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兴趣”是孩子各种创造力,求知欲的原动力,只要孩子对某种事物发生兴趣,他们就会主动去探索,发现其中的奥秘。因此,数学教学必须从转变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情感入手,培养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通过近些年的教学探讨,我觉得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努力。
一、 设计“生活”化的学习环境
生活是教育的源泉和动力。20世纪初,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提出了“生活即教育”的主张。从教育的角度审视生活,强调生活的教育意义,可见,离开了现实生活的教育将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课堂教学中多创设生活中的问题,学生感兴趣的问题,这样,满足了学生的好奇心,学生有了问题意识,才会去探索。只有主动探索,才会有创新学习,学生在不自觉中达到认知活动与情感活动有机的“渗透”与“融合”。使他们的情感和兴趣出于最佳状态,全身心的投入到学习之中,从而保证教学活动的有效性。我在课堂教学中导入时设计一些与生活有关的问题。立刻就会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为学习后面的知识埋下伏笔。
例如,在教学中《用字母表示数》时,我用“招领启示”引入
招领启示
四(一)班的王明同学昨天下午在学校的草坪上捡到了人民币若干元,请丢失钱的同学尽快来四(一)班王明处认领。
四(一)班
4月20号
同学们就会开始猜想“若干元”到底是几元,他们猜想我在黑板上写数,通过学生的猜想,我开始提醒,“能不能概括的表示出来呢?”学生顿有所悟,“若干元”可以用“X”表示,这样就包括了刚才前面所有同学说的数。然后我就开始学习本节课。这样选用与生活贴近的生活实例,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们都全身心的投入到学习中,讨论“若干元”表示多少钱,使课堂气氛达到一个高潮。
二、 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气氛
在教学活的中,教师要成为课堂活动的组织者、引导着、参与者,给学生创设一个“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给学生以心理上的安全感。特别是对差生,要帮助他们树立信心,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在课堂上多给予学生一句表扬的话语,一个鼓励的眼神,一个微笑,一个温馨的提示等等。尽量不要挫伤学生的自尊心,使学生感到如坐春风,如沐春雨,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记得有一节课,我在教《小数点向右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时,引导学生从上往下观察:0.512×10=5.12
0.512×100=51.2
0.512×1000=512
在这组算式中,因数、积是怎样变化的?你发现了什么规律?经过学生的思考,我发现平时学习成绩较差的、课上从不举手发言的成智勇把手举了起来,我高兴的把他叫起来,但他却站在那里,支支吾吾半天也没说出一个字。这时,其他同学坐不住了,都说:“老师,我,我……”,再看成智勇脸涨的通红,低着头不敢说话。这时,我走过去,用手摸摸他的头,亲切的说:“ 没关系,你能在课堂上举手,老师特别高兴,这证明你想和大家一起努力学习了,第一次当着老师和同学发言,难免紧张,深呼吸,一字一字的吧你观察到的和想到的说出来,不要紧张,即使错了,也没关系,老师也要表扬你的勇敢!”当时,他激动地抬起头,迎着老师和同学鼓励的眼神,用颤抖的声音结结巴巴的讲出了自己的观点,居然是对的!教室里立刻响起了一阵热烈的掌声。我也禁不住心潮澎湃。在课堂上多给学生一点鼓励、一点安慰、一点时间、一点宽松和谐的氛围,讲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 创设“开放性”课堂
在课堂教学中,从学生实际出发,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例如,在教学《找规律》时,让学生动手摆园片和三角形,若摆成一行时,假如两端都是圆形,则三角形比圆形少一个,反之,则圆形比三角形多一个。若摆成一个圆圈时,则圆形与三角形个数相等。这些规律都是学生亲自动手,通过自主探索自己找出的规律。老师只是课堂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这样学生的学习兴趣浓厚,感觉到数学与生活息息相关,消除了对数学的厌倦感,大大提高了学习效率。
四、 创设“质疑”环境,激发学习兴趣
在课堂教学中,应给学生创造一个表现自我,展示自我的平台,让学生在“百家争鸣,各抒己见”的环境中,体现自我价值,从而发自内心的愿意去学数学。例如,我在教《除数是两位的除法》时,简算1200÷500时,先让同学们试着做,由于刚学完商不变的性质,在计算方法上不存在问题,所以学生们兴趣十足,信心百倍的做了起来,之后我组织同学们交流结果:“商2余2”,“不对应该商2余200”。班里一阵骚乱,而且同意第一种答案的学生居多。这时我让学生展开讨论,双方各自阐述自己的观点,可以向对方提问。雨伞双方同学展开唇枪舌战,一开始,学生都各有各的道理,但渐渐地,同意第一种答案的同学就意识到自己错了,并且对那些反驳他们的同学表示心悦诚服。在这个过程中,完全是学生们自己质疑,自己讨论,自己交流,自己解疑。事实证明学习效果是极好的,因为他们是在主动学习,有自我价值的体现在等着他们。所以鼓励“质疑”也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内心需要。
