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思想品德课是一门与现实生活密切相关的学科,肩负着对青少年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提高学生道德水平的重要责任。机械的灌输只能是让学生死记硬背条条框框,要想提高学生的道德品质,就必须要让学生在生活中进行不断的实践与感悟,也就是说,要将教学与生活联系起来。这是思想品德课的学科特征所决定的。初中思想品德新课程标准非常重视教学与生活的关系,明确提出:“初中学生逐步扩展的生活是本课程建构的基础。”“在生活中体验,在体验中感悟,在感悟中成长”是新课改的重要教学理念。这对我们的思想品德课教学指明了方向。照本宣科、机械灌输只会陷入枯燥的说教课,激不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无法促进知识的内化,不利于学生道德品质的提高。只有与生活结合起来,以生活为切入点,将生活引入课堂,构建生活化课堂,实施生活化教学,才能还原思想品德课的生动活泼,才能让学生在体验中加深理解、促进内化。那么初中思想品德课究竟要如何实现生活化教学呢?对此我浅谈以下几点看法。
一、将生活素材搬进课堂
正所谓知识来源于生活。 要想让学生更好地学习,就必须要将知识与现实生活结合起来,要善于从学生所熟悉的生活现象与事例入手,唤起学生相关的生活经验,让学生关注生活,从生活中来提取有效信息,进而达到对知识的真正理解、掌握与内化。综观现行思想品德课教材,一个最大的特点就是与生活的关系更为密切,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为广大教师与学生预留了更大的操作空间。因此在教学中,我们首先要深入研究教材,要吃透教材,要将整个教材融入于头脑之中。其次要全面了解学生,了解学生的生活,以学生的视野来观察周边的生活。只有这样才能在教材与生活之中找准最佳结合点,为学生构建一个富有生活气息的政治课堂。
1.导入生活化,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正所谓“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导入新颖巧妙,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内吸引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学生的思维,激起学生的学习热情,这样的教学更易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反之,导入索然无味,学生厌学情绪滋生,又怎么可能会对后面的学习感兴趣呢?采用生活化的导入,可以从学生所熟悉的生活画面与场景来拉近教与学的距离,增强教学的亲切感与亲密度,将学生对学习的关注转移到对所学知识的关注上来。
2.教学生活化,引导学生展开探究。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要变单向灌输为探究,让学生在探究中掌握知识,这正是整个教学活动的核心。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我们不要一味地进行课本的讲解,而是为学生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激起学生主体探究的意识,引导学生展开主动探究,在生活中体验与感悟,进而上升为理性认知。这样学生所获取的知识不再是教师强行塞给学生的,而是学生基于自身主体地位,主动探究、积极构建的过程,学生真正成为了课堂的主体、探究的主人,成为知识的真正构建者,实现了学生由被动接受转为主动构建,由“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有效地增强了学生的探究意识,培养了学生的探究能力与创新能力。
二、将课堂教学搬进生活
对于生活与教学的关系,我们不仅要做到“引进来”,还要“走出去”。我们要将思想品德课教学置于生活的大课堂之中,真正回归生活。思想品德新课程标准提出:思想品德课用于活动的时间应不少于总课时的20%。也就是说,我们要带领学生走出教材这个小课堂,进入生活这个大课堂,让学生积极地参加综合实践活动,让学生能够真正将所学用于解决现实生活问题。这同样是实施生活化教学的一个极其重要的方面,这样不仅利于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真正理解,促进学生知识的内化,形成自身的一种自觉行为,而且对于提高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综合水平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如在学习《保护环境、关注人类》这一内容时,我带领学生走出教室,走入生活,走进街道,与学生一起来对本地区的环境展开调查。通过这样的实地考察,可以引起学生对生活环境的关注,让学生学会多维度地进行观察,在实地考察中发现问题,并提出合理化的建议。这样的实践活动并不是让学生机械地收集信息,而是能够让学生真正地感受到问题的严重性,并结合所学知识来认清形势,更加利于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让学生充分认识到保护环境必须要从我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为此学生又自发组织了校园清扫队、街道小卫士等,深入校园与社会,尽自己的所能去保护环境,宣传环保知识等。实践证明,这样的活动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不仅可以让学生真正理解所学知识,而且能够将准则与行为联系起来,形成自觉性。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带领学生走向宽广的生活,拓展生活,回归生活,让学生在生活中去亲自感受、运用、体验与提升,这不仅利于思想品德课程的教学,而且更加利于学生综合水平的整体提高。
