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中国画线语言的思考

来源 :东方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v_yj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中国画主要依靠线的运用和把握所呈现出来,每个人的心性和修养不同所表现出来的线质不同,所以中国画中线成了画家真实的情感和心性的载体,是欣赏着流露真实情感的可靠途径。
  关键词:山水画;线语言;运用
  一、中国画用线与书法的关系
  研究中国美学要从中国的书法开始,因为中国书法是中国特有的古老文字,它的传承是我们直接了解中国文化的主要方向。中国书法是典型的线条艺术,它与色彩、光影毫无关系。它的一切都是由线条组成,是一个线条的舞台。纵观古代书论之概括:统视连行,妙在相承起伏。行行皆相映带,连属而不违背也。书家创作作品的过程,生动流转。当然在书法中很多时候是笔断意连,豪不间断,正如《王燕楼书法》所说:“一画方竟既从空际飞度二画,勿使笔热停住,所谓形现于末画之先,神流于末画之后”这样的线条可谓离而不绝,断而仍连,无形处有神,无笔处有势。在历史上有很多这样的书法作品。
  中国书法绘画的同一,关键就在于线条这一点上。在中国绘画作品中,不单单只有梅兰竹菊具有想通于书法的线条性格,而且山水画、人物画的线条和书法都具有想通之处。山石的皴法,都是由线条构成,而且里面还表现出书法的笔意,但在这里我不得不说,绘画里面的线条变化远远多于书法线条。而画人物有“十八描”这些线条都和书法线条都具有同一性。
  二、中国画用线的变化和发展
  中国画虽源远流长,主要依靠线条运用的特点,在战国《人物龙凤帛画》中就已确立,且那时的线条有一种天真雅拙的情趣。时经汉、魏直至中唐前,画山水、人物、花鸟、禽兽画法基本上没什么区别,用线都是用圆形、弧行的中锋线条,用笔较慢,压力比较均匀,呈现出细劲的没用粗细浓淡变化的状态。用笔直的线条还只是对自然认识的单纯的再现。
  到了中唐以后出现了有顿头的线条,落笔重,落笔处自然,山石的单一线条多了粗细变化。显示出对线条力度和节奏的追求。五代顾闳中《韩熙载夜宴图》,和李公麟《五马图》中人物衣褶的用线,有时起笔用力比较重,顿一下然后中锋用笔,有时候压力在中段行笔稍快。山水画较人物画用线变化更明显。在晚唐敦煌壁画中,用线就较圆而带折,这时候的用线是方圆结合显示出了线条的变化,在追求和表达真实情感的过程中,显示出了中国画线条运用的进一步发展。
  到了南宋时期中国画用线方式,由渐变到突变。在用线中,提、按、顿、挫更加明显,这一时期线的情感流露更加直接,使线的表现力更加丰富饱满。北宋李公麟一扫过去中国画虽以线为主,而且能脱去色彩而独立,而以淡墨青描的画法独步古今。它依靠粗细、刚柔的线条,达到了对个性的概括,他画人物,画几条起伏而有韵味的墨线就显得生动活泼。李公麟的《五马图》在用笔上转折偏多:《九歌图》在线描上的飘举以及衣褶上的顿挫变化,都能看见他的风骨特点。他对后世产生了很重要的影响。梁楷的《泼墨仙人图》运用粗狂的笔势与浓淡的水墨作的写意画。笔笔是线,无一卒笔,无可增减,外形简单而内涵丰富。他对线语言的理解已经到了很高的高度。
  北宋米芾父子“米点”用笔,是自称一派,是突破前人画格而找到其它路子的人,影响力也极大。他提出“信笔作之”。而他提出的信笔,即要求艺术创作不受拘束,下笔自然。而他的整体绘画风格就是这样,强调写意性。米芾所说“多以烟云掩映,树木不取之细、意似便已”。
  元代文人画兴起,提出了“逸笔草草,不求形似”的理论,这理论的提出直接影响后面绘画,这以后写意画迅速发展起来,注重书写性,并在书法线条的结构、韵律、节奏的丰富性中的到启发。
  明清代对线的运用更加洒脱奔放,但这时期的国画家即是书画家,受文人画的影响,诗、书、画、印都有很高的成就。于此他们对中国画线的理解有更深一层次的认识。所表现出来的作品更富有审美情趣。
