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太炎 遗世独立的背后

来源 :醒狮国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jiaweiaic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25年3月12日,国民革命第一人孙中山在北京逝世,消息传出,大江南北一片悲声。孙中山先生的灵柩最初存放在北京西郊碧云寺,丧礼庄严肃穆,寺前牌楼横额为“天下为公”,两旁对联是:“赤手创共和,生死不渝三主义;大名乘宇宙,英灵长耀两香山。”金刚宝塔前也有一联高度评价了孙中山的伟绩:“功高华盛顿,识过马克思,行易知难,并有名言传海内;骨瘗紫金山,灵栖碧云寺,地维天柱,永留浩气在人间”。然而,就是在这样一种哀痛的气氛中,国学大师章太炎却写了两副极其另类的挽联,一曰“孙郎使天下三分,当魏德萌芽,江表岂忘曾袭许;南国本吾家旧物,怨灵修浩荡,武关无故入盟秦。”一曰:“举国尽苏联,赤化不如陈独秀;满朝皆义子,碧云应继魏忠贤”。挽联虽未贴出,但四处流传,让人大跌眼镜。
  章太炎的两副挽联是什么意思呢?有人考证说,第一副挽联上联是将孙中山比作三国时和魏、蜀鼎足而裂国分疆的孙权。说孙权不应分裂中国,念念不忘袭许(许昌,曹魏都城),暗喻孙中山天天只想着北伐。孙中山逝世前,中国有三大势力,一是以段祺瑞为代表的北洋军阀势力,一是东北张作霖奉系军事势力,一是南方孙中山先生的革命势力。在章太炎看来,这跟三国时期差不多。下联责备孙中山将广东看成私物,影射孙把香山县改名为中山县,在广州设立军政府,“盟秦”则指与苏联结盟。第二副挽联上联是批评孙中山的革命政府事事以苏联为师,没有独立性;下联是讽刺国民党对孙中山盲目崇拜,国民党员如同领袖的干儿子。两副挽联内容各异,其不恭之态则如出一辙,体现了章太炎一贯遗世独立的作派。
  章太炎与孙中山的关系非常复杂。思公《晚清尽头是民国》一书介绍:两人结识于1899年,章太炎第一次应梁启超之约去日本,与孙见过一面。1902年,章太炎又受唐才常自立军一案牵连,再度流亡日本。孙中山特意叫了兴中会的人在中和堂举行欢迎会,并与章太炎订交。三个月后章太炎回国,积极参与革命活动,1903年,章太炎在《苏报》上发表轰动一时的《驳康有为论革命书》,并为邹容的《革命军》作序。章太炎的文章大骂皇帝和清政府,极力鼓动革命,要求建立资产阶级“中华共和国”。为此清政府照会上海租界当局,以“劝动天下造反”“大逆不道”罪名将章太炎等逮捕。1906年,章太炎坐满三年牢后抵达日本东京,孙中山组织了2000人来欢迎他。章太炎激动之下立即加入同盟会,孙中山也马上委任他为同盟会机关报《民报》的主编。不过,担任《民报》主编,也恰恰是章太炎与孙中山结怨的开始。革命党常常经费短缺,一缺钱,《民报》首先成为冲击对象。1907年,清廷要挟日本驱逐孙中山,但私下又给孙中山大笔钱,叫他离开日本。孙中山留了2000块钱给章太炎的《民报》,其余的充作起义经费,章太炎觉得太少,两人大闹一场。章太炎在报上公开发表文章,指责孙中山是贪污犯,把《民报》馆孙中山的画像也撕了,虽经黄兴等人劝和也无济于事。后来,章太炎离开了《民报》和同盟会,与人一起组织光复会,并任会长。二次革命时,孙中山在南方设立政府,章太炎却始终认为民国的正统在袁世凯开创的北方,因此不赞成孙中山的做法。如此种种,促使他对孙中山的怨气越来越大。
  不过,我觉得章太炎之所以会在孙中山逝世后写出那样另类的挽联,主要与他的个性有关。章太炎才华横溢,写时评,名满天下,追随者众;做学问,出尖拔萃,被尊为大师,在这样的环境中生活,章太炎说话做事全凭性情也就毫不为怪了。别说死去的孙中山,就是活着的袁世凯、蒋介石,他当年不也一样骂吗?在章太炎心目中,只有他自己认定的是非曲直,决无不可指责、批评的偶像、权威。当时对孙中山的一些做法不满的不乏其人,但写出这种另类挽联的,只有章太炎一人,就是一种旁证。
  章太炎对孙中山的批评到底有多少真理的成分,我们今天可以不论,但他那种遗世独立背后的怀疑精神、批判意识,则是我们这个时代所必需的。
其他文献
天下为家  大约在公元前21世纪,启从他的父亲禹手中接过了部落联盟的统治权,自此,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夏王朝建立了。这同时也表明,以贤能为考量标准的首领选拔制度——禅让制变成了以血缘关系为依据的王位继承制——世袭制。这是一个首领权位不断加重的过程,以及权力不断集中于中央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必然发生激烈的权力斗争,比如禹对有苗的征伐。这其实也是从部落联盟转变到统一王朝的过程中首领权位加重的一个必然结