生活即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教学生活化,这是新课程改革的重要理念,也是课程的本质特征。生活为我们的教学提供了更为丰富的教学资源与实践平台,使得我们的教学更加富有生机与活力。为此我们要认真学习新课改,学习先进的教学思想,树立先进的教学观念,将生活化教学的理论学习与实践探索结合起来,在实践中不断摸索、创新与总结,这样才能使生活化教学更加富有实效。我们坚信,只在生活阳光的照耀下,思想品德课才能折射出生命的光芒。
(责编 张亚欣)
一、将生活素材搬进课堂
正所谓知识来源于生活。 要想让学生更好地学习,就必须要将知识与现实生活结合起来,要善于从学生所熟悉的生活现象与事例入手,唤起学生相关的生活经验,让学生关注生活,从生活中来提取有效信息,进而达到对知识的真正理解、掌握与内化。综观现行思想品德课教材,一个最大的特点就是与生活的关系更为密切,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为广大教师与学生预留了更大的操作空间。因此在教学中,我们首先要深入研究教材,要吃透教材,要将整个教材融入于头脑之中。其次要全面了解学生,了解学生的生活,以学生的视野来观察周边的生活。只有这样才能在教材与生活之中找准最佳结合点,为学生构建一个富有生活气息的政治课堂。
1.导入生活化,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正所谓“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导入新颖巧妙,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内吸引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学生的思维,激起学生的学习热情,这样的教学更易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反之,导入索然无味,学生厌学情绪滋生,又怎么可能会对后面的学习感兴趣呢?采用生活化的导入,可以从学生所熟悉的生活画面与场景来拉近教与学的距离,增强教学的亲切感与亲密度,将学生对学习的关注转移到对所学知识的关注上来。
2.教学生活化,引导学生展开探究。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要变单向灌输为探究,让学生在探究中掌握知识,这正是整个教学活动的核心。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我们不要一味地进行课本的讲解,而是为学生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激起学生主体探究的意识,引导学生展开主动探究,在生活中体验与感悟,进而上升为理性认知。这样学生所获取的知识不再是教师强行塞给学生的,而是学生基于自身主体地位,主动探究、积极构建的过程,学生真正成为了课堂的主体、探究的主人,成为知识的真正构建者,实现了学生由被动接受转为主动构建,由“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有效地增强了学生的探究意识,培养了学生的探究能力与创新能力。
二、将课堂教学搬进生活
对于生活与教学的关系,我们不仅要做到“引进来”,还要“走出去”。我们要将思想品德课教学置于生活的大课堂之中,真正回归生活。思想品德新课程标准提出:思想品德课用于活动的时间应不少于总课时的20%。也就是说,我们要带领学生走出教材这个小课堂,进入生活这个大课堂,让学生积极地参加综合实践活动,让学生能够真正将所学用于解决现实生活问题。这同样是实施生活化教学的一个极其重要的方面,这样不仅利于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真正理解,促进学生知识的内化,形成自身的一种自觉行为,而且对于提高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综合水平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如在学习《保护环境、关注人类》这一内容时,我带领学生走出教室,走入生活,走进街道,与学生一起来对本地区的环境展开调查。通过这样的实地考察,可以引起学生对生活环境的关注,让学生学会多维度地进行观察,在实地考察中发现问题,并提出合理化的建议。这样的实践活动并不是让学生机械地收集信息,而是能够让学生真正地感受到问题的严重性,并结合所学知识来认清形势,更加利于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让学生充分认识到保护环境必须要从我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为此学生又自发组织了校园清扫队、街道小卫士等,深入校园与社会,尽自己的所能去保护环境,宣传环保知识等。实践证明,这样的活动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不仅可以让学生真正理解所学知识,而且能够将准则与行为联系起来,形成自觉性。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带领学生走向宽广的生活,拓展生活,回归生活,让学生在生活中去亲自感受、运用、体验与提升,这不仅利于思想品德课程的教学,而且更加利于学生综合水平的整体提高。
生活即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教学生活化,这是新课程改革的重要理念,也是课程的本质特征。生活为我们的教学提供了更为丰富的教学资源与实践平台,使得我们的教学更加富有生机与活力。为此我们要认真学习新课改,学习先进的教学思想,树立先进的教学观念,将生活化教学的理论学习与实践探索结合起来,在实践中不断摸索、创新与总结,这样才能使生活化教学更加富有实效。我们坚信,只在生活阳光的照耀下,思想品德课才能折射出生命的光芒。
(责编 张亚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