  潘天寿的用笔的气势骨力是很独特的,他认为从一笔到一千笔,要一切呵成,最后画面是相辅相成,连成一片是一个整体,这样整个画面的整体气势就在里面了。他还说:“两线相接,不在线接而是气接。气接,即在两线不接之接。两线相让,需不让而让,让而让”。讲到这里我也想起小时候在路上背柴的感觉。这些都是对线的精辟理解,潘天寿的用笔强调骨力,骨力强则画面不流于柔弱轻薄。潘天寿用笔最忌讳浮、滑,因浮、滑则无力。所以用笔要有力,才能表现对象的内在精神。潘天寿画石头,有时方折有力,笔笔有骨,表現出了石头坚硬的内在精神;他画的松树线条也追求骨力,树干苍劲有力,松针笔力开张,线与线之间精密有力。潘天寿的线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在中国画用线的继承和创新上作出了很大的贡献。
  三、线在中国画中的重要性
  线是中国画艺术的精髓,具有鲜明的民族特点。它追求墨韵,讲究情趣,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和众多中国画家的思想情感。
  中国画的线有着自身的传统理论体系,千百年来一直纵横贯穿着中国画的发展。画家以线的发展和创新为最高目标,而欣赏者也通过线来体会作品的精神内涵。
  中国画的线是表现物象本质、传达情感的重要手段。当代画家石鲁曾说:“线化为笔,以立形质、以传神情、以抒气韵。线虽简,然以其抑扬顿挫之变而化众美。”画家对物象产生出的意识和情感,会情不自禁地传达到笔端,并以线的形式反映在宣纸上。这从主观上反映了画家的情和意,客观上表现了物象的神和韵,具有独立的审美意识和审美价值,令我们常陶醉于它,流连忘返。它是一种精神情感上的表达,为现代人所居环境的营造与美化提供了远古的精神背景,在景观设计领域有其深远影响。
  中国画的线具有造型功能。山的轮廓、石的皴法、树的姿态、水的流向等都离不开线,从而使“骨”的力量无处不在。它不仅有节奏、阴阳的变化,而且具有造型、传神的审美功能。它促进了中国绘画事业的发展。中国山水画每一次变革、每一次发展都是皴的变革和线的发展。纵观历史,我们清醒地看到,皴离不开线,皴的变化就是线的变化,线不断推进着中国画向前发展。
  线是画家的笔墨语言和心声,是画家艺术修养的综合体现及多方面表达。线在中国画中既不脱离客观物象,又不满足对客观物象的再现;既不完全表现形象,又不完全抽象。
  对于一个绘画者来说,要想形成自己独特的笔墨语言,要想成为大家,必须过好“线”这一关,必须在线上有所创造,必须在线上狠下功夫。线是中国画的基础,也是衡量中国画优劣的基本标准。笔墨如何,线可以说明。许多形象性和意象性都是从笔墨和线之中表现、反映出来的。所以我们要加强对线的理解,增加自己的文化修养内涵。
  参考文献:
  [1]陈传席,中国山水画史[M] 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1988.
  [2]宗白华.美学与意境[M]: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2008.7
  [3]徐复观,中国艺术精神[M]广西: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1.
  [4]陈龙海.中国线性艺术论.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5]洪再新.中国美术史.中国美术出版社.2000.
  [6]王伯敏.中国绘画史:上海美术人民出版社,1982
  作者简介:王月(1994-03),女,汉族,籍贯:内蒙。
其他文献
摘要:管风琴在欧洲乐器中占有统治地位,亨德尔和巴赫属于同一年代的管风琴演奏天才,都是巴洛克时期最杰出的音乐家,都是德国的作曲家,被称为巴洛克双雄,对后世音乐产生重大的影响。但是同为巴洛克时代的双子星,姿态却大不相同。巴赫由于长期在教堂供职,因工作需要写了不少各种体裁的管风琴乐曲,例如协奏曲、赋格曲、托卡塔和众赞前奏曲等等,而亨德尔则独沽一味,只有协奏曲这一种体裁。由此观看,两个同等级别的天才在管风
期刊
摘要:语言从我们生命和意识的一开始,就一直围绕和伴随着我们,它是我们思想、感情、想像和知觉的精神空气。古代诗学语言观在本体论各异的儒、道、佛禅语言观背景理论中展开,这三种语言观分别探讨了语言与伦理、语言与宇宙本体、语言与自我心性的关系,对古代诗学产生了深远影响。古代诗学语言观有着潜在的共时性和历时性逻辑结构,其本质特征表现为:工具性的语言功能论、悖论性的语言特征论和体验性的语言本质论。  关键词:
期刊
摘要:阿恩海姆在视知觉理论中提到张力,强调这种力可使艺术作品呈现出动感,并详细分析了产生张力的各种因素。虽然阿恩海姆举例论证张力多用西方艺术作品,但不可否认的是,中国传统艺术书法作品中的书势与张力有着密切联系。  关键词:张力;书势;阿恩海姆;中国书法  一、阿恩海姆视知觉理论中张力的运动表现形式  在格式塔心理学派代表人物阿恩海姆的著作《艺术与视知觉》中对张力有大量描述,“没有一幅画和一座雕像能
期刊
摘要:元代是墨竹画在中国绘画史上最为辉煌的时期,这与文人士大夫的介入密不可分。当时的社会被蒙古族所统治,汉族人不论是在政治、经济还是社会方面,都受到了极其不公平的对待。在这样一个社会背景下,文人士大夫便以竹入画,借此来抒发其清拔孤傲的思想情趣。从更深远的意义上说,墨竹是中国文人画的一种标本、尺度、基本功。元代赵孟頫曾说过:“石如飞白木如籀,写竹还应八法通。若也有人能会此,须知书画本来同。”它一语道
期刊
摘要:陶瓷是我国中华文明的代表,也是中华民族艺术重要的表现形式之一。伴随科学技术时代的发展,陶瓷雕塑的表现手法也在日益更新,也必须在时代发展下,迎合新潮流,发展自我的表现手法。与此同时,陶瓷雕塑作品在创作初衷也是创作者对某种情愫和意义的表达,因此表现手法也是一个创作者的作品风格体现和艺术形式的展示。本文针对陶瓷雕塑现今表现手法做出几点个人阐述和分析,结合时代发展,对陶瓷雕塑表现手法的发展进行剖析,
期刊
引言  自董其昌明确提出山水画南北宗论学说后,将青绿着色一路的山水画自李思训李昭道父子起,至后世一脉相承的画家划为北宗,将自王维开始的水墨渲淡的一脉山水画划为南宗,董其昌崇尚文人水墨画本身是有发扬水墨山水一脉的好处的,玄宰一家之言虽有偏颇之处但也并非否定青绿山水的艺术价值,这一点从他本人也画了一些青绿山水作品便可看出。董其昌的追随者清初四王也多做青绿山水,沈周、文徵明、仇英也有很多青绿山水作品存世
期刊
摘要:读过苏轼的诗词的,都知道苏轼写有三首关于中秋的词,并且也在宋词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而这三首中秋诗词分别为《水调歌头》、《西江月》、《念奴娇》。虽然这三首词都是写中秋的,但都是苏轼在不同的人生时期中所写的,且主题也是有所不同的,不管现在任何角度阅读,都能体现出中秋的意境,为后人提供了丰富的与中秋节相关的文学思想。本文针对苏轼的三首中秋词展开了对比欣赏,以期使我国的历史文学得到发扬。  关键词:
期刊
摘要:在社会经济不断发展的背景之下,越来越多的人对文化遗产有了深刻的了解,而作为历史文化交流和传播的重要载体,历史纪念馆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时其也面临着诸多的机遇和挑战。为了更准确和快速的为公众传播历史纪念馆的文化理念,最大程度的提升观众的参观体验,以及不断适应新时代的进步和文化发展的需求。历史纪念馆的相关工作也要进行相应的改进,不断向多元化的发展进步和发展,拓宽发展的空间,同时历史纪念馆主要为
期刊
摘要:罗伯-格里耶在他的首部新小说《橡皮》中勇于反对小说传统,试图建立一种全新的小说创作方式。本文旨在分析《橡皮》这部小说对经典人物形象的戏仿与解构以及对人物角色身份和心理的双重“擦拭”,阐释新小说对传统小说任务形象的颠覆。对人物形象这一基本小说要素的颠覆将会为小说创作带来一场新的革命。  关键词:新小说;反小说;人物形象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在欧洲出现了一批先锋派小说家,他们认为巴尔扎克式的现实主
期刊
摘要:中国唐诗在英译过程中出现文化及美感的缺失的现象,以及译者在英译过程中采取的弥补方式。  关键词:文化亏损;美感缺失;弥补  诗歌英译的过程中,不仅要保持原作的思想内涵,还要保持原作的风格。随着时代的发展,越来越多优秀的译作问世,然而,因为种种原因会导致文化亏损,导致原作的美感消失。对此,译者也会有不同的方式来给予弥补。  文化缺失是指文化因素在翻译中所造成的文化意象和文化意义的缺失。造成文化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