期刊
在中国艺术品长河中,古典家具是盛开不败的奇葩。从古典家具的远古萌芽到明清家具的繁荣鼎盛,从席地而坐的低矮器型到后期直观的高型家具,它由简至繁、由浅入深地展现着其经久不衰的发展历程。无论是花样缤纷的椅凳、古朴典雅的床榻,还是用途繁多的案几、储衣纳物的箱柜等,无不体现了中国人礼的概念,线条及整体结构呈现出一种别样的秩序感,这种秩序感是那样不可动摇地根植在中国人的骨子里。  椅凳:传达礼仪富贵理念  椅
期刊
诗词之美在于:形式,是字句精彩排列的组合;内容,是思想高度精炼的表达。  正因为具有这种遣词精到、韵律上口的特征,使得诗词最为接近格言警句,一句一句,规整而优美地传递出诗人那些审度周密的思考成果,哲理诗就顺理成章地诞生了。  面向世事——明道理  面向世事,就是推开家门、面向社会,突破单纯、面对复杂。走向社会的过程,就是不断懂理的过程,从懵懂无知到知书达理,不断总结着如何进取、如何处世、如何为人、
期刊
北京大学宗教研究院名誉院长、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楼宇烈先生举办了第一讲《中国智慧》。楼宇烈教授是中国文化最真诚的倡导者和实践者,以其在北京大学五十年的哲学研究积淀,深情致力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播与弘扬。  智慧才是力量  中国文化不是知识的积累,而是对知识的融会贯通和运用。是一种智慧的文化,中国文化不是为知识而知识,而是更好地运用知识。  “知识就是力量”,其实知识本身是死的东西,不是力量,只有运用起
期刊
雏形——  从现有的考古资料来看,商周时期当为家具的初始阶段。众所周知,中国在商周时期便已进入了著名的青铜器时代。由于当时科技不发达,人们很迷信,多把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希望寄托于上天的佑护。因此,在先民的日常生活中,祭祀活动便占有着至高无上的地位,而礼器,自然成为这一时期最重要的器物。其实,有些礼器虽是青铜的材质,但已备早期家具的雏形。  进入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生产力水平大大提高,人们的生存环境
期刊
美:美学价值  人对美的理解是具体的,也是抽象的。就像古典家具所具备的美除了感官美还蕴含了精神美,充分体现了人文哲学思想的崇高境界,又彰显出鲜明的美学的特征。它强调感官美与精神美的双重标准,把哲学思想及美学理念始终贯穿于古典家具的设计中,中国传统美学认为审美体验活动是对精神自由的追求,是心与物的融合,是生命意义的瞬间感悟。  所谓大美而不言,古典工艺家具不同的造型风格产生着不同的视觉美感,如明式家
期刊
德国哲学家瓦尔特·本雅明在《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一书中阐明了这样一种观点:机械复制技术不仅能拓展我们视觉体验,快速、大规模的复制也有利于艺术作品广泛传播到世界各地。但是大量一模一样的机械复制艺术作品使得传统艺术作品所具有的“灵韵”(aura)消失了。  即使“灵韵”一词本雅明没有给出十分明确的解释,但其实也非常容易理解,看看现代人的审美追求吧。为了能够满足产能,我们制造出了能够快速批量生产的工
期刊
我国南方有耳熟能详的一句话是:地瘦栽松柏,家贫子读书。该联典故源自宋高宗绍兴八年(公元1138年)廷试后偈御,榜眼陈俊卿答帝问之佳句。其时,高宗见状元黄公度、榜眼陈俊卿都来自福建莆田时,深感惊异,当帝问“卿乡土何奇?”时,榜眼陈俊卿作如是答问,一语道出莆仙人勤奋进取的求学精神。生活在江南地区的许多文人雅士,基于对古董珍玩与琴棋书画的特殊爱好和功能要求,使得家具在选材的问题得以解决之后,这些文人对家
期刊
中国传统文化的一切实用物件几乎都是二元共生的,古典文化语境里极少存在单纯的器、物等,凡谈及“器”必定要说“道”,因为“道”与“器”是从同一种文化心理中流淌而出的。“器”是现实物件,而由“器”中渐渐还原出的“道”正是由此“器”的制造、使用、工艺乃至独立性审美等综合心理因素所构成的文化图示。  古典家具的生命,之所以到今天都仍然散发浓重古典味道的原因,并非仅在样式、色泽等面貌上的皮肤之感,更在于人们难
期刊
多年来我特喜一支曲子,乃是元代马致远的《双调·夜行船·秋思》。此阙被称作是元曲第一,其感时伤世之情,其实尽寄托于喟叹之间。如首句便是:  百岁光阴如梦蝶,重回首,往事堪嗟。今日春来,明朝花谢。急罚盏,夜阑灯灭。  永夜低低吟来,真有不胜今夕何夕、今世何世之感。或许在平行宇宙里,亦有一人,把酒临风悲歌吧。如庄子之梦蝶,而不知蝶为庄子,抑或庄子即蝶?  幽兰宛如蝶梦中  古琴曲《幽兰》亦可作如是观。蔡
期刊