进行有效设问,从而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使学生的思维水平上升到一个新的台阶。
  本案例所教学的内容——《认识符号“=”“>”“<”》是人教版数学一年级上册的知识,案例描述中的方案一是本组新教师教学本课时所设计的教学活动,方案二是自己依据教材及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的教学活动。
  二、案例描述
  方案一:
  师:小朋友喜欢小动物吗?今天呀,森林里可热闹了,原来——“森林运动会”开幕了。瞧,都有哪些队参加了运动会呀?
  生:小兔队、小猴队、松鼠队和小熊队。
  师:谁来汇报一下每个队都有几名队员?
  生1:小兔队有4名队员,小猴队有4名队员。
  生2:松鼠队有5名队员,小熊队有3名队员。
  师:你们还知道什么?
  生:小兔队和小猴队的队员同样多。
  师:同样多就是相等,也就是几和几相等呢?
  生:4和4相等。
  师:我们用同样的方法继续看看松鼠队和小熊队之间还有怎样的关系呢?(继续学习)
  方案二:
  师:小朋友喜欢小动物吗?今天呀,森林里可热闹了,原来——“森林运动会”开幕了。从图上你知道了哪些数学信息?
  生:小兔队有4名队员,小猴队有4名队员,松鼠队有3名队员,小熊队有5名队员。
  师:同学们不但知道有哪些队参加运动会,还知道每个队都有几只小动物参加,你们真会观察,从这些信息中你又有什么新的发现呢?
  生:小兔队和小猴队队员同样多。
  ……
  师:松鼠队最多,它和谁比是最多呢?
  生:松鼠队和小兔队、小猴队、小熊队比是最多的。
  师:只有两个或两个以上事物进行比较时,才会有谁比谁多,谁比谁少或者是同样多。刚才你们说谁与谁同样多?
  生:小兔队和小猴队同样多。
  师:你怎么知道它们同样多呢?
  生1:我数啦。
  生2:我把4只小猴摆在上面,4只小兔摆在下面,一只猴对一只兔,一只猴对一只兔……没有多余的猴也没有多余的兔,所以猴和兔同样多。
  师:你看,刚才有同学用数的方法知道小猴和小兔同样多,有同学用一个对一个的方法,也就是数学中“一一对应”的方法知道了小猴和小兔同样多。
  师:数学中有一种符号表示同样多,是什么呢?
  生:等于号。
  师:几和几相等呢?
  生:4和4相等。
  师:现在老师有5朵红花,5朵黄花,它们之间是什么关系呢?
  生:5朵红花和5朵黄花同样多,5等于5。
  师:谁能举一个例子呢?
  师:看来不只是4只猴子和4只小兔相等,还有同学们所说的3支铅笔和3块橡皮相等,只要是数量相等就可以用等号连接。
  师:我们继续用这样“一个对一个”的方法来探讨其他队之间的关系。(继续学习“>”“<”)
  三、案例分析
  比较两种方案,我们不难发现,方案二中教师能够围绕着本节课的核心概念,通过高效设问,引导学生思考,把课堂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充分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上的小主人。
  1.首问开放,抓信息,促思考
  在教学活动中,学生不是消极被动的受教育者,而是自觉、积极的参与者,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教师只有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心理特征与水平状况,创设符合和适应学生学习的情境,做到有效提问,以达成教学目的。
  方案二中,一上课,老师就以“森林运动会开幕了”为开场白,通过“从图上你知道了哪些数学信息”“从这些信息中你又有什么新的发现呢”这两个开放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有效抓住图画中的数学信息,思考如何从图画中发现有用的数学信息。
  2.追问深入,抓本质,促思维
  教师在课堂上的设问要有一定的目的,要紧紧围绕本节课的核心概念来进行。所提问题必须有利于启迪学生的思维,使学生通过教师设计的问题自主动脑来探索获取知识。还要根据课堂情况不断追问,使问题深入,不断凸显概念的本质,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
  方案二中,当学生说出“松鼠队最多”时,教师追问:“松鼠队最多,它和谁比是最多呢?”使学生明白只有两个或两个以上事物进行比较时,才会有谁比谁多,谁比谁少或者是同样多。当学生说出“小兔队和小猴队同样多”时,教师又追问:“你怎么知道它们同样多呢?”引导学生明确“数、一一对应”的方法,并强化“一一对应”的方法。这样的追问,使数学符号“=”在学生头脑里更加清晰化、明确化。本质更加突出,促进了学生思维水平的提高。
  3.导问迁移,抓方法,促思想
  数学知识的学习要体现“教、扶、放”的过程,要体现用方法学习的过程,要体现不断渗透数学思想的过程。它是学生从学习到掌握过程中的重要途径。
  方案二中,在学习完4=4后,教师用“我们继续用这样‘一个对一个’的方法来探讨其他队之间的关系”引导学生认识“>”“<”。从案例看,学生确实掌握了“一一对应”的方法,逐步了解了一个重要的数学思想——“一一对应”。
  可以说,方案二中,充分体现了“围绕核心概念,进行设问,来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这一教学理念。教师传授知识、技能,只有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引导学生自己动脑、动口、动手,才能变成学生自己的财富。教师要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围绕核心概念,进行高效设问,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吸引学生注意力,让学生的思维空间更广阔,活化学生的思维,发展学生的思维。把学生引入一个探索新知识的更高境界,达到最佳效果。