总之,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应从多方面抓起,抓住其“闪亮点”因人而异,因势利导,将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 设计“生活”化的学习环境
生活是教育的源泉和动力。20世纪初,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提出了“生活即教育”的主张。从教育的角度审视生活,强调生活的教育意义,可见,离开了现实生活的教育将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课堂教学中多创设生活中的问题,学生感兴趣的问题,这样,满足了学生的好奇心,学生有了问题意识,才会去探索。只有主动探索,才会有创新学习,学生在不自觉中达到认知活动与情感活动有机的“渗透”与“融合”。使他们的情感和兴趣出于最佳状态,全身心的投入到学习之中,从而保证教学活动的有效性。我在课堂教学中导入时设计一些与生活有关的问题。立刻就会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为学习后面的知识埋下伏笔。
例如,在教学中《用字母表示数》时,我用“招领启示”引入
招领启示
四(一)班的王明同学昨天下午在学校的草坪上捡到了人民币若干元,请丢失钱的同学尽快来四(一)班王明处认领。
四(一)班
4月20号
同学们就会开始猜想“若干元”到底是几元,他们猜想我在黑板上写数,通过学生的猜想,我开始提醒,“能不能概括的表示出来呢?”学生顿有所悟,“若干元”可以用“X”表示,这样就包括了刚才前面所有同学说的数。然后我就开始学习本节课。这样选用与生活贴近的生活实例,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们都全身心的投入到学习中,讨论“若干元”表示多少钱,使课堂气氛达到一个高潮。
二、 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气氛
在教学活的中,教师要成为课堂活动的组织者、引导着、参与者,给学生创设一个“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给学生以心理上的安全感。特别是对差生,要帮助他们树立信心,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在课堂上多给予学生一句表扬的话语,一个鼓励的眼神,一个微笑,一个温馨的提示等等。尽量不要挫伤学生的自尊心,使学生感到如坐春风,如沐春雨,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记得有一节课,我在教《小数点向右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时,引导学生从上往下观察:0.512×10=5.12
0.512×100=51.2
0.512×1000=512
在这组算式中,因数、积是怎样变化的?你发现了什么规律?经过学生的思考,我发现平时学习成绩较差的、课上从不举手发言的成智勇把手举了起来,我高兴的把他叫起来,但他却站在那里,支支吾吾半天也没说出一个字。这时,其他同学坐不住了,都说:“老师,我,我……”,再看成智勇脸涨的通红,低着头不敢说话。这时,我走过去,用手摸摸他的头,亲切的说:“ 没关系,你能在课堂上举手,老师特别高兴,这证明你想和大家一起努力学习了,第一次当着老师和同学发言,难免紧张,深呼吸,一字一字的吧你观察到的和想到的说出来,不要紧张,即使错了,也没关系,老师也要表扬你的勇敢!”当时,他激动地抬起头,迎着老师和同学鼓励的眼神,用颤抖的声音结结巴巴的讲出了自己的观点,居然是对的!教室里立刻响起了一阵热烈的掌声。我也禁不住心潮澎湃。在课堂上多给学生一点鼓励、一点安慰、一点时间、一点宽松和谐的氛围,讲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 创设“开放性”课堂
在课堂教学中,从学生实际出发,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例如,在教学《找规律》时,让学生动手摆园片和三角形,若摆成一行时,假如两端都是圆形,则三角形比圆形少一个,反之,则圆形比三角形多一个。若摆成一个圆圈时,则圆形与三角形个数相等。这些规律都是学生亲自动手,通过自主探索自己找出的规律。老师只是课堂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这样学生的学习兴趣浓厚,感觉到数学与生活息息相关,消除了对数学的厌倦感,大大提高了学习效率。
四、 创设“质疑”环境,激发学习兴趣
在课堂教学中,应给学生创造一个表现自我,展示自我的平台,让学生在“百家争鸣,各抒己见”的环境中,体现自我价值,从而发自内心的愿意去学数学。例如,我在教《除数是两位的除法》时,简算1200÷500时,先让同学们试着做,由于刚学完商不变的性质,在计算方法上不存在问题,所以学生们兴趣十足,信心百倍的做了起来,之后我组织同学们交流结果:“商2余2”,“不对应该商2余200”。班里一阵骚乱,而且同意第一种答案的学生居多。这时我让学生展开讨论,双方各自阐述自己的观点,可以向对方提问。雨伞双方同学展开唇枪舌战,一开始,学生都各有各的道理,但渐渐地,同意第一种答案的同学就意识到自己错了,并且对那些反驳他们的同学表示心悦诚服。在这个过程中,完全是学生们自己质疑,自己讨论,自己交流,自己解疑。事实证明学习效果是极好的,因为他们是在主动学习,有自我价值的体现在等着他们。所以鼓励“质疑”也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内心需要。
总之,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应从多方面抓起,抓住其“闪亮点”因人而异,因势利导,将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