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实施研究性学习,要遵循一定的实施程序。教师要转换自己的角色,从知识的传授者,占有者的权威地位切实转变为学生研究性学习的引导者、组织者、参与者、指导者。学生始终是研究性学习的主体。
【关键词】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探索
适应素质教育的需要,构建一种具有开放性、变革性的教学模式,成为当前教育的要求,研究性学习正是新的教育、教学模式下的产物。高中语文教学实践研究性学习就是要改变学生以单纯地接受教师传授知识为主的学习方式,为学生构建开放的学习环境,促进学生形成积极的学习动机、学习态度,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一、 研究性学习实施的程序
(一)创设情境、确定课题阶段。
情境即活动所需要的氛围。它是开设研究性学习最为关键的一步,对研究工作的成效有重要意义。教师在课堂上要创设一种能引发学生质疑、好奇的情境作为研究性学习的切入点,从而确定课题。研究性学习课题的确定有以下三种方式。
1、定向。定向就是教师在深入研究教材和了解学生的基础上指明研究方向,建立问题情境。研究的问题应是基础性的认识问题,高于课本知识但又能通过查阅资料来解决,这些问题应符合学生的认识结构,贴近学生潜力的最近发展区,从而激发学生研究问题的浓厚兴趣。
2、导入。教师可利用背景介绍,情境设置等方法,诱发学生的研究兴趣,激发学生的认识动机,使其产生探究欲望,进而推动学生去思考、去研究。例如:在学完《胡同文化》这一课时,同学们都觉得是一种享受,于是我提出让大家也走进我们的地方文化,搜集有关方面的材料,写成一篇《xx文化》的文章。同学们对这一课题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3、设问。由教师或学生提出问题,供学生研究,教师一定要精心设计,创造良好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研究热情。例如:在学习《守财奴》时我提出这样一个问题,葛朗台是一个吝啬鬼,那么在古今中外文学作品中还有哪些吝啬鬼形象呢?他们之间有哪些相同点和不同点?从而确立了中外文学史上吝啬鬼形象这一课题。
(二)探究阶段。
在确定了需要研究解决的问题后,学生就扮演了一个学习主体的角色,搜集与问题相关的信息,阅读报刊书籍、网上查询资料等,有效的获取所需要的各种信息资料,并对这些信息进行整理与归纳,然后进行判断,得出相应的结论,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
(三)交流阶段。
在这一阶段,学生要把自己的收获进行归纳、整理、总结,形成书面或口头报告材料。交流的形式可以多种多样:如辩论会、研讨会、办板报、出墙报、制作软件等等。同时还要求学生以口头报告的形式,就有关内容向全班同学发表自己的看法与观点,其他同学认真细听,然后提出赞成或反驳的理由。高中学生思想活跃,思维敏捷,但考虑问题往往偏激,易走极端,犯片面性的错误,再加上情绪容易不稳定,所以教师要适时控制课堂,使整个课堂充满自由和谐,活泼严谨的学术氛围。
(四)总结评估阶段。
这一阶段是研究性学习的关键所在,教师要用精当的语言,对学生的研究成果和宣传过程作总结性、指导性的评估,对学生讨论中的问题做出点评,对所研究的问题学生应当涉及而未涉及的地方进行补充,从而深化学生对问题的思考,升华学生的思维,拓展学生的思路,让学生产生有会于心,恍然大悟之感。
在评估过程中,教师应当注意,研究性学习更关心的是过程,而非成果,有成果固然可喜可贺,没有成果,也不应该否认其存在的价值。因为研究学习活动中培养了学生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探究自己感兴趣的课题,掌握搜集和运用资料的方法,这本身就是潜移默化的塑造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所以教师应对学生给以充分肯定。
二、 学生在研究性学习中的作用和组织类型
学生始终是研究性学习的主体。课题的选定、资料的搜集、整理,论文的撰写等都是由学生来完成,教师只是进行适当的指导。在实施过程中,可由学生个人独立来完成、小组合作完成,也可由全班同学集体完成等,形式不限。
三、教师在研究性学习中的作用
教师要转换自己的角色,从知识的传授者,占有者的权威地位切实转变为学生研究性学习的引导者、组织者、参与者、指导者,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
1,设计者。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精心设计一定的问题情境,通过这种情境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知识的探究欲望。因此,教师在研究性学习中是一个设计者。
2,组织者。在研究性学习实施过程中,教师要及时了解学生遇到的困难以及他们的需要,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教师应成为学生进行交流的组织者。在这一阶段,教师要对学生进行鼓励和指导,帮助他们建立起自信心,提高学习的积极性。
3,参与者和指导者。研究性学习的不同阶段,教师要起到不同的参与、指导作用,而且这种参与、指导要贯穿于研究性学习过程的始终,是研究性学习成功与否的关键。教师的参与、指导包括研究性课题的确定、资料搜集、整理以及对课题的分析、阐释、评价、直至书写日记、小论文的书写格式、如何形成结论等。教师的指导过程,也就是学生感受、亲历的过程。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从中感悟究竟怎样学语文,领悟语文学科的魅力。
总之,研究性学习作为素质教育的一种新尝试,还要走过一段探索的历程。但随着《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划》的全面实施,研究性学习将越来越受到重视。
【参考文献】
[1]《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版。
[2]周一贯:《阅读课堂教学设计论》,宁波:宁波出版社2000年版。
[3]张兴华.关于研究性学习实效性的思考[J] 中国教育学刊,2002,(4):37—41.
[4]郑桂华.研究性学习与传统学习的关系[J] 内蒙古教育,2002,(10).