其他文献
童话,是儿童文学的一种。它用想象、夸张、拟人、象征等手法,把心中最美好的东西聚积起来,汇聚成另一个奇幻世界。它具有奇妙的幻想,曲折的情节,优美的语言,有趣的内容,是儿童喜闻乐见的一种文学体裁,深受喜爱。真正的好童话,是百读不厌,常读常新的,不仅是读故事,更是读生活,读人生。  那么,该如何读童话呢?教师,又该如何进行童话教学呢?  我以为:理想的童话教学,应当是让孩子充满感情地进入幻想的世界中,遗
数学实验,特别是小学阶段的数学实验,是学生通过观察、操作、试验等实践活动,习得知识、提高技能、积累经验、发展应用意识的一种学习方式。新课标提出:“教材应选用合适的学习素材,介绍知识的背景;设计必要的数学活动,让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猜测、推理、交流、反思等,感悟知识的形成和应用。”  陶行知先生曾在《行是知之始》一文中指出“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大致意思是:实践是获得认知的必经途径,只有实践才能
著名教育家奥苏伯尔曾说:“如果我不得不把全部教育心理学还原为一条原理的话,我将会说,影响学习的唯一的最重要的因素是学习者已经知道了什么。”数学基本活动经验是学生个人经验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帮助学生积累数学活动经验是数学教学的重要目标,是学生学习数学,提高数学素养的重要基础之一。下面以《认识公顷》一课为例,谈谈我在这方面的实践与感悟。  一、基于学生的生活经验,在情境中开展数学活动  教师应从学生已有
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活动是师生共同参与、交往互动的过程。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体,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教师的任务是帮助学生学,在实施课堂教学的时候要关注学生学的活动,把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变成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富有个性的过程。叶圣陶说过,他并不称赞某老师讲课时有怎样高的艺术,“最要紧的是看学生,而不是看老师讲课”。可是,在传统数学教学中,我们更多的是关注教学设计是否完美,怎样的教学
Science封面:艺术家对RNA的想象。Science杂志第6292期制作了一期关于核糖核酸(RNA)特刊,以三篇RNA综述为主打,以及关于microRNA和RNA翻译的相关展望,此外有多篇研究长文涉及mRNA翻译。RNA与基因表达的分子生物学紧密相关:有形成特定结构的能力;作为信号载体;对自身的调节。例如非编码小分子RNA,已知是基因表达的调控因子,和哺乳动物干细胞基因表达变化相关,而这种变化
“我不怕写!”——健康心态篇  其一,心理的悦纳  “态度决定一切”,具备健康的写作心理是学生写好文章的必要条件。传统作文训练对于内容的过多限制、技巧的过分重视使学生在写作时小心翼翼,畏首畏尾,久而久之,产生冷漠、厌恶、抗拒的不良情绪。为了避免这一现象,笔者努力引领学生在“我手写我心”的过程中,体验到倾诉的快感、表达的自由、宣泄的畅快,从而在不知不觉中爱上写作。  策略一:无痕诱导,轻装上阵  从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曾说过:“教学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小学习作教学也不例外,准确、合理、富有激励性的评价更能增强小学生写作的自信心和调动积极性,充分发掘出小学生写作的内在潜能。我的一个学生在描写桂花时这样写道:“桂花飘落一地,像下过一阵桂花雪。”虽然整篇作文写得一般,但在习作讲评时,我抓住这个亮点给予表扬。虽然我不知道这孩子将来长大后,会不会成为一名作家,但他对写作的兴趣
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三年级上册第九单元学习的内容是《统计与可能性》,其中有一个重要的学习活动是使学生通过摸球活动,体会随机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相等的现象。笔者听了一节课,老师组织的摸球活动是这样的:“从装有3个黄球和3个白球的口袋里任意摸一个球,摸到哪种颜色球的可能性大一些?”下面这张表格是学生摸球活动的实验数据:  接下来,老师带领学生观察、比较、分析数据,不少学生对数据的分析得出的结论是黄球次数多。
一、前言  教师反馈语即教师对学生的课堂教学行为(包括回答问题、演练、操作等)所做的简短评价以及用姿势和表情所给予的种种暗示。反馈语是“看不见”的课堂,它微妙地进入教学过程,成为影响学生学习的心理动因或心理障碍。教师如能全面地理解和运用反馈语,并在实际课堂教学过程中,善于运用反馈信息,可增强师生之间的知识和情感信息的互动交融,发挥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作用。  二、研究设计  在教学中,反馈是一个
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移动技术日新月异。微信技术从一开始诞生就契合了时代的发展。今天我们已进入了微时代。微时代以微信等移动应用作为传播媒介代表,以短小精练作为文化传播特征的时代。我校在承担的中央电化教育馆“十一五”电教子课题结题后,“十二五”期间,《网络校本研修对促进教师个性发展的研究》被列为市规划课题。一直以来,学校在鼓励教师积极提升信息素养,顺应时代要求的同时,积极探索信息技术辅助教学的教学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