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谈古文教学

来源 :学周刊·A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ajing161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初中阶段是古文教学的入门阶段,正因是入门阶段,所以很重要。入门入得好会使学生在以后的学习中很轻松,懂得从哪儿入手、学些什么、如何学。难以入门会使学生在以后的学习中困难重重,失去学习古文的兴趣和动力。所以,教师要在古文教学中强调以下几点。
  一、强调古文学习的目的性和重要性
  要让学生懂得学习古文是为了了解历史、传承文明、学习古人的智慧;学习古文是为了从中得到生活、工作、学习的启示;学习古文是为了提高语言思想和道德修养。如学习《陈涉世家》,我们会了解世界上第一次大规模农民起义的时代背景和秦朝末年的社会现实。学习《曹刿论战》,我们会懂得战争的规律和技术。学习《论语》,我们会学到“温故而知新”“学而时习之”的学习方法、“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学习态度和“己之不欲勿施于人”的为人之道。教师通过列举事例,对学习古文的重要性进行解释,会提高学生对古文学习的重视程度,使他们学习的目标更明确。
  二、加强文学常识和文字的积累
  文学常识的积累很重要。近几年河北中考对这方面的考查很少,以致有的教师不作要求,学生也就得过且过。积累的减少降低了学生的学识,减弱了分析问题的能力,不利于对文章的内容、作者的思想的理解。如不了解李清照的生平,怎么能理解她的《如梦令》与《武陵春》在写作风格与表达的感情上的巨大差异。不了解孟子是何人,怎么深入体会《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中所表达的主张仁政的思想。总之,教师在教学中不应考什么教什么,要从点滴做起做好积累。
  文字的积累是古文学习的重点。现行的《纲要》对此要求不高,读读背背,能用自己的语言进行翻译即可。我认为这样的要求不利于学生对文字的积累,并且影响以后的学习。起步降低了要求,会影响学生对自己的要求。我认为古文翻译要力求做到字文落实,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这样要求学生会有一个扎实的基本功。
  三、加强对古文内容、篇章结构、选材、人物的品读
  对古文的选材、写法、内容、篇章结构、语言等的品读是教学的弱项,应加强此类教学。选入课本的作品,皆经典之作,加强对它们的品读会对学生分析与写作能力的提高有重要作用。以《陈涉世家》为例,课本部分只选了两件事,一是“佣耕”,二是“起义”,起义又分两个阶段:谋划起义和发动起义,事例典型,结构清晰。“佣耕”在陈涉一生中算不得重要事件,但作者却能从中发现并利用有价值的东西来表现人物,并为写下文做铺垫,不能不说是作者的巧思妙想。正因陈涉是“佣耕”之人,才有了下文的“皆次当行”,正因有“鸿鹄”之志,才有了下文的“大泽乡起义”,这种前有铺垫,后有结果,上下文呼应的写法对学生的写作很有借鉴意义,且行文自然,毫无雕琢的痕迹,这种初看粗糙、细看精当的文笔,显示出司马迁的大家风范,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四、学习古文强调反思和借鉴
  学习的过程是一个吸收、反思、借鉴的过程。人们在吸收中丰富了知识,在对知识反思中提高了能力,在对反思的结果借鉴中提高了水平。所以,学习过程也是提高的过程。如果每学完一篇文章都要让学生谈一谈感想和看法,谈一谈哪些是好的,哪些是坏的,哪些应当汲取,哪些应当放弃,学生会变得思想丰富、个性成熟。这是学习的目的,也是学习的意义。化古老为现代,活学活用,举一反三,让古人的智慧在现代生活中再度放射其光芒,这是教育工作者的任务,也是教育的意义所在。
  从形式说,古文是一种远离了现代人生活的文体,学生对古文的学习变得越来越困难,它不如现代传媒形式直接且易于接受。所以在古文的学习上要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既要让学生学得进去,又要让学生学得开心。如开展背诵、朗读比赛,编课本剧,播放影视材料等形式,在活动中完成对古文的学习。
  在学会课本的同时,适当增加课外补充材料的学习,以开阔视野,提高能力。
  总之,初中阶段是入门阶段,要开好头,让学生在古文学习方面打下坚实的基础。
其他文献
偶读高职教材《大学语文》,发现仅选了鲁迅的一篇作品,散文诗《秋夜》,这让我们看到了编选者的眼光与识见,因为《秋夜》无疑能充分代表鲁迅创作及其精神内涵的复杂性。遗憾的
泰戈尔说过:"教育的目的应当是向人类传送生命的气息。"关注生命,培养生命意识,是素质教育的要求,也是人本化教育的体现。语文课程与人的生命活动、精神活动有着天然的联系,在语
关于写作,新课标上是这样阐述的:"要指导学生养成修改自己作文的习惯,修改时能借助语感和语法修辞常识,做到文从字顺。"但在平时的作文教学中普遍存在着"教师批改作文,学生看评语
摘要:社会交往可以使幼儿了解和认识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的正常关系,学习社会道德准则和处理人们之间的关系,能帮助幼儿克服任性、自我为中心等不利于社会交往的行为,发展行为调节能力和社会活动能力,充分发展个性,以形成适应社会要求的社会性行为。幼儿的社会交往是生长发育与个性发展的需求,是完成个体社会化的过程。  关键词:培养 交往能力    社会交往能力是现代人不可缺少的基本素质之一,然而今天的独生子
人文教育是我国现代教育的重要思想之一,它与科学教育一样重要。  《美术新课程标准》第一部分前言第一节课程性质与价值指出:“美术课具有人文性质,是学校进行美育的主要途径,是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全体学生必修的艺术课程,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美术课程具有人文性质,旨在陶冶学生情操,提高审美能力,发展学生感知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促进学生的个性形成和发展。美术课教学是美育的直接形式,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