作者简介:田宏坤,河北省遵化市人,本科学历,遵化市第一中学语文教师,中学一级职称
【关键词】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探索
适应素质教育的需要,构建一种具有开放性、变革性的教学模式,成为当前教育的要求,研究性学习正是新的教育、教学模式下的产物。高中语文教学实践研究性学习就是要改变学生以单纯地接受教师传授知识为主的学习方式,为学生构建开放的学习环境,促进学生形成积极的学习动机、学习态度,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一、 研究性学习实施的程序
(一)创设情境、确定课题阶段。
情境即活动所需要的氛围。它是开设研究性学习最为关键的一步,对研究工作的成效有重要意义。教师在课堂上要创设一种能引发学生质疑、好奇的情境作为研究性学习的切入点,从而确定课题。研究性学习课题的确定有以下三种方式。
1、定向。定向就是教师在深入研究教材和了解学生的基础上指明研究方向,建立问题情境。研究的问题应是基础性的认识问题,高于课本知识但又能通过查阅资料来解决,这些问题应符合学生的认识结构,贴近学生潜力的最近发展区,从而激发学生研究问题的浓厚兴趣。
2、导入。教师可利用背景介绍,情境设置等方法,诱发学生的研究兴趣,激发学生的认识动机,使其产生探究欲望,进而推动学生去思考、去研究。例如:在学完《胡同文化》这一课时,同学们都觉得是一种享受,于是我提出让大家也走进我们的地方文化,搜集有关方面的材料,写成一篇《xx文化》的文章。同学们对这一课题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3、设问。由教师或学生提出问题,供学生研究,教师一定要精心设计,创造良好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研究热情。例如:在学习《守财奴》时我提出这样一个问题,葛朗台是一个吝啬鬼,那么在古今中外文学作品中还有哪些吝啬鬼形象呢?他们之间有哪些相同点和不同点?从而确立了中外文学史上吝啬鬼形象这一课题。
(二)探究阶段。
在确定了需要研究解决的问题后,学生就扮演了一个学习主体的角色,搜集与问题相关的信息,阅读报刊书籍、网上查询资料等,有效的获取所需要的各种信息资料,并对这些信息进行整理与归纳,然后进行判断,得出相应的结论,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
(三)交流阶段。
在这一阶段,学生要把自己的收获进行归纳、整理、总结,形成书面或口头报告材料。交流的形式可以多种多样:如辩论会、研讨会、办板报、出墙报、制作软件等等。同时还要求学生以口头报告的形式,就有关内容向全班同学发表自己的看法与观点,其他同学认真细听,然后提出赞成或反驳的理由。高中学生思想活跃,思维敏捷,但考虑问题往往偏激,易走极端,犯片面性的错误,再加上情绪容易不稳定,所以教师要适时控制课堂,使整个课堂充满自由和谐,活泼严谨的学术氛围。
(四)总结评估阶段。
这一阶段是研究性学习的关键所在,教师要用精当的语言,对学生的研究成果和宣传过程作总结性、指导性的评估,对学生讨论中的问题做出点评,对所研究的问题学生应当涉及而未涉及的地方进行补充,从而深化学生对问题的思考,升华学生的思维,拓展学生的思路,让学生产生有会于心,恍然大悟之感。
在评估过程中,教师应当注意,研究性学习更关心的是过程,而非成果,有成果固然可喜可贺,没有成果,也不应该否认其存在的价值。因为研究学习活动中培养了学生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探究自己感兴趣的课题,掌握搜集和运用资料的方法,这本身就是潜移默化的塑造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所以教师应对学生给以充分肯定。
二、 学生在研究性学习中的作用和组织类型
学生始终是研究性学习的主体。课题的选定、资料的搜集、整理,论文的撰写等都是由学生来完成,教师只是进行适当的指导。在实施过程中,可由学生个人独立来完成、小组合作完成,也可由全班同学集体完成等,形式不限。
三、教师在研究性学习中的作用
教师要转换自己的角色,从知识的传授者,占有者的权威地位切实转变为学生研究性学习的引导者、组织者、参与者、指导者,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
1,设计者。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精心设计一定的问题情境,通过这种情境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知识的探究欲望。因此,教师在研究性学习中是一个设计者。
2,组织者。在研究性学习实施过程中,教师要及时了解学生遇到的困难以及他们的需要,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教师应成为学生进行交流的组织者。在这一阶段,教师要对学生进行鼓励和指导,帮助他们建立起自信心,提高学习的积极性。
3,参与者和指导者。研究性学习的不同阶段,教师要起到不同的参与、指导作用,而且这种参与、指导要贯穿于研究性学习过程的始终,是研究性学习成功与否的关键。教师的参与、指导包括研究性课题的确定、资料搜集、整理以及对课题的分析、阐释、评价、直至书写日记、小论文的书写格式、如何形成结论等。教师的指导过程,也就是学生感受、亲历的过程。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从中感悟究竟怎样学语文,领悟语文学科的魅力。
总之,研究性学习作为素质教育的一种新尝试,还要走过一段探索的历程。但随着《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划》的全面实施,研究性学习将越来越受到重视。
【参考文献】
[1]《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版。
[2]周一贯:《阅读课堂教学设计论》,宁波:宁波出版社2000年版。
[3]张兴华.关于研究性学习实效性的思考[J] 中国教育学刊,2002,(4):37—41.
[4]郑桂华.研究性学习与传统学习的关系[J] 内蒙古教育,2002,(10).
作者简介:田宏坤,河北省遵化市人,本科学历,遵化市第一中学语文教师,中学一级职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