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篮·掌瓢(六)

来源 :晚晴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ushaoxiang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期导读:
  在上期的《提篮·掌瓢》中,我们学习了烹调之术、营养之道。这期我们来了解一下饮食文化的发掘继承、创新利用。
  
  一般说的旅游业的“六要素”中,“吃”和“游”是两个最关键的元素。而把“吃”列在“六要素”之首,更说明了旅游业、或者说在旅游的过程中,首先要满足要解决的是游客的“吃”的问题。一是要吃饱,二是要吃好,三是要吃特色。如果说吃饱、吃好偏重于把饮食当作一种化学过程的话,那么吃特色则是把饮食当作一种品尝文化的过程了。也就是说,吃特色是吃文化中的饮食,是享受生活艺术的乐趣;吃特色是吃你无我有的,你有我优的,你优我特的。要做到这些,要让在“六要素”中排列榜首的“吃”能有效促进旅游业的发展,我们的饮食文化还需要进一步发掘继承、创新利用。
  一种文化的饮食风格,首先体现在大自然赐予的特有的食物原料上,包括家生的、野生的、植物的、动物的,或非我独有而独有烹法吃法的,再加上调料的特殊性,就能显示出原料上的差异性。
  其次特有的烹调以及清腌、薰、泡、浸、晾等技艺和方法。我们的主食制作尚且不是千篇一律,那么菜肴、小吃、礼盒食品的制作过程就更是千变万化了。在量变和质变中产生了独特的色、香、味、形和口感。
  其三是特有的吃法、特有的炊具和餐具。
  其四是餐前、餐中及餐后的地方性服务及礼仪。
  最后,为避免独特的地方性带来的某些局限性,在以上四个方面都应当时时创新,以创新不断丰富特有性和地方性,使我们的主食、副食成为真正的美食,不仅要有味觉的吸引力、视觉的吸引力,还要与服务和礼仪衍生艺术感染力,使之达到“口能甘之”、“心能嗜之”、“食而乐之”、“不能忘之”的境界,使有的游客是慕此之“吃”而到此“游”之。
  我国的饮食文化有几千年的历史渊源,有代代因袭深厚的传统根基,有与时俱进的发展创新,有兼收并蓄的大家风范,其博大精深为世界所公认,其技艺之复杂夺巧多变为世人所惊羡,其所包含的社会学、美学、营养学、医药学等学识,无不引起各国研究者的特别关注,数以百计的专家学者,倾情于中国饮食文化的考察研究,颇丰的著述让人应接不暇。有的研究成果不仅丰富、迷人,而且有许多令国人兴奋的描述,有许多令国人耳目一新、深长思之的观点。这是笔者最近涉猎这些著述时的感受。外国人都如此之重视,我们当在开发旅游业的时候,同时发掘、创新、利用与之密切相关的饮食文化,这是把旅游做大做强做成重要产业必不可少的重要基础工作。
  安顺的饮食文化是中国饮食文化的一部分,同时又具有自己的特性和特点,具有自己的地域性和民族性,既具有封闭性又具有开放性,所以不仅多姿多彩,而且异彩纷呈。这恰恰与我们得天独厚的自然景观,丰富深厚的人文景观,相映成趣,相得益彰。因此,切望旅游界的有识之士,餐饮界的各位大师,静下心来好好做一番以“吃”促游,以“游”推“吃”的系统性工作,如是,则善莫大焉。
其他文献
摘要:本文以村上春树文学作品为依托,从文学作品的内容、人物的刻画以及艺术表现技巧等方面进行论述,阐述了村上春树在后现代语境下的文学作品特征。通过对其作品的剖析,探讨村上春树的人生观及其对现代文学创作的价值;通过对其后现代文学作品的表现手法的研究,体会其笔下的现代社会众生相。  关键词:村上春树 文学 后现代语境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村上春树,日本文学家、翻译家,于上世纪80年
“作为家庭主妇,首先要学会过日子,在日常开销中懂得精打细算也是一种赚钱能力。”    我的邻居陈阿婆一直认为,平时有针对性的“抠门”,就等于“理财”。因为她发现,在现实生活中,是完全可以在不放弃享受生活、不降低生活品质的前提下,做到“花最少的钱、获得更多的享受”。不信的话,请看陈阿婆是如何达到这种境界的。  这个60岁的老人,现在还用着一台5年前买的“老掉牙”的三星手机,她也因为有这个“老古董”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